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宗法式社会的分化模式及其定量分析

字数:4736

下面我们进一步把上面两节所阐述的理论抽象化为一些数字模型,并进而探讨度量宗法式分化的指标设定与计量分析问题。

图5给出了三组分化的洛伦兹曲线图[19]。我们现已知道,这三组分化中的宗法成分(前资本主义成分)以美国最低,不发达的坦桑尼亚次之,“三皇五帝”统治下的铁炉区最高。那么这个情况能否在分化曲线图上予以解析?显然吉尼系数的计算不能解决问题。但这三条曲线的形状却能给人以启发。再参以其他资料(从略),笔者认为以下模型是可以考虑的:

图5

  1. 问题的提出

目前衡量社会分化程度的方法已比较成熟,使用的指标有离散系数、帕累托系数、吉尼系数等,尤以意大利统计学家科拉多·吉尼(1884—1965)根据洛伦兹曲线定义的吉尼系数应用最广(吉尼系数的推算方法亦有可改进之处,此处从略)。但是,这些系数都不能反映分化的性质,而这显然是比分化程度更重要的问题,由于其度量不易,因而产生了一系列问题。诸如:

(1)当前社会中的分配不公问题。单纯说目前的分化严重或不严重,并无多大意义。问题在于分化的性质,它在多大程度上是社会主义按劳分配中的分化(差异),多大程度上是资本主义的或近代型的分化,多大程度上保留着中世纪型的或宗法式的分化的成分?

(2)民主革命时期著名的毛泽东一梁漱溟争论。毛泽东认为农村分化严重,因而是封建社会;梁漱溟认为分化并不剧烈,无所谓封建社会。如果仅就经验资料而言,双方都可以找到证据,但实际上问题的实质难道仅在于分化程度的大小吗?

(3)历史学上的诸多有关争论:如近代太平天国战争后,江浙地区自耕农的增多究竟有利于还是有碍于资本主义的发展(实际上就是问分化程度是大些还是小些更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这背后还隐含着更一般性的问题,即对历次农民战争及其所造成的分化状况的变化如何评价?类似问题在国外也常发生,如在俄国,就有平分土地是否有助于资本主义的长期争论。而对土地改革的评价问题在当代国际上“不发达社会学”界历来也是争议的内容之一。显然,这些问题的关键都在于上述事件在明显地改变了分化程度的同时是否也改变了分化的性质?

如此等等。当然,如同吉尼系数等统计指标未发明以前人们也曾使用举例描述法表示分化的程度一样,现在人们也常用描述法来表示分化的性质。但显然其精确性与逻辑说服力是不够的。

另一方面,笔者在用洛伦兹曲线研究各种个案的社会分化资料时发现,宗法式社会与近代社会、封建主义与资本主义之间在分化程度上并无固定的高下之分,即吉尼系数在上述各种社会中都有大有小,在理论上都可能表现为0与1之间的任意值。但洛伦兹曲线本身的形状却随着一种社会类型向另一种社会类型的过渡而出现规律性改变,尤其在效用消费(定义详后)的分配方面更为突出。

一般地说,典型资本主义条件下分化模式如图6所示,尽管自初始状态线a以下一组虚线越来越弯(即分化程度越来越大),但它们基本上都关于z轴对称,形如正“弓”(在少数不对称的场合如曲线t所示,则“弓”亦表现为向坐标横轴倾斜而不会向纵轴倾斜。即使在某些资本分配中洛伦兹曲线之“弓”似乎向纵轴倾斜,但经过从形式财富分配到效用消费分配的校正后它即恢复为典型状况)。

图6

而典型的宗法式分化或封建条件下的中世纪型的分化模式如图7所示,初始状态线a以下的虚线同样向下弯曲,而且在理论上与图6一样均可趋近于坐标二轴(即分化的极端)。但不同的是这组曲线基本上都是不对称的“斜弓”,而且都向坐标纵轴倾斜(在少数例外中,这种倾斜在形式财富分配中不明显,但校正为效用消费分配后就明显起来)。连结各曲线的凹点(距完全平均线最远之点)得出线z,它与图6的z轴相应,但不是对称轴,而是趋近于坐标纵轴的准直线。[20]

