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副处级

字数:6111

副处级①是中县干部四层金字塔结构的第三层。提拔为副处级,不仅需要能力和政绩突出,领导艺术纯熟,还要有雄厚的政治资源、经济资源以及关系人脉。提拔为副处级的领导,是中县政治精英中的精英,一般与省市领导都有条线相牵,需要在省市领导中拥有人脉和资源。而晋升为副处级,就跨入了县领导序列。

中县副处级职务分布具体情况是:

县委:副书记,组织部长,纪委书记,县委办主任,宣传部长、政法委书记和统战部长。除了副书记之外,其它就是俗称的“县委常委”。

人大:副主任,人大副县级干部。

县政府:常务副县长②,副县长,党组成员,县长助理,副县级干部。

政协:副主席,政协副县级干部。

公检法武工:局长、政委,检察长,院长,部长、政委③,主席。

以上这些领导干部在中县统称“县领导”,并有专门的县领导通讯簿④。

① 也称副县级

② 也是县委常委

③ 武装部领导有一位领导为县委常委,根据资历决定谁出任,现任是政委为常委,而前任是部长为常委。

④ 中县还有各单位领导班子成员电话通讯簿,这个很重要,相当于“职官名录”(Nomenklatura)。

一、副处级轨迹

下面对县领导的副处级轨迹进行统计分析:

表5—13 县领导副处级轨迹统计表(截至2009年7月)

>>>时间差②(年)平均时差>>>>>单位分布>类型
0-56-1011-1516-20党委人大政府政协公 检法 武工乡镇单一混合
县委领导(8人)356.225126
人大领导(6人)2211941115
政府领导(6人)2227.666
政协领导(5人)1138.8145
公检法武工领导(7 人)5115.8725
总数(32人)1310727.32413481527
百分比4131226612.54112.52531684

资料来源:干部简历

② 指从正科级晋升到副处级的时间间隔

从统计中可以看出,在成为正科级领导干部后,有近四成的县领导在5年内晋升为副处级干部,七成多的县领导在10年晋升为副处,九成多的县领导15年内晋升为副处级。他们的平均时间间隔为7.3年。从具体时间间隔来看,公检法武工系统由于系统壁垒坚固,竞争小,平均时间间隔最短。其次是县委领导,说明他们是晋升锦标赛的领跑者,再次是政府领导,最后是人大和政协领导,等于是到二线岗位。从单位分布来看,四成是在政府系统,二成半在公检法武工系统,二成半在人大政协,只有不到一成在党委系统。县委县政府14名领导中,11名晋升副处级在政府系统,加上1名乡镇党委书记副处级1年后也晋升为副县长,等于12名在政府系统,比例高达86%。这意味着党委系统特别是县委对领导有更严格的标准,县领导一般先在政府历练后才能晋升为县委领导,这实际上是了中国政治体制中干部晋升的一个基本模式,即政—党螺旋晋升模式,也就从先在政府历练,然后晋升到党委系统,从而呈现螺旋晋升的形态,下一节会全面考察这一模式。

乡镇也有副处级领导,是近些年才出现的,和北山市出台政策,拉长乡镇长和乡镇党委书记的任职时间有关。目的是使得他们不急功近利,减少假政绩的发生。中县现有5名副处级党委书记。副处级乡镇党委书记和副厅级县委书记的出现,实际上是一种级别激励,即拉长级别,增加金字塔的高度。这种激励开辟了一个新的激励领域,隐形级别台阶和隐形职务台阶的混合得当运用,对于升迁路上的官员来说,无疑能起到合理分布的作用。但这也会对整个干部体系造成冲击,冲击波往上冲,会出现不少副省级市委书记和副国级省委书记③,这对于只执掌一市一省的党委书记来说,有点不伦不类④,而且,级别只有个别实施,才会有激励作用。统统提高一个级别,达不到激励目的,激励的根本还在于差别。

