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事和省事

字数:559

1990年3月5日《人民日报》第八版登出巴金祝贺萧乾八十生辰的信,上款是“炳乾”,下款是“芾甘”。有编者附注:“芾甘为巴金的字”。

照此一注,写信的人姓巴名金,字芾甘。可是谁在什么地方看见过“巴芾甘”没有?没有。可见此说不确。事实是,此人姓李名尧棠,字芾甘,巴金本是他写作的时候用的笔名,现在用开了,在一般场合也用了,只有在跟很熟的人写信的时候还用“芾甘”署名。从来没有见过“巴芾甘”,跟从来没有见过“鲁豫才”、“茅雁冰”是一个道理。

可见这一注倒注出问题来了。同时,对“炳乾”又为什么不加注呢?这真是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可也有该多事反而省事的情况。

在早四天即3月1日的《人民日报》第五版上登了一篇陈沂同志写的《两个文明一起抓——访无锡县洛社镇》。文章一开头就说:“江苏无锡县洛社镇历史悠久,宋《毗邻府志》即有记载……”这就需要编辑同志多点事儿而不是省点事儿了。这《毗邻府志》的“邻”当然不是“天涯若比邻”的“邻”,而是地名“毗陵”的“陵”之误。“毗陵”又写作“毘陵”,是个地名,查《辞海》(1979年版),有“毗陵”一条:毗陵①古县名……西汉置县……西晋曾为毗陵郡治所。②郡名。晋太康二年置……永嘉五年改名晋陵。这说明“毗陵”从来没有用做府名过。一般都知道,“毗陵”是“常州”的别名,因为早先的毗陵郡的辖境大致相当于后来的常州府,尤其是因为毗陵郡的治所即后来的常州府治所武进县,即现在的常州市。

“毗陵”既然没有做过府名,哪里还能有“府志”呢?陈沂同志这句话一定有个来源,编者如果多个心眼儿,写信问陈沂同志,就会把事情闹清楚了。

有人要说:“照你这么一说,报刊的编辑可不好当了。”我的回答是:“谁说编辑好当来着!”


由笔误想到的苏东坡和“公在乾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