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书 >
- 新乡土中国(部分)- 贺雪峰 >
- 第三篇 制度下乡
八、计划生育
如果说当前农村工作中什么工作最不平衡,那我得推荐计划生育。江西和安徽阜阳农民不生儿子不罢休的决心,与湖北荆门和苏中苏南农民允许生第二胎也不愿再生的状况,形成了极鲜明的对比。有些城里人对农村情况不了解,看到报纸上说有农民现在还生九个小孩,小品“超生游击队”更是形象描画农民多生多育的决心,以为全国农村都在超生,以至于我甚至不得不向一些研究农村的城里的学者解释说很多地方农民的生育观念已经变了,没有人再超生多育,他们还不信。
有一种很流行的说法,就是越生越穷,越穷越生。越生越穷的说法有道理,因为现在生得起孩子,养不起。更读不起书。张广天编剧的《圣人孔子》上打出的有些地方的宣传口号是“少生孩子多种树,少养孩子多养猪”。养猪可以变富,养孩子可能变穷。几乎所有农民都已经体验和感受到了这一点。只是有些边远山区,就是那些“越穷”的地方,人们反正也不准备让孩子读书,养起来就不太难。而那些不是太富的地方,养了孩子非得让他读几年书,读书最花钱了,读不起。你的孩子读不起书,别人的孩子读了,你的孩子将来会责备你没本事。因此干脆不生也不养。所以“越穷越生”也很有道理。
但是,你的孩子责备你不让他读书只是因为别人的孩子都读了书。别人的孩子读得起书,要么这些人都很富裕,要么这些人生的孩子少。生得孩子少,读书贵一点也可以承受得起,多了就没有办法。因此,在一个地区,中等富裕程度,那些生多孩子的家庭明显比生少孩子的家庭过得狼狈,生少孩子成为一种正面导向。问题是谁家会第一个少生孩子,甚至只生一胎,并可以养好这一胎,让他读得起书,读得好书。
国家只是号召农民少生孩子,作用不是很大,因为谁也不愿在村庄人力资源的竞赛中落后,比着生,至少生二或三胎,至少要生一个儿子。不生儿子就会断子绝孙,就会被人骂断子绝孙,这在村庄中如何可以承受得起?但是,国家计划生育政策是很严厉的,到1980年代后期,只准生一胎成为普遍国策,农村第一胎生女孩,隔五年还可以生一胎。这个时候成为一个关节点,就是谁家成为全村第一个只生一胎或者竟没能生出一个儿子。国家的计划生育政策强硬有力,有些农户跑到外面生,偷着躲着生。但很快,有的农户成了独子户,有的农户成了双女户,还有农户因为偷着躲着生,被罚了巨额计划生育款,甚至房子被拆掉,党籍被开除。计划生育进入一个艰难的过程,双女户甚至独子户都想生,政府不让生。一边偷偷摸摸地躲,一边气势凶凶地捉,但无论如何,事实是双女户和独子户越来越多,他们发现,自己没有被罚计生款,比起罚款户的日子好过,他们还发现自己少生孩子养得起,那些超生多生孩子户养不起,脏兮兮的读不起书。生一个比生两个的日子好过,生两个比生三个的日子好过。全村“断子绝孙”的农户越来越多,而那些“人丁兴旺”的农户在减少而且日子难过。村庄舆论开始转向,多生是一件让村民不可思议的傻事,而少生是划算的,上对得起国家,下对得起自己。就少生。
既然少生占了上风,“第一胎是女孩,再过五年怀”的优惠政策人们也不要了,因为第一胎是男孩的家庭只生一个养一个,养得起,而头胎是女孩的农户养两个养不起,那干嘛还要生两个?这样,在荆门一些农村,到处是允许生第二胎的农户放弃第二胎生育,这个放弃面在有些乡镇占了80%以上。
但在那些“越穷”的地方,反正生得起孩子就养得起,又不准备让他们读书,因此,允许多生就没有理由不生,能超生就超生。而在那些很富裕的农村,生得起孩子也养得起还可以供他们读书,他们也没有理由不生,这样一来,不发达地区的农村和特别穷困的农村,农民就会有更强烈的生育冲动,自动放弃生育二胎机会的情况不会太多。
问题是那些没有任何人放弃生至少一个儿子想法的地区。江西和安徽阜阳,每家生三、四个小孩的情况很普遍,因为都超生,就形成了不超生就被人骂作“断子绝孙”的村庄舆论力量。这股村庄舆论力量加上当地依然顽强存在的传统宗族和文化力量,可以与执行国家政策的地方政府形成强有力的对抗,在地方政府强力改变村庄生育文化的过程中,好不容易撕破的每一个口子,很快就又被传统力量补上,在村庄中,总是少生不如多生,多生不如超生。超生养不起,大家都养不起,怕什么?不过是少读几年书而已。
这类村庄就需要国家力量更为持久更为耐心的努力来撕开村庄文化的口子,将村庄舆论转向,并以此种转向的舆论力量来抗衡残留下来的传统文化力量,最终形成村庄内多生不如少生,少生养得好,读得起书,多生养不好,读不起书,并因此子女责怪父母生得太多的状况,这个时候计划生育就不再是一件国家推动的政策,而成为农民自觉遵守的习惯。
比较形成鲜明对照的计划生育已成习惯的荆门农村和一定要多生超生地区的农村,荆门是在1980年代后期国家力量预制介入到村庄生育中,促成了村庄生育内村民文化的控制到农民理性的考虑的转折。而那些计划生育未成习惯的地区,因为传统文化的力量更强,国家强力介入的时间太短,农民生育仍然由村庄舆论和传统文化共同构造起来的村庄文化所控制,农民理性生育的转折点还未到来。因此,这些地区就需要一个更长时间的地方政府与村庄文化战争的拉锯。
写于2002年9月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