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书第一
太史公曰:洋洋美德乎!宰制万物,役使群众,岂人力也哉?余至大行礼官,观三代损益,乃知缘人情而制礼,依人性而作仪,其所由来尚矣。
* 洋洋美德:指礼具有盛大广远的美德。洋洋,广大无涯的样子。主语“礼”承题省略。
* 大行礼官:秦代称“大行令”,汉景帝时改称“大鸿胪lú”。秦汉时九卿之一,职掌朝廷礼仪的制订。
* 三代:夏、商、周三个朝代。损益:指对礼所作的减损和增加。
* 缘:根据。
* 人情:人世的情态,即社会情况。
* 礼:在这里是指广义的“礼”,即各种规范人们行为的制度、条律。
* 人性:人的本性,即下文所说“体安驾乘”、“目好五色”等各种自然欲念。
* 仪:礼仪,指狭义的“礼”,即用以区别尊卑贵贱的各种礼节。
* 尚:久远。
人道经纬万端,规矩无所不贯,诱进以仁义,束缚以刑罚,故德厚者位尊,禄重者宠荣,所以总一海内而整齐万民也。人体安驾乘,为之金舆错衡以繁其饰;目好五色,为之黼黻文章以表其能;耳乐钟磬,为之调谐八音以荡其心;口甘五味,为之庶羞酸咸以致其美;情好珍善,为之琢磨圭璧以通其意。故大路越席,皮弁布裳,硃弦洞越,大羹玄酒,所以防其淫侈,救其彫敝。是以君臣朝廷尊卑贵贱之序,下及黎庶车舆衣服宫室饮食嫁娶丧祭之分,事有宜適,物有节文。仲尼曰:“禘自既灌而往者,吾不欲观之矣。”
* 人道:人所行之道,即人的各种社会活动。引申为各种社会现象。
* 经纬:织物的纵线和横线。比喻各种事物纵横交错、纷繁复杂。
* 规矩:指礼法制度。
* 人:统领以下五句,是整个复句的主语。
* 安:安逸、舒适。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下“甘”字用法同此。
* 金舆:用金涂饰的车厢。舆,车厢。
* 错衡:镶嵌着图案的车辕顶端的横木(车轭)。错,镶嵌。衡,车辕前端的横木,又叫“轭”。
* 五色:青、黄、赤、白、黑。这里泛指各种悦目的颜色。
* 黼fǔ黻fú:用于装饰古代礼服的两种花纹。用白黑两线绣的斧状花纹叫“黼”,用黑青两线绣的两“己”相背花纹叫“黻”。
* 文章:指文采。青赤二色交错叫做“文”,赤白二色交错叫做“章”。
* 八音:指金(钟镈)、石(石磬)、土(埙xūn)、革(鼓)、丝(琴瑟)、木(柷zhù敔yǔ,打击乐器)、匏páo(笙)、竹(箫管)等八类乐器所奏之音。这里泛指各种乐器的声音。
* 五味:辛、酸、咸、苦、甘等五种味道。这里泛指各种可口的味道。
* 庶羞:众多美味佳肴。羞,同“馐”。
* 致:尽、极。
* 圭璧:两种玉质礼器,上尖下方者叫“圭”、圆形的叫“璧”。这里泛指各种玉质礼器。
* 大路:即大辂lù,古代供天子乘坐的一种车,装饰质朴。
* 越席:蒲草编织的坐席。
* 皮弁biàn:一种鹿皮制作的礼帽。
* 布裳:麻布做的下衣(类似现代的裙子)。
* 朱弦:指琴瑟上的红色丝弦。
* 洞越:指瑟底开着小孔。瑟底叫“越”。瑟底有孔,则声音滞浊。
* 大羹:不调五味的肉汁。
* 玄酒:以水代酒的白水。盛于尊(樽)中祭献祖先,故又叫“玄尊”。
* 淫侈:过分奢侈。
* 彫diāo敝:衰败。
* 分:指各种区别。对百姓(黎庶)来说,有长幼、亲疏、男女的区别;至于车乘、衣服、宫室、饮食、嫁娶、丧祭等,则有多寡、服色、仪式等等区别以求与使用者的身分相符合。
* 事有宜適,物有节文:意思是说,做事要考虑是否适合自己的身分,用物也要注意它的数量和装饰等表示地位的标志是否与身分相符合。
* 仲尼曰:语见《论语·八佾yì》第十章。
* 禘dì:王者祭天祀祖的隆重典礼,其祭祀对象的先后得依照尊卑顺序。鲁国是周公的封地,以其功大被周成王特许可以举用天子礼乐。
* 灌:举行禘礼时,第一次献酒祭祀太祖的礼节名称。鲁文公二年举行禘祭时,将鲁僖公的神主排在鲁闵公的前头。鲁闵公为君时,僖公为臣,并且闵公是僖公的哥哥。因此,孔子认为鲁文公不按尊卑长幼的等级办事,是破坏了礼的做法,所以他说:“这次禘祭在举行灌礼之后,以下的礼节我就不愿再看它了。”
周衰,礼废乐坏,大小相逾,管仲之家,兼备三归。循法守正者见侮於世,奢溢僭差者谓之显荣。自子夏,门人之高弟也,犹云“出见纷华盛丽而说,入闻夫子之道而乐,二者心战,未能自决”,而况中庸以下,渐渍於失教,被服於成俗乎?孔子曰“必也正名”,於卫所居不合。仲尼没後,受业之徒沈湮而不举,或適齐、楚,或入河、海,岂不痛哉!
