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错误让西班牙变成世界帝国
世界帝国这个概念最近几百年才出现。大航海时代把七大洲连接在一起,人类才真正有了“世界”概念。除了现任世界霸主美国外,之前只有两个世界帝国:英国和西班牙。
西班牙变成世界帝国,起因是一个错误。
当时的欧洲是穷乡僻壤,造不出啥好东西,不管是调料、丝绸还是瓷器,啥都是东方的好。在哥伦布之前几百年,威尼斯和阿拉伯人垄断地中海贸易,从东方往欧洲倒腾物资发财。其他国家羡慕嫉妒恨,也琢磨着掌握一条东方商路,狠狠地贩上几船高档商品,回欧洲换大笔金银。这就好比移动联通争着代理苹果手机,借外国货赚老乡的银子。
1497年,达·伽马船队绕过非洲,走通了东方航线,葡萄牙先去发财了。
西班牙的运气很坏。哥伦布和他的西班牙老板算错了地球大小,以为往西去中国更近。于是哥伦布得到三条一百来吨的破船,扯帆直奔中国。1492年,哥伦布航行2个月后到了北美洲的加勒比群岛。寻找中国的事如果穿帮,哥伦布就是欺君,所以他至死都坚持说那是亚洲。但这场忽悠却使西班牙得到了一个空白的新大陆。
小国葡萄牙从亚洲弄到了香料丝绸,大国西班牙只得到一个落后的美洲。于是两个天主教国家龇牙咧嘴地要开战。幸而教皇在大西洋上给他们划了界,东边归葡萄牙,西边归西班牙。
对这个结果,西班牙开始很不乐意,因为美洲大陆比欧洲这种野蛮地区还落后,没法贩高档商品,远不如去印度发财。但落后也有落后的好处:军事实力差——容易征服;开发水平低——好多金银富矿还没采完呢。既然去东方无非是为了黄金,何不直接在新大陆动手抢?
于是西班牙对土著全线出击。美洲土著没有枪炮和骑兵,没有铁器,连青铜也没有。西班牙只用了几十年就从手拿石刀的土著手里抢来了2000多万平方公里土地,比苏联还大,比蒙古骑兵还快。这期间,西班牙不过损失几千人,其中战死比病死的还少。成吉思汗看了只有嫉妒的份儿。
矿山+劳动力=金银。西班牙人把印第安人成百万地赶到矿山当苦力,累死了就去再抓一批。美洲人口迅速从数千万减少到几百万,但西班牙人也不太在乎,大不了去非洲买便宜黑奴。在血腥暴政之下,再难采的矿脉也能源源不断地出金银。
从1492年发现美洲到1640年西班牙帝国没落,西班牙从美洲获得875吨黄金,45000吨白银,占世界贵金属开采量的83%,换算成银元差不多25亿两。相比之下,明清两代500年靠出口才赚了8~9亿两银子,4亿中国人平均每人2两,带来了“康乾盛世”。25亿大洋被600万人的西班牙拿到会怎么样?
