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三十年代前后的中国数学研究成就

字数:2038

经过1920年代的准备,中国现代数学的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一些优秀的年轻数学家开始崭露头角。不少人到国外留学或进修,通过自己的艰苦努力,逐渐达到了世界上某些数学学科的研究前沿。一批数学研究成果得到国际数学界的重视。

最先达到国际水平的数学研究成果,应是陈建功在日本发表的论文:《具有绝对收敛富里埃级数的函数类》②。文中证明了,一个函数的富里埃级数是绝对收敛的充分必要条件是它是杨(Young)氏函数。这一结果,恰和当代著名英国数学家哈代(Hardy)和李特伍德(Littlewood)同时得到,因而值得重视。

陈建功,1893年生于浙江绍兴。他从1912年起,三次到日本留学,最后于1929年在日本东北帝国大学获得理学博士学位。他用日文撰写的著作《三角级数论》,一直是日本的标准著作。1930年回国后,在浙江大学任教授,是我国调和分析、逼近论研究的一位先驱。

苏步青和陈建功一样,也在日本东北帝国大学获博士学位(1931)。当时他已在仿射微分几何、射影微分几何上发表了41篇论文。回国后,也在浙江大学数学系任教,并由陈建功推荐担任数学系主任多年。苏步青是我国微分几何研究的奠基人之一,他和陈建功所领导的浙江大学数学系,成为我国南方的数学研究中心。

在1930年前后,中国数学家已有许多创造性的论文在国外发表,其中包括孙光远的微分几何研究、杨武之的数论论文、江泽涵在拓扑学方面的工作、熊庆来关于无穷级整函数与半纯函数的研究。这些都标志着中国现代数学研究已开始登上国际舞台。

更年轻的一批数学家,则向国际先进水平迈进。华罗庚是一位传奇式的数学家,他生于江苏金坛县,15岁就在父亲开的杂货铺里做伙计,受初中数学老师王唯克的影响,开始自学数学。1930年12月,华罗庚在《科学》杂志上发表《苏家驹之代数的五次方程解法不能成立之理由》,引起清华大学数学系诸位教授的注意。系主任熊庆来出面邀请华罗庚来清华任图书管理员,旁听系里的所有数学课。开始时,他在杨武之指导下研究数论中的华林问题,发表了一系列的论文,引起世人注目。1936年,华罗庚到英国剑桥大学进修,掌握了当时最先进的解析数论方法,并以高度的证明技巧解决了一系列的难题。1937年回国之后,在抗日战争的艰苦年代里继续研究,写成名著《堆垒素数论》,以后又在代数学、域论、矩阵几何、多复变量理论等多方位地开拓,成为驰名世界的数学家。

陈省身生于浙江嘉兴,长于天津。1926年入南开大学数学系随姜立夫学习几何。1930年来到清华,成为孙光远的硕士研究生,研究微分几何。1934年去汉堡大学留学,两年后获博士学位。然后到巴黎,在大几何学家嘉当(E.Cartan)处访问研究,得益极大。此时,他发表的论文已引起美国著名数学家维布仑(Veblen)等的注意。1937年回国后在西南联大任教授。1943年第二次世界大战正酣,维布仑主持的美国普林斯顿高等研究所邀请陈省身

②陈建功:OntheClassofFunctionswithAbsolutlyConvergentFourierSe-ries.Proc.Imp.Acaol.Tokyo.4(1928)517—520。

赴美研究。在那里,陈省身完成了高维“高斯—邦内”(Gauss-Bonnet)公式的证明。这一划时代的工作,使他成为大范围微分几何的奠基人。1948年后去美国。

许宝騄祖籍浙江杭州,生于北京。1930年入清华大学数学系。1936年留学英国,先后获哲学博士和科学博士。1940年回国在西南联大任教授。他以十分精湛的数学方法,证明了数理统计学的一些基本定理,澄清了英国费歇尔(R.Fisher)学派一些模糊不清的论述,被誉为“数理统计学严密性的一个典范”。

其他有较大影响的中国数学家还有曾炯之(1898—1940)和周炜良(1911

—1995)。

曾炯之是江西新建人,1928年到德国哥廷根大学随著名女数学家诺特(E.Noether)研究抽象代数,1935年获汉堡大学博士学位后回国在浙江大学任教。他在函数代数域、可除代数和代数封闭域上有出色工作。1940年病逝于抗战时的西昌。周炜良则在德国莱比锡大学随范·德·瓦尔登(vanderWaerden)研究代数几何学。在这门艰深的学科中,他以周坐标、周形式、周环等诸多工作而闻名于世。1937年回国后曾任教于中央大学、同济大学等校。1946年后去美国。

在三四十年代有较好工作的数学家还有:李国平(1910—1995),主要工作为亚纯函数论研究。李华宗(1910—1949),在微分几何、李群、群表示、算子理论上都有建树。柯召在代数数论方面有优异成就。

1941至1946年间,国民党政府曾颁发六届国家学术奖励金,获一等奖的有:华罗庚(数论)、苏步青(微分几何)、陈建功(三角级数)、王福春(三角级数);二等奖的有:许宝騄(统计)、周鸿经(三角级数)、钟开莱(概率论)、李华宗(矩阵论);三等奖的有:王福春(三角级数)、卢庆骏(三角级数)、熊全治(微分几何)、张素诚(微分几何)、吴祖基(微分几何)、蔡金涛(代数)、胡世华(逻辑)。

进入四十年代,一些更年轻的数学家作出新贡献:分析学方面有程民德(1917—)研究逼近论,代数学方面有段学复(1914—)的李群李代数的研究,王湘浩(1915—1993)的代数数论研究,几何学方面有严志达(1917—)的李群与积分几何的工作等。有一些中国学者以后到国外发展,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其中有林家翘(1916—),1933年入清华大学,后为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在应用数学、流体力学和天体力学上有很高的成就。樊■(1914—),1932年入北京大学,以后留学法国,并到美国任大学教授,在泛函分析、数理经济学、运筹学等方面有许多创造性的工作。王浩(1921—1993),1939年考入西南联大数学系,毕业后到哲学系做逻辑方面的研究生,后来到美国,在数理逻辑、人工智能等方面有杰出贡献。

中国古代数学史的研究,取得了很大成绩。它的奠基人是李俨和钱宝琮,他们用现代数学方法研究祖国传统数学,在国内外产生了巨大影响。李俨(1892—1963),福建闽侯人。他是一位铁路工程师,业余从事中国古代数学史的研究。1915年和1916年先后发表的《中国数学史余录》和《中国数学史源流考略》是这方面最早的文献。他收集了非常丰富的古算著作,撰写的100余篇论文编为《中算史论丛》共五集。1956年调入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任研究员。钱宝琮(1892—1974)是浙江嘉兴人,在英国留学时学习土木建筑。1912年回国后在南开大学、中央大学、浙江大学任数学教授。

他对中国传统数学的研究十分全面,治学严谨,尤以关于祖冲之的圆周率的工作最为周详精到,令人折服。


第二节二三十年代的中外数学交流第四节中国数学会和中研院数学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