疽北商城半途而废
盘庚从哪里搬迁,目的地又是哪里?《史记•殷本纪》说是从黄 河北迁到了河南:“帝盘庚之时,殷已都河北,盘庚渡河南,复居成 汤之故居,乃五迁,无定处而事实正好相反,根据现代考古,实 是从郑州小双桥迁到安阳殷墟(殷都)。
殷都地处古黄河西北侧,太行山东麓的平原。阻水从太行山流出, 向东注入古黄河,而渔水两岸就是殷地。在殷墟甲骨卜辞里,曾出现 “殷”的地名,写作“衣二字形是一件宽领长袍,属于音近的借字; 不过它更常见的名称是“大邑商”,在甲骨文中,“大”和“天”通用, 所以也被释读成“天邑商”。商族人管自己的都城叫“商”,不管搬迁 到何地,这个地名会一直随行。
至于盘庚为何要迁到黄河北的殷地,史书和考古都没有提供解答。 《尚书•盘庚》曾提及商人在昔日的都城遭遇过一些困难,不够安定。 不过,从考古看,小双桥时期的中商虽然称不上宏大,但并没有什么 势力能威胁它,特别是在小双桥的西方与南方,并不存在强大的族群, 所以难以解释盘庚为何向东北方向迁徙。
小双桥都邑有一些来自山东地区的岳石文化元素,这似乎标志着 小双桥朝廷和东方有着较为紧密的联系,按理盘庚应迁往山东。但事 实却又相反,之后的甲骨卜辞显示,山东地区的土著(东夷)和商朝 的关系并不算好。看来,融入小双桥的岳石文化因素并不代表商朝和 东方有着一种持久亲密的关系。
也有学者从躲避水患和寻找铜矿等角度寻找迁都原因。2确实,殷 墟比小双桥地势略高,也远离大河,且西部的太行山还有铜矿;但问题是, 满足这些条件的地方还有很多,比如关中盆地的老牛坡商文化遗址以及 晋南地区的垣曲和东下冯商城遗址也都远离水患,临近铜矿。
殷墟的考古发掘提供了一条线索:在这个阶段,商人掌握了一种 重要的技术一一马拉战车,而这种技术可能是从北方传来的。因此, 盘庚向北迁都也许是为了更接近马的产地。
上述这些,都是从“理性”层面寻找盘庚迁殷的原因,但在商人 的时代,“理性”只是影响决策的一部分原因,还有相当部分是由鬼 神和占卜决定的。这些“非理性”因素虽然无法复原,却不能忽略。
阻北商城是盘庚王在洱河北岸规划的一座大型城池,基本是正方 形(边长约2200米),夯土城墙底宽十余米,规模超过早商的郑州和 偃师商城。显然,盘庚试图重建早商的黄金时代。
阻北商城的王宫区在城内中央偏南,有两座大型宫殿基址,闭合 的四合院结构,主殿堂在北面。
一号宫殿基址很大,总面积近1.6万平方米(东西长约173米, 南北宽约90米),犹如一座标准操场。这座宫殿的规模打破了以往的 纪录,之后几百年内也无法被超越。由此亦可见盘庚王当时的野心之 大,所以商人贵族乃至民众对迁都的抵触情绪并非毫无道理,毕竟新 都和宫廷的建设成本会落到所有商人身上。
宫殿正室内有埋狗的奠基坑,有多座台阶通往庭院,且多数台阶 东侧也都挖一座坑,埋一名奠基人。目前发表的简报信息有限,还不 清楚到底有多少座坑,以及坑内人的特征。其他的房屋和门房旁边也 有奠基或祭祀坑,坑内主要是羊,或者是空坑,发掘者推测,可能是 用酒和血祭祀。门房边的奠基坑也埋了一个人。3
二号基址规模略小,面积约0.6万平方米,目前只发掘了一小部分。 它的祭祀坑内没有发现殉人。一口水井中有大量动物残骨,黄牛和水 牛都有,黄牛占绝大多数。4
退北商城使用的时间不长,很多城墙段落还没有完工,整座城池 就被废弃了。然后,商人在阻河南岸营建了新的王宫区,多数族邑聚 落也都坐落在恒河以南,这便是后世著名的“殷墟”。只是阻北商城 被遗忘了三千多年,直到21世纪才被重新发现。
那么,商人是何时开始搬迁到过河南岸的?从殷墟出土的甲骨卜 辞看,最早属于第二十二王武丁时代。武丁是盘庚的侄子,他们中间 还有两位商王,盘庚的弟弟小辛和小乙(武丁之父)。所以,沮北商 城可能只经历了盘庚、小辛和小乙这三代,时间不超过五十年。
恒北宫殿区有大量烧毁迹象,如烧过的墙壁和屋顶倒塌形成的烧 土堆积,有学者据此推测,可能沮北宫殿曾发生火灾,损失惨重,武 丁王认为这座迟迟未能完工的大城不吉利,便废弃了它,在恒河南岸 建造了新的宫殿区。5
演北商城与殷墟遗址群范围
演北商城一号宫殿发掘平面图
*0 甲五D □甲-
亲口
殷墟宫殿区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