* 三归:说法各异,主要有管仲有三处府第、娶三姓女为妻、筑三归之台、采邑之名、藏币之所,以第一说为长。
* 奢溢僭差:奢侈过分、僭越等级。
* 说:同“悦”。
* 二者心战:指追求纷华盛丽与乐闻夫子之道两种思想在内心深处作斗争。
* 渐渍于失教,被服于成俗:受到失去教化的环境的感染,处在那种(礼废乐坏)已成风俗的社会环境之中。渐渍,浸润,引申为感染的意思;被服,以被服之在身喻亲身感受,引申为居处其中。
* 必也正名:语出《论语》卷十三《子路》第三章。“子路曰:‘卫君待子而为政,子将奚先?’子曰:‘必也正名乎!’”孔子的意思是,必须用端正等级名分的手段来约束卫国君臣父子之间混乱的伦理关系。
* 于卫所居不合:指孔子四次进出于卫国,都因为卫灵公不遵从礼道而愤然离去的故事。不合,指卫灵公好色好战,与孔子所主张的仁义礼让之道不合。
* 或适齐、楚,或人河、海:据《论语》卷九《微子》第九章记载,鲁哀公时,礼崩乐坏,鲁国乐师(皆孔子受业之徒)四处逃散,太师挚到了齐国、亚饭乐师干到了楚国、鼓师方叔隐居黄河之滨、少师阳和击磬的襄入居海边。
至秦有天下,悉内六国礼仪,采择其善,虽不合圣制,其尊君抑臣,朝廷济济,依古以来。
* 内:同“纳”。
* 济济:威仪堂堂貌。
至于高祖,光有四海,叔孙通颇有所增益减损,大抵皆袭秦故。自天子称号下至佐僚及宫室官名,少所变改。孝文即位,有司议欲定仪礼,孝文好道家之学,以为繁礼饰貌,无益於治,躬化谓何耳,故罢去之。孝景时,御史大夫晁错明於世务刑名,数干谏孝景曰:“诸侯籓辅,臣子一例,古今之制也。今大国专治异政,不禀京师,恐不可传後。”孝景用其计,而六国畔逆,以错首名,天子诛错以解难。事在袁盎语中。是後官者养交安禄而已,莫敢复议。
* 光:通“广”。
* 叔孙通颇有所增益减损:叔孙通(对秦朝礼仪)略有损益增减。叔孙通,历仕秦汉两朝为博士,入汉以后,曾参酌古礼、损益秦制为汉高祖拟订汉朝礼仪,后官至太常。颇,略微。
* 躬化谓何耳:(君臣)都能以身为教,别人还能说什么呢。“躬化”,以自己的行为作为教育别人的榜样。《史记·孝文本纪》载,汉文帝倡导节俭,自己常穿黑色粗丝绨衣,命令最受他宠爱的慎夫人也只能穿短裙,并且房间里的帏帐不得有刺绣装饰;为自己建造陵墓时,命令借山势为坟藏,不得另起坟冢,只用瓦器作为随葬品,不得用金银铜锡为饰。
* 世务刑名:治理国家的专务和黄老刑名之术。刑名,即刑名之学,战国时法家的一派,主张循名责实以强化君臣关系,此派以黄帝、老子为宗,故世称“黄老刑名之学”。
* 专治异政:专有制订不同于中央政令的行政措施的政治权力。
* 六国畔逆:景帝时,吴、楚、赵、胶西、济南、菑zī川、胶东等七王拥兵反汉。“六”为“七”之误;畔通“叛”。
* 事在袁盎àng语中:《袁盎传》仅载袁盎上解七国叛逆之策,未言及诛晁错事。袁盎上书言诛晁错之事载《吴王濞传》,故此处谓“事在袁盎语中”而不谓在其“传”中。
