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书 >
- 中国通史 - 白寿彝 >
- 第十二卷近代后编(1919—1949) >
- 丁编传记 >
- 第五十五章数学
第一节二三十年代的中国数学教育
辛亥革命后的1910年代,中小学的数学教育已渐趋成熟。到了二十年代,实行和美国一样的六、三、三学制。数学教科书除国内名家编写的以外,多采用美国和英国的教科书,如温德华(Wentworth)的初等几何、初等代数,范(Fine)氏大代数,郝奈(HallandKnight)二氏的高中代数等。这一时期中小教育的代表人物有傅种孙(1898—1962),他于1920年在北京高等师范学校毕业,并留校任教,后接任系主任。由于长期在师范学校工作,对初等数学亦有深入研究。他多次主持中学理科教员暑期讲习班,对中学数学教育的影响非常深远。经过中学数学教师的不懈努力,二三十年代中国的中小学数学教学水平已相当高,“与欧美日本并驾齐驱,并不逊色”①。
1920和1930年代,中国各地的大学纷纷成立数学系,并聘请一些留学国外的著名数学家前来主持。姜立夫于1919年到天津南开大学创立数学系。1921年,熊庆来、何鲁先后来到南京的东南大学(后为中央大学)兴办数学系。哥伦比亚大学博士曾昭安(1892—1978)到武昌大学(后为武汉大学)任数学系系主任。1926年获德国哥廷根大学博士的魏嗣銮(1895—1992)应邀到成都大学(后为四川大学)任教授、数理系主任。陈建功(1893—1971)和苏步青(1902—)分别于1929年和1931年获得日本东北大学数学博士学位,并先后来到浙江大学主持数学系。此外,胡明复、胡敦复在上海创办大同大学数学系。也是哥廷根大学博士的朱公谨(1902—1963)在光华大学任数学教授。冯祖荀一直在著名的北京大学担任数学系主任,1930年获哈佛大学数学博士学位的江泽涵(1893—1994)的到来,使北大的数学阵容大为增强。
在三十年代的中国各大学中,数学系的力量以清华大学为最强。1926年,熊庆来、郑桐荪创建清华大学数学系,孙光远(1900—1979)和杨武之(1896—1973)于1928年在芝加哥大学获博士学位之后,都来清华任教授。此外,年轻的教员有周鸿经(1902—1957)和唐培经(1903—1990)。陈省身(1911—)于1930年从南开大学毕业后,因师从孙光远来到清华,成为中国第一名数学硕士研究生。华罗庚(1910—1985)自学成材,为清华数学系同仁所赏识,由系主任熊庆来邀请来校任助理员。加上极有才能的许宝騄(1910—1970)和柯召(1910—)成为清华的学生。这一阵容,可称群星璀璨,在三十年代初,极一时之盛。
抗日战争时期,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和南开大学在昆明合并成立西南联合大学,3个数学系也合为1个,由江泽涵、杨武之、姜立夫担任系的领导工作。当时著名的年轻教授有华罗庚、陈省身、许宝騄等。虽然当时的物质条件相当匮乏,但数学科研和教学水平却非常之高。他们的科研成绩已跻身于国际前列,加上学生学习十分努力,所培养的学生实际上已达博士学位的水平。陈建功、苏步青在浙江大学(撤退到贵州湄潭),也在数学上培养出高水平的学生。此外,撤退到兰州的北京师范大学等校组成了西北联合大学,继续培养数学教师。何鲁领导的重庆大学数学系,魏嗣銮所在的四川大学数学系,熊庆来为校长的云南大学,也都在战争年代培养了一批数学人才。
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解放区,数学教育更注重于在工农群众中的普及,①魏庚仁:《魏庚仁数学教育文集》,河南教育出版社版,第164页。
并提倡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在比较正规的中小学里,基本上仍使用国统区的数学教材。而在农民识字扫盲班、农村冬学班、战士学习班等的教学中,也多少有数学的内容,包括度量衡换算、买卖记账、土地丈量等实际数学问题,以满足革命进程中的实际需要。
1940年夏,中国共产党中央在延安设立了自然科学院,院长徐特立在法国勤工俭学时学习过西方的自然科学和数学。自然科学院内设有大学本科,分物理、化学、生物3个系。当时的物理系设有微积分、微分方程等数学课程,负责数学课程的是南开大学毕业的孙鸿儒,物理系系主任阎沛霖也教数学,所用课本大都使用英文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