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语言单位的对立和不对称现象

字数:2952

(一)

现代语言学的发展趋势之一是重视方法的研究。这里所谓研究方法的重视,与其说是创造什么新的方法,不如说是自觉地运用曾经使用过的一些有效的方法,使它更系统,更严密,因而行之有效。当然,并非没有改革,而且改革是在不同范围内不断地进行的。汉语的研究当然也是如此。最明显的例子是我们根据汉语的特点广泛采用结构主义语言学的一些方法。比如用“替代法”辨识语素,用“分布分析法”给词分类,用“直接成分分析法”描写语言单位的内部结构,用“变换法”解释同形异构的现象,等等。这些被人们称之为结构主义的方法,只不过是美国描写语言学的方法。结构主义语言学除了描写语言学之外,还有布拉格学派和哥本哈根学派,它们都有各自的分析方法,值得我们借鉴。本文想谈谈布拉格学派的一种方法在汉语分析中的应用。

现代语言学的发展趋势之一是重视方法的研究。

布拉格学派注重的是语音的研究,在音系学方面有重大贡献。其实,音系学的一些理论原则、基本概念和研究方法对语法和语义的分析也很有启发。例如研究音位,以对立为基础,元音的舌位有“高—低”的对立,辅音的发音方法有“清—浊”的对立,等等。许多语言学者已经在语法和语义的分析中使用了“对立”的概念,而且在方法上又有所发展。在这里,我们特别要提到布拉格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雅可布逊(R. Jakobson 1896—1982)。他曾经提出:对立的双方可以分为无标记项(unmarked member)和有标记项(marked member)。例如/p/和/b/,/t/和/d/,/k/和/g/对立,浊音是有标记项,与之对立的清音是无标记项。值得注意的是:这里讲的“标记”有其特定的含义,所谓“有标记”指的是具有某种区别意义的特征。对立双方的区别主要表现在有标记项上边,于是出现不对称现象。这种概念不仅仅用于语音分析,也适用于语言的其他层次上边。在语法上,例如boy是无标记项,boys是有标记项;work是无标记项,worked是有标记项,这些都是显而易见的。语义上的有无对立并不表现在词形变化上,因此容易被人忽略。例如deep和shallow对立,前者是无标记项,后者是有标记项。我们虽然可以说“deep water”(深水),也可以说“shallow water”(浅水),但是如果要了解水的深度,就只能问“How deep is it?”而不能问“How shallow is it?”这个例子说明什么呢?第一,在语义上,无标记项和有标记项的对立有其特点;第二,词语搭配上的选择限制也是一种标记。下边我们要谈的是汉语在这方面的一些表现。

布拉格学派注重的是语音的研究,在音系学方面有重大贡献。其实,音系学的一些理论原则、基本概念和研究方法对语法和语义的分析也很有启发。

在语义上,无标记项和有标记项的对立有其特点。

词语搭配上的选择限制也是一种标记。

(二)

汉语里对立的形容词有两种情况:一种是词义互相排斥的,即“非此即彼”。如“真—假”、“对—错”、“正—反”。这属于二项对立。一种是词义对立但不排斥中间概念的,如“大—小”、“高—低”、“深—浅”。这属于多项对立,在问程度的时候,基本格式是:

多+形容词?

运用这个句式时,有下列限制:

第一,不能用二项对立的形容词。例如不能问“多真”、“多正”、“多对”,只能问“多大”、“多高”、“多深”。

第二,受不对称规律的限制。例如可以问“多大”,不能问“多小”;可以问“多深”,不能问“多浅”,等等。有一个例外:“多多”不能说,须说成“多少”。

第三,不能用双音节形容词。双音节形容词前边加“多”构成感叹句,而不是疑问句。试比较:

双音节形容词前边加“多”构成感叹句,而不是疑问句。

多大?  多高大!

多远?  多辽远!

多重?  多沉重!

必须补充说明:有些单音节形容词,如“黑—白”、“红—黑”、“方—圆”、“圆—扁”之类,完全是习惯形成的对立,也不能用于上述问式。

从形容词的对立情况的分析中,我们最感兴趣的是那些不对称的现象。然而这种现象并非形容词所特有。有些成对的动词,特别是单音节动词,在某种句式中也有不对称的现象。例如:

“减—加”,可以说“把他的工资给减了”,通常不说“把他的工资给加了”,但是可以说“把他的工资给增加了”。

“关—开”,可以说“把收音机关了”,通常不说“把收音机开了”但是可以说“把收音机打开”。

“脱—戴”,可以说“请把帽子脱了”,通常不说“请把帽子戴了”,但是可以说“请把帽子戴上”。

方位词的使用也有不对称的情况。例如:

“前—后”,吕叔湘先生曾经指出:“前”可以指过去,也可以指未来,“后”只能指未来,不能指过去。例如,“前天”、“前年”“前人”、“前辈”、“前事不忘”、“前车之鉴”的“前”指过去。“前程远大”、“前途无量”、“前景光明”的“前”指未来。“后天”、“后人”、“后年”、“后辈”、“后顾茫茫”、“后患无穷”的“后”都指未来。

