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隐形台阶利弊

字数:3729

在中县,围绕副科级比较突出的一个现象就是隐性台阶问题。所谓隐性台阶就是同一级别内的不同职务设置,也就是通俗讲的级别不变,职务却老变,打圈转。其实在中国当下的政治环境中,各级副职都存在隐性台阶问题,而具体到中县,则在副科级和副处级上表现比较明显。隐性台阶的产生主要和级别设置以及职务设置有关。对于中县干部结构的四层金字塔来说,根基是人员众多的股级干部。作为第一层的副科级,必然要求放置相当多的板凳,才能让干部有位置可坐,同时,副科级干部作为政策的执行者和具体工作的实施者,各个机构的职能多元化也要求多设置副科级职务和岗位,不然就会出现活无人干的局面。下面从乡镇和县直两个方面考察副科级隐性台阶设置。

在中县,乡镇的副科级隐性台阶,根据职务所含权力和资源的大小,以及排名先后,从小到大依次为:综治办主任、工会主席、人大副主席、乡镇长助理、武装部长、党委委员、副乡镇长、副书记,这是8级隐性台阶,这些职务都是副科级。而根据加强纪委工作的政策,2009年乡镇又增加了纪委副书记这一副科级职务,等于是9级隐性台阶。但是这些台阶在各个乡镇设置并不统一,一些乡镇可能多一些,一些乡镇可能少一些。但是人大副主席、党委委员、副乡镇长和副书记则是各个乡镇都有的隐性台阶。乡镇副科级还有一个设置,就是副乡级干部,等于是退居二线,但仍是副科级。

县直部门的副科级隐性台阶,根据权力和排名先后,从小到大依次为:副主任科员、工会主席、纪检组长或纪委书记、党委委员或党组成员、党委副书记、副局长,是6级隐性台阶,这些职务也都是副科级。这些台阶在各个局也不统一,会根据情况增减。县直局也有副科级干部这个设置,等于是退居二线,但仍是副科级。

对于隐性台阶的设置,需要辩证看待,从其合理性方面来看,各个隐性台阶的职能不同,素质要求也不同,这对干部来说是一种历练,有利于干部的多岗位锻炼,能增进干部的全面工作能力。同时隐性台阶也是一种激励机制,因为每进一个台阶对于干部来说都是一种提拔,这样在级别激励无法实施的情况下,就只能通过多设职务,以职务变化达到激励的目的。很多干部讲,隐性台阶就是晋升线上的苹果,一次咬一口,不断引领干部前进。如果职务设置太少,显然无法达到激励目的。隐性台阶还是一种淘汰机制,通过隐性台阶的大浪淘沙,会把一些不适合在仕途上发展的干部淘汰掉。

隐性台阶的弊端是导致一些优秀干部无法脱颖而出,在隐性台阶中耗尽政治生命。根据对正科级一把手副科级轨迹的统计分析,他们需要10年才会提拔为副科级,这样,一个22岁的大学毕业生,到32岁左右会被提拔为副科级。如果分在乡镇,根据惯例,一般一个隐性台阶需要3年左右,8个隐性台阶走完,需要24年,也就是到56岁才会被提拔为副书记。而中县副科级的一刀切年龄是52岁,也就是隐性台阶还没有走完,仕途就要结束,政治生命就已经耗尽。隐性台阶再加上一些时期几年不动干部,都会大大影响干部的成长①。

对于县乡干部的激励问题,可以在三个方向展开:增加级别,抬高金字塔,这是显性台阶的激励;增加台阶,拉长板凳,这是隐形台阶的激励;增加工资,拉大级别和职务工资差,这是报酬激励。从实践来看,增加级别和拉大工资差别还有很多空间可做。

