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腥的”玛丽(1554—1558)
许多向玛丽进言的人,经常这样批评:赦免权用得太滥了。神圣罗马皇帝及其驻英使节,曾经这样责难她,说她对于叛徒不但不置之于死,反而赐给他们自由,而这些人得到自由后,又集结起来反抗她。查理曾这样问她:“在一个政敌可以为所欲为,随时都充满着暗杀危险的环境下,叫菲利普如何能够安心?”加德纳主教极力主张:为了保护国家,叛国者必须处死。玛丽惊惧之余,接受了以上观点。她下令将简·格雷及其丈夫处死——简的丈夫之死,可谓罪有应得,因为他一心想夺取王位,但简本人则非常冤枉,因为她根本不想做什么女王。简这时虽仅17岁,但面对着死却很泰然。1554年2月12日,临刑时,她既不求饶也不掉泪。珍之父萨福克枭首示众,从犯百余人处绞。玛丽对于所俘叛徒,凡情节轻微者,均令其认罪免死。怀亚特受审时,先一口咬定伊丽莎白曾经参与此项叛变计划,但在登上断头台之日(1554年4月11日),却说他以前的话都是乱讲的。科特尼监禁一年后,被放逐出境。查理建议玛丽,将科特尼及伊丽莎白除掉以绝后患。此时玛丽先将伊丽莎白送到圣詹姆斯宫看管,一月后才将之移往天牢。伊丽莎白在天牢中关了两个月,此期间雷奈再促玛丽将之处死,但玛丽说,伊丽莎白参加叛变一事尚未找到证据。伊丽莎白的生命,此时真是危若悬丝。基于对死的恐惧,形成了她而后多疑及事事感到缺乏安全感的性格。这种性格在她当政的后期,曾有着显著的反映。她变得非常冷酷,尤其是当她怀疑玛丽·斯图亚特,正如今天玛丽·都铎怀疑她的时候。5月18日,这位未来的女王奉命移居伍德斯托克(Woodstock),在此接受严密监视的软禁。因怕再有其他拥立伊丽莎白阴谋的出现,玛丽遂决定结婚生子。
玛丽对于结婚颇为积极,但菲利普却不热衷。1554年3月6日是菲利普和玛丽举行结婚大典的日子。可是在这个日子,做新郎的不是他本人,而是他所指派的代表。菲利普迟至7月20日才到英国。他的仪表和风度颇令英国人感到惊喜。大额头尖下巴结合成一张近于倒立三角形的脸。金色的头发,金色的胡须,配上这张脸看上去颇有威仪。最难得的是,举止优雅,谈吐机智。其一举一动,处处表露着他具有过人的才华。当时欧洲大陆的来客,多把英国视为蛮荒之地,但菲利普及其随员,却似乎没有这种观念。他,即使对伊丽莎白,也极谦恭有礼——也许他此时已经料到,玛丽不可能给他生孩子,伊丽莎白终有一天会登上英国国王的宝座。对菲利普而言,将来的英国国王宝座由伊丽莎白来坐,远比由苏格兰的玛丽女王来坐要好得多,因为后者一直和他的世仇法国有关联。玛丽在年龄上虽比菲利普大很多,但她对菲利普却表现得异常柔顺。由于多年来对爱的饥渴,加上王子的英俊,她简直乐得忘乎所以。玛丽对菲利普献出了全部的忠诚,以致朝中臣僚都怀疑英国已成为西班牙的属地。玛丽致书查理五世,极尽谦卑,她说,她现在“快乐之情难以言喻。由于我的丈夫至善至美之德行日益显露,致我经常祈祷,愿上帝赐我以诸德,俾能博得我丈夫之欢心”。
