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氏

字数:6923

高氏,名不详,李自成妻,大顺朝“皇后”。她是陕西米脂县万丰里葫芦旦村人,据说为元末群雄之一的高庆之裔,[318]生于明万历年间,卒于清康熙初年。[319]有的书上说她是高迎祥(安塞人)的侄女,看来没有什么根据。

崇祯初年,高氏与其弟高一功参加农民起义。崇祯九年(1636年)五月,李自成所部农民军打回陕北,在米脂县镇川堡地区遭遇明军伏击,损失颇重。这时高氏姐弟“以万‘贼’从固原来合队”,势复大振。[320]从此高氏姐弟便加入了李自成农民军的行列。她与自成之结褵当在此后不久。大顺永昌元年四月二十九日(1644年6月3日),李自成在北京登基称帝,高氏被册封为后。[321]

高氏在大顺军中虽无正式职务,但她久历戎行,“有智术”,[322]“能知兵”,[323]在军中有一定威信,尤其在李过、高一功率领的大顺军后营中更是如此。李过是自成侄,但一直以自成、高氏为父母,且“事母尽孝”。高一功所部二万人又是该营的精锐。后来的“忠贞营”就是以大顺军后营为基础组建的。

山海关战役后,大顺军被迫退出北京,李自成回西安,李过回陕北,与留守该地区的高一功会合,高氏也到了陕北。是年冬,清军两路大举进攻。阿济格部先陷延安,高、李所部陕北大顺军退守榆林,与李自成的联系被切断。西安旋即弃守,李自成出武关南走邓州。陕北大顺军成了一旅孤军。顺治二年(1645年)正月十五日,李过、高一功、张能、田虎等放弃榆林,[324]奉高氏经汉中、达州、夔州绕道南撤,以图与李自成重新会合。但是,当这支大顺军于五月初进抵荆州一带时,李自成已在九宫山牺牲。随他南下的妻妾后妃与皇亲国戚大都遇难,只有高氏因在李过、高一功军中,得免此厄运。

此时,大顺军余部分成多股,分布在鄂西至湘东间的广大地区,群龙无首,彷徨依违于明、清之间。李过等于四月底到达荆州地区后,就与清方有所接触,至十一月间,与清方断断续续地谈判了半年多。据清方的情报,这期间高氏是倾向于妥协的,她曾“再三劝谕”李过等“归服”清朝。[325]在她劝说下,李过一度“投札到省,似有归顺之意”,条件是“指取湖南,不肯剃头”。然而,由于清廷坚持民族压迫政策,强令大顺军接受剃发令,谈判终于破裂。

与此同时,这支农民军也与南明方面进行联络。明湖广巡抚堵胤锡侦知高氏颇有威望,“军事皆取决”焉,也想通过高氏来做“招抚”工作,遂承制“称诏赐高氏命服”;[326]甚至“效古人登堂拜母之仪,请先见太夫人(指高氏),然后行礼”。[327]高氏于是告诫李过等云:“身既许国,须爱民,听主将节制,有死无二,是我愿也。”时人称堵“加礼于高而锦(李锦,即李过)卒始终无异志耳”。[328]高氏在联系南明抗清派与李过等农民军将领间起了相当作用。

隆武二年(清顺治三年,1646年)三月,唐王应堵胤锡之请,封高氏为“贞义一品夫人”,[329]为立坊,文曰“淑赞中兴”,并颁诰敕,有谓“虽名臣必待真主,亦赖其有贤母而端慈训也……尔以善教为慈,赤心(按李过赐名李赤心)以遵母为孝……尔高氏当时以大义训赤心,俾其一德明良于终始……一统功成,尔子拜爵于奉天殿,尔身受恩于坤宁宫,史册昭然,岂不伟欤?”[330]云云。南明朝廷给高氏如此崇誉,显然是企图利用高氏思想中某些消极因素来“羁縻”李过等人。史称李过“虽受羁縻,性枭鸷”,“狼子野心,终未易本来面目也”。[331]只是由于高氏姐弟“恒加抑沮”,[332]才没有“生二心”。

