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野蛮人”中去
《史记》说,后稷曾经在尧帝的朝廷担任“农师”,负责农业指导 工作,一直供职到夏朝。后稷的儿子叫不窜,后遭遇夏朝的动荡,丢 掉了农师的职位,只好带着一批族人离开周原(以及关中盆地),迁 徙到戎狄野蛮人中谋生,继续繁衍。从此,周人在陕北山地生活了 十一代,直到文王的祖父亶父一代才迁回周原。
后稷卒,子不密立。不窜末年,夏后氏政衰,去稷不务,不 窗以失其官而奔戎狄之间。
古公亶父复修后稷、公刘之业,积德行义,国人皆戴之。 ……乃与私属遂去豳,度漆、沮,逾梁山,止于岐下。豳人举国 扶老携弱,尽复归古公于岐下。
上述传说中关于尧帝和夏朝的内容已经无法验证,二里头文化并 没有延伸到周原地区,很难证明早期周人和夏朝-二里头古国有什么 联系。
至于不窜向北方迁徙的时代,很可能是在商朝前期,正值商人征 服者侵入关中。不宙家族虽然还未必全面了解扩张中的商朝,但很显 然,那些使用青铜兵器、到处抓捕俘虏的人让他们感到非常可怕。而 且周原地区过于平坦,完全暴露在入侵者的视野中,所以为了安全起 见,他们只好选择躲到北方山地。
后来,周人称这段流亡为“窜于戎狄”。现代史家经常误以为戎 狄就是游牧族,其实不然。这需要解释戎和狄在周人眼里的含义。
在商人的甲骨卜辞里,没有戎和狄。周人说的戎,是地域和文化 与周族比较接近,但略微“野蛮落后” 一点的族群。最明显的是,戎 人也有族姓,比如姬姓和姜姓,从这里也能看出来,他们和周人有渊源。 实际上,在商人看来,周与戎区别不大,都属于广义的羌人。
而在周人眼里,狄则是个更野蛮的族群。春秋之前的文献,几乎 没有关于狄人的记录。春秋的狄人,族姓是“隗二而商代甲骨卜辞 中有“鬼方”,也许他们之间有些关系。
故而,不窜“窜于戎狄”,并非投奔游牧族,因为当时还没有纯 粹的游牧族;不窜去的,实是关中盆地以北的山地,在那里生活的是 姜姓戎人(羌人),他们的畜牧业经济虽多一些,但也有农业,过的 是定居生活。
不过,不窜和他的儿子鞠具体生活在哪里,史书中没有记载。这 个空白期,也可能不止两代人,毕竟对于遥远的古代,口耳相传的先 民传说难免会有脱漏。脱离姜姓有邰氏部族的生活圈后,后稷的后人 为自己选择了一个新的族姓一一姬,以表示他们和姜姓群体的血缘关 系已经足够遥远,可以通婚了。这就是后来建立周王朝的姬周族。
《诗经》中,有一首鞠的儿子公刘带领族人再次迁徙的史诗—— 《公刘》。
先周部族迁徙图示
笃公刘,匪居匪康。乃埸乃疆,乃积乃仓;乃裹做粮,于橐 于囊。思辑用光,弓矢斯张;干戈戚扬,爰方启行。
笃公刘,于胥斯原。既庶既繁,既顺乃宣,而无永叹。陟则 在嫩,复降在原。何以舟之?维玉及瑶,髀臻容刀。
笃公刘,逝彼百泉。瞻彼溥原,乃陟南冈。乃靓于京,京师 之野。于时处处,于时庐旅,于时言言,于时语语。
笃公刘,于京斯依。跄跄济济,俾筵俾几。既登乃依,乃造 其曹。执豕于牢,酌之用匏。食之饮之,君之宗之。
笃公刘,既溥既长。既景乃冈,相其阴阳,观其流泉。其军 三单,度其隰原。彻田为粮,度其夕阳。豳居允荒。
笃公刘,于豳斯馆。涉渭为乱,取厉取锻,止基乃理。爰众 爰有,夹其皇涧。溯其过涧。止旅乃密,芮鞫之即。
这次迁徙的目的地是豳地,过程隆重而欢快。他们已经提前做好 了准备,把收获的粮食装进口袋和筐里,族人拿着弓箭、戈和盾戒备 而行。一路时而翻过山梁,时而下降到低洼的平地,涉渡众多泉水, 终于看到一片平坦的山间谷地。然后,他们在高地上安家,搭起草棚, 在临水的平地上开荒,还杀猪备酒举行宴会。作为部族首领,公刘受 到众人景仰。
那么,豳地在哪?《汉书•地理志》认为,在旬邑县。据后世考古, 位于今陕西咸阳城西148公里处的长武县碾子坡村,有一处先周文化 遗址,应当属于公刘开始定居的豳地时期。在后世周人的回忆里,那 还属于“窜于戎狄”的岁月;而从考古看,则属于半农半牧的经济形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