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书 >
- 文学回忆录-木心、陈丹青 >
- 木心谈木心
第九讲 谈《素履之往》
自序
《庖鱼及宾》
《朱绂方来》
一九九三年九月十一日
音乐家,自己作曲,自己弹。其他艺术家,没有这个前例。
我讲自己的书,不是骄傲,不是谦虚。毕竟文学和音乐不一样。我们两三知己,可以这样讲讲。在学堂、学府,能不能这样做?要看怎么做。传出去,木心讲自己的书,老王卖瓜,自赏自夸。所以要讲清楚——传出去,也要传清楚。
文质彬彬。我不在乎这个。文质是在一起的,要文有文,要质有质。文质彬彬,我这样来解释。
你说这样子读者能不能懂?他懂不懂,与我无关。总会有人懂的。
写序是很快乐的事。什么快乐呢?自我居高临下。写日记,是写给自己的信。写序,是该比自己高得多了,有一种快感。
老少两代闹不好关系,不是年龄的问题,是智慧的问题。我觉得和青年人很好相处。我懂得他们。青年人,从十四岁到二十四岁,是艺术家的年龄。热情,爱美,求知,享乐。
“文学演奏会”第九讲笔录原件
今天是今年秋天第一堂课。
因为新出一本书,《素履之往》,就讲这本书。讲到哪里是哪里。
为什么要讲自己的书?刘丹今天来听课,重申一下:音乐家,自己作曲,自己弹。其他艺术家,没有这个前例。你写出一点东西,许多东西留在心里,人死了,就没有了。《红楼梦》,没有写出来的东西,多得多了。
曹雪芹的才能,只在《红楼梦》里露了一露。脂砚斋,不具名的,可能是曹雪芹的亲戚、朋友,是曹雪芹的作品的见证人。他不把艺术当假,他当它是真的。那天问阿城,如果脂砚斋把曹雪芹的人给写出来如何?阿城惊喜。
我讲自己的书,不是骄傲,不是谦虚。毕竟文学和音乐不一样。我们两三知己,可以这样讲讲。在学堂、学府,能不能这样做?
要看怎么做。
传出去,木心讲自己的书,老王卖瓜,自赏自夸。所以要讲清楚——传出去,也要传清楚。
书名。为什么要用《易经》作书名?不是复古,也不是取巧。
要把文学回到过去,延伸到未来,你哪里来力量?我用古典,是用古典的弹力,弹到将来去。你说,你也会弹,我说,你弹弹看。
弹还是看你弹。弹不好,墙壁不睬你的。
光取“素履之往”,不加注释,太吝啬了。你用古典,要帮助它(卡夫卡说,你反对这个世界,你要帮助它)。
注释,在扉页上端。仍用古典解释古典,不用我的文字,全用《易经》。可你到《易经》中去找,全是零零碎碎的,不连贯的。注释不用标点,太看得起读者了。我还是用,但是用古法。
“初九”,是编号。履卦。
乾
巽
素履,难用现代话说。只能说:“动机纯洁的形相”。
象曰,指后人解释。
纯洁的动机,向前走。
九二,编号
幽人贞吉,内心一点不乱。
贞厉,诚恳。
一开始时,就很纯洁。人本质是有礼的,就是根据人的本质作装束的,文之极反而质也。文质彬彬。
(我不在乎这个。文质是在一起的,要文有文,要质有质。文质彬彬,我这样来解释。)
你说这样子读者能不能懂?他懂不懂,与我无关。
总会有人懂的。
《易经》,多少人研究过。名士,大家,研究过。《易经》是用来算命的,算国家朝代的命。看风水,算命——从来没有人把《易经》当文学看。
不仅是看它,而且用它。
我看《道德经》、《易经》,都用文学的态度进去,文学的态度出来(我小时候,母亲就要我们背诵《易经》的口诀)。
《易经》的句子,很愁苦,是很苦难的经验——从来没有被讲出来,听人讲,都很不以为然。到前几个月,读到宋欧阳修有句:《易经》是忧患之书。遇到这种事情最高兴了:有人一样看法。
究竟《易经》是什么?
