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

字数:1068

但是,“长崎事件”对中日两国造成的影响,是截然不同的。

从中方的角度来看,这件事最终以中方获得赔偿较多而结束,是可以接受的,也是相对“体面”的。也正是因此,清廷从上至下,对日本开始产生了一种莫名的优越感,认为以目前北洋舰队的实力,已足以“震慑”对方。

这种心理带来的最直接结果,就是海军升级的速度开始大大放缓:从1887年到1888年的两年时间里,北洋舰队虽然又购置了10艘巡洋舰和鱼雷艇,但已经放弃购买“定远”级的铁甲舰。

自1885年起,慈禧太后修缮颐和园的费用,就开始从海军费用中挪用。从1885年到1895年的10年间,总计挪用1300万两白银——足以再购买9艘“定远”级别的铁甲舰。

而这10年,恰恰是全世界海军技术大飞跃的10年,整个军舰技术水平完全升级换代。丁汝昌曾在1893年提出要为“定远”等三舰购置新式克虏伯快炮18门,李鸿章因为经费捉襟见肘,最终只批准先在“定远”号和“镇远”号上各配6门——但后来一门也没有配备。

事实上,从1888年到1894年的6年间,北洋舰队再未添置一舰一炮。

北洋舰队由邓世昌统率的“致远”号是整支舰队里航速最快的,但最高设计航速也只有18.5节,且是1887年完工。即便如此,在甲午海战爆发前,“致远”号也是北洋水师中最新的一艘军舰了

而“长崎事件”带给日本的影响,却恰恰相反。

外国水兵到本国国土上“撒野”,最后反而本国赔款要远多于对方,这被日本朝野上下视为“奇耻大辱”。那为什么要被迫接受这种“耻辱”?日本史学家信夫清三郎的看法是:“日本当时没有一支敌得住北洋舰队的舰队,被它的威力压倒了。”

与慈禧太后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就在“长崎事件”结束一个月之后,日本明治天皇从宫廷费用中拨出30万元,带头表态支持日本海军建设。首相伊藤博文借此机会,在日本达官贵人的社交场所鹿鸣馆发表演说,呼吁大家为日本海军建设捐款,半年就获得献金203万元。

日本政府不顾国家财政困难,开始逐年增加海军经费,同时开始发行海军公债。受“长崎事件”刺激,日本民众竞相购买,公债仅1886年一年就发行1700万元,超过预期目标4倍。当时日本民间孩子们玩军事游戏,喊的口号都是“击沉定远”,“摧毁镇远”。

在这样的背景下,日本海军以“超越北洋舰队”为目标,开始迅速崛起。

在甲午海战中发挥关键作用的日本“吉野”号,1893年9月刚刚完工,排水量为4150吨,最高航速高达23节。所以当时最高航速只有18.5节(还不算折损)的“致远”号想要“撞沉吉野”,其实是非常困难的

1888年到1894年,在北洋舰队“不购一舰一炮”的情况下,日本海军共添置12艘最新式的军舰,其中“松岛”“桥立”“严岛”三艘4000吨级的自造铁甲舰,完全以击沉“定远”和“镇远”两艘军舰为目标,虽然吨位不及对手,但主炮口径已经超越。此外,日本趁着世界海军技术大发展,大量购置了中小口径的速射炮,数量达到了北洋舰队配备的7倍之多。

截至1894年,日本海军的主力舰总吨位已经达到了37222吨,大大超过了北洋舰队主力舰总吨位的27470吨(整个舰队的总吨位也已超越)。

也正是在这一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

大东沟一战,北洋舰队虽重创日本海军五舰,但被击沉五舰,损失惨重。

北洋舰队退守刘公岛后,四面楚歌。

提督丁汝昌最终服毒自杀。


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