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基辛格) - 胡利平、林华、杨韵琴、朱敬文译

 第一章 中国的独特性
  中国的强盛时期
  儒家学说
  国际关系观念:公正还是平等?
  中国人的实力政策与《孙子兵法》
 第二章 叩头问题和鸦片战争
  马嘎尔尼使团
  两种世界秩序的冲突:鸦片战争
  耆英办外交:抚夷
 第三章 由盛转衰
  魏源的蓝图:“以夷制夷”,师夷长技
  大权旁落:内乱外患
  应对衰落
  日本的挑战
  朝鲜
  义和团运动和军阀混战的时代
 第四章 毛泽东的革命
  毛泽东及其大同的理念
  毛泽东的国际关系学:空城计,中国式威慑和心理战
  “文化大革命”和中国人民
 第五章 三角外交和朝鲜战争
  艾奇逊和中国铁托主义的诱惑
  金日成和朝鲜战争的爆发
  美国干预:抵抗进攻
  中国的反应:另一种威慑
  中美对抗
 第六章 中国与两个超级大国的对抗
  第一次台海危机
  与美国的外交插曲
  毛泽东、赫鲁晓夫和中苏分裂
  第二次台海危机
 第七章 危机四起的十年
  “大跃进”
  喜马拉雅山边界争议和1962年的中印战争
  “文化大革命”
  是否失去了一个机会?
 第八章 走向和解
  中方的战略
  美方的战略
  中苏乌苏里江冲突
 第九章 恢复关系:与毛泽东和周恩来结识之初
  周恩来
  尼克松在中国:与毛泽东会面
  尼克松和周恩来的对话
  《上海公报》
  余波
 第十章 准联盟:与毛泽东的谈话
  “一条线”:中国的遏制对策
  水门事件的影响
 第十一章 毛泽东时代的结束
  接班危机
  周恩来失势
  与毛泽东的最后几次会晤:燕子和山雨欲来
 第十二章 “不倒翁”邓小平
  邓小平的第一次复出
  领导人相继辞世与华国锋上任
  邓小平的攀升——“改革开放”
 第十三章 “摸老虎屁股”:对越作战
  越南:大国的难解之谜
  邓小平的外交政策:与美国对话,实现关系正常化
  邓小平出访
  邓小平访美和联盟的新定义
  对越作战
 第十四章 里根和正常化的开始
  对台军售和第三个《联合公报》
  新均势:中国和两个超级大国
  邓小平的改革方案
 第十五章 美国的窘境
  美国的窘境
  方励之纠纷
  24字指示
 第十六章 什么样的改革?邓小平南方视察
 第十七章 又一次和解:江泽民时期
  中国与苏联解体
  克林顿政府的对华政策
  第三次台海危机
  中国的复兴与江泽民的思考
 第十八章 新千年
  中美观点的分歧
  如何界定战略机遇
  国家命运之辩:必胜主义观
  戴秉国──再次确认和平崛起
 后记
  克劳备忘录:历史会重演吗?
  走向太平洋共同体?
 英文注释
  Chapter 1:The Singulari ty of China
  Chapter 2:The Kowtow Question and the Opium War
  Chapter 3:From Preeminence to Decl ine
  Chapter 4:Mao’s Continuous Revolution
  Chapter 5:Triangular Diplomacy and the Korean War
  Chapter 6:China Confronts Both Superpowers
  Chapter 7:A Decade of Crises
  Chapter 8:The Road to Reconci l iation
  Chapter 9:Resumption of Relations:First Encounters with Mao and Zhou
  Chapter 10:The Quasi-Al l iance:Conversations wi th Mao
  Chapter 11:The End of the Mao Era?
  Chapter 12:The Indestructible Deng
  Chapter 13:“Touching the Tiger’s Buttocks”:The Third Vietnam War
  Chapter 14:Reagan and the Advent of Normalcy?
  Chapter 15:Tiananmen
  Chapter 16:What Kind of Reform? Deng’s Southern Tour
  Chapter 17:A Roller Coaster Ride Toward Another Reconciliation:The Jiang Zemin Era
  Chapter 18:The New Mi l lennium
  Epilogue:Does History Repeat Itself?
 致谢