我有个形而上的看法:有种神秘的力量无法同人对话。有了《易经》,有了算命(牌、扑克、麻将,都可以算命的)、玄学,就可以对对话。
“序”。在座将来都会给自己的作品集写序。或请人写,或自己写。或两个三个序,五六个序都有的。我的体会,最好是自己写。
写序是很快乐的事。什么快乐呢?自我居高临下。
(写日记,是写给自己的信)写序,是该比自己高得多了,有一种快感。鲁迅,我最喜欢看他的序、后记。很见性情,很见骨子。
“我要写序了,我要写序了!”这样写不好序。
讲演,事先也不能想。
序怎么写呢?写不出怎么办呢?写不出——后来就写出来了。
开始读《素履之往》的序。
《素履之往》自序
总觉得诗意和哲理之类,是零碎的、断续的、明灭的。多有两万七千行的诗剧,峰峦重叠的逻辑著作,歌德、黑格尔写完了也不言累,予一念及此已累得茫无头绪。
“总觉得……”一般不这么开头。“觉得”,是把分量减轻,“总”,又把分量加重。这样忽轻忽重地来写,来开头——但事实上真是这样觉得。
第一段末……这不是正经话,是玩世不恭的说法。口气很大。有含意的。“两万七千行诗”,指歌德的《浮士德》。《浮士德》谁不知道?不写它。
“逻辑著作”,指的是黑格尔——下句,才写出歌德、黑格尔的名字(文学上,我用的是肖邦的“触键”,倪云林的“皴法”)。
我喜欢模棱两可。不是多一“可”吗?
前面一段,全是假象,非常不正经,可是非常严重地在说这些东西。但没有后面一段,前面是白说的。不知在说些什么。
尼采最好的地方,是有些东西一说出来,就面对面。“架构体系不诚实”,没有人这样看,看到了,没有人这样说出来。
哲学家都爱架构体系。只有巴斯卡的随想录、蒙田的散文、尼采的书,不事体系。
我会做种种解释,但不事体系。讲么一直在讲。
蒙田勿事体系,尼采戟指架构体系是不诚实——此二说令人莞尔。虽然,诚实亦大难,盖玩世各有玩法,唯恭,恭甚,庶几为玩家。吾从恭,澹荡追琢以至今日,否则又何必要文学。
二段前句,那么大的事,怎么托得住?“此二说令人莞尔”。“纵然”,不是通常的意思,是“虽然然”、“虽然如此”的意思。“吾从恭”,典出苏东坡与米芾对话,苏有“吾从恭”说。二段中,“勿事体系”,“不诚实”,到“莞尔”,一转;“诚实亦大难”,一转;“各有玩法”,“恭甚”,一转;到“吾从恭”,又一转;直到“否则又何必要文学”。
尼采也说过:玩世是有功的。
我和他想到一起去了。世界很小,两人碰来碰去,就碰到了。
目录,一辑中全部用《易经》。每四字,什么意思呢?名字归名字,题归题,文章归文章。但文中总归有一点点和题相干的。你们去找,我懒得去找了。
取那四个字的好看,好听。只有第一题的“庖鱼及宾”,是改过的。原文是庖鱼“不及宾”。其他题都是现成的。
讲《庖鱼及宾》。
庖鱼及宾
年月既久,忘了浪漫主义是一场人事,印象中,倒宛如天然自成的精神艳史。当时欧洲的才俊都投身潮流,恐怕只有肖邦一个,什么集会也不露面,自管自燃了白烛弹琴制曲。德拉克罗瓦,与肖邦交谊甚笃,对于他的画,肖邦顾左右而言他;对于同代的音乐家……肖邦只推崇巴赫和莫扎特——后来,音乐史上,若将浪漫派喻作一塔,肖邦位于顶尖。
有人(好事家兼文学评论家),说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小说属于写实主义,陀思妥耶夫斯基忿然道:“在最高的意义上,可以……我可以承认是个写实主义者。”——文学史上,若将写实主义喻作一塔,这样,也有了顶尖。
深夜闲谈,列夫·托尔斯泰欲止又言:“我们到陌生城市,还不是凭几个建筑物的尖顶来识别的么,后日离开了,记得起的也就只几个尖顶。”
地图是平的,历史是长的,艺术是尖的。
头三四句行文,要得力。句子很通俗,但“一场人事”、“精神艳史”,用在这里正好。“恐怕只有肖邦一个”,要加“恐怕”。这段,可以写出来。但不是文学,要写成文学。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原话,不是这样的。我写东西,凭记忆,原来一句话,在我记忆里可以有三种说法,我取最好的一种。
陀氏原话,讲了好多,我就用他这点。
后面三句:“地图是平的,历史是长的,艺术是尖的”——如果没有,前面那些说什么呀!谁要你说呀!
