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特尔学校

字数:3095

如何才能解释,滥觞于安塞姆、洛色林和阿伯拉尔,而在大阿尔伯图斯和圣托马斯·阿奎那达于高峰的一次哲学巨变呢?一般而言,原因很多:东方希腊古典文化对世界的影响未尝稍减;每个世纪,在君士坦丁堡、安条克和亚历山大等地都有人潜心研究希腊早期的哲学家,就像迈克尔·普塞努斯(Michaèl Psellus)、尼塞菲洛斯·布勒米德斯(Nicephorus Blemydes)(1197?—1272年)、乔治·帕库美雷斯(George Pachymeres)(1242?—1310年)以及叙利亚人巴尔赫布拉埃乌斯(Bar-Hebraeus)(1226?—1282年)等人,以第一手资料研究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作品;这些希腊著作原稿传入西方,甚至零星的古希腊文明在遭受蛮族的摧残后依然存留;大部分亚里士多德有关逻辑的《论理篇》(Organon)以及柏拉图的《美诺篇》(Meno)篇与《蒂迈欧篇》(Timaeus)篇都被保存下来。《美诺篇》及《蒂迈欧篇》二篇对“铒”(译按:金属元素之一)的看法,使基督教对地狱的想象力着上一层色彩。12、13世纪以来,翻译阿拉伯和希腊作品的浪潮,给西方很大的启示,同时面对这些与西方截然不同的希腊和回教哲学之挑战,动摇了整个基督教世界的神学,除非基督教建立一套能与之对抗的哲学,否则有被推翻的可能,但假若欧洲一直贫乏,则这些外来的影响对基督教哲学的产生将毫无作用。全欧陆农业的推广、工商业的扩张、劳务和财富的集中,形成财富的成长,这才是造成这项事实的原因。经济的复兴,加上思想的自由沟通、大学的兴起、拉丁文学与罗马法的新发展、宗教法规的编纂、哥特式建筑的光彩、传奇故事的风行、吟游诗人的“行乐学”、纯科学的复苏、哲学的复活,引发了12世纪的“文艺复兴”。

随着财富的增加,闲暇、研究和学校应运而生。“学校”(“Schol”)的原意即是闲暇。学者(Scholasticus)则指学校中的导师或教授;“经院哲学”为中古中等学校及由其衍生的大学中的课程。“训诂方法”就是学校中用于哲学方面的辩论和阐释的形式。12世纪时,除了巴黎附近阿伯拉尔的班级外,沙特尔是最活跃,最著名的这类学校。在那儿,哲学、文学合而为一,所有毕业生都从事于以明晰优美的文字,表达深奥的问题,这已成为法国一种光荣的传统。曾使哲学成为可理解的柏拉图,是当地的宠儿,而实在论者与唯名论者之间的争论,因着认定“真实的”共相与柏拉图的“理念”或上帝心意中造物的原型是一致的,而获调解。在沙特尔的贝尔纳(Bernard of Chartres,约1117年)和其弟狄奥多里克(约1140年)的领导下,沙特尔学校的影响力臻于极致。其中有三位毕业生——康科斯的威廉、吉尔伯特、索尔兹伯里的约翰——支配了阿伯拉尔以后半个世纪西欧的哲学界。

经院哲学的学说在威廉的推展下有惊人的发展。他熟知希波克拉底、卢克莱修、侯奈因·伊本·伊萨克、非洲人康士坦丁,甚至德谟克里特等人的作品。他对原子理论颇有兴趣,他归结所有自然界的工作品,始于原子的结合;甚至最高形态的人体生命过程亦来自此。灵魂则是个人生命的本质和宇宙灵魂或世界生命本质的结合。威廉追随阿伯拉尔的哲学进入一个危险的神秘境界,威廉曾写:“存在于上帝中的权力、智慧和意志,圣者称为三个身位。”他将夏娃是由亚当的肋骨所造成的故事视为一个大的寓言。对于咒诅科学与哲学而认为单纯的信仰即足够的科尼菲西乌斯(Cornificius)及该派其他学者,他加以有力的驳斥:

因为他们不了解自然的力量,又希望陷别人于相同的无知,所以他们不能忍受其他人穷理探源,而欲使我们像个乡下人一样地相信,不诉诸理智活动……但我们坚持必穷万物之理;如果理无法解决,我们必将以此事……交付圣灵和信仰[他们说]“我们不知道如何会这样,但我们知道神能这样做”。你们这些可怜的愚人啊!神能变树为牛,但他可曾这样做过?因此须用理以解释事之何以如此,否则不要相信它是如此的……我们欢乐,并不是因多数的人,而是因少数的刚毅之士,孤独地为真理而努力。

这种论点,使圣提埃里的威廉有点吃不消;这位曾使圣贝尔纳追捕阿伯拉尔的热心僧侣,如今又急于对明谷住持指控这位新理性主义者。康科斯的威廉终于撤回他的异端思想,同意夏娃的确是由亚当的一根肋骨变成的。他视哲学为不能以冒险而获益的事业,并放弃了它,尔后成为英格兰金雀花王朝亨利的老师,从此自历史上隐退。

