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顺帝妥懽帖睦尔

字数:7586

元顺帝进京

元世祖忽必烈去世后,经成宗铁穆耳十三年的统治,元朝开始陷入皇位继承危机,从大德十一年(1307年)到至顺三年(1332年),仅仅二十五年,元朝就走马灯似地换了八位君主(武宗、仁宗、英宗、泰定帝、天顺帝、文宗、明宗、宁宗),其中两个被暗杀(英宗、明宗),一个失踪(天顺帝)。致和元年(1328年)爆发的两都之战,是元朝皇位争夺的一次总爆发,战争持续时间虽不长,但几乎蔓延全国,动摇了元朝统治的根基。元统元年(1333年),元朝迎来了最后一位君主元顺帝妥懽帖睦尔,元朝历史也开始步入其发展的最后阶段。

多灾多难的少年时代。妥懽帖睦尔是元朝统治时间最为漫长的一位君主,即使不算上他最后出走上都、应昌的两年,也长达三十五年,比元世祖忽必烈的在位时间还要多一年。

从明朝仓促修成的《元史•顺帝本纪》里,我们看到的只是一位典型的亡国之君形象:懦弱、懒惰、荒淫。洪武三年(1370年),元顺帝在颠沛流离中去世后,明太祖朱元璋认为他不战而逃是顺应天命,给了他一个谥号——顺帝,而元朝君臣给他追加的庙号——惠宗,却很少被人提及。

实际上,妥懽帖睦尔在位的三十五年,也经历过从成长、振作到消沉乃至堕落的大起大落的过程。为了挽回王朝的没落、国势的衰退,他也曾未雨绸缪过。只不过,元朝政治体制长期以来形成的痼疾,到此时已变得越来越严重,在社会各种矛盾空前激化的背景下,国家机器的运转已越来越失灵,显得脆弱不堪。至正十一年(1351年),一次规模不大的民变最终演变成席卷全国的红巾军大起义,彻底葬送了这个王朝百余年的统治。

妥懽帖睦尔是武宗海山长孙、明宗和世长子。他的童年时代可称得上是历经坎坷、多灾多难。

本来,大德十一年(1307年)武宗即位后,与弟弟仁宗相约“兄终弟及,叔侄相传”。可武宗去世后,即位的仁宗出尔反尔,立自己的儿子为皇太子,明宗在起兵造反失败后,被迫流亡西北。妥懽帖睦尔就是在父亲颠沛流亡中出生的。

内蒙古成吉思汗陵园内壁画《成吉思汗家族图》

致和元年(1328年),明宗的弟弟,也就是妥懽帖睦尔的叔叔文宗夺取政权,宣布拥戴明宗即位,双方又相约“兄终弟及,叔侄相传”,妥懽帖睦尔一家终于迎来了出头之日。可祸从天降,兴高采烈的明宗还未赶到大都,就在半路上被文宗与权臣燕铁木儿毒害。尔后可怕的事情接踵发生,先是妥懽帖睦尔的母亲被文宗皇后卜答失里推进烧羊炉中烧死,紧接着文宗又根据妥懽帖睦尔乳母提供的证言,下诏宣布妥懽帖睦尔不是明宗亲生子。妥懽帖睦尔就此被逐出大都。

文宗这一纸诏书,造成妥懽帖睦尔的出身在史学界长期聚讼纷纭,有不少人怀疑他是南宋末代小皇帝恭帝的私生子。因为据《庚申外史》等书记载,明宗在流亡西北期间,曾与出家为僧的恭帝会晤,并带走了恭帝身边一名怀孕的回回女子(迈来迪),她后来生下的孩子就是妥懽帖睦尔。

至顺元年(1330年)离开京师后,妥懽帖睦尔先是被流放到与世隔绝的高丽大青岛,而后又被安置到广西静江。这些对蒙古人来说难以生存的烟瘴之地,往往是犯重罪的蒙古宗王的流放场所。看来,文宗是想让侄子在恶劣的条件下早早离开人世。