图7

以上叙述都假定分化为一不可逆过程,但实际上它往往是可逆的(即分化程度会变小)。然而无论怎样,“正弓”与“斜弓”的模式特征不会因此而变化,如果分化的性质不变的话。现实中可能的分化都介于以上两种典型状态之间,从而z线的斜率便成为可度量的指标,它反映社会分化在多大程度上具有宗法性质或前资本主义性质,我们把它称为z系数(“宗法式分化系数”的简称)。

  1. 理论分析

z系数的不同与社会分化内在机制的不同有关。宗法式的或封建的社会是以人身依附或“人的依赖关系”为基础的社会。在人身依附关系网络中共同体具有束缚与“保护”二位一体的功能,社会上充满身份性壁垒与特权的羁绊。独立的权利主体(因而也是所有权的主体)严格地说并不存在。马克思所说的“权力捉弄财产”,“一切个人领域都是政治领域”,“私有财产制度就是政治制度”,财产形态“以共同体为基础”,具有“共同体的外观”等等即指此而言。由此决定了森严的等级差别与同等级内部的平均趋势共存互补,狭义的阶级分化(单纯以经济关系即所有制关系为基础的分化)不发达而等级分化(以人身依附关系即统治—服从关系为基础的分化)高度发达。而资本主义则相反,它以商品经济中等价交换原则扫除了一切宗法等级、身份的壁垒,摆脱了宗法共同体的一切羁绊,使一切人至少在理论上都既解脱了束缚又失去了保护,并置身于形式上机会均等的自由竞争中,因而阶级分化便排挤了等级分化。

阶级分化与等级分化的对立意味着以私有财产关系为基础的分配“同以个人之间的统治和服从关系(自然发生的或政治性的)为基础的分配相对立”。等级分化是“按权分配”或“按身份分配”,形式上的财产收益(地租、利息等)在实质上也不是资产的增值而是特权的物化。而狭义阶级分化却是“按资分配”,市场机制作用下的利润率平均化规律使等量资本产生等量利润。而在逻辑上,由于权利与机会均等,资本在初始状态是“按能分配”的。所谓“能”指权利平等条件下的个人谋取利益的一切本领,它与社会主义按劳分配理论只承认“劳动”能力不同,但两者却也有个类似点:它们都为人人都有的即非垄断性的“天赋特权”(正是在这个意义上马克思把“按劳分配”也称为“资产阶级权利”),不像封建特权那样为少数人所垄断。一般地说,社会上低能者与能力超群者是少数,而能力中等的芸芸众生是大多数。因此可以认为“能力”在人群中呈准正态分布(图8),因而资本分布以及由资本通过平均利润率而形成的利益分布在初始状态[21]亦呈准正态分布。

图8

而在封建性分化中,宗法共同体的种种天然壁垒与羁绊在逻辑上排斥了上述初始状态,因而如果把自然经济下各个孤立经济体间因“恰亚诺夫循环”而带来的贫富之别略去不计,则身份性特权初始分布就决定了利益的初始分布。由于特权是一种金字塔型等级结构,“天然首长”之下是大批无权的依附者与次依附者,因而这种分布是非正态的,可以近似地以指数分布视之(图9)。