如果有人在公共汽车上问售票员该在什么地方下车,售票员回答说:“在中山公园前一站下车。”这就有两种解释:一是尚未到达中山公园的那一站,一是超越了中山公园的那一站。如果说“中山公园后一站下车”,就只有一种解释。

这种不对称现象与一方有、另一方无的“有无对立”稍有不同,它是一种全与偏的对立。布拉格学派曾举dog和bitch为例,说明某种对立的情况。dog包括雄狗和雌狗,bitch则专指母狗,这也是全与偏的对立。又如:

“上—下”,“上”既指实际方位,又可以指表面。“下”指实际方位,不与指表面的“上”相对待。例如“桌子上—桌子下”,“床上—床下”是对称用法。而“地球上”如果指“地球表面”,那么与之相对的是“地球里”,而不是“地球下”。同样,“手上”如果指的是“手的表面”,那么,相对待的是“手中”,而不是“手下”。

吕叔湘先生还指出:代词“这”可以指上文,也可以指下文;“那”只能指上文,不能指下文。这也属于全与偏的对立。

其实,词义的对立,除了有与无的对立、全与偏的对立之外,还有一种交错对立。比如英语里有deep breathing,而没有shallow breathing;有shallow beach,而没有deep beach。汉语里又有类似情况:有“深呼吸”而无“浅呼吸”;有“浅滩”而无“深滩”。

再以“大—小”为例。有不少名称只有“大”没有“小”,吕先生曾举数例:

大海    大陆    大战

大殿    大楼    大厅

大粪    大衣    大庆

大赦    大使    大饼

大自然   大少爷   大团圆

大本营   大后方   大革命

大扫除   大舌头大杂烩

名词中也有只有“小”没有“大”的。例如:

小辈    小丑    小贩

小费    小工    小惠

小卖    小偷    小鞋

小百货   小动作   小辫子

小伙子   小品文   小时候

小心眼   小意思   小市民

有一种正负对称的情况:原有语言单位前边加上表示否定意味的语素,于是构成对立的形式,如“错—不错”、“简单—不简单”、“怎么样—不怎么样”。“错”的反义词是“对”,可是“不错”是“好”的意思。“简单”的反义词是“复杂”,可是“不简单”是“有能耐”的意思。“怎么样”表示疑问,“不怎么样”并非对疑点的否定,而是“不太好”的意思。这是另一种对立和不对称的现象,有一些带否定语素的语言单位,如“不得已”、“非卖品”,并没有与之对立的不带否定语素的形式,不妨这么看:它们的对立形式为“零”。这属于特殊的不对称现象。

(三)

从上边的说明可以知道:要了解对立形式中的不对称现象,关键在发现有标记的一方。然而在这过程中,也可能产生误解。例如形容词用在有语气词“着呢”的句子里,常见的是“远”、“多”、“早”、“长”之类。

要了解对立形式中的不对称现象,关键在发现有标记的一方。

(1)路还远着呢!   (2)事情还多着呢!

(3)时间还早着呢!  (4)衣服还长着呢!

(1)不能用“近”,(2)不能用“少”,(3)不能用“迟”,(4)不能用“短”。这就造成一种印象:在上列句式(作为一种标记)中,适用于“远”、“多”、“早”、“长”之类的“积极形容词”,而不适用“近”、“少”、“迟”、“短”之类的“消极形容词”。其实,这是一种错觉。使用上列句式,都须有某种预设(presupposition)。说(1)句时,预设路由远而近。说(2)句时,预设事情由多到少。说(3)句时,预设时间由早变迟。说(4)句时,预设穿衣服的人在长高,所以衣服由长到短。因为不可能有相反的预设,比如走路不可能愈走愈远,事情不可能愈做愈多,所以不能有另外的说法。反之,如果有两种预设的可能,那就不限于使用积极形容词了。例如:

(5)水还烫着呢!(预设水温由高而低)

(6)水还凉着呢!(预设水温由低而高)

(7)天还亮着呢!(预设天空将转暗)

(8)天还暗着呢!(预设天空将转亮)

可见上边讲的不对称现象并非语言单位本身的特点,不能作为描写的依据。

描写语言现象,必须要有材料。有了材料还须加以分析,去伪存真,才能找出规律。即使找到了规律,还可以进一步研究,那就是对规律加以解释了。规律的解释有不同的层次,从大的层次来看,各种语言学说的理论和方法对各种具体语言的研究都有启迪作用。当然,理论和方法也在不断发展,具体语言的研究正是这种发展所必需的条件。

描写语言现象,必须要有材料。有了材料还须加以分析,去伪存真,才能找出规律。即使找到了规律,还可以进一步研究,那就是对规律加以解释了。

参考文献

吕叔湘,1984,《语文杂记》,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冯志伟,1987,《现代语言学流派》,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

汤廷池,1979,《国语语法研究论集》,台北:台湾学生书局。

————————————————————

(1) “吹牛皮”、“打边鼓”、“唱高调”之类是固定短语,不是单词。

(2) 《水浒传》当中出现许多动宾式动词,如:拜茶、帮闲、藏拙、趁钱、吃咀、出场、出名、出手、出首、撮药、当牢、发话、立地、纳命、盘话、欠身、牵头、入钹、入港、随喜。带宾语的有“结果”、“落草”等。


四、层次分析四题第五讲 与心理学相关的语法分析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