这三句声音很轻。你越是有把握,声音可以越轻。
这三句一说,前面都动了。真正聪明一点的人,读这段,就知道作者很坏。
讲第二(建筑)
古典建筑,外观上与天地山水尽可能协调,预计日晒雨淋风蚀尘染,将使表面形成更佳效果,直至变为废墟,犹有供人凭吊的魅力。
现代建筑的外观,纯求新感觉,几年后,七折八扣,愈旧愈难看。决绝的直,刚愎的横,与自然景色不和谐,总还得耸立在自然之内。论顽固,是自然最顽固,无视自然,要吃亏的。
现代建筑执着模型期的时空概念,似乎世界乃一干爽明净的办公室。“大罗佛”增置了透明金字塔,在视觉上,它宿命地只有第一效果,无第二第三层次的效果可期待。它的理想状况是天天像揭幕剪彩时那样光鲜。一旧,有一分旧即起一分负面反应。现代建筑要拆除是快速的,建筑的基本立意是为了尽早拆除?
现代建筑成为废墟后不会令人徘徊流连。近几年出来的摩登高楼,更明显地看到建筑家手足无措,靠增加折角、靠层层外凸的阳台来与自然讲和,讲归讲,自然不肯和哩。
除了建筑,其他方面何尝不是手舞足蹈地落得个无所措手足的结局,极目油油荒荒,叶芝惯称“大年”(Great Year)之岁云暮矣,知有除夕不知有吉旦的世纪末,自非区区建筑物应任其咎。
“现代”,不会成为“废墟”——贬褒只此一句。
前两段完全口语。通篇都随便地说。最后一句,很用力地写。就这一句,前面铺陈那么多。前面说的有没有道理呢?有点道理的。
现代建筑,整体看看,有一个效果:旧的建筑会说话,新的建筑不说话。“贬褒只此一句”。这是文学的特点。
讲第三
科隆深秋,时近黄昏,双塔大教堂洪钟初动,随着全城的钟次第应和, 洞浩瀚,历时二十分,茫茫平息。
就听这次为好?每天听为好?
