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走向和解
当原本水火不相容的尼克松和毛泽东决定走到一起的时候,中美两国都正陷于国内危机之中。“文革”的风暴已将中国的精力消耗殆尽,美国国内的政治共识也因为日益激烈的反越战运动而走向破裂。中国边境四面都笼罩着战争的阴影,尤其在北部边境,中苏军队已有交火事件发生,处境甚为危险。尼克松的前任把越战以及国内要求停战的压力留给了他;整个60年代中,刺杀事件、种族冲突接连不断。尼克松就是在这样一个10年的尾声入主白宫的。
毛泽东打算用中国一个古老的计策来对付中国面前的各种危险:以夷制夷,远交近攻。尼克松则基于美国社会的价值观,援用了威尔逊总统的原则,建议请中国回到国际大家庭中。他在《外交》杂志1967年10月期的一篇文章中写道:“我们不能让中国永远在国际大家庭之外作非分之想,老是怒气冲天。在这个小小的星球上,我们没有足够的空间让近10亿最具潜力的人民愤怒地生活在孤立之中。”[1]
尼克松不光要求进行外交调整,还呼吁与中国言归于好。他把这项外交上的挑战比做美国城市贫民区里的社会改革:“每项改革都必须进行对话,必须挫其杀气,同时又循循善诱,至少不能让这些自绝于社会的人永远处于放逐状态。”[2]
也许可以出于实际需要而把政策制定下来,但用何种手段执行则要另费心思。毛泽东和尼克松要想启动一场对话都困难重重,更不用说实现两国和解了。20年来,中美两国都视对方为死敌。中国用马克思主义的词汇把美国定性为“帝国主义国家”,这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理论上只能通过战争克服“矛盾”。中美冲突无法避免,战争大有可能。
美国对中国的看法也同样是仇视。10年来两国军事冲突接二连三,虽然其中有几次有惊无险,但似乎证明了美国人的看法没有错:中国以世界革命源头的姿态立志要把美国赶出西太平洋。对美国人来说,毛泽东跟苏联领导人相比似乎是个更加强劲的对手。
出于上述所有原因,毛泽东和尼克松必须谨言慎行。头几个步骤很可能会触怒国内民众并打乱盟友的方寸,这对“文化大革命”中的毛泽东来说是一大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