我们形容某人富裕,会开玩笑说他家有印钞机。现实中,美国有军队当印钞机,是天下第一富国。但用印钞机来形容15世纪的西班牙——那是侮辱——人家手里明明是真金白银,不是纸币。不过非要用钞票计算的话,每年西班牙进账黄金6吨,白银300吨,现价40亿人民币。当时西班牙有600万人,40亿人民币要是分到个人,每人每年700块。这放到现代工业社会也不算小数,在农业社会是惊人的财富,足以让西班牙变成欧洲霸主。
由于拥有足够的金银发军饷、买武器,在英、法只能维持两三万常备军的时代,西班牙拥有近20万精锐部队。这支军队装备了当时最先进的火绳枪、全身甲、双手重剑、轻型加农炮和重型臼炮,就像今天美国的F-22与航母,所以横行欧陆无坚不摧。
同时西班牙还有史无前例的庞大海军。大家都知道失败的“无敌舰队”,但这支舰队只是当时西班牙全部海上力量的1/10。大家也都知道英国击败了无敌舰队,不过这点损失西班牙人一年就补上了,十几年之后还能在当时属于英国的爱尔兰登陆。只是世界史底稿大都是英文写的,很少提这档子事。
无敌舰队失败后,动荡的欧洲反而出现了“西班牙和平”,23年无战事。这是西班牙国力巅峰的标志,全欧洲都向西班牙的力量和文明低头,英国人也继续为西班牙人当买办,贩奴隶。统治西班牙的哈布斯堡王朝一度统治了欧洲40%领土,拥有大半个美洲,在亚洲抢了菲律宾、关岛、半个台湾。后来西班牙国王兼了葡萄牙国王,把非洲、印度、中国澳门等葡萄牙殖民地也吞了。不论从经度还是纬度看,此时的西班牙帝国都跨越大半个地球,成为史上第一个“日不落帝国”。看起来,只要西班牙还拥有源源不断的黄金,帝国的太阳就永不落山。
不过,维持霸权也很辛苦。西班牙地处伊比利亚半岛,和法国山水相连,不能光靠海军自保,更何况还要维持哈布斯堡家族遍布欧洲的领地:在意大利要和法国人抢地盘,在德意志和荷兰要镇压新教徒,在东欧和地中海要阻击土耳其人,在大洋上要对付英国、荷兰、法国、北非以及本国海盗的劫掠,还要时时提防新大陆土著和内部野心家。所以西班牙必须同时保持强大的陆海军。
西班牙只有600万人,常年把十几万军队撒出去打仗,相当于中国养4000万大军。即使美洲黄金源源不断,西班牙也常被军费搞得入不敷出,比如1552年,军费10倍于美洲黄金,敌人却拒绝投降,王室只好像今天的美国一样,举债打仗。
借债需要支付利息,净收入因此越来越少。再打仗时西班牙只好借新债,然后利息更多。和美国印钱还债不同,那年头不认纸币,债务必须用金银币还。等到利息开支超出了黄金流入,帝国就破产了。1557年,西班牙王室财政破产,第一次赖账,离发现美洲只有65年。
破产赖账是饮鸩止渴,信用毁了,再融资必须付高息。西班牙破产后还得打仗,只能借高利贷,利息积累更快,于是1596年帝国再次破产。仅仅2年以后,西班牙又欠了1亿金币,只好再赖账……至此西班牙帝国打仗的目的已经从争霸变成了还贷——打赢了,可以弄点赔款付利息。
不过只要不能消灭债主,西班牙帝国的军事胜利就没意义;倘若打败了,就只能当金融资本的挖矿奴。有了这个背景,英国人1588年打败无敌舰队那场战术性胜利,怎么吹嘘都不为过。
与此同时,因为国家财政亏空,西班牙也没有资金去东方倒卖奢侈品,远洋贸易丢给了号称“海上马车夫”的荷兰人。西班牙唯一的指望就剩下美洲运金船队,这是它屡次从失败和破产中爬起来的原因。但是英国、荷兰、法国一贯热衷于劫掠西班牙运金船。随着荷兰船队越来越大,西班牙的海上通道越来越不可靠。