离科隆已逾三载,双塔大教堂的钟声,恭闻一度是幸,日日敬聆是福。
没什么大道理。就看你怎么把感觉写出来。“茫茫平息”。声音没有了也要写,反衬出钟声。
讲第四
钟声,不属音乐范畴。当大教堂的巨钟响起,任何音乐都显得烦琐多余。音乐是人间的,巴赫、莫扎特的曲奏全是人间事。从来闻说天国充满音乐,充满人间之声的会是天国吗?音乐是路,钟声是桥,身为精灵者,时而登桥凭眺,时而嬉戏路畔。精灵一跃成天使,一跌成魔鬼,他们调皮在不跃不跌,偶作跃跌状,逗天使着急魔鬼发笑。然则天国一定是要在那里的,才有路有桥可言,天使魔鬼也一定是不可缺少的,才显得精灵的调皮大有余地。
艺术家不要做天使,也不要做魔鬼。艺术家可以做做精灵。拜伦、海涅、普希金,都是精灵。
讲第五
祖师西来意旨如何
“子解得糯团么”——岩头
祖师西来意旨如何
“取皂角作浣衣状”——玄泉
祖师西来意旨如何
“庭前柏树子”——赵州
祖师西来意旨如何
“闻得檐雨滴声吗”(适雨)——叶县青
祖师西来意旨如何
“街头东畔底”——法华
祖师西来意旨如何
“西来无意”——大梅
祖师西来意旨如何
“这么长的,那么短的”(指竹)——翠微
……
如何是达摩西来意
“了此意”
(“来”即“意”,“一华五叶”即“此”。
衣钵传而底事无传,达摩西来,不了,了之。)
禅宗有个问题:“师祖西来意旨如何?”我把历代禅宗大师的回答集在这里。他们的答,都很现代派,你问,他答非,你懂不懂呢?不懂。所以在当今世界风魔,特别适于现代,而且在中国发生得那么早(中国现在好多“现代”画家、诗人,都是“一贯道”)。
我来回答:(说老实话)“了此意。”我的意思,就是别来这套花招。赤子之心。(尼采说,真正的基督徒只有一个,耶稣。)
讲第六
尼采在最后十年中,亦未有一句粗话脏话——使所有的无神论者同声感谢上帝。一个人,清纯到潜意识内也没渣滓,耶稣并非独生子。
高明的父,总是暗暗钟悦逆子的;高明的兄,总是偏袒桀骜不驯的乃弟。莎士比亚至今没有妹妹,耶稣已经有过弟弟,最爱耶稣的正是他。
那是一片出不了尼采至多出个张采的老大瘠土。借禅门俗语来说,金圣叹、徐文长,允是出格凡人。李、庄二子,某几位魏晋高士,堪称“尼采哲学存在于尼采之前”的东方史证,所以,没有意思得颇有意思,就中国言,尼采哲学死于尼采诞生之前。
金圣叹也叫张采。“出格凡人”,是梵文。“没有意思得颇有意思”,用了点文学。“天行健,君子自强不息”,就是尼采精神。
讲第七
“书法”,只在古中国自成一大艺术,天才辈出,用功到了不近人情,所以造诣高深得超凡入圣神秘莫测。“书法”的黄金时代过去一个,又过去一个,终于过完。日本的书法,婢作夫人,总不如真。中国当代的书法,婢婢交誉,不知有夫人。
书法。批评了日本人。也得骂骂中国当代的书法。中国古代,书法成就和绘画并重。中国书法,非常形上、灵智的行为。
讲第八
“欲往芳野行脚,希惠借银五钱,容当奉还,唯老夫之事,亦殊难说耳。”略近晋人杂帖,毕竟不如。日本俳师芭蕉小有可人处。
俄国人中也有写信的好手:
“舱内流星纷飞,是有光的甲虫,电气似的。白昼野羊泅过黑龙江。这里的苍蝇很大。我和一个契丹人同舱,叫宋路理,他屡说在契丹为一点小事就要头落地。昨夜他吸鸦片多了,只是梦呓,我不能入眠。轮船播动,不好写字。明天将到伯力,现在契丹人在吟他扇上的诗。”
契诃夫寄妹书,不过在迻译间,筛了筛。俄文似乎天生是累赘的。
芭蕉的书信。
讲第九
愚蠢的老者厌恶青年,狡黠的老者妒恨青年,仁智的老者羡慕青年,且想:自己年轻时也曾使老辈们羡慕吗,为何当初一点没有感觉到?现在,他与青年们实际周旋时,不能不把羡慕之情悄然掩去,才明白从前的老辈也用了这一手。然而即使老者很透彻地坦呈了对年轻人的羡慕,年轻人也总是毫不在乎,什么感觉也没有。
