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书 >
- 中国通史 - 社科院 >
- 辽西夏金元
西辽建国
中亚古城遗址
“澶渊之盟”留下的遗产足够契丹贵胄安静地享受生活。辽朝在圣宗时达到鼎盛。辽道宗更是认为契丹族“文质彬彬”,已经不再是“荡无礼法”的夷狄之邦。然而,好景不长,盛极一时的辽朝逐渐走向衰落,最终被来自东北的女真族灭亡。契丹贵族们并没有甘心失败,仍妄图重整河山,“以光中兴”。耶律大石就是其中杰出的代表。他西走中亚,以虎思斡耳朵为中心,建立了西辽王朝。
西辽,中亚和西方史籍中称之为“哈剌契丹”(Qara Khitay)。正如蔡美彪先生所指出的,“正像南迁的南宋是北宋的继续一样,西迁的西辽也是辽朝的继续”。契丹贵族和其他民族一起创建了西辽灿烂的文化,书写了中国和中亚历史上光彩的一页。
接二连三的宫廷内讧。景福元年(1031年),辽圣宗即将死去。他继承母亲萧太后的事业,使辽朝国力达到最高峰,称得上一代圣君。但他临死前始终放不下一件事,所以特地在遗诏中告诫他的继承人耶律宗真:千万不要与生母杀掉齐天皇后。
齐天皇后生过两个儿子,但都夭折了。宫女萧耨斤为辽圣宗生下了耶律宗真。齐天皇后对耶律宗真养如己子,引起萧耨斤的怨恨。辽圣宗知道,一旦萧耨斤得势,以她的性格,很容易报复齐天皇后。如果这样,不只是皇宫将发生内讧,大辽王朝也免不了陷入内讧的泥淖。
辽圣宗深知内讧与国家衰亡的关系。他想竭力阻止内讧尤其是宫廷内讧的发生。但是,悲剧还是上演了。
十六岁的耶律宗真刚刚即位,萧耨斤就马上烧毁辽圣宗的遗诏,临朝摄政。此时,齐天皇后也按照辽圣宗的遗诏成为齐天太后。辽兴宗耶律宗真对齐天太后很有感情。但萧耨斤要报“夺子之恨”。她不顾辽兴宗的阻拦,先将齐天太后囚禁起来,紧接着胁迫其自杀。
在辽兴宗即将亲政时,萧耨斤试图另立次子耶律宗元为帝。但此时的耶律宗元显然实力弱小,他将此事暗中告诉了辽兴宗。辽兴宗忍无可忍,发动军队,将彪悍的皇太后囚禁起来。
事情远没有结束。萧耨斤点燃了耶律宗元的皇帝梦,为下一轮的皇族内讧埋下了祸根。辽兴宗封耶律宗元为皇太弟,并许诺传位给他。然而,辽兴宗去世时让自己的儿子耶律洪基即位,即辽道宗。
清宁九年(1063年),辽道宗在太子山秋猎,耶律宗元及其同党发动叛乱,北院枢密使耶律乙辛等人率宿卫拼死抵抗,双方互有伤亡,而勤王军已至,耶律宗元仅带数骑逃至大漠,最终自杀身亡。
一场皇族内讧就此结束,但可怕的事情还在后面。
皇族内讧,使辽道宗对皇族至亲失去了信任,转而倚重平叛有功的耶律乙辛。耶律乙辛乘机遍结党羽,擅权自重。皇太子整饬朝政时威胁到了耶律乙辛,由此引发了皇室与权臣的直接冲突。
耶律乙辛没有直接叛乱,却使出了阴险的手段。他诬陷皇后与伶人通奸、太子结党叛乱,以此迷惑辽道宗,使得皇后、太子一一被杀。直到耶律乙辛又将毒手伸向辽道宗的皇孙——唯一的直系继承人耶律延禧时,杀妻杀子的辽道宗这才有所醒悟,最终确立了耶律延禧的皇储地位,将耶律乙辛杀死。
