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太公”为何有很多名称
“姜太公”是商周之际的历史名人,辅佐文王和武王灭商,开创 齐国,声名赫赫。但在史书的记载中,他的身份却很混乱,称呼也有 很多,如吕尚和太公望,等等。这可能和当时的称谓习俗以及他本身 过于复杂的经历都有关系。
先说知名度最高的“姜太公”,也就是姜尚。这是战国以后的人 给他的称呼。姜是族姓,代表广义的族群,说明他是羌人。不过,按 当时西土的习惯,族姓只能用于称呼女子,不能用于男子,所以“六经” 里不会有姜尚、姬昌、姬发和姬旦等称呼。但在战国后,这些礼俗就 被忘掉了。
姜尚,又叫吕尚,属于羌人中的一个吕氏部族。同一个族姓之内, 会有许多个氏(氏族、部族),氏才是称呼男人用的,比如周文王家族, 周就是他们的氏。
《史记•齐太公世家》说:“太公望吕尚者,东海上人。”“东海上人” 和西土方向正相反。这很可能是因为西周建立之后,为了镇抚东部地 区,吕尚被封到了山东地区的齐国,从而让司马迁产生了误解,以为 吕尚的故乡在东方。
但另一方面,吕尚确实没有一直生活在西部,他的人生满是漂泊, 这也让司马迁难以辨别真伪,于是记录下了好几种说法。
一说吕尚曾为商纣王服务,但看到纣王的种种不良行径后,很是 失望,转而去西土。有一天,他在渭水之滨垂钓,因遇到周文王而受 重用。文王说,“我家先君太公(文王祖父亶父)在世的时候,一直 盼望可以有你这样的人振兴周邦”,所以,称吕尚为“太公望”,所谓“吾 太公望子久矣”。这里的“太公”并非指吕尚,而是文王的祖父,只 是后世将错就错,衍生出“姜太公”以及知名度较低的“吕望”这样 的称呼。又据说,文王和武王都尊吕尚为师,所以他又被称为“师尚父”。 在没有户籍制度的时代,经历复杂且身份切换多的人,通常名字也多, 吕尚就是如此。
还有一种说法:吕尚本来在东海之滨隐居,文王周昌被纣王囚禁 美里之后,散宜生和闵天久闻吕尚之名而召请其加盟周邦,一起营救 周昌。吕尚曰:“吾闻西伯贤,又善养老,盍往焉。”
但上述内容都属于战国说客故事的翻版,和商周之际的真实历史 完全不同。在身份世袭的商周时代,不会有民间隐士而一举成为帝王 师的,至少也要出自小酋长家族方有外出活动的资本。
但作为西部羌人,吕尚的身上却又有明显的商朝烙印。他的好几 代子孙(齐国国君)采用的都是商人的命名方式一一 “日名”,也就 是以生日的天干命名:“盖太公之卒百有馀年,子丁公吕仅立。丁公卒, 子乙公得立。乙公卒,子癸公慈母立。”(《史记•齐太公世家》)近年出 土的一件春秋时期的“丰启作毕祖甲齐公尊彝”,乃齐侯“丰”纪念 先祖“祖甲齐公”的青铜器。“祖甲齐公”就是吕尚,看来他自己的 日名是甲,祖甲则是后人对他的尊称。
为周邦效力之后,吕尚提供了很多军事谋略,所谓:“太公佐周, 实秉阴谋。”他显然是个“知商派”,不是西土部落环境能培养出来的 人物。
从战国到秦汉,有不止一种文献提及,吕尚曾经在殷都当屠夫, 有人说是屠牛,也有人说他只是“屠佐”,也就是屠夫的助手,地位 更低。।不过,秦汉时人已不知殷都在何处,结果就写成了 “朝歌”:“太 公望年七十,屠牛朝歌,卖食盟津。” 2
吕尚和文王周昌的初次见面,似乎发生在殷都的屠宰场。战国诗 人屈原罗列各种古史传说,写成长诗《天问》,其中有一句是这样质 问:“师望在肆,(周)昌何识?鼓刀扬声,后何喜?”翻译成白话是, 吕尚在屠肆里挥刀宰杀,周昌是怎么认识他的?听到他的声音又为 何欢喜? 3
在人类的早期文明中,屠夫职业往往和贱民身份相联系。结合 吕尚的羌人出身,他可能本是羌人吕氏部落的首领之子,年轻时被俘 获而作为人牲献给商朝(或许是青年周昌的战果)。但被送到殷都后, 又由于某些偶然原因,吕尚侥幸逃脱了被献祭的命运,并被某个从事 屠宰业的贱民族群接纳,然后娶妻生子。这也可以解释为什么他的后 人的名字有明显的商人特征。
在《天问》里,吕尚是在一家个体经营的肉铺(肆)工作,但这 是屈原根据战国社会情境的想象,商代殷都的屠宰场还不是这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