吉尔伯特(Gilbert de la Porrèe,1070—1154年)更成功地从事这项风险很大的事业。他在巴黎和沙特尔受教育及任教,成了波蒂阿的主教,写了《六原则》(Book of Six Principles),成为许多世纪中的逻辑标准教材。但他的《论波伊提乌》(Commentary on Boethius),暗示神性非人的理智所能了解,对神的一切描述,只能视为类推;且又如此强调神的独一性,使“三位一体”似乎成了比喻之辞。1148年,虽已72高龄,仍被圣贝尔纳控为异端,在欧塞尔受审,以其特具的狡黠灵敏,他使敌手受挫,终于以无罪开释。一年后,他再度受审,同意撕下书中某些部分并烧毁之,但仍然以自由人的身份回到教区来。当有人建议,希望他和圣贝尔纳讨论他的观点时,被他拒绝了。他说这位圣者太不熟悉神学,以至无法了解他。据索尔兹伯里的约翰描述,吉尔伯特是“自由文化的极致,无人能压倒他。”

这句评语也适用于约翰自己,在所有经院哲学家中,约翰最具广博的学养,优雅的气质,上乘的文笔。他在1117年生于索尔兹伯里,曾在圣热讷维耶沃山受教于阿伯拉尔门下,在沙特尔受教于康科斯的威廉,在巴黎受教于吉尔伯特。1149年,他回到英格兰,做了两位坎特伯雷大主教——提奥巴尔德(Theobald)和贝克特——的秘书。为他们从事外交上的任务。他曾6次访问意大利,驻在教皇宫廷中8年。随同贝克特被逐到法国,并且亲见贝克特在其教堂中被刺。1176年,他成了沙特尔的主教,死于1180年。在他充实而富变化的一生中,约翰学到如何从生活检视推理的方法,并以由微粒判断整个宇宙的朴质作风来了解形而上学,晚年,他重临学校,很愉快的发现大家仍在唯名论与实在论间辩论不休:

人还未离开这个问题之争辩。世界却在讨论这个问题中变老了,它比恺撒征服与统治世界所耗的时间还多……无论从哪个观点开始一个讨论,终于会牵扯到这个问题。好比鲁夫斯(Rufus)对纳耶维阿的狂热:“除了纳耶维阿,他什么也不想,什么也不说;没有了纳耶维阿,鲁夫斯就哑了。”

但约翰简洁的解决这个问题:共相是一种心理的概念,适当地结合了个体的共同特质。约翰较阿伯拉尔更推崇“概念论”。

他以自阿尔昆信札以来最上乘的拉丁文,撰写一本有关希腊和罗马的哲学史——此为广阔的中古思想范围的惊人明证;梅基洛吉康(Metalogicon)以自传方式阐扬逻辑;波利克拉提库斯(Polycraticus)(1159年)有个精彩的副标题:《论谄媚者的愚蠢及哲学家的遗风》。这是基督教世界中,最重要的政治哲学论文。其中揭露当时政府的错误和恶习,描述一个理想国的轮廓和理想人。他告诉大家说:“现在,一切公开购买,只有卖者的谦逊忠厚才能阻止交易行为。贪婪的邪火甚至威胁圣堂……即便是罗马教廷的使者也不能拒绝受贿,洁身自爱,有时更沉迷于风行各行省的狂饮迷乱中。”如果我们相信上述的指控,他告诉教皇哈德良四世,教会亦参与当时的腐败行列中;而教皇却答以人之为人,不因服饰而有差异。而约翰机智地接着说:“在上帝的庙堂(指教会)里,当部分人落后了,其他人必须递补他们的工作。在所有执事、副主教、主教和使徒中,我曾见一些人怀着赤忱为上帝而全力以赴,这种出自内心的信念和美德所成就的事业,使得上帝的葡萄园在他们的呵护下,有了妥善的安置。”在他看来俗世的政府较教会更为腐化;因此教会为了保护民众而运作超越地球上任何国家与君主的道德裁判的功能,是相当正确的。

在波利克拉提库斯最著名的一节中,有几句针对诛杀暴君的名言:

“倘若王公们渐形偏离正道,即使如此,也不宜遽尔将其彻底推翻,反应耐性以言辞责难,而迨彼等确仍怙恶不悛为止……但如统治者的权力与上天的戒律相违,且希图使我加入这个反上帝的行列,那我必无法目抑地回答道:上帝必是先于世上任何人……剪除暴君不仅合法,更是正确而且公道的。”

这是约翰振奋人心的呼喊,在同书的后几节中,他又说:“但弑君者,以无向暴君守忠诚誓言者为限。”这是一条为每一个要求臣民宣誓效忠的统治者之保留条款。15世纪时,让·珀蒂(Jean Petit)在为以暗杀罪起诉的奥尔良的路易辩护时,曾引用此书中的话。但康士坦议会却以未经传唤和审判,即使国土也不会定被告的罪为由驳回其辩词。

我们“现代人”无法完全同意12世纪约翰当时的“现代”思想;他有时说出现在看来毫无意义的话,但这些无意义的话常是用既优美又豁达的风格写出来。这在伊拉斯谟以前是难得一见的。约翰也是个人文主义者,爱生命甚于永生,爱美、善甚于任何信仰的教条,以喜悦甚于崇拜的心情节录古典文学。他将“智者可能怀疑的问题”列为一个长表,包括了灵魂的起源和本质、世界的创造、上帝的先见与人类的自由意志间的关联。他的聪明使他免于担上异端的罪名。他以外交豁免权和个人声望穿梭于那一时代的争辩中。他视哲学为和平的慰藉而非争战的形式:在万事万物中哲学是一种温和的影响力;“一个人经由哲学获得亲和、慈爱,才是获取了哲学最高的宗旨”。


第十章 理性的探索(1120—1308)亚里士多德学说在巴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