新疆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所长 贾丛江
辽朝统治集团的内讧这么多,主要和两项制度有关系,一项是针对皇帝的斡鲁朵制,也叫宫卫制,每个皇帝有自己的斡鲁朵,即宫卫,有自己的军队、部曲、州县、经济收入;另外一项和皇帝斡鲁朵制有些像,叫头下军州制,主要是针对贵族大臣的,贵族本身有相对比较独立的经济和军事力量,这也是导致内讧的一个最主要的制度根源。
乾统元年(1101年),辽道宗死,耶律延禧即位,即天祚帝。在他眼中,辽朝内部在清洗耶律乙辛集团以后,已经没有什么忧患了。外部环境也是和平的,澶渊之盟后辽与宋修好,辽与西夏也保持着很好的关系,其他周边各部落均臣服于辽。在这样的情况下,天祚帝只知道享乐,沉湎于游猎,根本不理朝政。他还常常征调女真部落的首领、贵族陪自己射猎,像使唤奴隶一样,让他们呼鹿、射虎。他还向女真索要海东青和珍珠,使女真苦不堪言。他的见识也就如此而已。他并没有意识到辽朝的基础已动摇,急需加强统治以挽危局。
辽墓壁画《侍从牵马图》
新疆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所长 贾丛江
耶律延禧在位的时候,不止是女真,在他之前的11世纪末期,实际在西北边的漠北草原上已经发生了大规模反辽的叛乱,辽朝镇压叛乱前后花费九年时间,对自身力量已造成很大损失,但是耶律延禧没有意识到这些问题。
辽朝的逐渐虚弱和女真人力量的逐渐增强形成明显的对比。女真族迫切地想要摆脱辽朝的压迫。他们组成部落联盟,形成较大的合力。当富有胆识的完颜阿骨打担任联盟长时,女真迅速崛起。完颜阿骨打率先违抗天祚帝的命令,成为女真的英雄。在他的带领下,女真内部团结起来,同仇敌忾,要与辽朝一争高低。
在首领完颜阿骨打的率领下,女真部队向辽朝发动了战争。辽军节节失利。1115年,完颜阿骨打建立金国,攻占黄龙府。九月,天祚帝率十万大军,号称七十万,发起声势浩大的亲征。金军只有两万,武器装备远远不及辽军,力量对比悬殊。天祚帝决心一举消灭女真。而金军内部也在强大的压力下产生了畏惧心理,就连首领完颜阿骨打也在悲壮的情绪中事先安排好了后事。这是一场决定辽金命运的战争。
然而,奇迹还是发生了。谁也不曾想到,拯救金军命运的力量竟然来自辽军。就在决战即将爆发之时,一支辽军悄悄离开天祚帝,直奔空虚的上京。
这支队伍由辽军都督耶律章奴率领。耶律章奴认为天祚帝昏庸无度,大辽基业迟早要坏在天祚帝手中。所以,他临阵发动政变,准备拥立天祚帝的堂叔魏王耶律淳为帝。对于辽朝来说,这次内讧是如此不合时宜。
耶律章奴的釜底抽薪之举,使天祚帝不得不赶紧从前线撤兵,平息政变。金军趁着辽军仓促撤退之际,集中兵力追击其中坚。辽军死者绵延百余里。而更主要的是,天祚帝亲征失败,严重打击了辽军的军心。
金军步步紧逼,辽军一败再败,上京陷落,天祚帝仓皇逃窜。
局面继续恶化。为夺回辽朝占领的燕云十六州,宋朝与金朝订立了联合灭辽的海上之盟。如此一来,辽朝腹背受敌,面临前所未有的灭国危险。
金军迅速攻陷辽中京大定府,一路追杀。天祚帝先逃到南京,接着又逃到鸳鸯泊(今河北张北西北),逃到西京,继而逃往夹山(今内蒙古武川西南)。