为了规避隐性台阶对优秀干部的影响,组织部门现在的做法是实行“选调生”制度,“小步快跑”②方式以及公开选拔方式。从中县的实践来看,选调生和公开选拔容易被接受,小步快跑则容易引起议论。这次提拔正科级干部时,一位已经“转非”③的局长的孩子从副乡镇长提拔为人大主席,就引起很大议论④,而他只不过跳过了副书记这一隐性台阶,所以,隐性台阶一旦固化,就会形成惯例,而打破惯例就会被认为不正常。隐性台阶已经成为领导干部的晋升规则。这次调整干部中,一位乡人大主席被任命为政协的一个委的主任,他很不满意,就去找县委书记,县委书记说,你人大主席前干什么?他说干武装部长,县委书记说,你当时是不是破格提拔?这次还想破格提拔?好处都让你占尽?结果,这位人大主席一言不发走了。这不仅说明隐性台阶已经成为干部的共识,还说明县委书记对干部的政治台阶达到了怎样的熟悉程度!

① 中县县直部门从2003年到2008年,6年没有提拔干部。一些干部说,这是因为前任县委书记把干部资源都用尽了,每个岗位上都提拔满了,需要几年消化。还有些干部说,动干部需要高超的领导艺术,搞不好就会告状信满天飞,导致翻船。所以一些领导为了稳定,不会轻易动干部。而县委书记林庆生说,一是稳定,二是对“要想富,动干部”的规避。而在林成为副厅级干部后,2008年年底,中县大规模的动干部开始实施,县政府办就配备了10位副主任,结果人人欢喜。一些干部分析,这反映两个信号:一是对前几年不动干部的补偿,二是县委书记要走了,留下一个好的政治交待。但是,显然,留给下一任县委书记的空间不大了,这也是为什么地方实行年龄一刀切的原因之一,不如此,就空不出位置。

② 就是缩短隐性台阶的时间

③ 就是年龄一刀切后,转为非领导职务。

④ 认为是破格提拔,不正常,有老子积极活动运作的因素存在。

公开选拔是优秀年轻干部脱颖而出的重要方式,是未来干部选拔的重要方向之一。下面以2008年年底中县公开选拔团县委书记和副科级青年干部为例,评估这一方式的利弊。

2008年12月26日,中县发出了《公开选拔团县委书记、副科级青年干部》的一号公告,选拔团县委书记1名,副科级青年干部5名。

报考团县委书记的资格为:任副科级职务一年以上,中共正式党员,年龄在30周岁(含30周岁)以下(1978年7月1日以后出生),大专以上学历,近二年年度考核等次在称职以上,身体健康。

报考副科级青年干部的资格为:参加工作2年以上(2007年元月1日以前参加工作),年龄在28周岁(含28周岁)以下(1980年7月1日以后出生),大专以上学历,干部身份,近二年年度考核等次在称职以上,身体健康。

其后经过报名、资格审查、笔试、面试、考察、全委会票决、研究决定、公示、公布结果等程序,连续发布6次公告,每个程序的结果都公开发布,结果统计如下:

表5—3 公开选拔团县委书记、副科级青年干部统计表

姓名毕业院校公选前职务公选后职务情况说明
程心夏河南省经济管理学校,大专夏店乡副乡长团县委书记父亲为中县某任文明办主任,岳父为中县政法委副书记,岳母为中县中医院院长
唐婷①郑州大学,本科组织部副科级组织员西城乡人大主席父亲为中县水利局局长
王慕开封大学,大专南方镇派出所民警白阁镇副镇长父亲为县委办副主任、机要局局长
王信中国地质大学,本科组织部组织科团结乡副乡长父亲为夏店乡农经站长
朱娥汝水市供销学校,中专西城乡统计站长县委办政研室副主任父亲为烟草局职工,表姨为副县长
李达北山商业学校,中专县行政审批中心团县委副书记,团结乡郭庄村党支部书记父亲为团结乡郭庄村某任党支部书记,表叔为县某任质监局局长,和电业局局长同村。
蒋光鲁丰市工业学校,中专华生镇宣传干事六月镇副镇长父母为庞庄乡农民

资料来源:公选公告和访谈

从公选的年龄要求来看,这7名干部都是30岁或28岁以下,公选的结果是他们成为正科级或者副科级干部,这样就把同龄群远远甩在后面,成为中县政坛的新星。并且明显的是,公选避免了隐性台阶的政治消耗,为干部脱颖而出提供了一个平台。

但是从结果来看,7名干部除了1名表面上没有较强的政治资源和关系资源外②,其它6名都有不少政治资源,基本都是干部子弟。应该说,公选制度是公正的,程序也是公开的和透明的,但为何出现了“制度失灵”?