与堵胤锡达成协议后,李过、高一功所部改称“忠贞营”,成为当时抗清的主要力量。永历帝称其“雄冠诸军”,[333]瞿式耜亦承认“今日朝廷所恃者,忠贞营耳”。[334]然而他们虽然与南明统治者合作,但仍然保持了农民武装的独立地位。李过等人仍“具疏称李自成为先帝”,高氏在忠贞营里也仍被奉为“太后”,[335]而不是“太夫人”。南明统治者对此亦无可奈何。

顺治六年(1649年)夏,忠贞营在湘南作战失利,被迫退入广西。南明顽固派军阀初曾陈兵相拒,农民军既入,他们又改变了手法。时南明朝廷内党争激烈,各派军阀势力钩心斗角、内讧不已。其中陈邦傅与堵胤锡同属“吴党”,企图利用农民军的力量排除异己,打倒“楚党”军阀李元胤等。为此也想利用高氏在军中的影响。是年秋,经堵胤锡牵线,陈邦傅拜高氏为义母,认高一功为舅,多有馈赠,百般拉拢。[336]高氏姐弟虚与应酬,但拒绝卷入党争,为统治者火中取栗。顺治七年(1650年)五月,高一功在梧州面见永历,谴责顽固派统治者结党营私,专务内讧,危害抗清事业。陈邦傅辈“大失望”,双方关系恶化,不久便发展为武装冲突。

这时李过已病逝,顺治七年十二月(1651年1月),高一功、李来亨奉高氏率忠贞营的大部分部队离开广西,北返夔东。途中高一功战死于保靖,李来亨继统其众,“奉高(氏)命惟谨”。[337]

顺治十年(1653年)初,李来亨、高氏率部渡江进入湖广兴山县境内的白羊山(今湖北兴山县西,当时为南明方面的兴山县治所),设置官署,建立政权,屯粮练兵,成为“夔东十三家”的核心力量之一。高氏另筑一“义寨”居之,以为犄角。[338]

康熙初年,清军大举“会剿”夔东十三家,郝摇旗、刘体纯、袁宗第等相继牺牲。康熙三年(1664年)二月,李来亨、高氏驻守的茅麓山被三省绿营兵与八旗禁旅共十余万人重重包围,清方通过辰常镇总兵高守贵(高氏之侄,来亨之中表舅)再次劝降。李来亨坚决拒绝,但以高氏年迈,托之于守贵。是年八月五日茅麓山破,李来亨自焚,壮烈殉难。而高氏却因高守贵力保,得以免死。[339]此时她已是风中之烛,不久就默默无闻地去世了。

原刊于王思治主编《清代人物传稿》上编第三卷,中华书局,1986年版

注解:

[1] 《嘉兴藏·续藏》第七十一函。

[2] 《破山语录》叙。

[3] 王萦绪:乾隆四十年《石砫厅志》“承袭”。

[4] 《缓寇纪略》卷10。

[5] 见康熙五十四年《涪州志》卷4《艺文》。

[6] 见《语录》卷15“赠小山于将军”,《年谱》顺治七年条。

[7] 《小腆纪传补遗》卷2。

[8] 杨鸿基:《蜀难纪实》。

[9] 《欧阳氏遗书·蜀乱》。

[10] 《荒书》。

[11] 如《荒书》《蜀乱》等。

[12] 《石砫厅志·寺院志》。

[13] 《小腆纪年附考》卷11,《小腆纪传》卷59。

[14] 《客滇述》。

[15] 见《明清史料》丙编第二本、第八本、第十本,《清实录》顺治九年、十二年、十三年、康熙元年、三年各条,《湖北通志·武备志》,《兴山县志·艺文志》以及《明季南略》等各种野史中,兹不列举。