* 养交安禄:拉拢关系(“养交”)以保全禄位。安:按,汉景帝弃礼而用刑名之术,招致七国叛逆之祸;朝臣以晁错被诛为鉴戒,不再关心国事。作者意在通过对比,说明制定礼仪以达到“尊君抑臣”维护封建集权制度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今上即位,招致儒术之士,令共定仪,十馀年不就。或言古者太平,万民和喜,瑞应辨至,乃采风俗,定制作。上闻之,制诏御史曰:“盖受命而王,各有所由兴,殊路而同归,谓因民而作,追俗为制也。议者咸称太古,百姓何望?汉亦一家之事,典法不传,谓子孙何?化隆者闳博,治浅者褊狭,可不勉与!”乃以太初之元改正朔,易服色,封太山,定宗庙百官之仪,以为典常,垂之於後云。
* 今上:当今皇上,此处指汉武帝。
* 瑞应辨至:祥瑞的征兆分别出现。“辨”,别也。《正义》云“辨,音遍”,以“遍”释“辨”亦通。
* 制诏御史:指(今上)亲自下命令给御史,即诏令于御史。《秦始皇本纪》云“命为制,令为诏。”
* 咸称太古:全都称道远古。称,称道、赞赏;太古,远古、上古。此句针对“或言古者太平,万民和喜,瑞应辨至”而发。
* 化隆者闳博,治浅者褊biǎn狭,可不勉与:(今后继位的子孙们)崇尚教化的将对臣下博施恩泽而过于宽洪,而治国之术浅薄的将对臣下过于偏激狭隘(而滥施淫威),怎能不(给他们留下礼仪制度)予以劝勉呢!
* 改正朔:指改订历法。汉初承秦制,以夏历十月为岁首,汉武帝改订历法(即“太初历”)之后,改以夏历正月为岁首。一年之始谓“正”,一月之始谓“朔”。古时朝代易姓,为表示“奉天承运”,新建王朝重定正、朔也叫“改正朔”。
* 封太山:古代帝王在泰山筑坛祭天的仪式叫“封”,亦叫“封泰山”。太同“泰”。
礼由人起。人生有欲,欲而不得则不能无忿,忿而无度量则争,争则乱。先王恶其乱,故制礼义以养人之欲,给人之求,使欲不穷於物,物不屈於欲,二者相待而长,是礼之所起也。故礼者养也。稻粱五味,所以养口也;椒兰芬茝,所以养鼻也;钟鼓管弦,所以养耳也;刻镂文章,所以养目也;疏房床笫几席,所以养体也:故礼者养也。
* 欲不穷於物,物不屈於欲:欲望不会使物质穷尽,物质不会比欲望短少。
* 茝chǎi:香草名。
* 疏房:窗户通明的房间。疏,窗户。
* 床笫zǐ:即床铺。笫,竹编的卧具,犹现代所称的“床笆子”,置于床上以便于躺卧。
* 几(席:几案和坐席。
君子既得其养,又好其辨也。所谓辨者,贵贱有等,长少有差,贫富轻重皆有称也。故天子大路越席,所以养体也;侧载臭茝,所以养鼻也;前有错衡,所以养目也;和鸾之声,步中武象,骤中韶濩,所以养耳也;龙旂九斿,所以养信也;寝兕持虎,鲛韅弥龙,所以养威也。故大路之马,必信至教顺,然后乘之,所以养安也。孰知夫出死要节之所以养生也。孰知夫轻费用之所以养财也,孰知夫恭敬辞让之所以养安也,孰知夫礼义文理之所以养情也。
* 辨:区别。这里指各种等级。
* 称:相符、适合。
* 臭:气味。这里指香味。
* 和鸾:装置在车上的两种铃,置于车辕(套在马颈上的曲木)的叫“鸾”,置于车轼(车厢前面的扶手)的叫“和”。
* 步:指车马缓行。
* 中:指节拍相合。
* 武:指周武王时音乐。
* 象:指周武王时的舞蹈。
* 骤:指车马疾行。
* 韶sháo:舜时的音乐。
* 濩huò:汤时的音乐。
* 和鸾之声,步中武象,骤中韶濩:天子乘坐的大辂缓行时,鸾铃和鸣之声应和着《武》乐与《象》舞的节奏;疾行时,则鸾铃和鸣之声应和着《韶》乐与《濩》乐的节奏。
* 龙旂qí九斿liú:龙旗上装饰着九条飘带。斿,同“旒”。
* 寝兕sì持虎:伏着身子的犀牛和蹲着的老虎。兕,雌性犀牛;持,通“跱zhì”,蹲着。兕、虎都是大辂左右车轮上的装饰。
