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2 变迁的深度与彻底程度
偏离经典的社会主义体制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发生在社会活动的诸多领域:例如政治结构、意识形态、财产所有权分配、各种协调机制的相对重要程度、经济增长结构、供需关系等等。许多经济主体的行为都发生了改变。因此把分析仅限于特定领域会带有一定的片面性。
针对各个独立的现象我们可以看出,在特定国家的特定时期,这个国家偏离经典社会主义体制有多远,或者更精确地说,偏离经典社会主义体制的理论原型有多远,与经典社会主义体制偏离的距离是个多维的范畴。本书将围绕两个基准维度展开分析,以便使这个问题更易于考察。
第一个维度是变革的深度。关于“深度”的概念阐述可以参照图15.1。变迁距离解释经典社会主义体制特征因果关系链的始端越近,则说明变迁越深入;距离越远,则说明变迁越表面化。因此,协调机制(第三层)的改变比仅仅发生在增长优次序上的变化要深刻。财产关系的变化(第二层)则更深刻一些。最深刻的、最根本的变迁是由政治结构(第一层)的改变引起的。
①虽然从东欧国家的角度来看,苏联外交政策的改变只是一个外部因素,但这是由苏联内部社会主义体制力量的削弱引起的。
因此,“深度”与“表面化程度”的层次划分指的是社会主义体制变迁的领域。
第二个维度是变革的彻底程度。根据图15.1的图解,任何一层的变化都可能是彻底的、局部的、无关痛痒的,甚至是假的,只是“替代”行为。这组描述将在第17—24章反复使用。为了形象表述这个概念,先举几个例子。当讨论协调机制(第三层)时,就有必要区分是完全还是部分废止短期计划指令。前者显而易见是更彻底的变革,而后者是更为温和的变革。或者,如果政治(第一层)发生变革,在公开宣称多党社会主义体制与默许对立派存在之间也是有重大区别的。后者虽然也是重要的改变,但还称不上影响深远,而前者则会导致社会主义体制的根本性变迁。
不同深度与彻底程度的变迁之间有着各种关联,对它们的研究引起了许多有争议的话题。在缺少更深层次变革的情况下,更浅层次的变革究竟能维持多久呢?更深层次的变革是否必然引起所有其他更浅层次的变革呢?会发生怎样的迟延?如果更深层次(如财产关系)只发生了部分、缓和的变迁,那么某个层次(如协调机制)上的彻底变革是否能够永久地维持下去呢?无论如何,对经典社会主义体制的分析,尤其是第15章小结,为对变迁的深度和彻底程度进行综合复杂的分析提供了一个有益的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