面对急转直下的局面,辽朝大臣们都想挽狂澜于既倒。耶律大石就是其中重要一员。耶律大石,辽太祖耶律阿保机的八世孙,不仅身份显赫,而且通晓契丹、汉文字,为文武全才。他二十九岁时考中进士,不久升迁为翰林应奉。按照辽朝科举制,只有殿试第一名才能被授予此职。耶律大石因此闻名遐迩。此后,他先后担任泰州刺史、祥州刺史等职。
天祚帝逃往夹山时,耶律大石正担任辽兴军节度使,镇守南京道,称得上是辽朝的中流砥柱。然而,当辽朝面临灭顶之灾时,耶律大石成为又一场内讧的主要成员。
耶律大石忠于辽王朝,但天祚帝弃国家于不顾的行为深深地刺痛了他。此时的他,将另立新君视为挽救辽王朝的重要举措。
耶律大石并没有意识到,在国家即将破灭的危急关头,这种另立中央的举动也是对辽王朝的致命打击。
1122年,耶律大石等人在南京析津府拥戴耶律淳为皇帝,改元建福,降天祚帝为湘阴王。这就是北辽政权。北辽政权得到许多契丹贵族的拥护,然而由于处于宋和金的强力夹击之下,形势已异常严峻。
耶律大石被委任为西南路都统,统领军队。他的英雄气魄和军事才能得到了展示,一度大败宋军。然而,怯懦的新皇帝耶律淳不久即在恐慌中死去。北辽虽然击败了宋军的进攻,但抵挡不住女真的锐兵。南京失陷,北辽难以为继。
新疆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所长 贾丛江
在北辽这个小朝廷投靠谁的问题上,出现了争议。一部分主张降宋,一部分像西王萧干,主张直接到他的地盘西王府去,而另一部分像耶律大石主张转投天祚帝。耶律大石为什么这么考虑呢?其实这是为辽朝的命运考虑。降宋这个出路显然不行,因为降宋还是意味着辽朝消失。到西王萧干那个地方去的话,当然西王萧干也是统治集团的内部人物,但那毕竟不是契丹本族的地盘。这个时候要保持辽朝的正统,使这个王朝能够延续下去,这杆大旗就只剩下了天祚帝。
耶律大石参与了建立北辽的活动,对天祚帝来说,无疑这是一种背叛。但在北辽即将瓦解之时,耶律大石意识到,再不和天祚帝合兵一处,加强力量,辽朝就彻底完了。于是,他冒着被杀的危险,投奔西部的天祚帝。
天祚帝质问耶律大石怎敢另立山头。耶律大石回答:“陛下放弃国家而出逃,使黎民涂炭。即便立十个耶律淳,也都是太祖的子孙。难道不比向他人乞求活命强吗?”天祚帝无言以对,赦免了耶律大石并任命他为都统。
两支力量的团结,给了辽王朝最后的希望。天祚帝又招揽了一些部落,迫切地想要出兵,马上收复失地。
耶律大石保持了冷静,认为辽军当前的力量根本不是金军的对手,急于求战,绝非上策,应该积蓄力量,待时而动。然而天祚帝执意出兵,辽朝内部再次出现无法调解的争执。最后,耶律大石愤然出走。这应该是辽朝的最后一次内讧。
耶律大石在可敦称王。保大四年(1124年),耶律大石率二百铁骑连夜离开天祚帝。东面和南面是他熟悉的故土,但已经无法回去了。西北部虽是陌生的土地,但他别无选择。只有那里才有辽朝的力量,他才可能东山再起,挽救辽朝。这是一条前途未卜的艰难之旅。他要离开自己的故土,向西而行。
