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书 >
- 历史的温度 - 张玮 >
- 历史的温度4:那些执念和信念、理想与梦想 >
- 文念 >
- “文胆”之死
2
字数:498
陈布雷,原名陈训恩,浙江慈溪人——没错,是蒋介石的老乡。
1911年,也就是中国天翻地覆的那一年,21岁的陈布雷毕业于浙江高等学堂,随后实现了他的夙愿——进入上海的《天铎报》,成了一名记者。
“武昌起义”爆发之后,陈布雷连写10篇《谭鄂》,按天发表,在当时上海很多报纸称武昌起义军为“逆军”的背景下,对起义进行大力的颂扬。他在文章中指出:
“鄂事成败之问题,关系吾四万万同胞之生死;鄂事万一无幸,期吾同胞无万劫回复之日。”
在那几年里,无论是在《天铎报》还是后来去《商报》担任主编,陈布雷凭借自己充满激情和预见性的评论,大力拥护辛亥革命,反对封建帝制,在上海乃至全国报界声名鹊起。
《天铎报》
陈布雷当时对国内局势的评述和对革命的理解,得到各方面的高度欣赏:国民党方面,孙中山称他写的文章,比国民党办的报纸宣传革命更有成绩;共产党方面,当时中共领导人萧楚女曾专门致函《商报》,称主笔(即陈布雷)具有“革命精神”。著名报人邹韬奋曾在《生活》周刊上评价陈布雷:“我国现今第一流政论家。”
那个时期,陈布雷的文字,立论客观,分析透彻,但同时又充满着热血激情,气势如虹。比如他在揭露袁世凯欲称帝时写过这样的句子:
“今生今世休再作此妄想,倘不死心归顺,愿提刀勒马一战耳!”
也正是因为如此,“陈布雷”这个笔名在当时名闻遐迩,人们称他为“布雷先生”乃至“布公”,清末著名的诗僧八指头陀曾赠诗曰:“迷津唤不醒,请作布雷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