[16] 《客滇述》。

[17] 石珍、丘朔:《李自成禅隐石门夹山说新证》,《求索》1981年第3期。

[18] 沈克家:《奉天玉和尚不可能是明朝遗臣》,《求索》1982年第3期。

[19] 《明季南略》卷13“朱容藩僭乱本末”。

[20] 《客滇述》。

[21] 《明清史料》甲编第三本,第258页。

[22] 《明季南略》卷13,类似记载还见于《蜀碧》等书。

[23] 《佛祖纲目》卷40。

[24] 《隐元语录》卷9。

[25] 《嘉兴藏·续藏·佛祖宗派世谱》卷8。

[26] 陶之典:《大沩四记》叙。

[27] 《大沩四记》之三,陶汝鼐:《密印禅寺碑记》。

[28] 见《续藏》中的《五峰学禅师语录》《养拙明禅师语录》。

[29] 张霖修:康熙二十二年《石门县志》卷上。

[30] 《九台知空蕴禅师语录·古风然序》。

[31] 《破山语录》叙。

[32] 见《续藏》中《知空蕴语录》《恒秀林语录》等。

[33] 载《陕西师范大学学报》1984年第2、3期。以下简称穆文。

[34] 罗谦:《残明纪事》。

[35] 《所知录》、《岭表纪年》卷3、《存信编》卷3、《晴江阁文钞·堵胤锡传》等。

[36] 《所知录》。

[37] 《南明野史》卷下。

[38] 《岭表纪年》卷3。

[39] 康熙《南宁府全志》祥异附寇变、康熙《永淳县志》。

[40] 《小腆纪传》卷24。

[41] 《国寿录》卷4。

[42] 《永历实录》卷28。

[43] 《劫灰录·堵胤锡传》。

[44] 《南疆逸史》卷21。

[45] 《南都大略》。

[46] 《岭表纪年》卷3。

[47] 王夫之:《箨史·职方郎中李公》。

[48] 《堵文忠公集》附传。

[49] 《皇明四朝成仁录》卷11。

[50] 《永历实录》卷13。

[51] 《岭表纪年》卷3。

[52] 《永历实录》卷13。

[53] 《永历实录》卷20。

[54] 《所知录》。

[55] 见野拂碑与康熙夹山碑。

[56] 《湘潭大学学报》1981年第3期韩长耕等文章。

[57] 《续绥寇纪略》序。

[58] 《蜀记》。

[59] 《纪事略》。

[60] 《烈皇小识》卷8。

[61] 同上。

[62] 《西南纪事》卷12。

[63] 《永历实录》卷1、13。

[64] 《堵文忠公集》附传。

[65] 《存信编》。

[66] 同治《湖北通志》卷69。

[67] 《永历实录》卷13。

[68] 《明清史料》丙编第六本《梅勒章京屯代揭帖》《荆州总兵官郑四维揭帖》。

[69] 《堵文忠公集》附传。

[70] 王敔:《姜斋公行述》。

[71] 《永历实录》卷9。

[72] 《思文大纪》卷4。

[73] 《永历实录》卷7,参见同治《湖南通志·武备志》及湘黔边各州县方志。

[74] 《岭表纪年》卷2。

[75] 同上,卷3。

[76] 《永历实录》卷13。

[77] 同上,卷9。

[78] 同上,卷15。

[79] 《岭表纪年》卷1。

[80] 《永历实录》卷11。

[81] 以上引文均见康熙、道光二碑,刘瑄《塔铭》与严首升《夹山记》。

[82] 1981年7月22日《湖南日报》三版。

[83] 严首升:《夹山记》。

[84] 刘瑄:《塔铭》。

[85] 民国《澧县志》卷6。

[86] 邓之诚:《清诗纪事初编》卷2。

[87] 嘉庆《石门县志》卷49。

[88] 民国《澧县志》卷3。

[89] 《游夹山寺》,嘉庆《石门县志》卷49。

[90] 同上。

[91] 《澧州志林·武备志》。

[92] 《百痴语录》卷24。

[93] 《山晖浣语录》附传。

[94] 《佛祖纲目》卷首《释氏护教编后纪》。

[95] 《宝华山志》卷1释道忞《见翁大和尚七十寿序》。

[96] 《庐山天然禅师语录)卷1。

[97] 笔者已指出“支那撰述”绝非书名、篇名。按残版首行有“野拂禅师□□”数字隐约可辨,笔者以为当是书名《野拂禅师语录》。

[98] 李清:《三垣笔记》卷下。

[99] 上海图书馆藏《张世仪禀报》档案原件,见《甲申纪事(外三种)》,中华书局1959年铅印本,第27页。

[100] 《澧州志林》卷16。

[101] 见本书所收《“奉天玉和尚”之谜》一文。

[102] 《平王卷牒》(广东连县),载《广西瑶族社会历史调查》第八册,第254—255页。

[103] 《龙凰牒批》(湖南宜章),《广西瑶族社会历史调查》,第235页。

[104] 《过山经》(湖南江华),载同上书,第233页。

[105] 《罪惟录》纪卷22(四部丛刊本)。

[106] 李光璧:《农民起义军在川鄂地区的联明抗清斗争》,《中国农民起义论集》,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54年版,第168页。