经过三天的艰难行程,耶律大石翻过了连绵的大青山,渡过了奔腾的黑水,到达白达达部落。契丹在这里仍有崇高的声誉,白达达首领床古儿主动献马四百匹、骆驼二十头。
短暂休整后,耶律大石继续向西北转移,穿过风沙飞扬、寸草不生的沙漠,奔向下一个目标——辽西北路招讨司所在地可敦城。艰难处境下,死亡随时降临。耶律大石越发思念美丽的故土。他一次又一次总结辽朝失败的根源,为什么如此强大的辽朝,竟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就被弱小的金军打得落花流水?他最终得出结论,辽朝其实不是亡于金军,而是亡于内讧。看到自己的队伍处在生死边缘,他也不能不想,离开天祚帝究竟是对是错?然而,到了此时,耶律大石已经没有回头路了。这是历史上一次罕见的远征。绵延千里的大漠,寒冷陡峭的雪山,数不清的戈壁、河流和群山,都成了征服对象。恢复辽国,这一坚强不屈的精神和信念,成为支撑耶律大石远行的动力。
与此同时,不听耶律大石劝告的天祚帝很快被金军击溃,不得不四处逃窜,饱受饥饿、寒冷之苦,最终于保大五年(1125年)被金军俘虏。三年后,天祚帝病死在白山以东的囚所。辽朝灭亡。
辽朝灭亡时,中国主要有四股力量。最主要的是金朝和宋朝。它们在维持短暂的和平后即展开战争。金军也将主要精力放在对付宋朝上。西夏王朝仍然维护着自己的统治。最后一支重要力量则在西北,属于辽朝。金军虽然灭了辽朝,但辽朝在西北的军事力量并没有受到损失。在他们看来,辽朝并没有灭亡,收复失地成为他们的首要任务。
内蒙古巴丹吉林沙漠
戍守在可敦城的辽朝将士听说国家灭亡的消息后,茫然不知去向。威名远扬的耶律大石来了,可敦城顿时充满了希望。
耶律大石马上召集当地七州十八部的首领,以复国为号召,聚拢人心。“共救君父,济生民于难”,成为复辽的一面旗帜。耶律大石因此得到七州十八部的有力支持,迅速发展到精兵万人,战马万匹。他自称王,依照辽朝制度设立了南北面官署,完备军器,积蓄力量。西辽延庆五年(1128年),耶律大石已结集到数十万兵马,一个新的强大的国家已现雏形。
西辽建国——辽政权的延续。在可敦城称王以后,耶律大石又一次面临重大的抉择。向东?还是向西?
如果向东,意味着与金作战,收复失地。这正是耶律大石梦寐以求的。但金朝处于经济和军事的上升期,耶律大石的力量还远远不能抗衡。
如果向西,则既有机遇,又有风险。机遇是,曾经非常强大的喀喇汗王朝已经分裂成东西两部,力量明显衰退。高昌回鹘王国也进入衰落期。风险是,那里的一切都是陌生而混乱的。除东喀喇汗国、西喀喇汗国、高昌回鹘王国外,还有众多的突厥语系的部族。而这些国家和部族,又与更西的花剌子模、塞尔柱王朝、葛逻禄诸部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关系非常复杂。
风沙漫天,模糊了耶律大石的眼睛。向西,意味着更大的风沙,也意味着更加远离故土。但耶律大石和他的军队别无选择,当他们远行时,风沙中传来悲壮的歌声。他们都想,现在向西,是为了以后能够向东,恢复故国。既然如此,还有什么苦难不能承受呢?