1620年后,英法荷的劫掠达到了顶峰,几乎没有运金船能够回到西班牙。到三十年战争打完,也就是1640—1650年左右,西班牙已经沦为配角。历史上第一个世界海洋霸主就这样退出了历史舞台。之后的西班牙帝国实际上是英国经济殖民地。只是为了维持白人高人一等的面子,列强才让西班牙勉强维持了两百年殖民帝国的外壳。
在开发美洲黄金之前,西班牙已经有欧洲第一的陆军,能派出麦哲伦、哥伦布这样的探险队,做出最了不起的地理发现。得到美洲黄金之后,西班牙霸权只维持了几十年就开始沦落,最后的地位反而不如开发美洲之前。为何黄金没有带来长久的霸权,甚至不能保证安稳的小康生活,反而让西班牙沦为欧洲的贫困户呢?这必须从霸权的由来说起。
美洲黄金是偶然因素带来的横财,但是偶然背后有强大的必然因素。首先是航海技术的发展,其次是有强大的军事实力能守住这份财富。两者追根溯源,都来自曾统治西班牙的阿拉伯人。
罗马帝国崩溃后,西北欧陷入混乱,蛮族统治着几千个封建领地。西方历史学家称之为中世纪“黑暗年代”。欧洲分崩离析的时候,正是阿拉伯帝国生气勃勃的初创阶段。公元711年,几个阿拉伯王子带了700多北非柏柏尔人进攻西班牙。哥特蛮族不堪一击。从此阿拉伯人在伊比利亚半岛定居。分崩离析的欧洲总算出现了像样的文明国家。
几百年之后,学会了一些阿拉伯技术的欧洲蛮族在宗教狂热之下发动反击。哥伦布起航的1492年,基督教贵族击败西班牙最后的阿拉伯人,重新夺回了西班牙。
阿拉伯留下了基础设施、富庶的人口以及发达的技术。以前欧洲的罗马人、维京海盗、威尼斯商人多在内海航行,动力以划桨为主。阿拉伯人地跨欧亚,要深入印度洋进行贸易,更善于利用风帆。印度洋有季风带,冬天刮西风,夏天刮东风,南亚和中东的居民很早就会利用季风穿越大洋,因此发明了多桅杆横帆船,后来的欧式帆船就是阿拉伯帆船的改进版。此外,阿拉伯人研究天文学,能够准确地导航。阿拉伯文明因此从大西洋延伸到太平洋,吸纳了东西方的文明成果。
阿拉伯人把中东的造船技术、航海技术、军事技术、管理国家、征收税赋的学问以及数学、地理学、天文学、物理学、逻辑学和从中国学到的冶金技术、纺织技术、火药、指南针、造纸术都留给了葡萄牙和西班牙。西班牙成了欧洲制造业水平最高的国家。
凭借这点二道贩子本事,西班牙暂时还没资格到东方撒野。不过相对欧洲其他地区,西班牙、葡萄牙获得了不对称优势。当需要寻找新航路的时候,这使它们在欧洲国家里占了先机。
鲁迅说得好:“倘是狮子,夸说怎样肥大是不妨事的,如果是一头猪或一只羊,肥大倒不是好兆头。”葡萄牙发现了亚洲航路,但毕竟还是做生意赚钱;西班牙啥也不干就能成吨地拿金子,别人不眼馋是不可能的。欧洲的统治者都是野蛮的军事贵族,眼馋就会行动,官办海盗是常态。可能的话,谁都想打上门来抄国库。但是,阿拉伯人的遗产不只是航海技术。
14世纪,中国的生铁和炒钢技术以及火药配方经阿拉伯人传入西班牙,随后西班牙用炒钢大量制造双手重剑和火绳枪。仅仅是普遍装备钢剑这一条,西班牙军队就足以让使用熟铁武器的雇佣兵闻风丧胆,更不要说犀利的火器。
在西班牙火绳枪之前,欧洲火器只是一根带孔的管子,叫做火门枪。士兵需要先装填弹药,然后一手拿着火种,一手扶着管子开火。火门枪要打响就得把火种小心地塞进枪管后面的火门,想同时瞄准是不可能的。