不过,妥懽帖睦尔在艰难的岁月中顽强地活了下来,而且在静江居地大园寺,还受到秋江长老的悉心教育,初具汉文化修养。即位后,他曾写过一首《赠吴王诗》:“金陵使者过江来,漠漠风烟一道开。王气有时还自息,皇恩何处不周回。莫言率土皆王化,且喜江南有俊才。归去丁宁频属付,春风先到凤凰台。”

元成宗铁穆耳

元武宗海山

元仁宗爱育黎拔力八达

元文宗图帖睦尔

元宁宗懿璘质班

要知道,在元朝所有君主中,汉文化修养方面,能与妥懽帖睦尔并驾齐驱的,也只有他的叔叔文宗了。

如果不出什么意外,妥懽帖睦尔看来是要默默无闻地终老广西了,可形势的突变,却给妥懽帖睦尔的命运带来了转机。

妥懽帖睦尔登上帝位。处心积虑地解决掉明宗后,春风得意的文宗于1330年改元“至顺”,可接下来碰到的事情却极其不顺。

至顺二年(1331年),文宗长子阿剌忒纳答剌被立为皇太子仅三十九天后就一命呜呼,次子古纳答剌也身染重病。这一突发事件对笃信佛教因果报应的文宗而言打击太大了。难道这就是自己作恶而导致的报应?为了不让天谴再次降临到古纳答剌身上,文宗把古纳答剌送给权臣燕铁木儿当养子,改名燕帖古思,并几次为他做佛事,祈求平安。燕帖古思过继后,燕铁木儿多次请求立其为皇太子,但都被心有余悸的文宗一口回绝。没过多久,饱受折磨、心力交瘁的文宗就一病不起。

至顺三年(1332年)八月,年仅二十九岁的文宗去世。临终前,他深深忏悔了自己的所作所为:“以前旺忽察都之事,是朕一生所犯的大错,朕常常晚上会想到这件事,可后悔也来不及了。燕帖古思虽说是朕的儿子,朕也很爱他,可今天的皇帝宝座应该是明宗的。你们如果真的爱护朕,就应该让明宗的儿子来继承皇位,这样,我即使在九泉之下见到明宗,也可以有话来塞责啊。”

显然,文宗是想重新履行此前“叔侄相传”的约定,先让明宗的儿子即位,然后再传给自己的儿子燕帖古思。虽然史书没有明确提到文宗的属意对象是谁,但依常理推断,妥懽帖睦尔既然已经不被认为是明宗之子,那么文宗所指,就应该是明宗嫡子、妥懽帖睦尔的异母弟懿璘质班。在父亲与母亲(八不沙)相继被害后,年幼的懿璘质班被文宗留在身边,封为鄜王。文宗去世时,懿璘质班年仅七岁。

接受遗命的权臣燕铁木儿接过的是一个烫手的山芋。明宗之死,就是他与文宗一手策划的,由明宗之子即位,将来能有自己的好下场吗?

于是燕铁木儿赶紧与卜答失里皇后商量,想改立由自己抚养的燕帖古思为帝,但被与文宗有着同样想法的卜答失里皇后一口回绝。看看实在拖不下去,燕铁木儿被迫于至顺三年十月拥立懿璘质班即位,是为宁宗。

宁宗还是个不懂事的小孩子,自然不会对燕铁木儿构成什么威胁,燕铁木儿可以一如既往地主持朝政。但燕铁木儿很清楚,宁宗终有一天会长大。于是,又一幕戏剧发生了,即位仅五十三天,宁宗就被宣布“病死”,虽然三天前他还被安排在大明殿接受百官朝贺。