玛丽希望给菲利普生个儿子及给英国王位生个继承人的心是如此之切,以致不久她便自认为她已怀孕。她把月经不调视为怀孕的一种征兆。由于希望过切,以致她完全忘记了过去这种现象也是有的。对于怀孕的征兆,她甚至把消化不良也算进去了。玛丽的幻想变成了新闻,威尼斯驻英大使,居然在其报告中说,女王的“双峰”不但日益丰隆,而且真有奶汁溢出!在颇长一段时间中,玛丽像她所统治下的一般可怜女性一样,天天为可以做妈妈而高兴。但我们可以想像得到,当御医将检查结果告诉她,这不是怀孕而是浮肿时,她的悲哀与失望,简直令她发狂。玛丽怀孕的谣传,曾经遍及全国。一度处处都有人为她祈祷,有些地方庆祝王子降生的游行队伍亦已组成。一度,甚至传说,王子业已诞生。于是商店放假,教堂鸣钟,男男女女拥到街上狂欢庆祝。一位传教士更公然宣称,新生的王子,“既白又胖”!然而,事实是残酷的。玛丽为了此事又羞又恼,自确定并未怀孕之时起,她有好几个月都未在公开场合露面。
红衣主教波尔的返国,使她颇感安慰。由于波尔反对英西联姻,曾被查理扣留于布鲁塞尔。现在波尔的回国,显然查理与波尔之间已取得谅解。1554年11月20日,红衣主教以罗马教皇使节身份,横渡英法海峡。当他踏上他所离去22年的祖国时,热诚的欢迎,使他深受感动。欢迎者中,有官吏,有教士,有老百姓,这表示英国人极愿恢复他们与教廷的关系。波尔见到玛丽,除了有极动人的言辞大加赞颂外,更加上这么一句:“祝你早生贵子。”当英国国会打听到波尔从教皇得到谕令,说过去分到教产的人,现在不必退还时,议员无不欢声雷动。他们一致跪下来忏悔,说他们不该反对天主教。主教加德纳踌躇了一下,遂决定给这些忏悔者免罪。教皇的威权又获得承认。第一年的薪俸,“第一次的收成”又归他所有。各处又开设宗教法庭。教士又可在各教区征收什一税。一度为威克利夫主义所排斥的神像,又处处出现。书刊检查权,从政府又移归天主教。历尽沧桑20年,天主教势力在英国复又抬头。
菲利普与玛丽,共处达13个月之久。他很希望她能替他生个孩子。但当他确知这种希望幻灭后,他即告诉她,他要回布鲁塞尔,因为他父亲已决定在该处禅位给他。玛丽依依不舍地送他上船。船沿泰晤士河顺流而下,玛丽凭窗目送,直到船影消失,才凄然回宫(1555年8月28日)。菲利普当时的感觉是,一年来为了国家,他不得不和一个病人做爱,现在他的责任已了,他又可回到布鲁塞尔那些如花似玉的嫔妃身边。
波尔现在成为英国炙手可热的人物。他为重建英国天主教而终日奔忙。在玛丽协助下,他恢复了不少男女修道院。玛丽看着天主教的复兴大感欣慰。她喜欢看那些古老的宗教仪式。教堂里,有耶稣受难像,有种种神圣挂图,有教士、儿童及教友所组成的行列。为生者或死者祈福,均须坐下或跪下来做弥撒,虔诚的祷告一做就是半天。1556年,耶稣受难日前夕,即洗足木曜日那天,玛丽曾为41位老太婆洗脚。她把那些脚放在膝上一一地洗,一一地吻。除洗脚外,她对这些老太婆每人都有赏赐,在玛丽生子既已无望,精神上惟一可以寄托的,自然就是宗教了。
但是,她很难把过去的一切恢复过来。新的观念已在市民的脑海里生根发芽,这时秘密活动的就有十几个教派。他们不断以宣传品和书籍传播其教义。玛丽最感痛心的是,有些教派居然否认基督的神性、圣灵的存在及原罪的遗传。在她单纯的信仰里,这些异端在道德上已犯了滔天大罪,其罪远甚于谋叛。在拯救人类灵魂方面,难道异端比她所信奉的红衣主教还懂得多?她接到一个报告说,一位传教士竟在聚会时高声祷告,愿上帝或者使她改信基督教,或者将她自地球上抹去。一天,有人把一只死狗,从窗户抛进玛丽御用的教堂。这只狗剃了个修道士的头,颈上套了根绳子。肯特州一位传教士给人割了鼻子。在玛丽想,这太不讲理了。她让这些新教徒安全离境而他们却反写许多小册子来攻击她,说她反动,说她愚蠢,说她崇尚“偶像弥撒”的“拉丁礼拜”。有些小册子甚至鼓动老百姓起来推翻她。1554年3月14日,在阿尔德根特(Aldgate)地方,一个1.7万人的集会上,有人高呼伊丽莎白万岁。她获得不少消息,在外国的英国新教徒,正策划在国内兴起叛变。