* 鲛韅xiǎn:用鲨鱼皮制作的马腹带。鲛,鲨鱼;韅,护马腹的皮带。
* 弥龙:在车轭上画着龙。 弥,通“弭”,弭是节制的意思,代指节制车速的车轭。
* 信至教顺:指马非常驯顺听从指挥。
* 出死:出入死地,犹今语“出生入死”。
* 要节:邀取名节。要,同“邀”,追求。
* 轻费用:犹言少费用。不为自己的物质享受随便耗费钱财。
人苟生之为见,若者必死;苟利之为见,若者必害;怠惰之为安,若者必危;情胜之为安,若者必灭。故圣人一之於礼义,则两得之矣;一之於情性,则两失之矣。故儒者将使人两得之者也,墨者将使人两失之者也。是儒墨之分。
* 苟:如果。
* 生之为见:以保全生命为最高的见解。犹言贪生怕死。以下三句的结构同此。
* 若:如此,这样。
* 情胜:纵情与争胜。按,以上几句过于简略,它们的大意是:一个人如果贪生怕死,这样必定走向死路;如果唯利是图,这样必遭祸殃;如果苟且偷安,这样必遇危难;如果以纵欲逞强为乐,这样必遭灭亡。
* 一之于礼义:使它们(礼义和情性)统一到礼义上来。一,统一,使动用法。
* 两得之:同时得到了它们(礼义和情性)。
* 情性:犹天性。指贪生、图利、享乐等各种欲望是人的自然本性。礼义是用以节制人的欲望自由发展的,所以“礼义”与“情性”相对。但是,如果在礼义的规范下,不仅坚持了礼义的原则,同时也能满足人的自然欲望。所以有“两得之”和“两失之”之说。
* 是:这,代词。
* 分:分野、区别。
治辨之极也,彊固之本也,威行之道也,功名之总也。王公由之,所以一天下,臣诸侯也;弗由之,所以捐社稷也。故坚革利兵不足以为胜,高城深池不足以为固,严令繁刑不足以为威。由其道则行,不由其道则废。楚人鲛革犀兕,所以为甲,坚如金石;宛之钜铁施,钻如蜂虿,轻利剽遫,卒如熛风。然而兵殆於垂涉,唐昧死焉;庄蹻起,楚分而为四参。是岂无坚革利兵哉?其所以统之者非其道故也。汝颍以为险,江汉以为池,阻之以邓林,缘之以方城。然而秦师至鄢郢,举若振槁。是岂无固塞险阻哉?其所以统之者非其道故也。纣剖比干,囚箕子,为砲格,刑杀无辜,时臣下懔然,莫必其命。然而周师至,而令不行乎下,不能用其民。是岂令不严,刑不鷟哉?其所以统之者非其道故也。
* 治辨:治国家辨名分。
* 极:最高准则。本句同以下三句的主语都是“礼”,承文意省略。
* 彊:强。
* 王公:天子和诸侯。这里偏指天子。
* 由:遵循。
* 捐:舍弃、丧失。
* 宛:今河南南阳,时为楚邑。
* 巨铁:刚硬的铁。
* 施:通“矢”,箭镞。一说指“矛”。
* 虿chài:蝎子一类的有毒动物。
* 轻利:轻便利落。
* 剽piāo遫chì:轻捷迅速。遫,同“速”。
* 卒:通“猝”。突然。
* 熛biāo风:即飙风,暴风。
* 殆:危险。这里指失败。
* 垂涉:其地不详。一作“垂沙”。
* 唐昧:楚将名。
* 庄蹻qiāo:楚将。楚顷襄王命庄蹻西征滇池(今云南昆明)一带,被秦军截断归路,庄蹻便在滇地拥兵称王,故下文谓“庄蹻起,楚分而为四参”。
* 分而为四参:即分而为四三,犹言“四分五裂”。
* 池:护城河。
* 邓林:今湖北襄阳县南之凤林山。
* 缘:围绕。