图书在版编目(CIP)数据

基辛格作品:论中国+世界秩序(套装共2册)/(美)基辛格(Kissinger, H. A.)著;胡利平等译. —北京:中信出版社,2012.10

书名原文:On China

ISBN 978–7–5086–3558–3

I. ①论… II. ①基… ②胡… III. ①外交史-研究–中国–现代 ② 中美关系–史料 IV. ①D829 ② 822.27

中国版本图书馆CIP数据核字(2012)第 217872 号

On China by Henry A. Kissinger

Copyright ? 2011, Henry A. Kissinger

The simplified Chinese translation rights ? 2012 by China CITIC Press?All rights reserved

基辛格作品:论中国+世界秩序(套装共2册)

著 者:[美] 亨利·基辛格

译 者:胡利平 林 华 杨韵琴 朱敬文

策划推广:中信出版社(China CITIC Press)

出版发行:中信出版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北京市朝阳区惠新东街甲 4 号富盛大厦 2 座 邮编 100029)

(CITIC Publishing Group)

承 印 者:北京通州皇家印刷厂

开 本:880mm×1230mm 1/32 插 页:8

印 张:19.75 字 数:339 千字

版 次:2012 年 10 月第 1 版

印 次:2012 年 10 月第 1 次印刷

京权图字:01–2010–1968

广告经营许可证:京朝工商广字第 8087 号

书 号:ISBN 978–7–5086–3558–3 / D·245

定 价:138.00 元

版权所有·侵权必究

中信出版社官网 http://www.publish.citic.com/

官方微博 http://weibo.com/citicpub

更多好书,尽在中信飞书App http://m.feishu8.com(中信电子书直销平台)

Preface

几乎在40年前的今天,我有幸受理查德·尼克松总统委托访问北京,与这个国家重新建立联系。中国在亚洲历史上居于核心地位,而20多年来美国与其一直没有高层接触。美国打开中国大门的动机是为了走出越南战争的阵痛和冷战的不祥阴影,给美国人民展现一幅和平前景。当时的中国虽然在严格意义上仍是苏联的盟国,但为了抵御来自莫斯科的进攻威胁,北京也在寻求回旋空间。

此后我先后访问中国达50多次。如同几百年来前往中国的众多访客一样,我日益钦佩中国人民,钦佩他们的坚韧不拔、含蓄缜密、家庭意识和他们展现出的中华文化。与此同时,我终生都在从一个美国人的视角反思如何缔造和平。我很幸运,能够同时以高级官员、信使和学者的身份探寻这两条思路。

本书部分依据与中国领导人的谈话,试图解释中国人对战争与和平、国际秩序等问题的理性思考,以及这种思考与美国人更为实用的、就事论事的思维方式的关系。两国由于在历史和文化上的差异,有时会得出迥异的结论。我并非总是认同中国人的观点,读者亦然。但我们有必要了解这些观点,因为中国将在21世纪的世界中发挥重大作用。

自从我首次访华之后,中国已经成为一个经济超级大国和塑造全球政治秩序的重要力量。美国赢得了冷战,中美关系成为争取世界和平与全球福祉的核心要素。

尽管两国的出发点迥异,八位美国总统和四代中国领导人在处理微妙的双边关系时却显示了惊人的连贯性。双方始终尽力维护这一实质性的合作关系,使之不受历史纠葛和各自国内考虑的干扰。

这是一段复杂的历程,因为中国和美国都认为自己代表独特的价值观。美国的例外主义是传经布道式的,认为美国有义务向世界的每个角落传播其价值观。中国的例外主义是文化性的,中国不试图改变他国的信仰,不对海外推行本国的现行体制。但它是中央帝国的传承者,根据其他国家与中国文化和政治形态的亲疏程度将它们正式划分为不同层次的“进贡国”。换言之,这是一种文化上的普世观。

本书主要讲述了自从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美两国领导人之间的相互交往。无论是在政府任职期间还是离开政府之后,我一直保存着与四代中国领导人的谈话记录,这是我写作本书的第一手资料。