西班牙人依靠东方工匠,制造了和扳机联动的点火装置,上面夹着火绳,从此士兵一扣扳机就能射击,射击前可以瞄准,火枪的威力大增,射速也上升到一分钟一发。枪从此压倒了弓弩和刀矛,变成了主要武器。
西班牙之前的欧洲战场也有火炮,不过大多随用随造,形制五花八门。可以有金属炮管,也可以是石臼、木桶、树干,唯一的共同点就是笨重。口径千奇百怪,炮弹通常就是在炮口塞一块石头,或者很多碎石头,捡到啥打啥。这种火炮的射程、威力小得可怜,而且每一发的弹道都不一样,杀敌全靠运气。
西班牙人继承了阿拉伯人的冶金技术,开始建立炮兵规范。西班牙国王在16世纪前期规定,大炮统一到7个口径,壁厚、弹药重量一并标准化。从此炮兵有了正常的后勤供应,炮手也可以计算弹道。中古时代的投石机被炮兵淘汰了。
枪炮的进步意味着士兵杀敌不再靠肌肉力量。从军三个月的枪手可能只会排队和射击,却可以一枪打死花20年练习剑术的贵族武士。西班牙因此构筑了著名的“西班牙大方阵”,3000人组成一个方阵,七成的长矛兵密集排列稳住阵线,三成的火枪手用交叉火力射杀敌人。现代陆军的“团”级编制就是从西班牙大方阵沿袭而来的。正所谓大巧不工,这种貌似保守的战术让冷兵器敌人无计可施。任何人都冲不破刺猬一样的长矛阵,而火绳枪则提供了这个时代最强大的攻击力。
在两代人的时间里,西班牙大方阵在欧洲纵横无敌。再加上美洲黄金的支持,西班牙帝国兵力充足,谁也不敢琢磨去马德里抢黄金。
西班牙得到美洲黄金可以说是偶然,但西班牙在这之前取得了阿拉伯技术遗产,才拥有了开发美洲黄金和保卫金库的能力,从这个角度说,西班牙确立霸权又是历史必然。
不过,当时的西班牙人享用着阿拉伯遗产带来的霸权,却对这个遗产视如仇敌。哥伦布出发的1492年,西班牙驱逐穆斯林和犹太人,一次赶走几十万,剩下的被迫改信基督教,被称为摩里斯科人。等到西班牙人在美洲站住了脚,连摩里斯科人也容不下。1609年,西班牙以上帝的名义赶他们出境,一下子又少了近100万工农业人口。这些人一部分去了北非,还有不少去了意大利、荷兰、德意志,以及英法,把先进的手工业技术也一并带了过去。
赶走了异教徒(曾经的)还不够,为了保证信仰纯洁,西班牙人把剩下的人口分为血统纯正的“老基督徒”和出身可疑的“新基督徒”(即可能隐藏下来的摩里斯科人后代),西班牙人要当公务员、军官、僧侣,上大学、当教师、移居海外领地,都必须有“血统纯正”证书。这种荒谬的政策直到19世纪中叶才和宗教裁判所一起消失。西班牙的工商业因此受到严重打击,从此依赖于进口商品。
甚至西班牙农业也退步了。西班牙气候干燥,阿拉伯人靠国家管理的完善灌溉体系来维持生产。现在土地被西班牙贵族瓜分,渠道废弃,良田变成了旱地。就在美洲黄金带来的繁荣年代,西班牙内地屡屡陷入饥荒。
这些政策看似荒谬,但考虑到美洲黄金涌入之后的战略格局,倒也不难理解。既然美洲黄金比本土的税收还多,那么只要能动员足够人力去控制殖民地矿山,其他一切都可以不要,大不了花钱买便是。工商业繁荣看似是好事,其实减少了军队、殖民地官员和传教士的人力,减少了美洲黄金,所以西班牙人会以宗教的名义毁灭本国经济。
甚至饥荒都未必是坏事,因为这可以降低征兵的成本。美国陆军喜欢到贫民区和黑工群体招兵,饿肚子的西班牙人会接受更低的军饷,其中的道理一样。农民去美洲抢黄金,工匠赶到国外,这减少了国内的物资生产,却增加了黄金流入,西班牙人可以用美洲黄金再买物资,这就是最早的产业转移思想。荒废的土地种不出庄稼却可以放羊,羊毛还可以出口到荷兰、意大利赚一笔。殖民矿区需要物资的时候,西班牙人就去其他国家买,再换上西班牙的包装运往殖民地,这是最早的贴牌贸易。