至此,“叔侄相传”的约定在形式上已圆满完成,该由燕帖古思接替皇位了。可当燕铁木儿重提此事时,却又遭到卜答失里皇后的拒绝。心有余悸的卜答失里大概还没有从一年前丧子的阴影中走出来,说:“天位至重,吾儿恐年小,岂不遭折死耶?”于是决定立妥懽帖睦尔为帝,以燕帖古思为其继承人。无奈的燕铁木儿最终只能接受,派人南下静江寻找妥懽帖睦尔。这一年,妥懽帖睦尔已经十三岁了。

至顺三年年底,在外流放两年多的妥懽帖睦尔终于回到大都。在近郊良乡,燕铁木儿特意安排了仪仗迎接这位新主人。

此时的燕铁木儿与妥懽帖睦尔同样心情复杂,双方的心理戒备使见面显得略有些尴尬。燕铁木儿骑在马上,与妥懽帖睦尔并行,用马鞭指指点点,“语重心长”地谈到国家多难,举步维艰,以及迎接新皇帝的诸多缘由。妥懽帖睦尔只是默默地听着,一言不发。这使得燕铁木儿不禁产生了疑惧,怀疑眼前这个年轻人居心叵测。

在燕铁木儿的授意下,很快就有太史上言,说妥懽帖睦尔不可立为皇帝,立则天下大乱。这样一来,妥懽帖睦尔即位之事就被耽搁下来。直到半年后燕铁木儿去世,权臣伯颜继之而起,妥懽帖睦尔方才于元统元年(1333年)六月于上都正式即位。

扳倒权臣伯颜,顺帝亲政。妥懽帖睦尔在位的前八年,可以说是文宗时权臣势道政治的延续,这一时期又可分为元统(1333—1335年)与至元(1335—1340年)两个时期。前一时期为燕铁木儿家族与伯颜联合执政时期,后一时期为伯颜独自当权时期。此时的妥懽帖睦尔深居宫中,基本上处于渊默无为的状态。

伯颜当政时期,同以前的燕铁木儿相比,权势可谓有过之而无不及。

自元统元年起,伯颜任太师、中书右丞相,封秦王。至元元年清除燕铁木儿家族势力后,伯颜开始独任中书右丞相,至元五年(1339年)又加号大丞相,除独掌中书外,伯颜还兼任其他各类职务,官衔累计达二百四十六字,在元朝是绝无仅有的。

当时在朝官员,多为伯颜党羽,每次散朝,文武百官簇拥其退下,整个朝廷为之一空,以致“天下之人唯知有伯颜而已”。有一次伯颜过生日,满朝文武前往拜寿,因人数众多,还曾发生过踩踏事故。

伯颜专权跋扈的例子,由郯王彻彻秃一案也可见一斑。本来,伯颜出身的蒙古蔑儿乞惕部,世代为蒙古大汗蒙哥及其后裔的奴婢。按惯例,他应当称蒙哥曾孙郯王彻彻秃为使长。但随着权势日益煊赫,伯颜越来越目空一切,乃至放出豪言:“我为太师,位极人臣,岂容有使长耶!”结果,不等皇帝同意,伯颜即将郯王推到光熙门外处死。其他被杀或遭贬的蒙古宗王也不在少数,这在元朝历史上是非常罕见的。

伯颜当政时对汉人、南人的歧视政策,令人发指,严重激化了元朝的民族矛盾。

伯颜当政后不久,即在至元元年采纳平章政事彻里帖木儿的提议,停废科举。伯颜还为此上奏说:“陛下有太子,休教读汉儿人书,汉儿人读书好生欺负人。往时我行有把马者,久不见,问之,曰:应科举未回。我不想科举都是这等人得了。”

科举取士,自唐以来已成为中国王朝选拔官员的主要途径。元朝自仁宗延祐初实行科举以来,到元统元年已举行了七科,共取进士五百三十九人。由科举步入仕途者虽在当时的官僚集团中所占比重不大,但科举制度的实施毕竟为士人敞开了仕途大门,成为笼络士人尤其是汉族知识分子的一个重要手段。伯颜此举,显然是为了打压汉人、南人。