③ 进入政治局的省(市)委书记实际上已经是副国级。

④ 1997年,中组部曾经下文,要求坚决纠正用职务和职级待遇奖励领导干部的做法。中组部提到此做法危害是:增加了领导职数,会引起干部管理工作的混乱以及引发一些不良风气。干部管理的混乱指组织部门一般下管一级,提高级别会引起干部管理的混乱。

从轨迹类型来看,八成半的领导干部是混合型,这是因为副处级开始执行比较严格的交流回避制,很多副处级干部都是跨单位交流提拔或者异地提拔。单一类型主要指从市里下派的干部以及职务升格的干部,比如工会主席,原来是正科级,后来升格为副处级。

下面按县委、政府、人大、政协和公检法武工的系统,对1999年以来近10年的中县县领导副处级轨迹进行纵贯考察。

1999年以来,中县县委领导共有29名②,其副处级轨迹统计如下:

② 不包括县长和县委书记,他们的轨迹放下一节进行考察。

表5—14 1999—2009县委领导副处级轨迹统计表

类型数量百分比轨迹
县政府副职晋升1241副县长---(政法委书记,宣传
部长,县委办主任,组织部长,统战部长)
常务副县长---县委副书记
县委隐形台阶晋升828宣传部长---组织部组长,纪委书记---县
委副书记,统战部长---纪委书记,县委办主
任---县委副书记,政法委书记---县委副书
记,县委办主任---纪委书记,统战部长---
政法委书记
市党群部310团市委
委办、公检法副书记---组织部长,市维稳办副主任---统
部门干部下派战部长市检察院副处级检察员---政法委书记
乡镇党委书记晋升27党委书记---(宣传部长,群工部部长)
市直部门干部下派13市档案局副局长---纪委书记
同职位交流13淮县政法委书记---中县政法委书记
县直一把手提拔13县经委主任---统战部长
人大副职出任13人大副主任---县委办主任

资料来源:干部简历

县委领导副处级轨迹主要是三种类型:一是县政府副职或者乡镇党委书记晋升,接近一半的县委领导是这个路径,有14名。这个路径再次验证了政—党螺旋晋升模式。二是县委隐形台阶晋升,从轨迹来看,县委领导的隐形台阶排名从小到大为:群工部长③——统战部长——宣传部长—政法委书记—县委办主任—组织部长—纪委书记—县委副书记。很多县领导的政治生命就消耗在这些隐形台阶中,然后调回市直局任职,然后退居二线。三是市党群部委办、市直部门或者公检法部门副处级干部下派。和县里路径相似,这种路径主要是市委办、市政府办、党群部门等干部下派,这种模式会挤压县里干部的晋升空间,但却是培养和锻炼干部的重要路径。

③ 群工部长不是常委,排在副县长的后面。

不同县之间同职位交流不多见,因为没有功劳也有苦劳,一般几年后会前进一个台阶。县直一把手提拔这个类型在中县也很少见,为什么县直一把手很少提拔为县委和县政府领导,下面还要详细考察这个问题。这个案例的特殊之处还在于,当时统战部长还不是常委,而且这个领导80年代做过副县长,后来因为出问题被降职,等于是东山再起。人大副主任出任县委领导,也很少见,这个领导做政府办主任时,和县长也就是后来的县委书记不合,仕途晋升上遭到排挤,出任人大副主任才44岁,市委抓组织的副书记认为这样安排不妥当①,在市委的干预协调下,得以出任县委办主任。但现在北山市,有一些县在没有位置的情况下,会安排一些干部到人大、政协任副职,有位置时再转任,这使得二线岗位成为副处级仕途的中转站,可谓是挖掘副处级职务的新尝试。这说明,惯例在开始时往往是创新和反常之举,一旦个案累积到一定程度,就会成为惯例,而惯例一旦形成,打破惯例反而被认为反常了。