[107] 见《明清史论著集刊》上册。

[108] 见《中国农民起义论集》。

[109] 见《文史杂志》三卷七、八期合刊。

[110] 参见《清圣祖实录》卷8;《明季南略》卷18;《滟滪囊》卷4诸书。

[111] 同治《房县志》卷6《纪事》。

[112] 李文治:《晚明民变》,中华书局1948年版,第191页。

[113] 《明清史料》丙编第六本《郧襄总兵王光恩揭帖》。

[114] 《中国农民起义论集》,第170页。

[115] 《小腆纪传)卷9,中华书局版。

[116] 《小腆纪年》是日条。《清实录》系于六月,乃奏报之日,非变起之日也。见《明清史料》甲编第二本《湖广巡按曹叶卜塘报》、丙编第六本《提督孙定辽揭帖》。

[117] 《明清史料》甲编第二本《湖广巡按曹叶卜塘报》。

[118] 同上书,丙编第七本《河南巡抚吴景道塘报》。

[119] 故宫编:《文献丛编》第13辑《郑四维揭帖》。

[120] 《明季南略》卷13(杭州大学图书馆藏钞本)。

[121] 《明清史料》丙编第八本《郑四维揭帖》。

[122] 《荒书》。

[123] 《客滇述》(《中国内乱外祸历史丛书》本)。

[124] 《荒书》。

[125] 分见《滟滪囊》、《蜀龟鉴》、《蜀碧》以及《达县志》卷20等。

[126] 《荒书》丁亥十月条。又见《蜀难叙略》(玄览堂丛书本)。

[127] 《蜀龟鉴》卷3、卷4(清咸丰刊本)。

[128] 《蜀难叙略》。

[129] 《明清史料》甲编第三本《李国英塘报》。

[130] 嘉庆《渠县志》卷46《纪事》。

[131] 《蜀龟鉴》卷3、卷4(清咸丰刊本)。

[132] 《明清史料》丙编第十本《高民瞻揭帖》。

[133] 第一历史档案馆藏:《河南巡抚亢得时题本》顺治十一年四月二十一日。

[134] 《明清史料》甲编第二本《总督八省军门佟揭帖》。

[135] 《永历实录》卷13《高李列传》(《船山遗书》本)。

[136] 据顾诚先生考据结果,见《历史研究》1978年第5期,第71页。

[137] 《绥寇纪略·通城击》(丛书集成初编本)。

[138] 《永历实录》卷13、卷7、卷11。

[139] 同上。

[140] 《三湘从事录》(《中国内乱外祸历史丛书》本);《荒书》;罗谦:《残明纪事》(三异词录本)。

[141] 《永历实录》卷13、卷7、卷11。

[142] 《岭表纪年》卷1(浙江图书馆钞本)。

[143] 《永历实录》卷15。

[144] 孟森:《明清史论著集刊》上册《后明韩主》,中华书局1959年版。

[145] 《永历实录》卷15。

[146] 同治《郧阳志》卷7《兵防》。

[147] 《残明纪事》。

[148] 据说洪育鳌“节制”大顺军诸部时,“诸将皆瞋目,独郝永忠奇之”,并迎之在己部以“监诸镇军”。可见他比别人更服从永历。见《小腆纪传》卷33。

[149] 两件今均存第一历史档案馆。

[150] 《张文贞公集》卷9《柯尔昆神道碑》(乾隆五十七年刊本)。又见《明季南略》卷18;《小腆纪年附考》卷20以及《清实录》《东华录》诸书。李国英《李勤襄公奏议》(康熙刊本)中有当时的奏报。

