范雎说秦王
《战国策》
范雎至秦¹,王庭迎范雎。敬执宾主之礼,范雎辞让。是日见范雎,见者无不变色易容者。秦王屏左右,宫中虚无人,秦王跪而进曰:“先生何以幸教寡人!”范雎曰:“唯唯²。”有间,秦王复请,范雎曰:“唯唯。”若是者三。秦王跽曰³:“先生不幸教寡人乎?”
范雎谢曰:“非敢然也。臣闻昔者吕尚之遇文王也,身为渔父而钓于渭阳之滨耳⁴。若是者,交疏也⁵。已一说而立为太师,载与俱归者,其言深也。故文王果收功于吕尚,卒擅天下而身立为帝王。即使文王疏吕望而弗与深言,是周无天子之德,而文、武无与成其王也。今臣,羇旅之臣也⁶,交疏于王,而所愿陈者,皆匡君臣之事⁷,处人骨肉之间⁸。愿以陈臣之陋忠,而未知王心也,所以王三问而不对者是也。臣非有所畏而不敢言也,知今日言之于前,而明日伏诛于后,然臣弗敢畏也。大王信行臣之言⁹,死不足以为臣患,亡不足以为臣忧,漆身而为厉¹⁰,被发而为狂¹¹,不足以为臣耻。五帝之圣而死,三王之仁而死,五霸之贤而死,乌获之力而死¹²,奔、育之勇而死¹³。死者,人之所必不免。处必然之势,可以少有补于秦,此臣之所大愿也,臣何患乎?伍子胥橐载而出昭关¹⁴,夜行而昼伏,至于菱夫¹⁵,无以其口,膝行蒲伏,乞食于吴市,卒兴吴国,阖闾为霸。使臣得进谋如伍子胥,加之以幽囚不复见,是臣说之行也,臣何忧乎?箕子、接舆,漆身而为厉,被发而为狂,无益于殷、楚。使臣得同行于箕子、接舆¹⁶,可以补所贤之主,是臣之大荣也,臣又何耻乎?臣之所恐者,独恐臣死之后,天下见臣尽忠而身蹶也¹⁷,因以杜口裹足,莫肯向秦耳。足下上畏太后之严,下惑奸臣之态,居深宫之中,不离保傅之手¹⁸,终身闇惑,无与照奸¹⁹,大者宗庙灭覆,小者身以孤危。此臣之所恐耳!若夫穷辱之事,死亡之患,臣弗敢畏也。臣死而秦治,贤于生也。”
秦王跽曰:“先生是何言也!夫秦国僻远,寡人愚不肖,先生乃幸至此,此天以寡人慁先生²⁰,而存先王之庙也。寡人得受命于先生,此天所以幸先王而不弃其孤也。先生奈何而言若此!事无大小,上及太后,下至大臣,愿先生悉以教寡人,无疑寡人也。”范雎再拜,秦王亦再拜。
¹范雎:字叔,魏人,有智谋。在魏受陷害被鞭打装死而免。后逃到秦国,上书昭王受到重用。庭:指宫廷。
²唯唯:应答语。嗯嗯,是是。这里应该是犹疑不决之语气。
³跽:古人席地而坐,姿势是双膝着地,臀部坐在脚跟上。“跽”是双膝仍然着地,而把上身挺起;是一种表示恭敬,有所请求的姿势。也称为长跪。
⁴吕尚:姜姓,吕氏,名尚,字子牙,号太公望。博闻多谋,处殷之末世,不得志,垂钓于渭水之阳,后遇文王辅周灭殷。文王:姬姓,名昌,生前称周西伯或西伯昌,武王灭殷后追谥文王。遇吕尚于渭水北岸。
⁵交疏:交情不深。
⁶羇(jī)旅:滞留作客他乡。
⁷匡君臣之事:纠正补救君臣关系的事情。
⁸骨肉:这里指宣太后与秦昭王的母子关系。
⁹信:果真。
¹⁰厉:借作“癞”。
¹¹被发而为狂:披散开头发,装疯卖傻。
¹²乌获:秦国力士,传说能举千钧之重。秦武王爱好举重,所以宠用乌获等力士。
¹³奔、育:孟奔(一作贲)、夏育。战国时卫国人(一说齐国人)。据说孟贲能生拔牛角,夏育能力举千钧,都为秦武王所用。
¹⁴昭关:春秋时楚吴两国交通要冲,地在今安徽含山县北。伍子胥逃离楚国,入吴途中经此。
¹⁵菱夫:即溧水,在今江苏省西南部,邻近安徽省。
¹⁶箕子:商纣王叔父,封于箕(今山西太谷东北)。因谏纣王而被囚禁。武王克殷,才得到释放。接舆:春秋楚隐士,人称楚狂,曾唱《凤兮》歌讽劝孔子避世隐居。据史籍记载,箕子、接舆都曾佯狂,但未见有“漆身为厉”之事。
¹⁷蹶:跌倒。
¹⁸保傅:太保、太傅。周代以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公。这里泛指辅佐国王的大臣。
¹⁹照奸:辨别认识奸邪之人。
²⁰慁(hùn):打扰,烦劳。
【译文】
范雎来到秦国,秦昭王在宫庭里迎接,以正式的宾主礼仪接待,范睢也表示谦让。这一天接见范雎,看到那场面的人无不脸色变得严肃起来。秦王屏退左右的人,宫中没有别人,秦王跪着请求说:“先生有什么来赐教寡人吗?”范雎说:“嗯——嗯——”过一会儿,秦王再次请求,范雎依旧说:“嗯——嗯——”。像这样有三次了。秦王长跪着说:“先生不肯赐教寡人吗?”
