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笔误想到的
字数:605
在一本杂志里看到两位知名作家的文章里有几处笔误(或者手民之误):
自己个人的经验便成了很大的限止 。——“止”为“制”之误。作家们绞尽脑汁,要独辟奇 径。——“奇”为“蹊”之误。
……以此作为解析作品的钥匙。孰 不知这样做其实是很危险的。——“孰”为“殊”之误。
怎样看待这种笔误呢?因为出于知名作家的笔下,就予以比对中学生更严厉的谴责?我认为没有必要,用不着大惊小怪。汉字就是容易写错,复合词,尤其是成语之类,里边的字尤其容易写错。只要不产生与原来的意义不同的另外一种意思,就没有什么大不了的。
汉字的优点很多,但是有一个极大的缺点,就是容易读错,容易写错。古书上常常有些字作同音或不同音的别的字讲,这也可以算是一种写白字,只是因为它是古人写的,就美其名曰“通假”。(请注意,我没有把所有的“通假”都认为写白字的意思。)后来就有人出来写书,辨别正和误,例如龙启瑞的《字学举隅》之类。到我上学的时候,又有人嫌这类书还不够实用,就编写一些更容易看懂,包含面也更广的书。我的中学老师顾雄藻先生就曾经写过一本《字辨》,风行一时。以后不断有同类的书出版,直到现在。可见念白字、写白字是汉字的“胎里病”。在现在普通话还没有普及的时候,用拼音字写文章还行不通,可是到了普通话真正普及的时候,用汉字还是用拼音字写现代汉语文章就很值得考虑了。
我曾经说过,俄国有个高尔基,中国有个高玉宝,都是没有进过学校,自己学会写字作文的。起点相同,而成就悬殊,一半由于两个人的天赋不同,一半也由于高尔基所要学着掌握的是拼音文字,而高玉宝所要努力降伏的是汉字。这个话听起来好像是说笑话,认真想一想,不完全是笑话。高玉宝学汉字的艰难过程是有记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