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试论动宾式动词

字数:3110

(一)

汉语的动词主要是单音节和双音节的。三音节动词古汉语里没有,现代汉语里只有“来得及”、“来不及”、“靠得住”、“靠不住”、“对得起”、“对不起”等极少数。这些词当中的“得”和“不”并非中缀,因为我们的语言中没有“来及”、“靠住”、“对起”之类的说法(1)。

汉语的动词主要是单音节和双音节的。

单音节动词主要表示具体的动作行为。现代汉语里常用的动词大都是单音节的,来源于古代。双音节动词古今都有,数量是与时俱增的。这是因为:第一,随着社会的发展,许多抽象思维须有词语表示,于是单音节语素合成新词。第二,人与人的交际关系日趋复杂,许多交际行为也须用新词表示,新的双音节的合成词由此产生。第三,把多义的单音词加以分化,产生了若干双音词,于是产生许多动宾式动词。反过来看,现代汉语的动宾式动词如果译成古汉语,只须用一个单音词表示。例如:

洗澡——浴    开车——驾

吃饭——食    写字——书

有趣的是,这些词译成英语也只须用单个词表示,如bathe, drive, eat, write。

现代汉语里有些动宾式动词,虽说是两个语素合成的,其中有一个语素只不过起衬托作用。例如“走路”,“走”已经包含了“路”这个义素。类似的如“游水”、“跑腿”、“种地”等等。又如“跳舞”,“舞”已经包含了“跳”的义素。类似的如“演习”、“做媒”、“造谣”之类。总之,它们表达的是一个概念。

诸如此类的动宾结构,如果实行拼写,宜当作连写的单位,也就是说,把它们当作词。什么是词,向来有许多争议。其实,一般西方的词的概念并不是从定义中得来,而是从书面语的分词连写的习惯中获得的。我们的书面语是分语素(字)连写的,人们心目中的语素概念比较明确,而词的概念十分模糊。英国人依据书面语辨识词,认为classroom 是一个词。可是早些年分写成class room,他们就认为是两个词。类似的还有earthquake, blackboard等等,原来是分写的,如今都连写了。这样看来,与其说先确定什么是词然后才实行分词连写,不如说认定什么是该连写的单位,然后才分辨词与非词。辨识词与短语通常用扩展法(隔开法)区分,这适用于偏正结构。动宾式动词大部分能扩展,不能因此否定了它们作为词的资格。当然,已经扩展了的动宾结构,自然是短语了。

与其说先确定什么是词然后才实行分词连写,不如说认定什么是该连写的单位,然后才分辨词与非词。

(二)

动宾式动词的语义功能和句法功能与一般动词并不完全相同,仔细辨别起来,有下列各种类型。

1.主语是施事,无宾语。例如:

散步 观光 放哨 避难 吹牛 复员 超龄 发福 破钞

2.主语是施事,宾语是受事。例如:

动员 抱怨 得罪 起草 同意 当心 提议 忍痛 称霸 插手 迎战

这些词的宾语在一定的语境中,可以省略。所带的宾语,有的是名词性的,如“动员他”,“起草文件”。有的是非名词性的,如“提议去游泳”。有的属两可,如“当心汽车”、“当心路滑”。

3.主语是受事,无宾语。例如:

遭殃 见报 开拍 落难

4.主语可以是施事或受事。主语是施事,带的宾语是受事。主语是受事,不带宾语。例如:

出口 进口 出版 复辟 出台

5.主语是施事,受事用介词引进,作状语。状语不能省略。例如:

为敌 作对 论罪 致敬 争光 挑战 攀亲 求情 分类

6.用法与上列第5类相同,但在一定的语境中,状语能省略。例如:

道喜 拜年 道歉 敬礼 送行 鞠躬

7.用法与上列第5类相同。如果主语是复数形式,则不能出现上述的状语。例如:

结婚 建交 会面 比赛 接吻

8.主语表施事,受事指的是人,用“他”或用其他名词性词语表示。在动词当中插入“他的”、“××的”之类。常见的动词有:

a.上当 吃亏 挨打 受罚

b.撤职 出丑 造谣 告状

a类动词的主语是受损害的一方,如“我上当了”。“我上了他的当”,“他”是使“我”受损害的一方。b类动词当中插入“他的”之类,“他”是受损害的一方,如“我撤了他的职”,“我造他的谣”。如果单用主语,“我撤职了”,“我”是受事。“我造谣了”,“我”是施事。

9.有些动宾式动词,语义上涉及施事与受事。如果主语代表施事或受事,相对的另外一方未出现,可能产生歧义。这类动词如:

看病 上课 照相 理发 修鞋

“我去看病”,与“我”相对的是别人,句中未出现。其中的“我”可能是生病的人(也就是受事),也可能是医生(即施事)。当然,句子如果出现在特定的语境之中,歧义可以消除。主语(施事)如果与受事同现,受事有两种位置。例如“看病”:

a.我给他看病。(焦点在“看病”)

b.我看他的病。(焦点在“他”)

受事有两种位置的动词,并不限于“看病”之类。例如“生气”:

a.他对我生气。(焦点在“生气”)

b.他生我的气。(焦点在“我”)

又如“帮忙”:

a.他替我帮忙。(焦点在“帮忙”)

b.他帮我的忙。(焦点在“我”)

(三)

上边分析了现代汉语的动宾式动词的使用情况。从句法上看,有的能带宾语,有的不能。从语义上看,受事名词不一定出现在主语或宾语位置上,有的用定语的形式出现。如果从汉语发展的历史来考察,动宾式动词在古汉语中并不多,带宾语的更属罕见。近代汉语里多一些(2),现代汉语特别是当代的书面语确是常见的了。据向熹的统计,《诗经》里“复合词中以偏正式的为最多,联合式和附加式次之,动宾式很少,主谓式、动补式还完全没有。”《诗经》的动宾式复合词有13个,其中9个是名词,动词只有4个。列举如下:

如果从汉语发展的历史来考察,动宾式动词在古汉语中并不多,带宾语的更属罕见。近代汉语里多一些,现代汉语特别是当代的书面语确是常见的了。

(1)甘心《诗·卫风·伯兮》:“愿言思伯,甘心首疾。”

(2)从事《诗·小雅·十月之交》:“黾勉从事,不敢告劳。”

(3)得罪《诗·小雅·雨无正》:“云不可使,得罪于天子。”

(4)稽首《诗·大雅·江汉》:“虎拜稽首,对扬王休。”

(1)中的“甘心”表示情愿,含有“宁可”的意味,“首疾”指“头疼”。“甘心首疾”属动宾结构。这大概是最早的动宾式动词带宾语的例子了。然而我们看到上古典籍中的动宾式动词,大都接上“于”,然后再带上名词。如上边的“得罪于天子”。汉代以后,这个“于”常常被省略。《马氏文通》举了这方面的例证。

(5)大破秦军于东阿。(《史记·项羽本纪》)

(6)大破秦军东阿。(《汉书·项籍传》)

(7)乃即皇帝位汜水之阳。(《史记·高祖本纪》)

(8)汉王即皇帝位于汜水之阳。(《汉书·高帝纪》)

动宾短语后边的“于”可以省略,动宾式动词后边省略“于”也就顺理成章了。只要翻翻近代小说的章回目录,就可以找到许多例证。如《三国演义》的目录:

第十六回 吕奉先射戟辕门 曹孟德败师淯水

第一一六回 钟会分兵汉中道 武侯显圣定军山

至于今天的书报中出现的例子就更多了。例如:

献身(于)嫁祸(于)

归咎(于)跻身(于)

有益(于)有赖(于)

当然,并非所有的用于动宾式动词后边“于”都可以省略。例如“于”后边是单音节名词,“嫁祸于人”、“问道于盲”,其中的“于”不能省。“于”用于表示被动、来源、原因等意义的也不能省。例如:

(9)晏子见疑于景公。(《晏子春秋·内篇杂上》)

(10)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战国策·魏策》)

(11)始得名于文章,终得罪于文章。(《白氏长庆集·与元九书》)

(四)

当前的书面语言中出现了大量的动宾式动词带宾语的情况。究其原因,恐怕与报纸上的标题节省字数有关。比如“向巴塞罗那进军”有七个字,“进军巴塞罗那”就只有六个字了。报纸上的大号字的标题,往往须控制字数。看来,动宾式动词带宾语的现象日渐增多是有客观的需要的,问题在于合不合规范。语言是不断发展的,规范并非永久不变。不过,我们在等候时间来筛选用法的同时,也应该提出一些看法,促使语言健康发展。先考察一下人们乐于接受的一些新出现的表达形式。

当前的书面语言中出现了大量的动宾式动词带宾语的情况。究其原因,恐怕与报纸上的标题节省字数有关。

语言是不断发展的,规范并非永久不变。

新出现的动宾式动词带宾语的用法,人们比较容易认可的,有两个特点。一是宾语大都表示处所或某些领域;二是可以把宾语改写为介词的后置成分,用作状语,或者可以在动词后边添上“于”。例如:

进军中国市场——向中国市场进军

亮相京剧舞台——在京剧舞台亮相

出战巴塞罗那——到巴塞罗那出战

称雄世界乒坛——称雄于世界乒坛

驻军越南金兰湾——驻军于越南金兰湾

造福人类——造福于人类

下边两种用法是不符合我们的语言习惯的。

第一,汉语里的互相动词(mutual verbs)即前边列举的5、6、7类动词,是不能带宾语的。外国学生把“结婚”译成marry,于是造出“他结婚了叶莲娜”这样的句子。又把“致敬”译成salute,于是写出“我致敬勇敢的人们”之类。殊不知英语的marry、salute可以带宾语,而汉语的“结婚”、“致敬”都不能。这样的错误也不一定出自外国人。我们的报纸上曾出现“致谢你们的关怀”、“签约唱片公司”,问题也一样。应该说成“向你们的关怀致谢”、“与唱片公司签约”才对。附带说一下,“答谢”不是动宾式动词,能带宾语。

第二,前边列举的第8类动词,如果用上施事主语,受事只能出现在动宾结构之间。主语如果是受事,施事也只能插入动宾结构。例如“打岔”,可以说“你别打岔”,也可以说“你别打我的岔”,但不能说“你别打岔我”。又如“受累”,可以说“我受累了”,也可以说“我受它的累”,但不能说“我受累他”。总之,这类动词的后边不能出现宾语。

参考文献

向 熹,1980,《〈诗经〉里的复音词》,载《语言学论丛》第6辑,北京:商务印书馆。

李临定,1990,《单音节动词和双音节动词》,载《现代汉语动词》,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郭锡良,1997,《介词“于”的起源和发展》,《中国语文》第2期。

邢公畹,1997,《一种似乎要流行开来的可疑句式》,《语文建设》第4期。

刘大为,1998,《关于动宾带宾现象的一些思考》,《语文建设》第1、3期。

李英哲,1978,The Verb-Object Relationship and its Historical Development in Chinese,载《中国语言学会议论集》,台北:台湾学生书局。

马建忠,1898,《马氏文通》,北京:商务印书馆。


第四讲 词语的结构分析二、论名词修饰动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