玛丽直到1555年还是十分仁慈的。她的仁慈,一方面乃出之天性,一方面乃出之习惯。是什么使她由仁慈变成残忍?在历代女王中她的残忍是首屈一指的。她的残忍,一则,系由其本人及其信仰遭受无情攻击所激起;二则,系恐政敌利用异端作掩护,以推翻其统治;三则,由于折磨与失望侵蚀了她的心灵,使她丧失了理智的判断;四则受到其亲信菲利普、加德纳及波尔等人的影响。这些人坚称,宗教的一统,与国家之存在密不可分。菲利普在荷兰即按照其信念行事。1554年春,加德纳主教即决定将3位新教主教胡伯、里德利及拉蒂默处火刑,假定他们不肯改变信仰的话。波尔红衣主教,像玛丽一样,其天性也是仁慈的,但对天主教教条之执着则毫无商量余地。他深爱天主教,以致对任何反对天主教教条及权威的言论都不接受。玛丽对新教徒的迫害,波尔没有直接参加。有时,他且主张对新教徒从宽处置。例如,他一次即释放了20位新教徒,这些新教徒依邦纳主教之判决,一律须活活烧死。可是他却给教士指示,所有异端,凡属不能以和平方式加以说明者,“一律铲除以免滋蔓”。玛丽对此则较和缓:“谈到惩治异端,我们不可操之过急。别让有些案件,眼前看,处治似颇公道,但事后却后悔过于轻率。”不过,她对惩治异端虽不积极,但却很坚定。尤其在1558年英法之战使她及英国大吃苦头之后,她认定那是神的震怒,震怒她对异端的宽纵。基于此种想法,她对异教徒之迫害,遂由消极变为积极。
恐怖时期,系由加德纳命其主教法庭逮捕6位教士开端(1555年1月22日)。此6教士,一位答应改变信仰,4位,包括胡伯,其一度出任格洛斯特(Gloucester)及伍斯特(Worcester)地方之主教,判处火刑(1555年2月4日至8日)。仅此一案,加德纳似乎就倒了胃口。以后对迫害事件,便已不再参与。由于健康急剧衰退,下令烧人那年的11月他就逝世了。主教邦讷继之为刽子手。这时,菲利普尚在英国,他倒主张从宽行事。当邦讷判处六七个人的火刑时,神圣罗马皇帝驻英大使肯纳德(Kenard)认为,“这太轻率野蛮了”。[1]菲利普之忏悔师,一位西班牙托钵僧,更当庭指斥,这项判决与基督温和宽厚精神相违背。邦讷于判决后迟疑了5个礼拜,最后终于下令“烧”!他觉得他这样做是够宽大的,实在,枢密院曾一度谴责他,说他对惩治异端不够积极。邦纳对于所逮捕到的每个异端,都叫他们“悔过自新”,有时,还附有钱财的鼓励,可是,当劝诱无效时,他惟一的决定,就是处死。在烧人时,通常放一袋火药在受刑者的胯下,因为这样他可以死得快些。可是在烧胡伯时,由于柴火不旺,一时引不发火药,以致这位主教受了一个多钟头的苦才告断气。