范雎表示歉意说:“不是臣子敢于这样啊。臣子听说当初吕尚遇到文王的时候,身份只是个渔父,在渭水北岸垂钓罢了。像这种情况,关系可说是很生疏的。结果因为一次谈话就任他做太师,请他同车一起回去,这是因为交谈得深刻啊。所以文王果真得到吕尚为他建立的功勋,终于据有天下而自身成为帝王。假如文王因为跟吕望生疏而不跟他深谈,这样周就没有天子的德行,文王、武王也就不能成为王了。现在臣子是个客处他乡的人,与大王关系疏远,而所想要面陈的,又都是纠正国君大臣偏差错失的事。处在人家骨肉之间。臣子愿意献上一片浅陋的忠诚,却不知大王的心意如何,所以大王连问三次而不回答,就是这个原因。臣子并非有什么害怕而不敢说,即使知道今天说在前面,明天受死刑在后面,然而臣子也不敢畏惧。大王真能实行臣子的话,死不足成为臣子的灾祸,流亡不足以成为臣子的忧虑,浑身涂漆像生癞疮,披头散发装作发狂,不足以成为臣子的耻辱。五帝这样的圣人要死,三王这样的仁人要死,五伯这样的贤人要死,乌获这样的力士要死,孟奔、夏育这样的勇士要死。死,是人无法逃避的。处在难免一死的形势下,可以对秦国稍微有些益处,这就是臣子最大的希望了,臣子还担心什么呢?伍子胥藏在袋子里混出昭关,夜间赶路,白天隐蔽,到了溧水,没东西可吃,坐着走,爬着行,在吴市讨饭,最后振兴了吴国,使吴王阖闾成为霸主。假如臣子进献谋略能像伍子胥那样,就是把我禁闭起来,终身不再见大王,只要臣子的主张实行了,臣子还忧虑什么呢?箕子、接舆他们,浑身涂漆像生癞疮,披头散发装作发狂,可是对殷朝、楚国并无好处。假如臣子可以跟箕子、接舆有相同的行为,浑身涂漆能对我认为贤明的君主有所帮助,这就是臣子最大的荣耀了,臣子又有什么耻辱呢?臣子所担忧的,只怕臣子死后,天下人看到臣子尽忠而身体倒下,从此锁住了嘴,裹住了脚,没人再愿到秦国来。大王上怕太后的严厉,下受奸臣的伪装迷惑,居住在深宫之中,离不开辅臣的手,终身受到蒙蔽,没法洞察奸佞,大则王室覆灭,小则自身陷于孤立危险的境地。这才是臣子所怕的!至于那些被困受辱的事,死刑流亡的祸殃,臣子不敢害怕。臣子死而使秦国能够治理好,比活着更有意义。”
秦王直跪着说:“先生这是什么话!秦国偏僻而远离中原,寡人愚笨而不贤明,先生竟能光临此地,这是上天要寡人来烦劳先生,从而使先王的宗庙得以保存啊。寡人能够受到先生的教诲,这是上天赐恩于先王而不抛弃他的儿子啊。先生为什么要这样说呢!事不论大小,上到太后,下到大臣,希望先生全都教导寡人,不要怀疑寡人。”范雎向秦王拜了两拜,秦王也向范雎拜了两拜。
【评析】
《古文观止》所选篇目确有深心,本文之入选,在于范雎游说人主的智慧。范雎是战国后期著名人物。他在魏国遭受冤屈险些被打死。故逃入秦国受到秦王接见时表现极其谨慎的态度。秦王此时也处在困惑之中,被母亲以及舅父等亲情左右,无法施展才能,急于求得智者点拨,故发生这种情况。作为当时非常强大的国家君主向一个来自外邦的布衣长跪求教,实在罕见。范雎初见秦王,既不像苏秦那样锋芒毕露,也不像张仪那样咄咄逼人,而是谨言慎行,唯唯再三,欲言又止。对于秦王和范雎两个人的神态描摹可谓穷形尽相。秦王之急迫,范雎之忐忐忑忑吞吞吐吐,都可以想象出来。而范雎用文王和姜子牙之典故也非常贴切。用“交疏言深”来做试探和铺垫,当确认秦王真心听取自己的意见后,则说出自己的担忧“所愿陈者,皆匡君臣之事,处人骨肉之间”,然后又引古论今,援他况己,旁敲侧击,铺张扬厉,表达了自己的意愿,即如果秦王采纳自己的意见而摆脱困境使秦国强大的话,虽万死而不辞。如果秦王不采纳自己的意见而杀害自己,不但自己死得没有价值,而且也堵塞了秦国的求贤之路。说理非常透彻,人物形象鲜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