窑洞与高粱

字数:1931

今陕西省长武县,属于关中盆地北缘的黄土高原沟壑区。1959 年,中国社科院考古所在这里发现了先周碾子坡遗址,1980—1986年, 考古所泾渭考古队对遗址进行了十多次发掘。4

这是泾河支流冲刷出的一条大型沟谷,碾子坡遗址就位于向阳的 山坡上,而且有多个不同时期的文化地层。

最早的遗迹距今6000年左右,生活着仰韶半坡文化晚期的居民。 半坡文化遗址已经发掘过很多,而碾子坡的特殊之处是,这里的居 民留下了用马骨制作的器物:两件骨锥和一件骨笄。而同时期的华 北新石器遗址还很少出土有马骨,小小的碾子坡却能发现三件,且 还出自不同的灰坑。这说明,这里的人经常捕猎和食用野马,用马 骨制作器具。

这些半坡文化和后来的姬周族可能没有关系,但它展示了公刘和 周族人到来时的环境:这里比关中更有北方特征。

从地理上看,碾子坡虽距离农业繁荣的关中盆地不远,只有100 公里左右,但它已属于陕北黄土高原地貌,从此向北到鄂尔多斯、蒙 古草原,地形开阔,属于后来的内亚游牧地带边缘。碾子坡的海拔接 近1000米,比关中盆地气候干爽,更适合野马生存。

半坡时代之后,碾子坡有一段长达2500年的空白期。到商代, 这里出现了繁荣的村落,碳十四测年距今3500—3100年,发掘者称 之为“先周”文化,并把它划分为早期和晚期两段。这里的“先周” 指的可能就是迁到豳地的公刘部族时期。

先周阶段的碾子坡出土了很多农具,有用石头或骨头做的铲、镰, 收割用的穿孔石刀,以及石臼,等等。农作物应该有粟和黍,但碾 子坡遗址发掘得比较早,当时还没有使用“浮选法”收集细小的植 物种子。

先周碾子坡人有好几种房屋,最常见的是黄土坡上的“窑洞建筑”。 当时的上古人应该还没有能力把土坡削成垂直面,他们会先向土坡里 面挖一条1米多高的巷道,深入内部之后再向周围掏挖以扩大居住面 积,从而形成一间穹顶的窑洞居室。巷道就是进出的门道。窑洞墙壁 上还挖掘出壁龛,作为储藏收纳的空间。

后来,周人的史诗《诗经•绵》回顾了这段住窑洞的生活「‘陶 复陶穴,未有家室。”这是新石器晚期黄土地带的常见民居,再早 一千年,山西陶寺古国的普通居民也是住这种窑洞。

比窑洞数量少一些的是半地穴式房屋,先挖约1米深的坑做居室, 再用树枝搭起墙体和屋顶,最后抹黄泥覆盖。在华北新石器时代,这 种半地穴式房屋很常见。

碾子坡还有一座夯土版筑的地面房屋F1。它坐西朝东,房基为 整体夯筑,土墙厚约1米,室内空间不大:长5.4米,宽约3米。门 外地面铺垫着多块石板,还有呈品字形的三个灶坑。普通民居不大可 能同时使用三个灶坑,它应当是村落集中活动的场地——可能是敬神 的祠庙。

F1后面有一座坑(H189),坑底是一处高粱作物的堆积:东西长

碾子坡夯土房屋F1复原图

L8米,南北宽1.2米,面积和形状近似一口棺材;厚度5—20厘米, 这是被土层压实之后,估计掩埋之前厚度在半米左右。

这些高粱不是单纯的种子,而是整个穗子连带二三十厘米长的茎 秆,还带着少量叶子。它和F1前后相邻,而且都指向东方。这恐怕 不是巧合,很可能是一处祭祀遗存。

在中国上古时代遗址中,极少有高粱出土。距今约5000年前, 郑州大河村遗址仰韶文化晚期房址中曾发现一只装满粮食的陶罐,经 鉴定是高粱种子。但此结论仍有争议。碾子坡的这处高粱遗存距今约 3300年,则完全没有争议,因为它有完整的高粱穗、秆和叶子。另外, 在一所窑洞式房屋(H823 )的壁龛里也发现了一小堆尚未去皮的高 粱种子。

周人始祖名后稷,在古代,稷泛指谷物,但也有狭义的高粱之 意。5碾子坡遗址有掩埋高粱祭祀的遗存,说明在早期周人的观念里, 高粱与周始祖有着密切联系。

碾子坡的房屋(窑洞)和粮食作物显示的是一种定居农业生活; 而它的垃圾坑,则又显示了畜牧业的发达:

我们在发掘中收集到大量的兽骨,主要是牛、马、羊和猪等 牲畜的骨头,其中又以牛骨为最多,它们显然是这个遗址中的先 周居民的食后残余。该现象充分表明,以放养牛群为主的畜牧业 生产在当时是艮发达的……

除了大量牲畜骨头,还发掘出土了很多屠宰和剥皮的工具。各种 骨制工具里面,用马骨制作的占了很大比重;除了常见的骨锥和骨匕, 还有一种用马的下颗骨磨制的铲形骨刀,多达27件,发掘报告认为, 它是一种加工肉类的工具。看来碾子坡先周居民不缺乏肉食。

用石头和骨头制作的箭微数量也很多,但很少有食余的野兽骨骸。 从地理环境看,古碾子坡周边应该有各种野兽,但他们的捕猎行为应 该不多,这可能是因为饲养的家畜已经足够肉食之需求。

在其中的一座灰坑(H2018)发掘出一具完整的马骨架,发掘 报告称,没有发现捆绑的痕迹,应是死后埋进去的。灰坑纵轴和 马头都朝东,联系前述宗教性建筑F1和高粱祭祀坑H189也都是 朝东,这很可能也是座祭祀坑,背后应该有先周居民的宗教信仰 因素。

除单独的葬马坑,还有用马殉葬的做法。在先周晚期墓葬中,有 一座女性二次葬墓(M195),墓主四十岁左右,墓穴深近3米,在墓 穴上层有一匹献祭的小马。在碾子坡两百多座先周墓葬中,殉马墓目 前只发现这一座。

在碾子坡,在食用和利用皮、骨之外,马还有没有其他用途?此 时的碾子坡还没有掌握马拉战车技术,因为制造马车需要发达的青铜 工具,而且这里属于黄土高原丘壑环境,垂直高差大,沟谷纵横,并 不适合马车行驶。

碾子坡人饲养的马、牛、羊很多,这些牲畜需要较大的草场,仅 靠农作物秸秆和村落附近的草地应该很难维持。为了放牧,他们需要 在一二十公里的半径范围内移动放牧。而牛羊容易走失,还要防范野 兽和异族人的袭击,所以最合适骑马放牧。碾子坡人很可能已经学会 了骑马。


到“野蛮人”中去商人难民带来铜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