老少两代闹不好关系,不是年龄的问题,是智慧的问题。我觉得和青年人很好相处。我懂得他们。青年人,从十四岁到二十四岁,是艺术家的年龄。热情,爱美,求知,享乐。
讲第十、十一
阳台晚眺,两个青年远远走来,步姿各样而都显得非常快乐,波多黎各,好像是,是波多黎各人,那腿那手臂的韵律纯粹是快乐,快乐的脖子快乐的腰,走过阳台底下,仰面唿哨道声晚安,丑陋妩媚之极,怎会这样快乐,怎会这样快乐的呢?克尔凯郭尔看了又得举枪自杀一次。
背德的行为,通常以损害别人的性质来作判断,而忽视其在损害别人之前先已损害了自己,在损害别人之后又继续损害着自己。
历来的“善”、“恶”,弄来弄去弄不清楚。我不去弄。但先把“害人害已”这个问题说透。
讲第十二
司马迁认为每隔“五百岁”必有什么什么的,到底不过是浪漫的穿凿。姬昌与孔丘的精神上的瓜葛,论作孔丘这方面一厢情愿也可以。而到得《史记》,事情和问题都杂了大了,司马迁的一厢情愿就更显得牵强。之后呢,五百岁……五百岁……没什么,什么也没,所以再回过去体味《太史公自序》开篇的几句壮语,觉得等于在绝叫。
理想主义,是表示耐性较好的意思。然而深夜里,我听到过的绝叫,都是从理想主义者的床头传来的,明月在天,大江东去,一声声的绝叫,听惯了就不太凄惨。
《春秋》《史记》,并没曾别嫌疑、明是非、定犹豫——那是由于:礼,不能节人;乐,何尝发和;书,未足道事;诗,岂在乎达意;易,更难普遍道化。万象流传,毫厘是必失的,所以千里必差。
(避开以上云云的故实,自悦于顽皮的想法,以致成为说法,“五百年有一读者来”,可不是吗,现在轮到我作读者。)
司马迁,尊崇儒家。但他的性格不是儒家,这是他的悲剧。姬昌,即周文王。“明月在天,大江东去。”这是在卖弄。实际上说明作者很悲痛。再伟大的人,在那里讲,最后还是要倒下去的。
史称《春秋》、《史记》,能够“别嫌疑”、“明是非”、“定犹豫”。所谓“礼能节人”、“乐能发和”,我全反过来说。说我这样写很快感,其实我更痛苦:能不失之毫厘?能不失之千里?世界上种种恶败,全是当时失之毫厘呀,你扳得过来吗!
不是贬低孔子和司马迁,不是要和他们唱对台戏。不是这个意思。不过写到这意思,有点像在造纪念碑。所以底下还有,轮到我作读者,回到人间。
讲第十三
古典主义,是后人说的。
浪漫主义,是自己说的。
唯美主义,其实是一种隐私,叫出来就失态,唯美主义伤在不懂得美。
象征主义,也不必明言,否则成了谜底在前谜面在后。
现实主义,笨嘴说俏皮话,皮而不俏。
意象主义,太太,意象算啥主义,是意象派吧。
超现实主义,这样地能超,超掉“主义”行不行呢。
主义,主义。跟他们开开玩笑。
讲第十四
早年,偶见诺瓦利斯的画像,心中一闪:此卿颇有意趣。之后,我没有阅读诺瓦利斯的作品的机会。近几年时常在别人的文章中邂逅诺瓦利斯的片言只语,果然可念可诵——诺瓦利斯的脸相,薄命、短寿,也难说是俊秀,不知怎的一见就明白有我说不明白的某种因缘在。
不讲明。稍微弄弄。“哲学是一种乡愁”,就是诺瓦利斯说的。
讲第十五
毕加索和布拉克同时制作抽象立体主义——明明塞尚,从塞尚来,点、线、面、体、曲、直、明、暗……塞尚恍然,毕加索、布拉克大悟。
“明明塞尚”,是口语。整个用口语写。
讲第十六
委拉斯凯兹的画,多数是做事,做了一件,又做一件。少数是艺术,创造了不可更替的伟大艺术。
(有人是纯乎创造艺术的,要他做事,他做着做着做成艺术。)