* 方城:一说是楚长城;一说是邑名,在今河南方城县东北。据杨伯峻《春秋左传注》:“凡今之桐柏、大别诸山,楚统名之曰方城。”按此句文意,当以杨说为妥。
* 鄢yān郢yǐng:二邑名。鄢在今湖北鄢陵县西南,郢在今湖北江陵县西北。二邑都曾为战国时楚的国都,故并举二邑以代楚都。一说鄢郢即鄀ruò,故城在今湖北宜城东南。
* 举:攻拔。被动用法。
* 振槁gǎo:摇动枯树枝叶。比喻非常顺利。
* 炮格:即炮烙lào,古代一种酷刑。其法是用炭火烧热铜柱,强迫犯人爬行柱上,然后坠落火中烧死。
* 刑:处以刑罚。名词用作动词。
* 懔lǐn然:恐惧貌。
* 莫:没有谁。否定性无定代词。
* 必:保全。
* 不能用其民:指他的老百姓都不愿为他效力。
* 鷟zhuó:凤的别称,厉害。
古者之兵,戈矛弓矢而已,然而敌国不待试而诎。城郭不集,沟池不掘,固塞不树,机变不张,然而国晏然不畏外而固者,无他故焉,明道而均分之,时使而诚爱之,则下应之如景响。有不由命者,然後俟之以刑,则民知罪矣。故刑一人而天下服。罪人不尤其上,知罪之在己也。是故刑罚省而威行如流,无他故焉,由其道故也。故由其道则行,不由其道则废。古者帝尧之治天下也,盖杀一人刑二人而天下治。传曰“威厉而不试,刑措而不用”。
* 敌国:与自己国力相当的国家。
* 试:指动用武器。
* 诎:通“屈”,归顺。
* 城郭:内城墙(城)和外城墙(郭)。
* 集:指垒砌、修筑。
* 机变:弓弩上的发射器。
* 晏然:安定貌。
* 明道而均分之:明示礼义使人民都能安分守己。道,指礼义,下文三个“道”字的意义同此;分,本分;之,指人民。
* 时使:适时使用民力。
* 如景响:如影随形、如响应声。景,同“影”;响,回声。
* 尤:怨恨。
* 威行如流:威令的执行如流水一样畅通。
* 措:设置。
天地者,生之本也;先祖者,类之本也;君师者,治之本也。无天地恶生?无先祖恶出?无君师恶治?三者偏亡,则无安人。故礼,上事天,下事地,尊先祖而隆君师,是礼之三本也。
* 类:人和事物的各种类别。这里专指尊卑贵贱的各种人。
* 恶:疑问代词,同“何”,怎么。
* 君师:君和师。师,指儒家所崇尚的如周公、孔子这一类的圣人。
* 偏亡:偏废。指天地、先祖、君师中任缺其一。
* 无安人:不能使人安定。安,使动用法。
故王者天太祖,诸侯不敢怀,大夫士有常宗,所以辨贵贱。贵贱治,得之本也。郊畴乎天子,社至乎诸侯,函及士大夫,所以辨尊者事尊,卑者事卑,宜钜者钜,宜小者小。故有天下者事七世,有一国者事五世,有五乘之地者事三世,有三乘之地者事二世,有特牲而食者不得立宗庙,所以辨积厚者流泽广,积薄者流泽狭也。
* 王者天太祖:王者以自己的始祖配天受祭。天,名词意动用法。如商以契配天,周以后稷配天受祭。
* 诸侯不敢怀:诸侯不能怀有以始祖配天受祭的念头。诸侯多与天子同姓同宗,但只能以国之始封君列为受祭之祖,不能奉始祖于宗庙受祭。敢,当训“能”。因为从礼法上讲,诸侯是不能“天太祖”的;但春秋以下各代,僭越之举屡见不鲜,足见其“敢怀”。
* 常宗:百世不变之宗。诸侯的庶子(非嫡非长的儿子)受封,他们的后代(大夫士)就永远以他们为始祖。因为在天子、诸侯的祖庙中,以奉祭七代、五代祖宗为限,有所谓“昭、穆之迁”的变化,大夫士就没有“昭、穆之迁”,所以说“有常宗”。
* 得:通“德”。
* 郊畴chóu乎天子:祭天的郊祀之礼,只有天子才能采用。畴,止。