① 当时的市委副书记曾在大会上说,一个县人大,有44岁的副主任。如果认为不行,就不该提上来,既然提上来,那就要用,这样安排是很不恰当的。

1999年以来,中县县政府副职共有20名,包括常务副县长、副县长和县长助理,其副处级轨迹如下:

表5—15 1999—2009县政府副职副处级轨迹统计表

类型数量百分比轨迹
乡镇党委书记晋升735党委书记---副县长党委书记---县长助理
县委、县政府隐性台阶晋升525县长助理---副县长
副县长---常务副县长
组织部长---常务副县长
市党群部委办、315市委督察室副主任---副县长
大中专院校干部下派经济管理学校党委书记---副
县长市团委宣传部长---副县长
公检法一把手、县315县检察长---副县长
直一把手或副职晋升封县经委主任---
副县长农业局副局长---副县长
同职位交流15淮县副县长---中县副县长
军队团级干部转业15团政委---副县长

资料来源:干部简历

县政府副职轨迹主要有三种类型:一是县委、县政府隐形台阶晋升,县政府隐形台阶从小到大排名为:党组成员—县长助理—副县长—常务副县长,其中常务副县长由于是常委,其在县委的排名是在县委副书记的后面,而在纪委书记的前面。副县长的排名一般根据资历,其权力大小,则依据分工①,主抓工业的权力大一些,其次是土地城建,再次是文教卫生,分管农业的权力小一些,不分工则没权。二是乡镇党委书记晋升,这是主要路径,5名通过隐形台阶晋升的有3名也是乡镇党委书记直接晋升,这样,20名副职中就有10名是这种路径,加上一名也有乡镇党委书记经历②,共11名。这再次验证了政—党螺旋晋升模式,即党务干部经过晋升锦标赛的筛选后,进入上一级的政府部门,然后再从政府部门晋升到党委部门,再进入上一级的政府部门,周而复始,螺旋上升,从而呈现螺旋晋升的路径模式。三是市党群部委办下派,这是培养干部的重要途径,也是县政府领导的一个重要来源。

① 分工是个大问题,其实质就是分配权力和资源,副县长的地位,看其分工就会很清楚。副县长分工一般由县委书记和县长共同协商决定。

② 其从乡镇党委书记到组织部副部长,再提拔为组织部长。

公检法和县直一把手晋升,比较少见,特别是县直一把手,更是特殊。县直副职晋升,一般是非党。隔级晋升,这是非党干部晋升的一个特点。同职位交流的也是非党,因为无法进入县委,不提拔的话,只能同级转任。

1999年以来,中县人大副职共有9名,职务都是人大副主任,其副处级轨迹如下:

表5—16 1999—2009年人大副主任副处级轨迹统计表

类型数量百分比轨迹
县直一把手333教委主任---副主任
、部委办副职晋升财政局长---副主任
宣传部副部长---副主任
县领导副职转任333副县长---副主任
政协副主席---副主任
工会主席---副主任
学校、企业领导晋升222三高校长---副主任
化工集团总经理---副主任
乡镇党委书记晋升111党委书记---副主任

资料来源:干部简历

人大副主任轨迹有四种类型:一是县直一把手晋升,主要是政府办主任或者大局的局长,特别是财政局长、教育局长等。二是县领导副职转任,比如副县长、政协副主席等,也是隐形台阶晋升。三是学校、企业和医院领导晋升,基本是非党干部。四是乡镇党委书记晋升,加上2名县直一把手和部委办副职也是乡镇党委书记回城,等于是3名是这种模式。

1999年以来,中县政协副职共有9名,职务是政协副主席和政协副县级干部,其轨迹如下:

表5—17 1999—2009年政协副职副处级轨迹统计表

类型数量百分比轨迹
副县长、444副县长---副主席
统战部长转任或兼任
副县长---政协副县
级干部统战部长---副主席
乡镇党委书记晋升222党委书记---副主席
政府办222政府办主任---副主席
主任县直一把手晋升
常委晋升111政协常委---副主席