图9

数学上可以证明(略),如果分化程度为给定值(吉尼系数相同),则上述两种初始分布将在洛伦兹坐标三角中转化为两种洛伦兹曲线:由正态分布决定的曲线是“正弓”(如图6),由指数分布决定的曲线是“斜弓”(如图7)。当吉尼系数较小时,前者意味着列宁论证过的那种“美国式道路”,即资本主义发展的“起点平等”模式,而后者意味着宗法共同体的和谐状态,即上有节俭自律的“慈祥家长”、下有安居乐业的“孝顺子民”那样一种小康盛世。但这两种曲线均有下弯的趋势,对于前者,资本一旦形成,就会产生贫富积累效应(贫者受资本剥削而愈贫,富者得资本之利而愈富),把“弓”越拉越弯,使其严重偏离“按能分配”的初始状态,如图6中一系列虚线所示(这也就是资本主义平等的虚假的一面)。对于后者,由于“慈祥家长”也有七情六欲,难以超凡入圣,而不受制约的宗法特权将使其由取民有度变为横征暴敛,也使“弓”越来越弯。但无论这“弓”怎么弯(无论分化程度如何),其分化的性质不受影响,并可以以z线的斜率表示之。

  1. z系数分析

在实际计算中,我们已知两个统计数列(输入数据):

图10

分配者数:n1、n2、n3……nn

相应分配额:m1、m2、m3……mn(共n组分配者,以各组人均分配额由小到大构成数列)把上述数据转化为图中的坐n与m。令:

(或100%)

(或100%)

由0,0、n1m1、n2m2、n3m3、……nnmn(即1,1)诸点所构成的连续可导曲线即洛伦兹曲线为一凸曲线,过该曲线与直线1(即完全平均线)距离最远之点x0,y0的切线1’与1平行,即其斜率亦为1,设函数为y=f(x),∴f'(x)=1.

用牛顿插值公式计算f'(x),

再用二分法计算方程f'(x)-1=0的根(x0,y0),则

z系数,

以上计算过程可用Pascal语言编成计算程序在机上操作(程序清单略)。

  1. 双x原理及其计算

前面说过,在某些场合z系数会有失准现象:有些明显是宗法性的社会其z系数值未必高。这种情况主要见于形式财富的分配中。所谓形式财富即名义上归属于分配者的那些有形财富,尤其是生产资料。统计分析(资料从略)表明,在以人身依附关系为基础的社会里,不仅形式财富分配中的z系数一般都小于实际享受到的消费利益(我们称之为效用消费)的社会分配中的z系数,而且更值得注意的是前者的吉尼系数也小于后者,如图11所示:效用消费曲线不仅比形式财富曲线更“斜”,而且更加下凹。而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则相反,形式财富尤其是生产资料分配方面的社会分化要明显大于效用消费的社会分化,如图12所示。因此,这两者的比值成了反映社会分化性质的又一个指标。我们以“形式财富”与“效用消费”两词第一个字母,把这种关系称之为双x原理,而把上述比值称为x系数,即

图11

图12

一般地说,此系数大于1,近代型分化色彩较浓,数值愈大,分化的近代性质愈明显。此数值小于1,宗法式分化的色彩较浓,数值愈小,分化的宗法性愈严重。根据这一原理就不难理解,在由“无产者”与资本家构成的近代社会里,生活水准的差异并没有“无产”与“资本”两个概念所给予人们的印象那么悬殊,而在许多实行“每人一份”的村社份地制的中世纪社会,或像明清时代的关中那样的自耕农海洋,却在形式财富的宗法式平均背后隐藏着共同体成员与“天然首长”间生活水平的天壤之别。一个“无产”的西方在业工人尤其是熟练工人与洛克菲勒那样的超级资本家相比当然是贫穷的,但其实际生活水平差别的悬殊程度远远不能与大部分有地20—30亩的旧时代关中临潼铁炉区农民和名义上仅有地70余亩的“铁炉王”韩国璋之间生活水平之悬殊相比。人们往往以为现代西方工人生活的相对富裕是现代资本主义实行诸如“福利国家”那样的调节政策的结果。但只要略加分析就可以发现,即使在19世纪,乃至在原始积累时期,西方生活水平贫富分化程度虽然远较今日为大,但仍然明显小于当时形式财富分配的分化程度。正因为如此才使普列汉诺夫有理由批驳民粹派关于“平均的”俄国村社优越于“两极分化”的英国的谬见,指出俄国农民的贫困无论绝对还是相对(与统治者相比)而言均远较英国工人为甚。