至元三年(1337年)四月,伯颜又下令中书省、枢密院、御史台、六部、宣慰司、廉访司及各路幕官之长,并用蒙古、色目人,汉人、南人不得学习蒙古、色目文字,进一步从制度上杜绝汉人、南人为官。此外,伯颜还以出现多起汉人、南人造反事件为由,重申汉人、南人不得手持兵器的法令,汉人、南人有马匹者也都被官府征缴。据有的记载,当时禁令之严,甚至连农民平时耕作使用的铁叉等农具也被视作兵器而遭禁,以致农民不得不改用木制农具劳动。伯颜对汉族人的仇视甚至到了病态的程度,据记载,他曾奏请杀光张、王、刘、李、赵五姓汉人,这一荒谬建议当然没被采纳。

伯颜的跋扈专权,引起了妥懽帖睦尔的极大恐惧。随着年龄的增长,他越来越感到自己的势单力薄与无奈。此时,伯颜集团内部出现的分裂,为妥懽帖睦尔亲自掌握朝政提供了绝佳良机。出来为他改变这一局面的,正是伯颜的亲侄、时任御史大夫的脱脱。

脱脱虽为伯颜之侄,自幼养于伯父家中,且在其支持下飞黄腾达,但在名儒吴直方的教导下,他接受了许多儒学文化,对伯颜的专横跋扈非常不满。在受伯父派遣入宫宿卫监视妥懽帖睦尔后,脱脱开始有意与妥懽帖睦尔身边仅有的两个亲信世杰班、阿鲁接触,并最终取得妥懽帖睦尔的信任。

至元六年(1340年)二月,乘伯颜率队到柳林围猎之际,在妥懽帖睦尔授意下,脱脱等人发动政变,一举成功夺权。伯颜被流放广东,于中途死去。文宗皇后卜答失里、其子燕帖古思也相继遭贬而死。伯颜的倒台,标志着文宗以来十余年武臣专权政治的结束,从此妥懽帖睦尔正式开始亲政。

至正更化——恢复科举,编纂法典。妥懽帖睦尔亲政时刚过二十岁,年富力强,颇有励精图治之意。他在次年(1341年)正月正式改年号为“至正”,宣布要“与天下更始”,拨乱反正,结束以前的黑暗时代。在妥懽帖睦尔的支持下,脱脱正式出任中书右丞相,着手整顿伯颜专权时的一系列弊政,史称“更化”。

至元六年十二月,元朝宣布恢复科举考试。此后,到至正二十六年(1366年),元朝又陆续举行了九次科举考试,录取进士六百人。这对缓和伯颜专政时加剧的民族矛盾,有一定推动作用。在此期间,元朝还大兴国子监,招收蒙古、色目、汉人三监生员达三千多人。

文宗时,曾于天历二年(1329年)建奎章阁,于阁内收藏书画,聚集文人精英,常备顾问,一时传为美谈。伯颜专权期间,奎章阁无人过问,呈现出一片衰败景象。至正元年(1341年)六月,顺帝将奎章阁改为宣文阁,开设经筵,遴选名儒欧阳玄、李好文、黄溍、许有壬等为皇帝授业。妥懽帖睦尔时常在宣文阁用心读书,留心圣贤之学,与儒臣讲究历代治乱兴衰,“欣欣然有向慕之志”。