资料来源:干部简历

政协副职有四种轨迹:一是副县长和统战部长转任,这种路径中,副县长或者犯了错误,或者能力不够,等于是降格使用。统战部长转任或者兼任,是一定历史时期的现象,当时统战部长还不是常委,只是正科,现在升格为常委后,不再有这种路径。二是乡镇党委书记晋升,这说明乡镇党委书记不仅是县委县政府的后备人选,也是人大政协领导的后备人选。三是政府办主任和县直一把手晋升,有2任政府办主任都是这种路径。四是政协常委晋升,是非党干部,个案不多。

1999年以来,中县公检法武工系统领导共有19名,其副处级轨迹如下:

表5—18 公检法武工领导副处级轨迹统计表

类型数量百分比轨迹
副职晋升正职632
检察长---检察长公安副局长
---政委武装副部长---部长
军分区或部队下派421师通信科科长---武装部长
军分区动员科长---武装部
长军分区战勤科长---武装部
长旅后勤部部长---武装政委
同职位或同级别交流421延县政委
---中县部长上县局长---中
县局长黄县政委---中县政委
卫县检察长---中县检察长
市院(局)下派316市中院研究室主任---院长
市中院政治处副主任---院
长市中院刑事庭庭长---院长
乡镇党委书记晋升15党委书记---工会主席
职务升格15工会主席(正科---副处)

资料来源:干部简历

公检法武工领导轨迹主要有四种:一是副职晋升正职,这是和垂直部门相类似的轨迹,是很重要的一种路径。二是军分区或部队下派,这是武装部领导的轨迹。三是市院(局)下派,主要是法院系统,公安局和检察院个案不多。四是同职位或同级别交流,在这4名中,2名是副职晋升正职,1名是乡镇党委书记晋升,1名是部队下派。

从县领导的副处级轨迹上看,特别是从中县近10年的实际来看,县委县政府领导不少是从乡镇党委书记产生,没有1名是从县直一把手产生①,为什么?

① 一名统战部长由县经委主任出任,但当时统战部长还是正科级,而且这名经委主任曾经任过副县长,等于是东山再起,情况特殊。

这取决于职位的特点,职位所拥有的权力和资源,以及职位在全县政治格局中的地位,还反映了中县的政治变迁和地方政治文化,同时也有组织部门的用人导向问题。

很多干部说,1980年代,县直一把手中还出过县委县政府领导,90年代以来,特别是95年以来,则基本不再产生。这是因为80年代计划经济时代,权力和资源很多分布在县直,比如商业局财政占县财政的一半以上,地位在全县非常重要,而不少乡镇财力无法与之相比。同时当时晋升还不需要消耗很多经济资源。但是90年代以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全面建立,乡镇经济崛起,现在中县每个乡镇财政都高达几百万甚至上千万,县直部门的财力根本无法与之相比,这是经济实力格局的大异位。同时现在采用的民主推荐制度,使得晋升需要消耗相当的经济资源,县直一把手根本拼不过乡镇党委书记,这是乡镇党委书记出县委县政府领导的经济因素。

从政治因素来看,乡镇党委书记是县里的一方大员和地方诸侯,决定着几万人的稳定和发展问题,因此,在全县的位置举足轻重,县里往往把政绩好,能力强,经验丰富,阅历全面的干部放在党委书记的位置上,在选人时非常严肃和慎重。同时,乡镇作为一级政府,是全面工作,“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直接面对群众,乡镇党委书记需要处理很多麻烦和棘手问题,这样就使得其视野开阔,方法多样,能力全面,这些,是只负责一个专门领域的县直一把手无法比的。也就是,县直部门往往是线上的工作,比较专门单一,其在全县政治格局中的地位没有乡镇重要,其一把手的权力和资源,也比不上乡镇党委书记。