到目前为止大多数殉道者均系工人。他们读《圣经》,并采用新教解释,而这些解释都是前一朝代所容许的。也许当政者现在发觉,正本清源应自惩治那些提倡新教思想的教士着手,因此,在1555年9月遂于天牢中提出克拉默(时年66)、里德利(时年65)及拉蒂默(时年80),于牛津加以审讯。在亨利八世时代,拉蒂默曾以其无碍之辩才,指证再洗礼教徒及圣芳济会教徒有罪而判处火刑。里德利一则曾参与拥立简·格雷;再则曾宣称玛丽乃私生子;三则,曾共谋解除波那及加德纳之主教职位。克拉默一度系英国从事宗教改革之领袖,他为亨利解除其与凯瑟琳之婚姻关系;他替亨利与安撮合;他用他所著的《祈祷书》代替弥撒;他迫害过弗里茨(Frith)、兰伯特(Lambert)及无数天主教徒;他同意爱德华把王位传给简·格雷;他指斥弥撒系亵渎神圣。这几位曾经显赫一时的人物,到现在为止,打入天牢已两年有余,在牢中他们每天所期待的,就是死。
克拉默于9月7日提到牛津审讯。审讯者千方百计劝他抛弃他的信仰,但他坚持不肯,因此作有罪判决。由于他当过大主教,大主教判刑应由教皇批准,因此,在判决后又返回天牢。9月30日提讯里德利,他也不肯放弃其所信。同一天,也提讯拉蒂默。登上法庭之时,拉蒂默已把生死置之度外。他衣衫褴褛,白发苍苍,头上顶着帽子、睡帽和包巾,颈上,挂着老花眼镜,腰间系着《新约圣经》。在法庭上,由于他仍否认“化体论”,故10月1日即和里德利一道判罪。10月6日执行火刑。到柴堆前,他们跪下祈祷。刑丁以铁链将他们系在一根铁柱上,每人颈上挂着一袋火药。当火点燃时,拉蒂默对里德利说:“别忧伤,里德利,我们要做男子汉大丈夫。今天蒙上帝的恩赐,以我们为照亮英国的蜡烛,我们应感谢。此烛一燃,我相信它是永远不会熄灭的。”
12月4日教皇保罗四世批准对克拉默所判之刑。在一段时间克拉默,这位坎特伯雷的第一位新教大主教颇有屈服求饶的样子。尽管他有着生花妙笔,足以撰写像《祈祷书》之类的文章,然而在精神与肉体的双重折磨下,即令金刚也难忍受。精神、肉体的折磨加上波尔的甘言劝诱,克拉默写了许多“指斥异端及路德与茨温利谬误”的文章。他并一再宣称他虔诚相信七圣礼、化体论、炼狱及所有天主教的一切教义。照说,他这样的表示,根据“自新”的惯例应该可以由死刑改为监禁了。但是,(据福克斯记载)玛丽认为,他的种种表示全系做作,因此仍维持死刑原判。
在牛津圣玛丽大教堂中,克拉默在临刑的早上(1556年3月21日),当他读完他第七次同时也是最后一次的悔过书时,在众人之前突然这样说:
现在让我郑重宣布,最近我所写的,我所说的,都是假的。由于它们完全违背了我的意志,因此使我良心备受责备。现在,让我宣称,我刚才所写的一切都是假的……我之所以这么写,主要是因为我怕死……我要说,现在我所写的,我所签署的一切条件,都是基于我的劣根性……我的手造下这种罪孽,写下了违背良心的东西,我要首先惩罚它。因此,要烧……就先烧它。至于谈到教皇,我十分鄙弃他,因为他是基督的敌人,基督的叛徒。
在柴堆上,当火焰接近克拉默时,他即伸出他的手放在火焰中。福克斯说:“继续放在其中,一点也不移动……围观者可以清晰看到,他的身体尚未着火,他的右手已开始燃烧。他自口中发出一阵斯泰芬(Stephen)的话语:‘主啊,请接纳我的灵魂吧!’便随即消逝在熊熊火焰中。”