其时,又恢复太庙四时祭。太庙四时祭始于英宗,以后历朝遵行。伯颜专权期间,因平章政事彻里帖木儿的建议而改为一祭。脱脱当政后,太庙四时祭很快得以恢复。

此外,英宗朝曾编《大元通制》颁行天下,是一部具有法典性质的法律汇编。但随着法令格例的日渐增多,《大元通制》已越来越无法满足司法审判的需要。至元六年(1340年)七月,元朝正式下令由翰林学士承旨腆哈、奎章阁学士巎巎等删修《大元通制》,开启法典的重修工作。此项工作历时五年多,至正五年(1345年)十一月最后完成,至正六年(1346年)四月颁行天下,名曰《至正条格》。2002年,这部法典的残卷在韩国被发现,引起学界极大关注。另外,《六条政类》是一部以中书省六部为核心内容的大型政典,于至正七年(1347年)三月开始编纂,次年三月完成。

元朝建立后,因正统问题没有解决,迟迟没有修前朝史。脱脱主政后,力主辽、宋、金三朝各为正统,分修三史,并受命出任总裁官。至正三年(1343年)四月,三史编纂工作正式启动,参加编纂者既有汉族文士,也不乏少数民族知识分子。到至正五年(1345年),三史全部完成。其中的后妃、功臣列传,也在至正八年(1348年)由翰林国史院负责主持纂修。

上述更化措施,因主要是在中书右丞相脱脱当政时开始的,有的学者称之为“脱脱更化”。不过,更化应该说首先是得到了顺帝妥懽帖睦尔的支持,而且脱脱虽开更化之端,但在至正四年(1344年)即罢相,其后阿鲁图、别儿怯不花、朵儿只任相五年期间,许多更化后续政策仍得以继续进行,这说明顺帝妥懽帖睦尔才是更化自始至终的实施者。

至正更化虽然带来了一些“中兴”气象,但更多地体现为粉饰文治、调整蒙汉统治关系,很少触及当时日益严重的社会矛盾如财政危机、土地兼并等,当然也无法从根本上挽救元朝统治积重难返的颓势,再加上当时天灾频仍,民变四起,元朝统治逐渐陷入危机之中。

脱脱复出——发行“至正交钞”,恢复黄河故道。至正九年(1349年),在妥懽帖睦尔的支持下,赋闲五年多的脱脱复出,又开始对朝廷弊政进行改革。此次脱脱的改革,主要有变更钞法与治理黄河。

元代壁画《货卖图》

元朝建立后,一直实行纸钞。元世祖忽必烈统治后期,纸钞发行量开始激增,以后历朝均大量印钞,再加上伪钞盛行,钞法日益败坏。至正十年(1350年),在脱脱主持下,元朝开始变更钞法,一是印行“至正交钞”,实际上就是在以前的中统钞上,加盖“至正交钞”字样。以前中统钞与至元钞比价是5∶1,而在加盖“至正交钞”字样后,二者比价却变成1∶2。二是发行“至正通宝”钱,一贯至正交钞折合铜钱一千文。次年,新钞与铜钱发行后,并未达到预期效果,且很快造成通货膨胀加剧,物价飞涨,民间甚至开始出现以物易物的现象。

黄河在中国历史上曾多次改道。至正年间,黄河多次决口泛滥,不仅造成百姓流离失所,流民激增,社会动荡加剧,而且也因浸漫运河、盐场,对元朝的经济命脉构成严重威胁。脱脱复出后,采纳贾鲁恢复黄河故道的建议,于至正十一年(1351年)四月征调大批民工、军兵,开始治理黄河。到十一月完工,黄河终于成功恢复故道。

脱脱当政期间虽建树颇多,但其性格偏狭,无法处理好与同僚的关系,至正九年(1349年)第二次任相后,脱脱对以前迫害过他的政敌睚眦必报,对患难时曾施以援手的哈麻、雪雪兄弟,则信任有加。殊不知,哈麻、雪雪兄弟是政治上的投机分子,他们帮助脱脱,仅仅是为了自己的飞黄腾达,而当脱脱无法满足二人的愿望时,他们很快就将矛头转而对准了脱脱。