如果不仰赖同事和朋友的辛勤努力和大力协助,我不可能写出这本书。

斯凯勒·斯考滕是一个不可或缺的助手。8年前,耶鲁大学教授约翰·加迪斯把他这位得意门生推荐给我,我与斯凯勒就此相识。开始这个项目时,我让他请两个月假,暂时放下他的律师事务所工作。他答应了,并在整个过程中付出了大量精力和时间,直到一年后善始善终地完成这件事。斯凯勒承担了大量的基础研究工作,帮助我翻译了中文文献,深入揣摩了一些微妙语句的含义,还不知疲倦地帮我编辑和校对。我从未遇到过如此优秀的研究助手,也很少有人能出其右。

在我10年来的所有活动中,斯特凡妮·荣格–莫特都与我并肩工作,实在是我的大幸。她是棒球比赛中被称为全能选手的人,既作研究,又从事编辑工作,还是我与出版商之间的主要联系人。她帮助协调录入工作,并在交稿期限临近时毫无保留地鼎力相助。她的魅力和外交技巧使她的贡献更显重要。

我的老友哈里·埃文斯30年前编辑了《白宫岁月》,这次又不负重托,审阅了本书的全部书稿,就全书的文字和结构提出了许多极好的建议。

特里莎·阿曼泰亚和乔迪·威廉斯一遍又一遍地录入文稿,牺牲了许多夜晚和周末,在最后时限之前完成了任务。他们的激情、高效和慧眼至关重要。

前驻华大使、著名中国问题学者芮效俭,打开中国大门时的同事、后来的驻华大使温斯顿·洛德和我的遗嘱保管人迪克·菲茨阅读过部分章节,并作出了睿智的评论。乔恩·范登·霍伊维尔对书中几章的研究工作提供了帮助。

与企鹅出版社合作是一段令人愉快的经历。安·戈多夫随叫随到,眼光独到,从不添乱,让人乐于与之相处。布鲁斯·吉福德、诺伊琳·卢卡斯和托里·克洛斯熟练地指导了本书的编辑加工。弗雷德·蔡斯最后对书稿进行了细致高效的文字校对,以交付排版。劳拉·斯蒂克尼是本书的责任编辑,她年轻得简直可以做我的孙女,但丝毫不畏惧我这个作者。她毫无保留地对我的政治观点发表看法,我甚至有些盼望看到页边空白处她一贯锐利,偶尔甚至是尖刻的评论。她孜孜不倦,感觉敏锐,给我帮了大忙。

对所有这些人,我深为感激。

我所引用的政府文件都已经解密一段时间了。我尤其感谢伍德罗·威尔逊国际学者中心“冷战国际史项目”允许我使用俄罗斯和中国文件解密档案的大量章节。卡特图书馆慷慨地让我使用卡特总统时期美中领导人的许多谈话记录,里根图书馆也从他们的档案中提供了大量有用的文件。

毋庸讳言,本书的瑕疵都应归咎于我本人。

半个世纪以来,我的妻子南希为写作时孤独的作者(至少本作者是这样)提供了坚定的精神支持和智力支持。她阅读了多数章节,并提供了无数重要的建议。

谨将《论中国》献给安妮特与奥斯卡·德拉伦塔。在他们位于蓬塔卡纳的家中,我开始撰写本书,并在那里收笔。他们的热情好客只是我们友谊的一个体现,这份友谊为我的生活增添了快乐与内涵。

亨利·A·基辛格

2011年1月于纽约

前 言

1962年10月,中国革命领袖毛泽东召集一批高级军政领导人到北京开会。距首都2000英里外的中国西部,在气候恶劣、人迹罕至的喜马拉雅山脉地带,中印两国军队在双方有争议的边界线两边互相对峙。争议起源于对历史的不同解释:印度坚称英国统治下划定的边界有效,而中国坚持以当年中华帝国的疆界为准。在此之前,印度沿自己认定的边界一侧建立哨所,中国则包围了印度的阵地。解决领土争端的谈判以搁浅告终。