一些干部说,干部子弟在起点上就有优势,可以进入公选的范围。而且从程序来看,除了笔试能够做到公正外③,其它环节都可以有人为因素,都有可操作的空间。但另一方面,由于家庭教育和熏陶,从素质和能力上来看,一些干部子弟的能力和素质确实相对较强。

① 其和程心夏一块竞争团县委书记,失败。两人一度呈胶着状态,全委会票决迟迟没有举行使得两家都没少动用资源,所以一并统计。

② 一位组织部的干部讲,出身农家并不意味着没有背景,亲戚、同乡等都有可能助其仕途发展。

③ 笔试第一名的干部,肯定公选这一方式,认为笔试还是很公正的,但后面一些环节有一些无法言说的因素,农家子弟出身的她明显对结果很无奈。而一名政协副主席的女儿在笔试中被淘汰,说明了笔试的相对公正性。

一位县主要领导说,干部阶层中存在利益集团,有其共同的利益和意识,这些人参加投票,一定对干部子弟有利,这是产生“官二代”的一个土壤,所以问题的关键是谁参加投票。而我在中县接近二年的时间内,不断感受到“制度失灵”和“制度异化”的现象存在,一些制度和政策出发点很好,但一付诸实施,就会产生意想不到的弊端,有些甚至完全走向政策的反面,这也就是所谓的“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所以在出台政策时,一定要做客观中立的调查研究,要进行试点,要从各种负面的角度对政策进行破坏性试验,这样,才可能推出善政。

中县副科级干部有680名,正科级干部有280人,这意味着有2/3的副科级干部终其一生,都是副科级干部。也就是他们的仕途会遭遇“天花板效应”,到了某个级别和位置,就嘎然而止。下面选择从副科级职位退出的,学校毕业、军转干部和吸收录用的干部案例各一,分析其轨迹。

案例一:广电局副局长盛百重。1953年出生,1977年北山师范学校毕业后,到中县大水乡乡中任教,1982年任白阁乡人武部干事,1985年任武装部长,1987年任华生镇党委副书记,1991年任西城乡党委副书记,1995年任广电局副局长,2009年56岁时转为非领导职务,政治生涯结束。从1985年提拔为武装部长,为副科级,到2009年,一共在副科级职务上24年。

案例二:环保局纪检组长李华贵。1955年出生。1974年入伍,历任战士、文书、排长、连职干事,1989年后为宣传股长、组织股长,副营级。1994年转业回中县城关镇武装部任干事,1996年后任航运局武装部长、纪委书记,1999年在武装部长位置上提拔为副科级,2005年任环保局纪检组长,2009年54岁时转为非领导职务,政治生命结束。其副科级,从1989年的副营级算起,是20年,从1999年的地方副科级算起,是10年。

案例三:林业局副局长王备相。1956年出生,1976年在中县棉麻公司六月镇花厂参加工作,1988年后为棉办职工、秘书,1994年聘干,1988年提拔为棉办副主任,副科级,2005年任林业局副局长、党总支委员,2009年53岁时转为非领导职务,政治生命结束。其副科级,一共11年。

从以上这些案例来看,一般是从乡镇干起,然后回到县城。按中县惯例,副科级52岁时一刀切,但由于2003年以来一直没有调整干部,所以他们都多干了一些时间。从轨迹上看,他们都有长短不一的副科级经历,并在副科级职务上遭遇“天花板效应”,仕途都终止在副科级上。


一、副科级轨迹的数量考察第二节 正科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