至正十四年(1354年)十二月,正当脱脱踌躇满志地统率大军出征高邮时,一个针对他的阴谋在宫中发生了。在哈麻、雪雪兄弟的谗言下,一纸诏书传到了脱脱军营,脱脱被以劳师靡财的罪名剥夺了一切职务,随后又一贬再贬,于第二年被哈麻假传圣旨赐死。

元顺帝统治时期,可谓是元朝内讧发生最多的时期,这种内讧既发生在朝堂之上,也发生在朝堂之外。中枢之争、宗藩之争、父子皇位之争、军阀之争交织在一起,无一不在腐蚀元朝的统治根基,并最终断送了元朝的百年基业。

脱脱死后,哈麻、雪雪兄弟成为当权者,可好景不长,二人很快就因参与太子内禅阴谋被杀。

太子爱猷识理答腊是妥懽帖睦尔庶长子,母亲奇氏本是高丽贡女,曾专门侍奉妥懽帖睦尔饮茶。后因聪慧机敏,日渐受宠,生下皇子爱猷识理答腊后,被赐姓肃良合氏,升为第二皇后。

至正中期以后,妥懽帖睦尔逐渐怠于政事,在哈麻、雪雪等人的鼓动下,开始热衷藏传佛教的秘密修炼。相反,年富力强的太子却野心勃勃,积极谋求参与朝政。善于投机的哈麻、雪雪兄弟成为太子的支持者,开始积极策划逼迫妥懽帖睦尔退位。

至正十六年(1356年),太子阴谋败露,妥懽帖睦尔连连惊呼:“朕头发没有白,牙齿没有掉,怎么就说我老了呢!”不过,他虽然处死了哈麻与雪雪,可对自己的儿子却一直隐忍不发,这使太子的觊觎之心更加膨胀。

哈麻倒台后,搠思监与太平分任中书右、左丞相,搠思监虽与太子关系亲密,可太平却严守中立,太子与奇皇后多次向他暗示,但太平始终不为所动,结果被逼身亡。此后没几年,代表太子的搠思监、朴不花一方,与代表皇帝的老的沙、秃坚帖木儿一方,又展开激烈政争,双方分别勾结军阀扩廓帖木儿、孛罗帖木儿为外援,大打出手。

红巾军起义,元朝灭亡。元末红巾军起义时有两首流行的民谣:“丞相造假钞,舍人做强盗。贾鲁要开河,搅得天下闹。”“堂堂大元,奸佞当权,开河变钞祸根源,惹红巾万千。”看来,当时的人都把脱脱开河与变钞当作元朝灭亡的主要原因。其实,元朝统治到至正中期以后,各种社会矛盾已激化到极点,冰冻三尺,绝非一日之寒。

至元十一年五月,民间秘密组织——白莲教首领韩山童、刘福通在颍州首义。他们事先做了精心安排,在黄河河床埋下一个凿了一只眼的石人,石人背部刻有“莫道石人一只眼,此物一出天下反”几字,然后到处散布“石人一只眼,挑动黄河天下反”的谶语。当开挑黄河的民夫挖出石人时,消息很快传遍大河南北,众人沸腾了。起事的人因头裹红巾,被称为红巾军,又因多为白莲教徒,烧香拜佛,又被称为香军。

全国各地义军揭竿而起,很快发展成燎原之势。元朝统治集团起初还能征调各地兵力,采取大规模军事行动。可到至元十四年底,随着脱脱于军前罢相,百万大军溃散,元朝逐渐开始丧失战略主动权。

当时,全国的义军与割据势力主要有以下几支。

北方红巾军在1355年拥立韩山童的儿子韩林儿为“小明王”,国号宋,年号龙凤。1356年起,龙凤政权发动三路大军北伐,深入北方,对元朝统治者造成极大震动。

南方红巾军1351年拥立徐寿辉为首领,国号天完,年号治平。所谓“天完”,就是压倒“大元”之意。南方红巾军兴起后,势力很快遍布长江流域数省。后来天完将领陈友谅于1360年杀徐寿辉,建汉政权。徐寿辉另一部将明玉珍进占四川,建夏政权。此外,名义上拥戴韩林儿的朱元璋,于1356年渡江占领集庆(今江苏南京),1364年称吴王。