同时,在中县政治生态的演变中,形成了这样的惯例,就是乡镇党委书记升迁县委县府领导无望,才回县城出任县直一把手①,等于已经过了晋升锦标赛的筛选,其年龄也往往偏大,这样也就不大可能再从这个群体中产生县委县政府领导。

这个惯例一旦形成,就具有很大的生命力。一些县长在组织班子时,往往向组织部门要求选配具有乡镇党委书记经历的干部②,从而不断强化这一惯例。反例则不多见,前几年,中县一个出身于政治大家族的大局局长,积极运作晋升为县政府领导,但过程很不顺畅,加上一次电梯事故受伤,心灰意冷,遂停止了运作。2000年,中县县政府要配备1名少数民族副县长,教育局长作为人选已经公示,却在公示期间遭到密集的告状③,使得这一有可能打破惯例的特殊案例也流产失败。

惯例的形成也和一个地方的实际和政治文化有关,一些县的大局局长,比如财政局长、交通局长、计生委主任等等也会出县领导。比如临近的封市,有28个乡镇,竞争激烈,这样,一些大局局长往往被提拔为县委县政府领导,比如,一名中县的副县长就是封市的经贸委主任提拔而来。而原县的组织部副部长是产生副处级领导的一个职位,中县的一名组织部长就是原县的副部长提拔而来,但是,这些领导大多也都有乡镇党委书记的经历,只不过又增加了县直部门的任职经历,而中县则是直接从乡镇党委书记中产生副处级领导干部。这些和古代的“不历州县,不拟台省”的官员资历要求,精神一脉相通。同时,从组织上用人导向上来看,具有县直和乡镇双重经历的无疑在晋升时更有优势。

中县副处级干部的仕途发展呈现很大的不同,县委、县政府领导以及公检法武系统领导,是一线岗位,他们的仕途还在发展期,去向一般是县里的(副)处级或者市直的(副)处级。而人大、政协的领导,是二线岗位,一般是退休,政治生命停止在副处级。下面选择已经退休的人大副主任和政协副主席案例各一,分析其轨迹。

① 很多干部说,80年代,乡镇党委书记如果晋升无望,回县直安排的并不好,当时一个农委,安排了6个乡镇党委书记回来任副主任。而现在,乡镇党委书记回城,一般都是大局局长。

② 一位县领导说,其在北京信访值班时,很多乡镇领导非常期望干过乡镇党委书记的县领导去值班,因为他们方法多,经验多,可以减少很多麻烦。

③ 原因是教育局内部人事调整

案例一:人大副主任叶道基。1943年出生,中县大水乡人,1964年加入中共。中县一高毕业,1963年参军入伍,历任战士、班长、文书。1968年在白阁公社工作,1969年在县电影管理站工作,1970年,任南方公社武装部干事,1975年后,历任华生公社武装部副部长、部长、党委委员、副书记。1983年,任西城乡经联社主任,1984年,任西游镇党委书记,1990年2月,任宣传部副部长,1990年4月,任县人大副主任。2003年退休。从1990年人大副主任,副处级,到2002年退休,共12年。

案例二:政协副主席杨和平。1946年出生,中县西城乡人,1982年加入中共。1964年,县水利局工作员,1965年,西城公社南原学校任教。1975年—1983年,西城公社武装部干事、副部长,1983年—1989年,南方镇管委会主任、党委书记,1989年—1990年,政府办副主任,1990—1993年,农牧局局长,1993年—1997年,政府办主任,1997年,县政协副主席,2006年退休。从1997年任政协副主席,到2006年退休,共9年。

从他们的轨迹可以看出,人大政协副职基本都是中县人,他们是地方利益的代表,也是地方利益集团的重要成员。同时也可以看出,一直到90年代初,乡镇党委书记回城安排的还不好,都是先出任部委办副职。安排的好一些是1995年以来的事情了。同时他们都有长短不一的副处级经历,但政治生命都停止于副处级。


三、县直一把手正科级轨迹第四节 正处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