委拉斯凯兹做事很能干,艺术创造得好,而不会把事做成艺术。事又做得太多,累坏了身子,难免也累坏艺术。如果不善保身,还是欠明哲。委拉斯凯兹和笛卡儿都把自己看低,以为低于皇室皇族,所以殉的不是道。累倒,折磨尽了,虽不说英年早逝,死的性质应属夭折。如果真的殉于道而非殉于皇家,他们的天年倒是长着哩。
笛卡尔去给皇家上课。冻死。
讲第十七
如果“顿悟”不置于“渐悟”中,顿悟之后恐有顿迷来。
“恐有顿迷来”,“恐有”,不要讲死。极简单的写法。
讲第十八
当愚人来找你商量事体,你别费精神——他早就定了主意的。
稍微带一下。地上垃圾,随脚带一下。
讲第十九
人体的特异功能不是智慧。巫术与艺术正相反。怪癖并非天才的表征。在怪癖巫术特异功能备受瞩目的时代,便知那是天才艺术智慧的大荒年。
音乐神童、数学神童……从来没有哲学神童。
思维是后天的,非遗传,非本能。思维不具生物基础,思维是逆自然的,反宇宙的。
正经讲一句。
讲第二十
陀思妥耶夫斯基嗜赌,其实更严重的是嗜人,他的小说中人人人人,从不愿费笔墨于自然景象,偶涉街道房屋,也匆匆然赶紧折入人事中去。他在文稿上画人,人的脸,脸的眼睛。
他在文学上嗜人,实际生活中并不嗜人——所以伟大。
文学上的人真有味,生活中的人极乏味。这样不好,不这样就更不好。
“不这样就更不好。”
第二十一、二十二、二十三
人家总在乎谁在台上演,演得如何。我却注意台下是些什么人,为这些人,值不值得演——因此我始终难成为演员。
无论由谁看,都愿上台演——我不作这样的演员的看客。
无论由谁演,都愿在台下看——我不会对这样的观众演出。
找到了我愿意看的演员,而找不到与我同看的人,观众席空着,所以那位演员不登台,所以我又成不了他的看客。
这便是我的有神论及我的无神论两者之间的酸楚关系。
艺术家在制作艺术品的进程中,清明地昏晕,自主地失控,匀静地急喘,熟审的陌生境界层层启展……所以面对艺术家,哲学家只有感慨的份,即使是艺术秉赋极高的尼采,也要为哲学气质甚重的贝多芬而惆怅太息得似乎不能自持了。然而尼采也并非容易败落的,唯有他看出贝多芬的人伦观念还涉嫌道德上的滞碍,使灵智的意绪受到抑窒,这位自称酒神的音乐家本身没有大醉狂醉,尚不足为尼采理想中的音乐家——从旁说来,哲学家还是有面子,当然只指尼采,指不到别人。
在爱的历程上,他每以钢琴家自许,多次幸遇优质键盘,抚弄再三,当他起身离开,它们都从此绝响、尘封。人们是不知彼等的珍贵,即使彼等自己,亦难解那一段时日(噢,四季的夜晚)何以有如许神妙的乐音——爱的演奏家,垂垂老去,回顾前尘,伤怀之余忽然忍俊不住道:宁愿是钢琴演奏钢琴家呵。
哲学营构迷宫,到现代后现代,工程的继续是拆除所有的楼台馆阁,局外人看来觉得一片忙碌场景很壮观。
哲学的废墟,夕阳照着也不起景观。个别的人死了会有“殁后思”,使生者想起死者的某些好处来。哲学作为群体看,无所谓好处,所以不值得凭吊。
哲学生涯原是梦,醒后若有所思者,此身已非哲学家,尚剩一份幽微的体香,如兰似檀,理念之余馨,一种良性的活该。
“殁后思”,是想起死者的某些好处。“良性的活该。”
《朱绂方来》。
与前篇不同。每篇有标题。没标题,也罢,用了标题,就要用好。
朱绂方来
唐代的麦克白夫人
《唐国史补》原名《国史补》,取史氏或阙则补之意,唐李肇为续刘 的《传记》而作,共三百零八条,所述皆开元至长庆百余年间的轶事琐闻,悠谬之说极少,质录之笔实多,中有一则《故囚报李勉》,略云:
“……李汧公勉为开封尉,鞫狱,狱有意气者,感勉求生,勉纵而逸之。后数岁,勉罢秩,客游河北,偶见故囚,故囚喜,迎归厚待之,告其妻曰:‘此活我者,何以报德?’妻曰:‘偿缣千匹可乎?’曰:‘未也。’妻曰:‘二千匹可乎?’亦曰:‘未也。’妻曰:‘若此,不如杀之。’……”
故事的后半姑置不论,但看:
“此活我者,何以报德?”