与此同时,非红巾军系统的张士诚,也在1356年占领平江(今江苏苏州),1363年称吴王。另一非红巾军系统的方国珍,长期占据浙东地区的温、台、庆元等路。

元末大乱后,由地方武装势力发展起来的元宗室军阀逐渐成为各战场主角,其中最有名的有两对父子,即答失八都鲁与孛罗帖木儿、察罕帖木儿与扩廓帖木儿。前者出身蒙古将门贵种,世代在四川行省担任高官,后者则是早已定居河南沈丘的探马赤军户,没有太显赫的身世。两对父子在镇压农民军的过程中,都逐渐发展壮大起来,成为支撑元朝统治的重要军事力量。

元代铜火铳

不过,至少从至正二十年(1360年)起,两支武装力量之间就冲突不断,朝廷虽多次进行调解,但都无济于事。至正二十四年(1364年),因卷入朝廷政争,孛罗帖木儿举兵进京,赶走太子,控制朝廷,次年在宫廷政变中被杀。扩廓帖木儿虽去掉了一个竞争对手,可却因拒绝逼宫得罪太子而被免职,再加上他恃才傲物,各路军阀李思齐、张良弼乃至手下的关保、貉高等人纷纷与他对抗,一时众叛亲离,也陷入窘境。

扩廓帖木儿是元末最能征善战的将领,就连明太祖朱元璋也对他十分敬佩。明人记载认为他本为汉人,名王保保,后过继给舅父察罕帖木儿为子。近年出土的扩廓帖木儿生父赛因赤答忽墓志,使我们得以纠正长期以来的错误认识,那就是,扩廓帖木儿出身蒙古,而非汉人。

正当军阀们在北方征战不已的时候,南方的朱元璋集团,却在有条不紊地进行统一各地的事业。元至正二十八年、明洪武元年(1368年)夏,徐达、常遇春率领的北伐大军一路势如破竹,已悄然打到元朝的家门口。

此时,妥懽帖睦尔方如梦初醒,匆忙下令恢复扩廓帖木儿的本兼各职,并命还在混战中的扩廓帖木儿、也速、秃鲁、李思齐等人,分头抵御明军。不过,为时已晚。诏书发布才一个星期,明军就已抵达大都郊外的通州,此时的元军或因路途遥远,或因明军阻截,根本无法回防京师。闰七月二十六日,元军与明军发生短暂交锋,一触即溃,妥懽帖睦尔于是决意北逃。

二十七日,妥懽帖睦尔宣布任命八十三岁的淮王帖木儿不花为监国,庆童为中书左丞相,留守京城。二十八日,他在清宁殿召集三宫后妃、皇太子、皇太子妃等,共同商议出逃事宜。当时宫中的空气异常沉闷,宦官赵伯颜不花痛哭流涕,对妥懽帖睦尔说:“天下,是世祖的天下,陛下应当死守,怎么能弃之不顾呢!臣等愿率领城中军民与众侍卫军出城抵抗,只愿陛下固守京城。”知枢密院事哈剌章也指出,明军已经攻陷通州,如此时皇帝出逃的话,京城马上不保,应当固守待援。妥懽帖睦尔回答道:“也速已经失败,扩廓帖木儿远在太原,还有什么援兵可等呢?”当天晚上,妥懽帖睦尔率领后宫亲信一干人等,开健德门北逃上都,两年后在应昌病死。

八月初二,明军由齐化门填壕破门而入,淮王帖木儿不花等留守官员大都遇难。至此,元朝在全国的统治正式宣告结束。此后的元朝残余势力虽然又与明朝对峙了若干年,但终因大势已去,最后土崩瓦解。


马可·波罗与中国明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