* 社至乎诸侯:祭地的社礼,从天子到诸侯都可以采用。
* 函及士大夫:指采用社祭的人还可以包括士大夫在内。函,同“含”,包含、包括。
* 有五乘之地者事三世:有五乘之地(即方五十里封地)的大夫可以奉祭三代祖宗。古代方十里土地出兵车一乘(一车四马),故以兵车数表示封地大小和爵位高低。
* 有特牲而食者不得立宗庙:只配用一种牲品献祭祖先的平民不能建立宗庙。特,祭牲一头,这里表示一种牲品,特牲,犹言一牲,与“三牲”(牛、羊、豕shǐ)相对。古制,献祭牲品种类的多寡可表示祭祀者的尊卑。平民不能建宗庙,只能在家里祭祀祖先。
* 积厚者流泽广:功绩巨厚的人遗泽流传广远。积,通“绩”,功绩;泽,祖先留给自己子孙的福荫。天子功绩最大,遗泽最广远,故七世子孙还得奉祭他;平民功绩最小,遗泽最狭小,故不能列于宗庙享受祭祀。
大飨上玄尊,俎上腥鱼,先大羹,贵食饮之本也。大飨上玄尊而用薄酒,食先黍稷而饭稻粱,祭哜先大羹而饱庶羞,贵本而亲用也。贵本之谓文,亲用之谓理,两者合而成文,以归太一,是谓大隆。故尊之上玄尊也,俎之上腥鱼也,豆之先大羹,一也。利爵弗啐也,成事俎弗尝也,三侑之弗食也,大昏之未废齐也,大庙之未内尸也,始绝之未小敛,一也。大路之素幬也,郊之麻絻,丧服之先散麻,一也。三年哭之不反也,清庙之歌一倡而三叹,县一钟尚拊膈,硃弦而通越,一也。
* 大飨xiǎng:天子或诸侯合祭祖先的祭礼。又叫“祫xiá祭”。
* 上:首先进献。后文“上”字意义同此。
* 玄尊:盛玄酒(白水)的酒器,这里代指玄酒。太古无酒,故后人以白水代酒祭献,以示“贵本”。
* 腥鱼:生鱼。太古时始祖无熟食,故献生鱼以示“贵本”。
* 大羹:未经调味的肉汁。
* 贵:以……为贵,引申为尊崇、尊重。
* 食饮之本:食物和饮料(酒)的原始形式。即始祖原始的饮食习惯。
* 用:饮用、食用。
* 薄酒:浓度较低的酒。这里指味道醇美的酒,《荀子·礼论》作“酒醴”。
* 饭:食用。动词。
* 祭:月祭,每月祭祀祖先的礼仪。
* 哜jì:品尝食物到牙齿即止。一说是“跻之坏字”,一说是“妄增”之衍文。按其文意和前面两句的结构,似不当有“哜”字。
* 庶羞:众多的美味佳肴。羞,同“馐”。
* 亲用:切近实用。
* 理:指符合情理。
* 太一:本来指天地无分的混沌元气,此处指天道自然。
* 大隆:太隆,指最高的境界。
* 一也:是一样的意思。这里是说,首先献上玄尊、腥鱼、大羹,都是为了表示“贵本”。
* 利:祭品献毕,由祝向西面神祗报告祭礼初成。大飨祭礼中的这个程序叫“利”,也叫“利成”。
* 爵:饮酒器。这里指爵中的酒。
* 啐cuì:入口品尝。全句是说,当祭礼进行到“利”这个程序时,代替祖先接受祭品的“尸”就不再喝爵中的酒了。以下两句省略的主语都是“尸”。祭礼初成以后,“尸”就完成了自己的使命,所以就不能再享受献祭的各种饮食了,这样才符合情理。
* 成事:祭祀将告结束,最后哭祭祖先亡灵的礼节。
* 三侑yòu之:三次劝“尸”进食。侑,劝食;之,代“尸”。一说“三侑”是“三个劝食的人”。《荀子·礼论》作“三臭之不食”,王先谦注:“臭谓歆其气,谓食毕也。”
* 大昏:帝王的婚礼。昏,同“婚”。
* 废齐:即废斋。齐通“斋”。