“偿缣千匹可乎?”
“未也。”
“二千匹可乎?”
“未也。”
“若此,不如杀之。”
这几句对白,实在是够莎士比亚水准,按表现妇人心理的深度而言,质之司汤达、陀思妥耶夫斯基亦必惊叹不已。
“唐代的麦克白夫人”(笑),是活泼的说法,开头要假装像个学者。
我在餐厅中开了一枪
时间:1979年
地点:上海
人物:甲(中年)、乙(青年)、我(不详)
场景:小型餐厅
(当我行将吃完时,甲乙进来,坐于旁边的桌位。)
甲:“……你年纪轻,讲究衣着,我是随随便便,不在乎了,唉,衣着讲究,总归是两个意思,一个,要漂亮,一个,表示自己有钱。”
乙:“我又不好算讲究。”
甲:“还不讲究?要人家说你漂亮、有钱,世界上但凡讲究穿着的,只不过是这两个目的。”
我已食毕,取出纸巾抹了抹嘴:
“再有第三个——自尊。”
(至今犹记得此二人闻声转首注视的眼神,中年者发愣,落了下风,无法接口。青年者惊喜,得救了似的期待我再说下去——我起身慢慢走出餐厅。)
不以诗名而善诗者
汤国梨女史,浙江桐乡乌镇人,家世清华,风仪端凝。予幼时忝为邻里,每闻母姑辈颂誉汤夫人懿范淑德,而传咏其闺阁词章,以为覃思隽语,一时无双,予虽冥顽,耳熟心篆,于今忆诵犹历历如昨,试录二律如后:
“汤国梨女史”,章太炎妻。但我不写她是章太炎妻。我是女汤国梨。不管丈夫事。
与皇甫仲生谈轮回有感
为人已多事,有鬼更难休。
纵免沙虫劫,能无猿鹤愁。
尘缘如何了,慧业不须修。
话到轮回时,怆然涕泅流。
今自反之更得一律
休道轮回苦,人生实赖之。
世情常有憾,天道愿无私。
因果苦不爽,盛衰莫费辞。
何为求解脱,我佛亦顽痴。
前诗不错,后诗更高。
中国近百年来女诗人俦,若论神智器识,窃以为未见有出汤夫人之右者。迄于现代后现代云云,则无分坤乾,益兴代不如代之叹。中华,古者诗之大国,诰谟、诏策、奏章、简札、契约、判款、酒令、谜语、医诀、药方,莫不孜孜词藻韵节,嫠妇善哭,狱卒能吟,旗亭粉壁,青楼红笺,皆挥抉风云,咳唾珠玉——猗欤伟欤,盛世难再,神州大地已不知诗为何物矣。
“女诗人俦”,即女诗人一伙淘伴中。
谁更近乎自然
富人比穷人有钱,穷人比富人近乎自然,例如虎豹,一生就只一张皮,鱼呀,花呀,都是穷的,孔雀亦是穷的,蜜蜂、蚂蚁算得最知囤积的了,也有限,因为它们不事商业。
大致与孟德斯鸠的“人在悲哀之中,才像个人”的这一说法相似,人在贫穷之中,方始有点点像个人,而这“悲哀”、这“贫穷”都要先作界定:“悲哀”,不是痛苦欲绝,“贫穷”,并非衣食住行发生致命的磨难。
痛苦欲绝的悲哀是不自然的,艰于维生的贫穷是不自然的——整个自然界是漠漠茫茫的悲哀和贫穷,人,若求其为“自然之子”,就得保持适度的悲哀,适度的贫穷,而这等于在说,要先从痛苦艰难中摆脱出来,然后才好谈那种使人差强像个人的漠漠的什么,茫茫的什么。
