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4 按时间顺序对改革和革命进行考察

字数:2057

在前面两部分我们引入了概念体系,并通过它们得以考察偏离经典社会主义体制的进程并对此进行了分类。①

表16.1提供了一组国家的情况概览,它们依照偏离经典社会主义体制的时间顺序排列。此表显示出,转型在哪个国家、什么时候由改革开始(第1列),然后转变为革命(第2列),以及那些直接进入革命、从而跳过了改革阶段的情况(第3列)。②

表16.1本身表明这个进程是有其方向性的。没有一步成功的例子,即

①关于各国改革进程的简单考察早有详尽阐述,关于南斯拉夫,请参阅D.A.Dyker(1990);关于匈牙利,请参阅I.T.Berend(1990)、J.Kornai(1986b)和G.Revesz(1990);关于中国,参见D.Perkins(1988)、J.S.Prybyla(1990)和B.L.Reynolds,ed.(1988);关于波兰,参见L.Balcerowicz(1988)和J.B.Kaminski(1989);关于苏联参见J.Adam(1989)、A.Aslund (1989)、P.Desai(1989)、E.A.Hewett(1988)和J.B.Tedstrom,ed.(1990)。对改革进程进行全面分析的杰作有W.Brus和K.Laski(1989)。

②选择这些国家的一个重要标准是:当本书撰写时,资料应当非常清楚。因此,我们只选择了那些确实能将它们的历史划分为不同时期的国家。

没有一个国家是毫不停顿地一往直前,直至达到预期的转型阶段。真实的情形是:运动可能往前,也可能往后,而且在某些地方还可能停滞相当长一段时间,就像马车卡在车辙里,既无法不向前,也无法不退后。许多运动也会遭到血腥压制或者是镇压(例如1954年对匈牙利第一次改革的镇压;1956年对匈牙利革命的军事打压;1958年阻止苏联的第一次改革;1968年对南斯拉夫改革的镇压)

表16.1改革和革命:按时间顺序回顾革命和后社会主义

迂回的改革改革

改革的继续转轨国家

与年代相关的事件南斯拉夫

1949-

1949年:南斯拉夫从苏联阵营中分离出来国家的部分地方

1949-1990

1990

1990年:某些共和国首次多党选举匈牙利

1953-1954

1953年:总理纳吉·伊姆雷宣布政府改革专案1956

1954年:纳吉被剥夺权力1956年10月23日:人民起义

1956年11月4日:苏联军事干预1963-1989

1989

1963年:政治大赦标志着迫害有所减轻1989年:宣布多党体制

苏联

1953-1964

1953年:斯大林逝世

1964年:赫鲁晓夫下台,勃列日涅夫掌权1985-

1985年:戈尔巴乔夫掌权国家的部分地方

1985-1990

1990

1990年:某些共和国首次举行多党选举捷克斯洛伐克

1968

1968年1月:“布拉格之春”开始

1968年8月:华沙条约组织干预1989

1989年:“天鹅绒革命”中国

1978-

1978年:邓小平宣布改革政策:实行土地承包制从1979年开始

波兰

1980-1981

1980年:团结工会组织成立

1989年:共产党政府与团结工会组织达成1989

“圆桌会谈协议”越南

1987-

1987年:宣布经济改革东德

1989

1989年:推倒柏林墙

注:上表并没有包含所有情况:它只是摘取了具备表1.1特征的部分国家。选择这

些国家的一个重要标准是:在撰写本书时,有关本章节介绍的各时期的信息是非常清楚的。这些国家按照偏离经典社会主义体制的时间顺序排列,不管是以改革的方式还是革命的方式。右列专门用于解释本表中所列年代里发生的事件。

表16.1主要是从即经典社会主义体制、改革以及革命三个方面,来描述往前或往后发展的剧烈变革。

特别要注意的是,每一阶段的改革或每次革命是如何开始的,虽然强度有所不同。本书描述了所有社会主义体制国家的一些消极现象,这就像生物染上了病毒,病毒可能在相当长的时期内潜伏着并不爆发,但患者最终还是会被击倒。要把经典社会主义体制的重大和长期失败与通过剧烈的方式使问题浮出水面、并为随后的变革提供初始动力的突发事件区分开来。枪支已经擦净,子弹也已上膛,只需手指扣动扳机。

各国在事件发生的顺序以及力量格局方面并没有表现出明显的规律。就某个国家而言,变革的进程可能是由于经典社会主义体制某个伟大人物的去世而激发(苏联的斯大林和中国的毛泽东);而在另一个国家,掌控经典社会主义体制建设的领袖同时也领导着改革进程(如南斯拉夫的铁托)。无论哪种情况,内外部因素都参与其中,但是它们的相对影响力以及特定的影响方式在不同国家或不同时期都有所不同。由统治阶层中的启蒙精英所贯彻的“自上而下”的措施,对改革的启动和推进以及为革命做出准备等方面都产生了巨大影响。①同时,从轻微但清晰可辨的窃窃私语到轰轰烈烈的抗议,从罢工到流血起义,“自下而上”所施加的压力效果也都很明显。不同国家、不同时期的“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的相对力量强弱及其相互影响是不同的。本节开头曾用过一个比喻:经典的社会主义体制就像一件缝制得密密麻麻的针织物,只要一根丝线断了,那么整件织物就会全部散落。我们可以进一步延伸这个比喻:丝线在何处开始断掉,织物的其余部分按照什么顺序以及用多长时间散开,这些是没有规律可循的。但可以肯定的是,如果丝线在一个关键点开始断掉,则解体过程必定发生。

①在匈牙利,政党邀请由经济管理者和经济学家组成的专家委员会来规划1968年经济改革的详细蓝图。

苏联党的领导人在1985年成立了类似的委员会来修订改革措施。G.K.波波夫(1987b)把这一过程与沙皇亚历山大二世时期为“大改革”所做的准备相比,那次改革也同样地伴随着政治商谈。

本书将不对特别事件进行具体的历史分析,这留给其他作品来讨论。接下来的章节将采用横截面式的研究方法,而不采用纵向分割的方法来研究转型过程。其目的是想对所有抛弃了经典社会主义体制的社会中值得注意的转型趋向进行总结,而不想纠缠于如下细节:每种趋向出现在哪些国家,它的前因是什么,以及它是在什么情形下发展的。事实上,在此被称为趋势的每组现象,其本身都是一个模型。每种趋势都是从不同国家、不同历史时期复杂多样的历史结果中提炼出来的。

第三部分的研究方法与第二部分有所不同。第3—15章关注的是经典社会主义体制固定不变的特征,因为在那里,我们研究的是一个在长时间内比较稳定成熟的社会主义体制。因此,能够清楚界定开端和终点,从而总结那段历史。但从另一方面来说,偏离经典社会主义体制的运动几乎没有任何既定条件,这是一个尚未走到终点的历史重建过程。即使社会主义体制改革本身,也比前一历史阶段更富有变动性,因为所有经典社会主义体制的内在矛盾都在改革阶段爆发了。因此,更实用的办法是将研究重点放在运动本身和转型趋势,以及与它们对抗的“反趋势”上。


16.3 改革与革命第十七章 “完美”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