* 大庙:即太庙,帝王的祖庙。内尸:即纳尸,将祖先尸体停放到太庙之中。内,同“纳”。一说“内尸”指迎接“尸”(代祖先亡灵受祭者)入太庙的仪式。
* 始绝:人刚死。
* 小敛:即小殓,是人死后举行的第一个仪式。主要程序是将尸体沐浴之后,穿戴好衣冠,并用布帛束紧尸体,使人不再见到尸形。敛同“殓”。
* 一也:指以上六个礼节都体现了礼仪“亲用”(符合情理和生活实际)的精神。
* 素帱chóu:白色车帏。
* 郊:指郊祀。
* 麻絻:即麻冕,麻质礼帽。絻,同“冕”。
* 散麻:不缝结衣边的麻质丧服。又叫“斩衰”,是服父母之丧的孝子所穿的丧服。
* 一也:指以上三个礼节都体现了礼仪“贵本”(尊重祖先原始生活习惯)的精神。
* 三年哭:指死了父母服丧期间的哀哭。古制,父母亡故,子女得服丧三年。
* 不反:恸哭失声。《荀子·礼论》作“不文”,意谓哭声无抑扬曲折,状哀痛之极。两说意近可通。
* 清庙:《诗经·周颂》篇名,说是祭祀周文王的乐章。
* 一倡而三叹:一人领唱,三人叹和。表示演唱规模很小而且质朴。
* 县一钟:即悬一钟。县,同“悬”。《荀子·礼论》王先谦注:“悬一钟比于编钟,为简略也。”
* 尚拊fǔ膈:还只是拍击钟架。拊,拍、击;膈,通“格”,悬钟的支架。《索隐》注:“不击其钟而拊其格,不取其声。亦质也。”
* 一也:“三年哭”和“清庙之歌”的演奏,既质朴无华,又是祭奠亲人时的感情气氛所需要的,因此是贵本和亲用“两者合而成文”精神的体现。
凡礼始乎脱,成乎文,终乎税。故至备,情文俱尽;其次,情文代胜;其下,复情以归太一。天地以合,日月以明,四时以序,星辰以行,江河以流,万物以昌,好恶以节,喜怒以当。以为下则顺,以为上则明。
* 脱:粗疏、简略。
* 文:修饰。指行礼所用的仪式器物。
* 税:通“悦”。
* 情:行礼时的感情。如居丧必哀、临祭必敬等。
* 情文代胜:或情胜于文、或文胜于情。代胜,交替超过。
* 复情以归太一:使情意的表达方式回复到太古时代的质朴无文。复,返回,使动用法。太一,此处指太古时代。
* 以:介宾短语省略宾语的形式,应理解为“以之”(因此)。以下七句中的“以”字用法同此。
* 以为下则顺:应该理解为“以之为下,下则顺”的省略形式。意思是,用礼来规范臣民,臣民就会和顺。下句结构同此。
太史公曰:至矣哉!立隆以为极,而天下莫之能益损也。本末相顺,终始相应,至文有以辨,至察有以说。天下从之者治,不从者乱;从之者安,不从者危。小人不能则也。
* 至矣哉:礼真是完美到极点了。
* 立隆:置于最高地位。
* 本:指礼的内涵,如“上事天、下事地、尊先祖而隆君师”的实质性内容。
* 末:指礼的仪节,仪节是为区别尊卑贵贱等礼的核心内容服务的,故谓之“末”。
* 顺:相从,一致。
* 终:即“终乎税”之“终”,指和悦人心的效果。
* 始:即“始乎脱”之“始”,指简朴疏略的形式。意思是尽管礼有至备与疏略之分,但无论哪种形式的礼都具有和悦人心使人遵从教化的作用,故言“终始相应”。
* 至文:完备的仪节。
* 有以辨:指具有用来区别尊卑贵贱的作用。
* 至察:体察人情很周详。即上文“亲用”的精神。
* 说:同“悦”。一说“察”谓观察,“说”谓辨说。