对两种分化机制的理论分析(从略)表明,一切近代社会(从“羊吃人”的时代直到今日“福利国家”)之间尽管分化程度(吉尼系数)不一,但x系数均大于一切宗法式社会(从君贤民顺的盛世直到君贪民怨的乱世,其吉尼系数也各有大小)。这不是由于某种调节政策,而是由于分化机制的区别所决定的。因此,由中世纪向近代的演进,与吉尼系数的变大或变小并无多少联系,但与x系数由小变大、z系数由大变小却有着必然的关联。

在实际计算中,“效用消费”往往难于计量,尤其是在自然经济时代。为此,可以用以下两个较易于计量的数值模型来近似地代表x系数(原理从略),其一,生产资料分配之吉尼系数与生活资料分配之吉尼系数的比值;其二,特定单项财富(如土地)形式价值分配吉尼系数与其效用价值分配吉尼系数之比值。

最后也应指出,z系数与x系数分析与社会统计学的其他指标(诸如吉尼系数、恩格尔系数等)一样也有其局限性,在一定条件下会产生失准现象。但尽管如此,它们对于从宏观上把握分化性质的演变仍有重大意义。


[1]《布哈林文选》中册,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33页。

[2]转引自姚先国:《两极分化:福音还是灾难》,学苑出版社1989年版,第38页。

[3]姚先国:《两极分化:福音还是灾难》,学苑出版社1989年版,第39页。

[4]许涤新主编:《政治经济学辞典》上册,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118页。

[5]徐禾、卫兴华:《资本主义前的各社会经济形态》,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47页。

[6]M.布洛克:《封建社会》,第443页。关于西欧封建主的新陈代谢,可参看J.古狄等主编:《家庭与继承权:1200—1800年西欧农村社会》,剑桥1976年版,第192—328页。

[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册,第105页。

[8]《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第730页。

[9]《晋书·庾衮传》。

[10]考茨基:《土地问题》,第62—163页。

[11]丹·索尼;《新民粹主义农民经济理论:恰亚诺夫学派》,载(法)《经济、社会、文化年鉴》第21卷第6号(1966年11—12月),第1232—1244页;E.埃里克、E.霍布斯鲍姆等主编:《历史上的农民》,牛津1980年版,第242、223页。

[12]图表见А.恰亚诺夫:《农民经济理论》,美国经济学会1966年版,第58—59页。

[13]А.恰亚诺夫:《农民经济理论》,第67页。

[14]《恰亚诺夫选集》,海牙1967年版,第3卷第163—172页。

[15]《李可夫文选》,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113页。

[16]谢逸:《溪堂集》卷九,《黄君墓志铭》。

[17]В.达尼洛夫:《集体化前苏联农村的土地关系》,载(苏)《苏联历史》1958年第3期,第97—102页。

[18]《列宁全集》第2版第40卷,第181—182页。

[19]资料来源:美国及坦桑尼亚,见G.阿尔蒙德:《比较政治学:体系、过程和政策》,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年版,第383、450页。后者原系离散性折线,笔者以非线性回归校正为曲线。临潼铁炉区,据渭南地区档案馆,地委档案(永)第8卷中有关数字,以非线性回归法绘出。

[20]所谓“准直线”,即在逻辑上我们可以把它看成直线以简化分析。当然这并不排斥现实中一组洛伦兹曲线的凹点的连结线一般并非直线。下文的“准正态分布”“准指数分布”也是在类似意义上确定的。

[21]作为逻辑概念的“初始状态”是指既有的自由资本主义机制下的资本形成起点,它不同于作为历史概念的,在资本主义机制本身未建立时以前资本主义手段进行的“资本原始积累”。


二、宗法小农的分化与“恰亚诺夫循环”第六章 『自由封建主义』质疑——中国封建社会特点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