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丁王的新殷都
新宫殿区坐落在沮河弯内侧,今安阳小屯村北,“殷墟博物苑” 所在地。
营建新宫殿时,武丁抛弃了之前的“城池”都城模式。他可能不 相信商朝都城会受到外来威胁,认为与其耗费庞大的人力夯筑城墙, 不如主动对外扩张。武丁规划的宫殿也不再是封闭的大院落,而是若 干座彼此独立的大型建筑,皆有厚达1米的夯土地基、木柱框架结构 和厚重的夯土墙,足以抵抗地震,且分散的单体结构也更利于防火。
王宫建筑大多面对着沮河和太阳升起的东方,南北狭长。最北端 被划为甲区,是商王的主要生活区,有五六座主体殿堂,还有饲养禽 鸟的苑囿,可能喻示商人的鸟崇拜信仰。宫廷杂役人员住的小房子则 星罗棋布在周边。
在甲区,甲十一宫殿基址最大,南北长46.7米,宽10.7米。最 大的木柱安放在圆形铸铜片上,而不是常见的柱础石。夯土中有一枚 人头骨,但因为没有挖开宫殿的夯土地基,尚不知道用了多少颗人头 奠基。
甲十一西侧是甲十二基址,南北长20.5米,东西宽8.7米。两圈 柱洞遗迹显示,这是一座有重檐结构的殿堂。在两个柱洞旁边,各发 现一枚头骨,其中一枚是沿耳和鼻砍下来的半截人头。8
甲区面积不大,南北跨度100米左右。它的南端是乙区,这里殿 堂更多,也更宏大,且每座大殿周边都有多座杀祭坑。考古学者推测, 乙区是商王的宗庙区,供奉自商族始祖契以来的历代先王和先妣。
最大的祭祀区在乙七基址南侧空地。这里密集排列着100多座 祭祀坑,用人数量超过600,还有马车五辆,马和牛数十头,羊和 狗过百只。有些坑中埋的是被砍了头的密集尸骨。也有些是单人坑, 人牲携带兵器,被摆放成跪坐、手持戈盾造型。殷墟博物苑复原了 部分乙区祭祀坑,还加了玻璃顶盖做露天展示,以方便参观者直面 商王朝的独特气质。9
乙区也是商王议事办公的主要场所,因为重大决策需要用甲骨 占卜请示历代先王,所以宗庙也是议政堂。有些御用占卜师也住在 这里,以随时给商王提供服务。紧挨着人祭区的乙十二殿堂旁边, 有一座窖穴YH127,里面堆放着1.7万多片甲骨,主要是龟甲,经 过释读,是武丁王时期的卜辞。这里可能是一座卜甲储藏室,过期 之后被填土埋藏。甲骨堆里还有一具完整尸骨,发掘者推测是甲骨 保管人,最后被“随葬”给了甲骨档案,成为守护窖穴之鬼,保护 着这个秘密长达三千多年。武丁王留下的甲骨很多,在殷墟的散布 范围也更广,远不止YH127。
乙区祭祀坑大都是供奉给先祖的,但王宫区面积有限,几次祭祀 就可以用掉这片广场,武丁只好在沮河北岸规划新的王陵区和祭祀区。 此后,乙区殿堂的宗教职能减少,功能上逐渐向甲区靠拢。占卜师家 族的繁衍也很快,他们向南搬迁了数百米,在今小屯村一带形成了新 的占卜师聚落。10
在乙区西南侧十余米处,是被发掘者称为丙区的部分。这块基 址范围很小,方圆不过三十米,而且遗迹很特殊,只有一些窄小的 夯土台和祭祀坑。有五座祭祀坑埋有被砍了头的人,其中一座埋有 20人,其余四座都是3人;有些祭祀坑埋的是狗和羊;有八座则填 满黑色灰烬,混杂着羊骨;还有些是空的。灰烬是焚烧祭品的“燎 祭”遗存,空的坑里献祭的应该是酒和血。由此推测,这些窄小的 夯土台不是普通建筑,而是献祭的祭台,用来屠杀、分割人和牲畜, 摆放祭品。
商王的祭祀有很多种,直接埋入地下的只是一部分。在甲骨卜辞 里,商王也常祭祀自然神,有四方风、鸟、河、岳等,对这些神,经 常使用燎祭。丙区的祭台和祭祀坑可能主要供奉自然神。11
乙区和丙区的东南侧,也就是发掘者称为“丁区”的部分,有一 组大型建筑,可能是商朝王室的“大学”,我们后文会详细介绍。
商人各族邑聚落星罗棋布在王宫外围,形成直径达五六公里、广 阔而松散的“殷墟遗址群”,地跨阻河南北,面积超过30平方公里。
每座族邑聚落都是一个基本独立的经济单位,周边是自己的农田 和牧场,也大都有自己擅长的手工业作坊,如铸铜、制骨、制陶等。 此夕卜,肯定还有不容易留下遗迹的产业,如纺织、印染、木器(造车)、 皮革和食品加工等。
武丁王建设的殷都使用了 200年左右,虽然有过小规模的改建和 扩建,但基本格局一直未变,直到商朝终结。
刚对殷墟进行考古发掘时,还没有人意识到殷都如此庞大而松散, 毕竟,最初的“殷墟”概念只是小屯村北出土甲骨的王宫区。所以, 初期的保护区范围非常有限,甚至安阳市西北郊还被规划为钢铁工业 区,结果,大量商代遗址遭到破坏。
在工厂、楼盘、铁路和机场的缝隙中,仍不时有商代族邑被发掘 出土,它们普遍用人祭祀、奠基和殉葬。这是商文化,也是中国上古 人祭文化最后的“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