[151] 《永历实录》卷15、卷2。

[152] 《张文贞公集》卷9《柯尔昆神道碑》。

[153] 《岭表纪年》卷1。

[154] 《岭表纪年》卷2。

[155] 瞿式耜:《瞿忠宣公集》卷5《述湖南近日情形疏》(《乾坤正气集》本)。

[156] 《岭表纪年》卷2。

[157] 《瞿忠宣公集》卷5《贤王宜优异疏》。

[158] 《永历实录》卷15、卷2。

[159] 同治《郧阳志》卷7《兵防》。

[160] 孟乔芳:《孟忠毅公奏议》卷上(中国科学院图书馆钞本)。

[161] 谢国祯:《论李定国在历史上的地位》,《南京大学学报》1962年第3期。

[162] 《荒书》《客滇述》等。

[163] 佚名:《思文大纪》(《中国内乱外祸历史丛书》本)。

[164] 《明清史料》丙编第六本《马兆煃揭帖》。

[165] 《明清史料》丙编第五本《郑四维揭帖》。

[166] 《永历实录》卷7。

[167] 《明清史料》丙编第七本《罗绣锦揭帖》。

[168] 《永历实录》卷5。

[169] 《明季南略》卷13《武冈播迁本末》。

[170] 郑永禧:《施州访古录》,民国铅印本。

[171] 《荒书》,另见《蜀碧》等书。

[172] 《永历实录》卷1、卷13;《所知录》卷2(新学会社排印本);《岭表纪年》卷3、卷4。

[173] 《续编绥寇纪略》卷2《滇黔窜》(申报馆排印本)。

[174] 《三湘从事录》。

[175] 《明清史料》丙编第六本《王光恩揭帖》。

[176] 同上书,第六本王光恩、吴景道、潘士良《揭帖》。

[177] 同上书,第六本《黄尔性揭帖》。

[178] 同上书,第六、第七两本内黄尔性的几个《揭帖》。

[179] 同上书,第七本罗绣锦、缐缙、徐勇诸《揭帖》。

[180] 光绪《湖北通志》卷69《武备志·西山寇》;《南疆逸史》卷23《洪育鳌传》,中华书局1959年版。

[181] 《滟滪囊》;《蜀龟鉴》卷3。

[182] 光绪《大宁县志》卷5《武事门》。

[183] 《南疆逸史》卷23,并见《荒书》《三湘从事录》等。

[184] 谭谊:《得胜台石刻》;民国《云阳县志·金石》。

[185] 向登元:《梼杌传》;乾隆《夔州府志》卷9。

[186] 戴笠:《行在阳秋》(《明季稗史初编》本),又见《南疆逸史》卷24。

[187] 杨陆荣:《三藩纪事本末》(《借月山房汇钞》本)。

[188] 《明季南略》卷15。

[189] 《明季南略》卷13《朱容藩僭乱始末》。

[190] 《三湘从事录》。

[191] 《所知录》卷4。

[192] 瞿共美:《东明闻见录》(《明季稗史初编》本)。

[193] 《小腆纪年附考》卷15。

[194] 《晴雪斋漫录·隆永余音》,上海图书馆藏康熙间钞本。

[195] 雷亮功:《桂林田海记》(《明季史料丛书》本)。

[196] 《粤事记》,今佚,其说散见于《明季南略》《爝火录》诸书,此条见《明季南略》卷13。

[197] 《东明闻见录》《行在阳秋》。

[198] 《瞿忠宣公集》卷4《变起仓卒疏》。

[199] 《永历实录》卷9马进忠、王进才诸《传》,卷13《高、李列传》。

[200] 《爝火录》卷29,顺治十六年二月初九条(嘉业堂钞本)。

[201] 《所知录》卷4。

[202] 欧阳直:《欧阳氏遗书》(成都昌福公司铅印本),第11页。

[203] 《明清史料》甲编第六本《洪承畴揭帖》。

[204] 分见陶元珍《后明韩主续考》中所引档案;《存信编》,北京图书馆藏测海楼钞本;《明清史料》丙编第十本《李国英揭帖》等。

[205] 同治《兴山县志》卷10。

[206] 《南疆逸史》卷23《文安之传》《洪育鳌传》。

[207] 同上。