限于墓志铭规格
叶芝的一生,适值“为艺术而艺术”、“为人生而艺术”两种思潮交错交锋交替的骚乱时期,艾略特在追悼叶芝的演说中故作惊讶道:“……他竟能在两者之间独持一项绝非折衷的正确观点。”本该就“绝非折衷”这个性质大加发挥,可惜接着艾略特戛然落轴:“艺术家,果其竭诚于精神劳作,自必为全世界尽力了。”——这样当然也算是笼统的解答,但到底只限于墓志铭规格。半个世纪之后的今日,曾由叶芝执着的那个“观点”仍然是卓越的,它的“绝非折衷”的性质浅显易明而深奥难言——叶芝知之,艾略特知之,某亦知之。
路遇亚里士多德
拉斐尔画的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都不像他俩本人,画柏拉图是以达芬奇为模特儿的,画亚里士多德不知参照了谁,雄媚轩昂,好一副男性气概……此系拉斐尔的私事,着毋庸议。
这时有一瘦高个儿施施行来,两腿细长,头发剪成流行的短式,指上戴着镶宝石的金环,俨然富家子弟的气派,岁数不大而额面纹路三横,鼻翼和嘴角边皱痕下垂,似乎是长期的胃病患者。
当我知道这便是亚里士多德时,不觉得奇怪,为什么不觉得奇怪呢,那是很奇怪的。
亚里士多德认为大自然从不徒劳。
我认为在细节上大自然看起来是不徒劳——大自然整个徒劳。
碰壁是快乐的
亚里士多德开始讨论,脸色凝重:
为什么牛有角呢?
因为它们的牙齿不够好(本该用来制牙的质料便制了角)。
为什么它们的牙齿不够好呢?
因为它们有四个胃(可以不经细嚼就将食物消化)。
为什么它们有四个胃呢?
因为它们是反刍动物。
为什么牛是反刍动物呢?
因为,因为……因为它们是牛。
此时,不知亚里士多德是否快乐,我是快乐的。
哲学家的终局:碰壁。
我非壁,若然,乐不可支而永支之。
航海家有所不知
单人驾驶帆船,环绕世界一周,耗时两百七十八天,没有靠港停泊,只在第二百天时,于澳洲西南沿海,接收新鲜蔬菜及零件等补给品。
帆船通过赤道时,自开香槟庆祝。
噢印度洋,每秒二十米的强风,巨浪高如城墙,连续几天才平静,噢伸手不见五指的黑夜,也有亮夜(不是白夜,亦无月光),满天星斗亮得甲板上可以读书。最美的是什么,最恐怖的是什么——突然出现冰山,一点预兆也没有,崔巍晶峰,劈面而至,这明明是死——我活下来了。
此乃一个日本人的真实手记。
矫情绝世,特立独行,都是在为别人做事,阅此手记后,免我去航海。
木心,2009年摄于乌镇西栅。李峻 摄
当初,他延宕四年方始谈论自己;如今,我静观三载这才公布他的夫子自道。老头子知道了,什么表情呢?我真希望他一机灵,说:“倒也是个办法。”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