以黄金为基础的战略开始很有效,西班牙帝国如日中天。但是渐渐地,西班牙遇到了一个问题——“价格革命”,其实就是通货膨胀。不管用什么材料做货币,钱就是钱,不是财富,钱太多了就要通胀。西班牙人并没有用钱去发展生产,增加物资供应,而是砸钱给军队继续抢金子,自然越抢越通胀。在西班牙人抢金子的日子里,欧洲物价涨了4倍多。
金银流入意味着资金供给充裕,类似现在美国的量化宽松或者欧盟的LTRO(长期再融资计划)靠印钱刺激经济。欧洲工商业和市场化农业因此得到大笔投资。黄金刺激了欧洲市场,促进了整体的生产——唯独没有西班牙的。于是西班牙遇到了难题:维持霸权必须打仗,打仗就必须买物资,买物资就必须让敌人赚钱。结果敌人越来越不在乎打仗——实体经济发达,打仗损失的钱可以向西班牙人再赚回来。
从社会发展的角度看,大部分欧洲国家和西班牙对抗不算坏事。为了在广阔的战场上协调前所未有的大军,情报和作战命令必须写成文字,统领军队的贵族开始学习读写。在那之前,欧洲的贵族会写名字的都不多,所以欧洲贵族设计了图样复杂的族徽,刻在戒指上当图章。火器时代,战斗节奏很快,为了指挥作战一致,必须制造钟表这种阴天也能用的计时器。钟表技术带动了精密制造技术,反过来又提高了枪炮性能,降低了枪炮成本。科技、生产和文化教育形成了良性循环。
既然战争双方的军费都由西班牙买单,西班牙的敌人自然越打越强。西班牙则越打越衰。到最后西班牙只能全面收缩,认栽。
军事收缩的时候,西班牙必须在陆军和海军之间权衡。因为欧洲各地的领地牵制,西班牙的军队改成以陆军为主。虽然西班牙暂时还维持着最大的舰队,但新造的大帆船更强调登陆、运输而不是海上炮战,好运送陆军打仗。西班牙大帆船甚至保留了撞角,时刻打算和敌人撞在一起打接舷战,把陆军优势用到海上。这种半吊子海军碰上一心打炮战的专业海军就麻烦了,追不上也打不着。1588年的无敌舰队因此败北。别国趁着西班牙海军不给力,大肆抢劫西班牙的金银船队,让西班牙更是雪上加霜。
到这个份上,西班牙唯一的本钱就是陆军,指望西班牙大方阵和标准化火炮继续撑住霸权。可是在利润激励下,军事技术进步速度超出了西班牙的想象。西班牙人把军火生产外包给了荷兰、意大利,那么其他国家有钱就买,没钱就山寨,西班牙人有什么,别人也有什么。
很快全欧洲的普通步兵都用上了火枪,富有的骑士老爷又迫切需要手枪防身。火绳枪上有燃烧的火绳,不适合做成手枪别在腰里。意大利工匠就把钟表零件改成用钢轮摩擦燧石的打火机构,造出火轮枪。荷兰人又把火轮枪改造成燧发枪。燧发枪不会因为换火绳浪费时间,也不会因为火绳的亮光暴露目标,射速、可靠性都压倒火绳枪。只是西班牙已经赶走了工匠阶层,没法跟进开发,更没法大量装备。
到了17世纪三十年战争的时候,法国人在燧发枪上装上了刺刀。火枪手再也不需要长矛方阵提供保护,西班牙大方阵彻底沦为历史遗迹。这场战争之后,已经完全落伍的西班牙帝国再也没有资格自称强国。
西班牙帝国兴于美洲黄金,也栽在以黄金为中心的经济结构上。黄金的诱惑让西班牙扔掉了技术和生产这两个立国之本,最后穷得只剩下钱了,而钱本身不是财富。所以霸权必然会转向乐意搞实体经济,自己生产财富的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