克拉默之死,可算已达迫害时期的高潮。总计因受迫害而死者达300余人,其中273人,即死于玛丽统治之最后4年。这种不顾一切的屠杀显然系一大失策。因为大屠杀产生了殉道者,和在基督教初期一样,教徒们会因殉道者而获得力量。现在新教徒愈来愈多也愈来愈顽强。至于天主教徒,由于玛丽之残暴,与新教殉道者之坚韧两相对照,反而纷纷对其信仰发生动摇。邦纳主教,虽然对杀并不十分感兴趣,由于这类屠杀多半在其教区,因此大家都叫他做“血腥的邦讷”。一位妇人指称他为“刽子手、屠夫,英国众主教的奴隶”。数以百计的英国新教徒,逃往天主教法国请求政治庇护。在法国,他们在向一个目标前进:敲响玛丽暴政的丧钟。亨利二世,这时,一面不断迫害法国新教徒;一面,却鼓励英国新教徒推翻天主教的玛丽——玛丽与西班牙王联姻,使法国四面受敌。1556年4月,英国特务探知一项阴谋:有人在亨利·达德利(Henry Dudley)爵士领导下,想以伊丽莎白取代玛丽。已有不少人被捕,被捕者中,有两人为伊丽莎白的管家。其中一人招认,伊丽莎白和法王共谋。这次事件虽然很快便告一段落,可是从此玛丽即寝食不安。她整天提心吊胆,恐惧遭人暗算。
在逃亡者中,有一群人遭遇到一种意想不到的苦难。从他们的遭遇,我们可以看出这个时代教条主义多么盛行。詹拉斯基乃波兰籍的加尔文信徒,1548年行抵伦敦,不久即在英国创立第一个长老会。玛丽即位后一个月,詹拉斯基和他的一部分教友,即分乘两艘丹麦船离开伦敦。到哥本哈根,那里的人说,除非他们正式宣称皈依路德教派,否则不准入境。他们是坚定的加尔文教徒,认为这种皈依办不到。不愿皈依不准上岸,于是他们只有另求出路。他们到过维斯马(Wismar)、吕贝克及汉堡,然而每处所碰到的情形都一样。德国的路德教徒,对受玛丽迫害的新教徒并不同情。由于英国新教徒,否认“圣肉实在论”,因此路德教徒斥之为异端,说他们的殉道,殉的是“魔鬼的道”。同样,加尔文教徒也斥责路德教徒为宗派主义,他说他们残酷无情,然而就在那年(1553年),他却下令判处塞尔维特火刑。詹拉斯基这一群漂泊者,在北海处处碰壁。他们费了差不多一整个冬天的时间,最后才在埃姆登找到一个立足之地。
玛丽当其末日降临时,其遭遇是可悲的。她所敬爱的丈夫,在与教皇和法国国王打了几个回合后,现在(1557年3月20日)跑到英国来了。他要求玛丽带着英国和他进行联合作战。为了争取老百姓的同情,以便达到他此来的目的,他劝玛丽对新教徒之迫害稍稍放松一点。不过,英国人的同情并不是那么容易争取的。在他到达英国后一个月,红衣主教波尔的侄子托马斯·斯塔福德(Thomas Stafford),即发动了一次叛变。叛变的目的,就在推翻玛丽及菲利普的统治。托马斯的叛变没有成功,他本人被处绞刑(1557年5月28日)。使玛丽更加难过的是,就在5月里,教皇不但褫夺了波尔教廷特使之职位,并且指控他为异端。6月7日,玛丽为了讨好菲利普,于是持亨利二世支持托马斯叛变为由,遂与法国宣战。菲利普达到目的后7月里即离开英国。玛丽对此永诀的一别似有预感,她说:“在我以后的岁月里,再不会有人给我温暖陪伴了。”对法之战出于勉强,此役英国丢掉了卡利斯(1558年1月6日)。英国领有该地,曾达211年之久。卡利斯住有好几千英国人,现在田园沦陷,无家可归。这些人流落英国各地,衣食无着,怨气冲天。他们说玛丽不能保有英国大陆据点,简直罪该万死。从前有句老话,说卡勒科斯这一可贵的港口,是“英国皇冠上的一颗宝石”。现在玛丽又加上这么一句:“我死之后,你们破开我的胸膛,你们可以发现,这颗宝石存在我的心里。”