毛泽东决定打破僵局。他追溯历史,借鉴了他正打算破除的中国古典传统。毛泽东告诉手下的军政领导人,历史上中国和印度打过“一次半”仗,北京可以从中汲取经验。第一次中印战争发生在1 300多年前的唐朝(公元618~907年),中国出兵支援印度王国打击非法作乱的敌手。中国出手干预后,中印两国之间开始了长达数百年繁荣的宗教交流和经济交流。用毛泽东的话说,这场战争给人的启迪是,中国和印度并非注定是宿敌。两国仍可以长期和平相处,但为了做到这一点,中国不得不使用武力“敲打”印度,迫其回到“谈判桌上来”。在毛泽东的脑海里,那“半次仗”发生在700年后。当时的蒙古统治者帖木儿攻陷了德里。(毛泽东认为,由于蒙古和中国当时同属一个政治实体,所以这是“半次”中印战争。)帖木儿大获全胜,然而他的大军进入印度后屠杀了10万多名俘虏。这一次毛泽东叮嘱中国军队要做到“有理有节”。[1]

毛泽东召见共产党高级领导人——正是他们领导着矢言要重塑国际秩序、与封建历史决裂的新中国——然而在座的人中没有一人质疑过距今久远的历史先例与中国当前的战略需求是否相干。根据毛泽东阐述的方针,中国开始制订进攻计划。几周之后,中国基本上按照毛泽东的设想发起突然袭击,给予印度的阵地致命打击,然后旋即撤回到战前的实际控制线,甚至还退还了缴获的印军重武器装备。

难以想象,除了中国还有哪一个国家的现代领导人会借用千年之前战役的战略方针作出一项牵动全国的决定。同样难以想象,他确信他的同事能够领悟他借鉴历史事件的深意。然而中国是独一无二的,没有哪个国家享有如此悠久的连绵不断的文明,抑或与其古老的战略和政治韬略的历史及传统如此一脉相承。

其他社会,包括美国,都声称自己的价值观和体制普世适用。然而,唯有中国在历史长河的变迁中始终视自己为世界的中心,并使四周邻国默认这一观点。从公元前3世纪中国崛起为一个统一的强国到1911年清王朝的覆亡,中国一直占据着历史悠久的东亚国际体系的中心地位。中国的皇帝高踞一个涵盖宇内的政治等级体制的顶峰(而且得到大多数邻国的认可),其他国家的君主在理论上都是他的诸侯。中国的语言、文化和政治体制是文明的标志。哪怕是地区性的竞争对手和外来征服者也分别在不同程度上吸收了中华文明,作为自己合法性的标志(常常是走向被中国同化的第一步)。

虽然中国历经劫难,有时政治衰微长达数百年之久,但中国传统的宇宙观始终没有泯灭。即使在贫弱分裂时期,它的中心地位仍然是检验地区合法性的试金石。中外枭雄竞相逐鹿中国,一俟统一或征服它后,即从中国的首都号令天下,对中国乃宇内之中心这一前提从未有过任何异议。其他国家或以族裔、或以地理特征命名,而中国称自己为中国——“中土王国”或“中央之国”。[2]若要了解20世纪的中国外交或21世纪中国的世界角色,必须首先对中国的历史有一个基本的认识,即使可能有过于简单化之虞。

[1]. 约翰·W·加弗,“1962年中国对印战争中的决策”,载于江忆恩和陆伯彬编,《中国外交政策研究的新方向》(斯坦福:斯坦福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116页,转引自孙晓、陈志斌著,《喜马拉雅山的雪:中印战争实录》(太原:北岳文艺出版社,1991年),第95页;王宏纬著,《喜马拉雅山情结:中印关系研究》(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1998年),第228~230页。

[2].“华夏”和“中华”是对中国的另外两种常用称谓,没有确切的英文含义,但都有类似于“伟大中央文明”的含义。

第一章 中国的独特性

第二章 叩头问题和鸦片战争

第三章 由盛转衰

第四章 毛泽东的革命

第五章 三角外交和朝鲜战争

第六章 中国与两个超级大国的对抗

第七章 危机四起的十年

第八章 走向和解

第九章 恢复关系:与毛泽东和周恩来结识之初

第十章 准联盟:与毛泽东的谈话

第十一章 毛泽东时代的结束

第十二章 “不倒翁”邓小平

第十三章 “摸老虎屁股”:对越作战

第十四章 里根和正常化的开始

第十五章 美国的窘境

第十六章 什么样的改革?邓小平南方视察

第十七章 又一次和解:江泽民时期

第十八章 新千年

后记

英文注释

致谢


这是第一篇第一章 中国的独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