礼之貌诚深矣,坚白同异之察,入焉而弱。其貌诚大矣,擅作典制褊陋之说,入焉而望。其貌诚高矣,暴慢恣睢,轻俗以为高之属,入焉而队。故绳诚陈,则不可欺以曲直;衡诚县,则不可欺以轻重;规矩诚错,则不可欺以方员;君子审礼,则不可欺以诈伪。故绳者,直之至也;衡者,平之至也;规矩者,方员之至也;礼者,人道之极也。然而不法礼者不足礼,谓之无方之民;法礼足礼,谓之有方之士。礼之中,能思索,谓之能虑;能虑勿易,谓之能固。能虑能固,加好之焉,圣矣。天者,高之极也;地者,下之极也;日月者,明之极也;无穷者,广大之极也;圣人者,道之极也。
* 礼之貌:礼的仪文。这里指由礼的仪文所表示的礼的内涵。《荀子·礼论》作“礼之理”。
* 坚白同异:战国时“名家”公孙龙所创的“离坚白”和惠施所创的“合同异”两种学说。
* 察:辩察。指论辩清晰。
* 入焉:入于礼,指被礼检验。
* 弱:通“溺”,被淹没。意为站不住脚。
* 望:惭愧。
* 暴慢恣雎jū:犹言“暴戾恣雎”,粗暴强横貌。
* 轻俗以为高:藐视众人、自以为高。
* 属:类,犹言“那种人”。
* 绳:木工取直所用的墨线。
* 诚:如果。
* 衡:权衡轻重的工具,即秤。县:同“悬”。
* 规矩:圆规和曲尺。错:通“措”,置备。
* 员:通“圆”。
* 审:详察、熟悉。
* 足礼:重视礼。
* 礼之中:礼的内涵。是后文“思索”的对象。
* 思索:思考和探求。
* 无穷:指太空。
以财物为用,以贵贱为文,以多少为异,以隆杀为要。文貌繁,情欲省,礼之隆也;文貌省,情欲繁,礼之杀也;文貌情欲相为内外表里,并行而杂,礼之中流也。君子上致其隆,下尽其杀,而中处其中。步骤驰骋广骛不外,是以君子之性守宫庭也。人域是域,士君子也。外是,民也。於是中焉,房皇周浃,曲得其次序,圣人也。故厚者,礼之积也;大者,礼之广也;高者,礼之隆也;明者,礼之尽也。
* 以财物为用:行礼要用财物表示心意。
* 以贵贱为文:根据身分的尊卑贵贱制定出不同的文采装饰。
* 以多少为异:用财物的多少来表示礼仪等第的差别。
* 以隆杀为要:把隆重与减杀是否适当作为衡量礼仪恰当与否的重要标准。
* 并行而杂:既并行又交会。杂,通“集”,会合。
* 中流:适中。
* 步骤驰骋广骛wù不外:有三种说法:一说“无论是步骤、驰骋、飞驰都不违礼”;一说“无论处于安逸或紧迫的情况,都守礼不离”;一说“虽驰骋不出于隆杀之间”。按:从下文以“宫庭”喻礼制来看,“步骤驰骋广骛”亦当是譬喻之词,“步骤”喻下位、“驰骋”喻上位、“广骛”喻君位。这句话的意思是:无论处在什么样的地位上都不违礼。与下文“君子之性守宫庭”相呼应。
* 宫庭:《荀子·礼论》作“宫廷”,以“守宫廷”喻守礼制,形容君子守礼之恭敬与谨慎。
* 人域是域:以作人的规范为规范。
* 于是中焉:在这礼制的范围之内。是:代词,指礼制。
* 房皇周浃jiā:即彷徨周匝,意思是徘徊周旋,无所不至而从容不乱。
* 曲:委婉。
* 厚:指圣人的德义深厚。
* 大:指圣人学说传播的范围广大。
* 高:指圣人的地位崇高。
* 明:指圣人睿智英明。
礼因人心,非从天下。合诚饰貌,救弊兴雅。以制黎甿,以事宗社。情文可重,丰杀难假。仲尼坐树,孙通蕝野。圣人作教,罔不由者。
* 甿méng:氓。
* 蕝jué:古代朝会时表示位次的茅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