[208] 《永历实录》卷15。

[209] 光绪《兴山县志)卷19。此碑至今仍存,即所谓《圣帝行宫碑》是。

[210] 《永历实录》卷15。

[211] 《东华录》康熙三年正月条。

[212] 《明清史料》丙编第十本《李国英揭帖》。

[213] 《南疆逸史》卷23。

[214] 《永历实录》卷1、卷14、卷13。

[215] 同治《湖南通志》名宦十二。

[216] 《永历实录》卷1、卷14、卷13。

[217] 瞿昌文:《粤行纪实》(《知不足斋丛书》本)。

[218] 《小腆纪年附考》卷11。

[219] 《永历实录》卷1、卷14、卷13。

[220] 《永历实录》,卷1。

[221] 乾隆《庆阳府志》卷36《纪事》。

[222] 《永历实录》卷12。

[223] 《明清史料》丙编第七本《缐缙揭帖》。

[224] 《明季南略》卷15。

[225] 刘振麟、周骧:《东山外纪》(《嘉业堂丛书》本)。

[226] 沈起:《查东山先生年谱》(《嘉业堂丛书》本)。

[227] 彭孙贻:《平寇志》卷6,北京图书馆1931年铅印本,据《绥寇纪略》则刘希尧为右营制将军,非也。右营制将军实为袁宗第,此不赘考。

[228] 戴名世:《保定城守纪略》(《荆驼逸史》本)。

[229] 《明清史料》甲编第二本《总督人省军门佟揭帖》。

[230] 《岭表纪年》卷3(傅以礼校本)。

[231] 瞿昌文:《粤行纪事》卷1。

[232] 《爝火录》卷19(嘉业堂钞本)。

[233] 《岭表纪年》卷2、卷3。

[234] 《岭表纪年》卷3。

[235] 刘宗敏已先于李自成为清军所执杀,见《清世祖实录》卷18。

[236] 《西南纪事》卷3(《台湾文献丛刊》本)。

[237] 《南疆逸史》卷21。

[238] 《所知录》卷3,新会学社本。

[239] 详见拙文:《永历朝的党争与农民军的联明抗清》。

[240] 《三湘从事录》(《中国内乱外祸历史丛书》本)。

[241] 同上。

[242] 《南疆逸史》卷21。

[243] 沈鸣:《南都大略》卷3(八千卷楼钞本)。

[244] 《岭表纪年》卷4。

[245] 《明季稗史初编》卷23(《国学基本丛书》本)。

[246] 《藏山阁集·诗存》卷12,《行朝集·端州杂诗》(光绪刊本)。

[247] 《明清史料》丙编第6本《梅勒章京屯代申报地方情形疏》。

[248] 《永历实录》卷11《李元胤传》(《船山遗书》本)。

[249] 《明清史料》丙编第9本。

[250] 转引自李瀚章:同治《湖南通志》卷88《武备志·兵事》。又《明清史料》丙编第8本。

[251] 《小腆纪传》卷3。

[252] 《藏山阁集·文存》卷2《与开少御史书》。

[253] 《明清史料》甲编第3本。

[254] 见拙文《高一功之死考》,待刊。

[255] 《永历实录》卷7《何堵章列传》。

[256] 见顺治二年七月二十五日荆州副总兵郑四维揭帖。

[257] 《永历实录》卷13。

[258] 《爝火录》卷19。

[259] 《皇明四朝成仁录》卷11(《广东丛书》本)。

[260] 《瞿式耜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第146页。

[261] 马明达:《贺珍事考述》,《陕西师范大学学报》1981年,第1期。

[262] 韩长耕等:《李自成死事有关档案材料的澄清》,《新汀评论》,1981年,第12期。童恩翼:《贺珍的降清与抗清问题》,《江汉论坛》1982年,第8期;《李自成败亡及余部由降清到联明新探》,《武汉师院学报》1982年,第2期。下引童恩翼同志观点均出自此二文,不另注。