延庆七年(1130年),耶律大石率军西进,来到了高昌回鹘国。虽然是开拓疆土,但耶律大石努力传达团结与和平的信号。他借道高昌时,历数两国旧好,一再声称自己只是借道,没有其他意图。耶律大石发出的友好信息,赢得了高昌政权的好感。高昌国王毕勒哥盛情款待耶律大石,大宴三日,并赠送马匹六百匹、骆驼一百头、羊三千只,表示愿意归附耶律大石。
耶律大石没有食言,继续向西,进入喀喇汗王朝境内。在这里,耶律大石的军队受到了袭击,遭遇了一些挫折。耶律大石依然按照既定的方针,尽量不消耗自己的力量,避免大规模的战争,转而前往叶密立。不久,耶律大石率领的主力成功沿天山北麓到达叶密立河流域,并在那里建立起一座城市。
耶律大石的军队受到了周围突厥语系各部族的欢迎,他们修筑城池,招抚部众,户数很快增加至四万户。至此,经过八年的努力和奋斗,耶律大石行程数万里,开拓了一块广阔的领土,控制了东起土拉河、西至额敏河的广大地区。
延庆九年(1132年),耶律大石在叶密立正式称帝,采用突厥汗号——菊儿汗,意思是“大汗之汗”,同时采用汉尊号——天祐皇帝。西辽政权由此建立,历史上又称其为哈剌契丹(黑契丹)。它是辽政权的延续。
新疆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所长 贾丛江
西辽王朝在皇统上与辽朝一脉相承,实际上,它的典章制度、统治民族、风俗习惯、文化传统也完全是对辽朝的一种继承,它只不过是辽朝在一块新地域的延续。
耶律大石在称帝的同年,率军进入高昌回鹘王国境内,高昌毫无抵抗,归顺了西辽。耶律大石仍让回鹘汗王统治这一地区,另设“监国”以作监督。他宽容地对待各民族的人,各种信仰都得以自由发展。这样的政策,有利于团结归顺的人民。
西辽延庆九年,耶律大石要向西前往一千里以外更远的地方,与其说是转场,不如说是一次战略的转移。这次西行的目的地是位于中亚的东喀喇汗国首府巴拉沙衮。因为那里有更多的资源和机遇,有更大的发展。然而,那里同样充满了风险与变故。
唐开成五年(840年),回鹘的一支在今天吉尔吉斯斯坦托克马克以南偏西的巴拉沙衮建立了牙帐,称作“喀喇斡耳朵”,这个王朝就是喀喇汗王朝。辽重熙十年(1041年),喀喇汗王朝分为东西两部。
西辽康国元年(1134年)初,东喀喇汗国的国王伊卜拉欣无力治理好自己的国家,遂邀请耶律大石前往巴拉沙衮。这是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耶律大石将伊卜拉欣降为土库曼王,就此“登上了那不费他分文的宝座”。
“东北西南,左山右川,延袤万里。”耶律大石决定在巴拉沙衮建都,并将国都名字改为虎思斡耳朵(斡耳朵,即行营,这与少数民族游牧的习惯有着密切的关系,斡耳朵不仅是他们游猎的住所,也是其商讨重大事务的场所)。不久,原来东喀喇汗国国王无法治理的康里人和葛逻禄人均臣服于耶律大石。
吉尔吉斯斯坦巴拉沙衮古城遗迹
西辽的国力成倍地提升,耶律大石想要恢复辽朝故国的念头也再次强烈起来。虽然已是尊贵无比,然而,生活在巴拉沙衮这座具有浓郁伊斯兰风格的城市当中,耶律大石内心的思绪却仍在东方。从当年西行的第一天起,他的所有举动无不以恢复辽朝故国为目的。
康国元年,在虎思斡耳朵建都后不久,耶律大石便派出七万大军开始了他的东征计划。临行前,他嘱咐军队的统帅:“信赏必罚,与士卒同甘苦,择善水草以立营,量敌而进,毋自取祸败也。”此次东征,寄托了耶律大石最大的希望。
然而,由于西辽和金朝相距遥远,路途当中,自然环境恶劣,又有大漠阻隔,牛马多死,浩大的军队只能无功而返。耶律大石受到沉重的打击。他不断向西发展,始终是为了恢复东面的国土,但万万没有想到,自己已经离开故土太远太远,竟然永远无法返回了。耶律大石仰天而叹:“皇天弗顺,数也。”
现实如此残酷,耶律大石最终放弃了收复辽朝失地的目标。而作为一国之主,耶律大石已再无退路。他和他的将士们,必须在西部开拓出自己的强大帝国。