1558年初,玛丽又感到她怀孕了。她预料会有难产可能,一方面预立遗嘱,一方面送快信给菲利普,要求他在生产时赶来看她。他回信向她祝贺,可是说分不开身。事实上,玛丽错了。当她发现怀孕又属幻想时,她简直疯了。她现在坐在地板上,用脸靠着膝,一坐就是几小时。她有时在宫中踱来踱去,飘忽无定像一个游魂。她经常一面哭泣一面写信,写给她西班牙王的丈夫。然而当菲利普接获这些泪痕斑斑的信件时,他认为这是玛丽快死的征兆,于是下令派驻英国的亲信去争取伊丽莎白。他希望伊丽莎白最好是嫁给他,不然,嫁给任何一位西班牙贵族也可以。
1558年,系玛丽活在人世的最后一年。是年夏季,疟疾流行。9月,玛丽染上疟疾,由于她早就患有水肿及“黑胆汁过多”症,因此,一染上疟疾,其体力便急遽衰退。她深知她已不久人世,遂于9月6日将王位传给伊丽莎白。她的这一措施,显得颇为明智。她的对天主教之偏爱,没有偏爱到牺牲正统性的王位继承,可说是英国之福。玛丽曾长期陷于弥留状态,她清醒时说,她曾梦见好些孩子又唱又跳地围绕在她膝前。11月11日早上她曾去望弥撒。同时说了不少话,但第二天天还不亮她就死了。
波尔与玛丽死在同一天。他和玛丽一样,也失败得非常之惨。波尔于临死前一个月,还判了5个人的火刑,5人中,3个是男的,2个是女的。在这个疯狂的时代里,除再洗礼教外,一切教派无不认为,只有他们是正统,凡与他们相左的都是异端,异端即应置之于死。不错,这种观念很普遍。但举目斯世,所有基督教国家,甚至连西班牙也包括在内,都没有像波尔当权时代的英国烧死过这么多的人。
就玛丽而言,其残暴也许情有可原。因为她的心智曾为过多的悲哀、疾病、虐待所摧残。她之所以由仁慈转变为残暴,是由于若干次阴谋叛变使她深感如不以死镇压,她的王位,甚至她的头,恐怕都保不住。她太轻信教士了。教士要她迫害异教徒,她便迫害异教徒。其实,教士之迫害异教徒,大多不是为了宗教信仰,而是为了倾轧报复。直到死神降临之时,她始终认为,她的杀人真正在维护她所信仰的宗教。世人把她称之为“血腥的玛丽”似乎并不恰当——自然,如果我们以此为她所统治时期的表征自又另当别论——因为,事实上她也有许多可爱的地方。使英国脱离罗马的羁绊,是她父亲一生所致力的工作。对此工作,她也颇有贡献,不过,她所作的贡献其方式相当奇特:她让英国人充分认识天主教邪恶的一面。正因她有此贡献,故自她死后,英国人才比以往更坚定更乐于接受她所一心要摧毁的新教了。
[1]玛丽迫害异教徒资料之主要来源为约翰·福克斯所著之“Rerum in ecclesia gestarum commentarii”(1559年)。此书1563年曾有英译本,译名为《事业与不朽》(Acts and Monuments),亦即世所熟知的《殉道者实录》(The Book of Martyrs)。此书描述新教徒受审及受刑经过非常生动。清教徒对此书之重视仅次于《圣经》。尽管帕尔松(Jesuit Father Parsons)在1603年所出版的5本书中,认为其精确性颇有问题,但其对克伦威尔时的英国心理状态之形成,有极大影响。有些新教教会对此书之批评为,夸张、误引、偏见、疏漏;但某天主教史学家,以之兴中世纪圣徒传奇相较,认为在某些细节上也许不无疑问,但“在大纲大目上,这些事件的发生,却绝对不容置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