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莲子

字数:1051

采莲子(1)

菡萏香连十顷陂(2)举棹[1]。小姑贪戏采莲迟年少[2]。晚来弄水船头湿举棹,更脱红裙裹鸭儿年少。

【校记】

(1)晁本二首《采莲子》连排作一首,后世各本《花间集》因之误合为一。紫芝本、吴钞本作“采莲子二首”,是。《词律》、全本、《历代诗余》、王辑本亦作二首。《历代诗余》调下注曰:“此亦七言绝句,其‘举棹’、‘年少’字,乃歌时相和之声。《竹枝词》则句中用‘竹枝’二字,句尾用‘女儿’二字,此则一句一换。然观‘枝’、‘儿’、‘棹’、‘少’,皆以两字为叶,则知为和歌之音矣。”

(2)连:鄂本、毛本、后印本、正本、四库本、四印斋本作“莲”。

【笺注】

[1]菡萏:荷花的别称。《诗经·陈风·泽陂》:“彼泽之陂,有蒲菡萏。”郑玄笺:“未开曰菡萏,已开曰芙蕖。”《尔雅·释草》:“荷,芙蕖。……其华菡萏。”魏何晏《景福殿赋》:“菡萏赩翕,纤缛纷敷。”唐李白《子夜四时歌》:“镜湖三百里,菡萏发荷花。”十顷陂:十顷陂塘。唐皮日休《陈先辈故居》:“千株橘树唯沽酒,十顷莲塘不买鱼。”

[2]小姑:未嫁之女。南朝乐府《青溪小姑曲》:“开门白水,侧近桥梁。小姑所居,独处无郎。”

【集评】

杨慎《升庵诗话》卷十一:古诗有用近俗字而不俗者,如孙光宪(按,应为皇甫松)《采莲》诗曰(略)。

汤显祖评《花间集》卷一:人情中语,体贴工致,不减觌面见之。

钟惺《唐诗归》:写出极憨便佳。

李冰若《花间集评注·栩庄漫记》:“更脱红裙裹鸭儿”,写女儿憨态可掬。

萧继宗《评点校注花间集》:《采莲子》二首,亦全为七言绝句,旁注小字“举棹”及“年少”,如乐府中之《董逃》、《上留田》,则歌时之和声也。盖诗词交递之际,词尚未脱离绝句体形而独立,似此之作,仍不得谓之词。至张子澄《柳枝》虽仍七绝骨架,但已补入实字,别成词调矣。《朱子语类》云:“古乐府只是诗中泛声,后人怕失那泛声,逐一添个实字,遂成长短句,今曲子便是。”此意于子奇、子澄二人之作,可见消息。

其二

其二(1)

船动湖光滟滟秋举棹(2)[1]。贪看年少信船流年少[2]。无端隔水抛莲子举棹,遥被人知半日羞年少。

【校记】

(1)吴钞本此首后作“唐皇甫先辈词毕”,下接“唐毛秘书词”。

(2)船:四印斋本作“舡”。动:雪本作“头”。湖光:玄本、雪本作“湖色”。滟滟:汤本、合璧本作“艳艳”。

【笺注】

[1]滟滟:水光明亮晃动貌。唐张若虚《春江花月夜》:“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2]年少:少年郎。唐白居易《琵琶行》:“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信船流:听任小船随水漂流。

【集评】

况周颐《餐樱庑词话》:词以含蓄为佳,亦有不妨说尽者。皇甫子奇《采莲子》云“船动湖光滟滟秋……”,写出闺娃稚憨情态,匪夷所思,是何笔妙乃尔!

刘永济《唐五代两宋词简析》:此二首中之“举棹”、“年少”,皆和声也。采莲时,女伴甚多,一人唱“菡萏香连十顷陂”一句,余人齐唱“举棹”和之。第二、三、四句亦同。此二首写采莲女子之生活片段,非常生动,读之如见电影镜头,将当日采莲情景摄入,有非画笔所能描绘者。盖唐时礼教不如宋以后之严,妇女尚较自由活泼也。

吴世昌《词林新话》卷二:此用两首七绝组成之采莲歌。如将每句末小字去掉,即唐人七绝。盖唱此词时一人先唱一句,众齐唱衬字(“举棹”、“年少”)。此例可说明词在晚唐早期发展之程式。“莲子”,谐“怜子”,即“爱你”。

萧继宗《评点校注花间集》:脱裙裹鸭,隔水抛莲,写小儿女憨态已尽能事。此诗更妙,妙在无一闲句。“半日羞”三字,体贴入微,不独憨态,兼之心事。


梦江南《花间集》未收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