[263] 《明清史料》甲编第二本《总兵官贺珍揭贴》。

[264] 同上书,丙编第五本《凤翔总兵董学礼揭贴》。

[265] 高斗枢:《守郧纪略》;《小腆纪年附考》卷11;《明清史料》丙编第二本《定西侯唐通揭帖》。

[266] 孟乔芳:《孟忠毅公奏疏》卷上,顺治二年闰六月初十题本。

[267] 《孟忠毅公奏疏》卷上,顺治二年四月题本。

[268] 《明清史料》丙编第五本《驾臣李可学奏本》。

[269] 《明清史料》甲编第二本《孟乔芳启本》。

[270] 《孟忠毅公奏疏》卷上,顺治二年闰六月初十日题本。

[271] 同上。

[272] 《明清史料》丙编第五本《孟乔芳奏本》。

[273] 《孟忠毅公奏疏》卷上。

[274] 《明清史料》甲编第二本《孟乔芳揭帖》。

[275] 《孟忠毅公奏疏》卷上,顺治二年闰六月十日题。

[276] 《张文贞公集》卷7。

[277] 第一历史档案馆:顺治朝揭帖第76号。

[278] 《滟滪囊》卷3。

[279] 第一历史档案馆:顺治朝题本。贼匪类,281:38号;顺治朝揭帖,76号;《清世祖实录》顺治二年十二月丁末;《小腆纪年附考》卷11;《南疆逸史》卷6。

[280] 第一历史档案馆:顺治朝启本105号。

[281] 《孟忠毅公奏疏》卷上,顺治二年三月初四日题。

[282] 《小腆纪年附考》卷11。

[283] 同上。

[284] 第一历史档案馆:顺治朝揭帖76号。

[285] 见《清史稿》何洛会、孟乔芳、张勇诸传,《清史列传》诸传亦同。

[286] 《蜀龟鉴》卷3。

[287] 见李国英:《李勤襄公抚督秦蜀奏议》卷21;《清圣祖实录》康熙四年十一月条。

[288] 参见光绪《大宁县志》、康熙《夔州府志》《清史列传·张勇传》及《怀陵流寇始终录》诸书。

[289] 《小腆纪年附考》卷12。

[290] 《明清史料》丙编第六本《陕西巡抚黄尔性塘报》。

[291] 同上书,《总兵官王光恩揭帖》。

[292] 同治《巴东县志》卷14。

[293] 《堵文忠公集》附传。

[294] 《清世祖初录》顺治三年三月丁巳、己巳、九月壬子、四年八月己巳;康熙《兴安州志》卷三;第一历史档案馆:顺治朝启131号,顺治朝揭帖45号;《明清史料》丙编第六本《郧阳抚治潘士良揭帖》。

[295] 第一历史档案馆:顺治朝揭帖第45号。

[296] 《孟忠毅公奏疏》卷上。

[297] 《明清史料》丙编第六本《陕西巡抚黄尔性揭帖》;甲编第三本《陕西巡抚黄尔性塘报》;《孟忠毅公奏疏》卷上;嘉庆《白河县志》卷14,按:苗、米、刘后同合于武大定,坚持陕南斗争直至顺治四年冬。

[298] 《三湘从事录》;《岭表纪年》卷1。

[299] 《岭表纪年》卷1。

[300] 《滟滪囊》卷3。

[301] 《孟忠毅公奏疏》卷上。

[302] 《滟滪囊》卷3。

[303] 《明清史料》丙编第七本《陕川总督孟乔芳揭帖》。

[304] 《张文贞公集》卷7《纪平闯献二贼事》。

[305] 《存信编》卷5。

[306] 同治《巴东县志》卷14。

[307] 《客滇述》。

[308] 同上。

[309] 《明清史料》丙编第七本《陕川总督孟乔芳揭帖》。

[310] 《明清史料》丙编第七本《陕川总督孟乔芳揭帖》;《滟滪囊》三;《清世祖实录》顺治五年十一月,六年三月、十月条。

[311] 《明清史料》甲编第六本《四川总督李国英揭帖》。

[312] 《明清史料》甲编第六本《四川总督李国英揭帖》。

[313] 同上。

[314] 《孟忠毅公奏疏》卷下;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顺治朝题本298:197号。

[315]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顺治朝题本209:205号。

[316] 《明清史料》丙编第十本《总督李国英揭帖》。

[317] 《李勤襄公抚督秦蜀奏议》卷21。

[318] 高照初:民国《米脂县志》卷10《拾遗》、卷6《人物志·乡贤》;民国重修《米脂县万丰里高氏族谱》。(原文所记为高一功的情况)

