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译本 >
- 精准学习 - 周加仙译 >
- 第三部分 学习的四大核心支柱 >
- 第8章 主动参与
学校可能扼杀孩子好奇心的三个方法
所有的家长都会怀念孩子在学步期充满好奇的样子。孩子在2~5岁时对一切事物都好奇,他们最喜欢的词通常是“为什么”。他们不断地在现实中进行实验并向大人询问,以满足自己对知识的渴望。但是,令人惊讶的是,这种看上去甚至有点“贪得无厌”的旺盛求知欲,却通常在上学几年之后便消逝了。当然还是有孩子会保持对一切事物的好奇,但大部分孩子都关闭了自己的好奇心,他们的主动参与变成了消极倦怠。关于好奇心的科学研究能解释其中的原因吗?我们现在还没有全部的答案,但我想提出几个假设。
第一,孩子会失去好奇心可能是因为学校提供的认知刺激与他们的需要并不匹配。根据我们刚才描述的机制,好奇心随时间消逝再正常不过了。随着学习不断进步,我们对学习将取得的收获的期待会减少。因为我们在一个领域中掌握了越多的知识,我们离这个领域所能提供知识的极限就越近,就越会感到无趣。因此,要维持孩子的好奇心,学校必须为孩子的智慧脑提供相匹配的刺激,但很少有学校能真正做到。在一个标准的课堂里,最优秀的学生往往最缺乏刺激。几个月后,他们的好奇心就会消失殆尽,他们对上课不再有期待,因为他们的元认知系统已经知道自己不能再学到更多东西了。
而另一端的那些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可能会因为相反的理由而不想来上学。元认知还是主要的罪魁祸首:由于这些学生已经认定自己不擅长学习,于是学了一段时间后,他们便不再对学习感到好奇了。过去的经验已经在他们的元认知回路中刻下了一个简单(但是错误的)规则:我没有学习这科或那科(数学、语文、历史等)的能力。这样的沮丧其实比较常见,许多女孩都会说自己不擅长学习数学28。而那些来自贫困社区家庭的孩子有时会认为学校对他们不友好,学校里教的东西对他们的未来没有任何帮助。这样的元认知判断具有灾难性影响,因为它们使学生泄气,扼杀了他们的好奇心。
解决办法在于一步一步地激励孩子重获自信,让他们知道他们自己是完全有能力学习的,这可以通过向他们提与他们现阶段能力水平相匹配的问题来实现,同时也让他们知道学习是会带来回报的。好奇心理论认为,不论孩子在学校的学习很超前还是落后,当他们感到挫败时,最重要的是通过提供有刺激性的,适合他们当下能力水平的问题,来重建他们对学习的渴望。他们首先会重新发现学习新东西的乐趣,然后他们的元认知系统会逐渐认识到自己是有能力学习的,从而把他们的好奇心推回原来的轨道上。
另一个会让学生失去学习兴趣的原因是当他们好奇时却被惩罚了。一个孩子对探索的渴求会被太过死板的教学策略摧毁。传统的教学方式容易阻碍学生的课堂参与甚至思考,它会让孩子认为自己只是被要求安静地坐在这里听讲,直到这节课结束就行了。对这种情形,神经生理学给出了很简单的解释:在多巴胺回路中,由好奇心及对其的满足而引发的内部奖励信号会与外部奖励和惩罚互相竞争。因此,对孩子的每一次探索尝试进行惩罚会让他们气馁,打压他们的好奇心。你可以想象一个孩子,他不断尝试去参与,却一直被责骂、嘲笑或惩罚:“真是个蠢问题。你最好安静些,否则放学后就得再待半小时才能离开学校……”因此,这个孩子很快就学会了抑制自己的好奇心,不再参与课堂学习。多巴胺系统所期待的以好奇心为基础的奖励,即学习新东西所带来的愉悦感,会在很大程度上被同一个回路接收到的消极信号所抵消。反复进行惩罚会导致习得性无助,这是一种压力及焦虑所引起的身心疲惫状态,研究表明它会抑制动物的学习行为。29
那有什么解决办法呢?其实大部分老师已经知道了解决之道是要对好奇心进行奖励,而非惩罚:鼓励提问(不论问题有多不完美),请学生上台报告自己喜爱的题目,奖励他们的主动参与……动机的神经科学机制是非常清楚的:采取某种行动的欲望必须与一个我们所期待的奖励相关联,它可以是物质上的(如食物、舒适感、社会支持)或认知上的(如获得信息)。有太多孩子因为发现即便付出了许多努力也无法从学校获得自己所期待的奖励,所以丧失了好奇心(分数和成绩时常是造成这一悲哀情形的原因,我在后面会回到这个问题上)。
第三个会阻碍好奇心的因素是知识的社会传递。想想那两个同时存在于人类身上的学习模式:主动模式,即孩子像未来可期的科学家那样不断试验、问问题;被动模式,即只是去记录别人教给他们的东西。学校通常只鼓励第二种模式,且如果孩子们总是认为老师永远都比自己正确,那么第二种模式甚至可能会阻碍第一种模式的发展。
老师的态度真的会扼杀孩子的自然好奇心吗?30最近的实验结果表明,答案是肯定的。美国发展心理学家劳拉·舒尔茨(Laura Schulz)在麻省理工学院的儿童认知实验室里对幼儿园的孩子进行了实验研究。她向孩子展示了一个奇怪的装置:一组塑料管子被藏在各处,里面放了各种意想不到的玩具,比如镜子、喇叭、一碰就会亮的玩具和一个音乐盒。当在什么都不介绍的情况下,把这样一个装置给孩子时,立马就会激发他们的好奇心。他们会主动到处探索、翻找、寻觅,直到找到大部分奖励为止。现在,把另一组幼儿园孩子放到被动接受的教学模式中去。研究人员只需要把装置给他们,并说:“让我教你怎么玩我的玩具。它是这样……”然后那个音乐盒就响了。我们可能以为这样会激发孩子的好奇心,但效果恰恰相反,听了这样的介绍,孩子反而不怎么探索了。孩子似乎会假设这个老师在尽可能地尝试帮助自己了解这个装置,老师一定已经把所有有趣的功能都给自己介绍了(当然,这个假设时常是对的)。这样的话,他们就没有必要再继续探索了,好奇心便被抑制了。
更多的实验结果表明,孩子会参考老师过往的行为。假如一位老师总是事无巨细地给孩子介绍所有可能时,孩子会失去好奇心。之后即便这位老师又介绍了一个新玩具的其中一个功能,孩子也不会去探索它还有没有其他更多的功能,因为他们认为老师已经解释了所有需要知道的东西了。但是如果老师一开始就表示他自己不总是知道一切,这个新玩具他也没有玩过,那么孩子就会继续探索。
所以,哪一种方法是正确的?我建议永远把主动参与记在心里。最大限度地调动孩子的聪明才智投入学习中,意味着要不停地问他们问题,刺激他们的想象力,鼓励他们自发地进行更深入的探索。但让学生自行发现一切也是行不通的,这就跳回了发现教学法的陷阱。理想的情况是为学生提供有体系架构的课程并引导他们,同时通过让他们知道大千世界还有很多东西等待他们去发现,从而培养他们的好奇心。我记得小时候有一位老师曾在暑假开始前对我说:“你知道吗,我刚碰到一个连我都不会解的数学题……”,结果我花了整个暑假来研究这个问题,因为我想比老师先解答出来。
要鼓励孩子的主动参与还需要另一个必要条件:容忍孩子犯错并帮助他们快速改正。这是学习的第三大核心支柱。
书 籍 分 享 公 號:Q L S F 6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