[319] 高氏生卒年月各书不载,唯皆云自成“一妻一妾,皆老妪”(见彭孙贻:《流寇志》卷7及他书),故其生年当不晚于万历末。其卒年详下文。

[320] 戴笠、吴殳:《怀陵流寇始终录》卷9。高氏姐弟在大顺军中资历不是最老的,这可以解释为什么大顺建国之初高一功的职衔(威武将军)与封爵(临朐男)都不很高。

[321] 此据多数史籍记载,见《流寇志》卷14、戴笠:《甲申剩事》等。但当时在京诸人如杨士聪、赵士锦、刘尚友、徐应芬、张怡、钱等人的著述中均未提及高氏,故她当时是否在京,尚属可疑。另据陕西的一些史籍,如谭吉璁:康熙《延绥镇志》卷5及清代历修《米脂县志》,皆云自成之皇后为刘氏。又,据阿济格奏报,当乙酉年自成南奔而为清军追及之际,其“妻妾”多人均被俘或自溺死。(《清世祖实录》卷18,顺治二年闰六月甲申)。《流寇志》卷14等书亦云自成之“三宫、美人皆为谭太所获”。据此,有理由推测李自成后期曾另立过皇后,高氏远驻陕北,或即与此有关。

[322] 《劫灰录》卷2。

[323] 《罪惟录》列传卷9下《李来亨》。

[324] 康熙《延绥镇志》卷5。

[325] 《明清史料》丙篇第六本《梅勒章京屯代揭帖》。

[326] 《劫灰录》卷2,《南疆逸史》卷21《堵胤锡传》。

[327] 任源祥:《堵文忠公续编年史》。

[328] 李瑶:《南疆逸史摭遗》卷6。

[329] 《思文大纪》卷5,又《甲申剩事》与瞿共美:《粤游见闻》谓为“忠义夫人”,《东南纪事》与邵长蘅:《邵子湘全集·堵牧游先生遗事》谓为“英淑夫人”,叶梦珠:《续编绥寇纪略》谓为“一品夫人”。

[330] 《思文大纪》卷5。

[331] 《粤行纪事》卷1。

[332] 《永历实录》卷13《高李列传》。

[333] 《瞿忠宣公集》卷4《恢复大捷疏》。

[334] 同上书,《再救王臣疏》。

[335] 《东明闻见录》。

[336] 《永历实录》卷13,《高李列传》卷26《叛臣列传》。

[337] 《罪惟录》列传卷9下《李来亨》。

[338] 同上书,又见毛寿登:《圣帝行宫碑》。

[339] 《罪惟录·列传》卷9下《李来亨》称来亨自焚,“高氏侄守义北归,为辰常总兵,力保,得免死”。《永历实录》卷15《李来亨列传》云:“来亨知不能久存,会诸将饮……分遣逃散。来亨母(按:应为祖母)老矣,其中表舅有为虏将者,曾招来亨降,不应,至是,乃遗书以其母托之,遂举火焚寨。”按高氏之侄,正来亨之中表舅也。王、查二书时皆私藏秘稿,无由互见,当各有所本,可信。惟守义乃守贵之误。嘉庆《延安府志》卷26《将才》:“高守贵,官辰常总兵……皆延安(府)人。”(亦见乾隆《湖南通志》卷79)《清圣祖实录》卷8,康熙二年三月壬寅湖广提督董学礼奏其“奉命会剿西山巨寇李来亨”,“随同郧阳总兵官穆生辉、襄阳总兵官于大海、辰常总兵官高守贵统领官兵三万人”出征。《李勤襄公抚督秦蜀奏议》卷23,康熙四年五月八日疏称:茅麓山最后合围时,高守贵负责山南象坪一带“辰常镇汛地”。又据《清代档案史料丛篇》第六辑,第354页,康熙三年四月十五日李国英塘报,高守贵驻茅麓山最前沿的长芦岭阵地于二月十四日为兴安镇于奋起换防。故守贵之劝降及高氏入其营,均当在此之前。据《清圣祖实录》卷11,康熙三年二月己未张长庚奏,忠贞营的另两位统帅马腾云、党守素亦于是月向清湖广军投降。疑马、党之降系与高氏同出,皆守贵劝降之结果也。


关于贺珍与清初陕南抗清运动的若干问题㊃ 教学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