新疆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所长 贾丛江
耶律大石在中亚立足以后,当年就发动了东征。七万骑兵,对中亚这个地方来说是很大一支力量,毕竟他是新到这个地方,投入这么大一支军队,可以看出他当时对东征也有很高的期盼。这实际上是对他自己主张的一个交代,同时对当时随他来的这些西迁将士,包括契丹人、汉人还有其他一些部族的人,也是一个政治交代。东征的失败,确实对耶律大石打击很大,阻断了他以及以他为首的西辽统治集团光复故土这个政治考量。
卡特万会战——西辽成中亚霸主。恢复东方故土的努力完全失败后,耶律大石强烈地意识到,他只能往西部发展。这一次,他一反常态,选择了主动出击,进攻西喀喇汗国,击败了马合木汗的抵抗。西喀喇汗国的军队逃往萨末鞬,依附西部强大的塞尔柱王朝。耶律大石也不追击,而是巩固新占领的土地,继续关注形势的变化。
喀喇汗王朝西部是塞尔柱王朝以及附属于它的花剌子模和葛逻禄诸部。在这片辽阔的疆土上,内乱和纷争已延续了数百年。西部的形势对耶律大石来说异常严峻,但他已经别无选择,只能放眼向西。
不久,塞尔柱王朝的君主桑贾尔发动了对葛逻禄人的攻击。葛逻禄人向耶律大石求援。机会终于到来。耶律大石写信要桑贾尔放弃进攻。桑贾尔反而来信吹嘘自己的军队无所不能。耶律大石随后准备发动进攻。
这是耶律大石西进中最大的一场战役,也是震惊世界的一场战役。在西进的路途中,耶律大石从不轻易开启大的战役。但这一次,为了一个强大的帝国稳立在西部,他要集结所有力量打一场硬仗。
康国八年(1141年),激战在萨末鞬以北的卡特万展开。桑贾尔有十万多骑兵,兵力远超西辽,但耶律大石毫不畏惧。两军相望两里许。面对敌方骑兵,耶律大石鼓励将士:“彼军虽多而无谋,攻之,则首尾不顾,我师必胜。”耶律大石指挥若定,分左中右三路军马强攻敌军,迫使桑贾尔军队首尾不顾,全军溃败,桑贾尔本人也向西逃跑。塞尔柱王朝的势力从此退出河中地区。这就是中亚史上著名的卡特万会战。
新疆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所长 贾丛江
卡特万会战是当时决定中亚整个政治格局的一场决定性的战役。这场战役打完以后,中亚就是另外一种政治格局,这种格局我们现在都很清楚,就是西辽确立了在新疆、中亚地区,也就是葱岭东西地区的统治地位,统一了葱岭东西。
耶律大石进入河中地区的最大城市萨末鞬,称它为河中府。封原西喀喇汗王朝马合木汗的弟弟伊卜拉欣为桃花石汗,继续统治这一地区。
卡特万会战后,耶律大石的军事力量已空前强大,开始进攻位于阿姆河下游和咸海东南的花剌子模。花剌子模阿里耶愿意效忠耶律大石,每年进贡牲畜和物品。西辽军队从花剌子模撤军。
在失去东部疆土以后,耶律大石奇迹般地又在西部建立起一个可以与原来的辽朝相媲美的新王朝。其疆域东起土拉河,西至咸海,北至巴尔喀什湖,南尽阿姆河、兴都库什山、昆仑山,领土面积远超南宋、西夏。
宽容的文化政策。对高昌回鹘、东喀喇汗国、西喀喇汗国、花剌子模等属国,耶律大石优待它们的国王,让他们因俗而治,自己去管理,拥有充分的主权,而西辽只是派出一名沙黑纳(监临官)监察,收取很少的岁贡。
在宗教信仰和语言文字上,耶律大石继续采取团结务实和宽容的政策,维护和平局面。契丹人是信仰萨满教的,但耶律大石允许当地的民众信仰伊斯兰教、佛教、景教、犹太教等宗教。他也允许当地居民使用当地的语言文字。这种兼容并蓄的文化包容政策,在西辽统治中亚的七八十年间,形成了文化繁荣。
萨满法服
耶律大石有着深厚的汉文化素养。他的一些文诰就是用汉文颁布的。所铸钱币,用汉文年号和汉族对钱币的称呼。他还将中国的户口赋税制度带到了中亚。起初,中亚地区多实行土地税,一般是收获量的三分之一。耶律大石实行户口赋税制度,不管是城市居民还是农牧民,每年仅仅收取一个狄纳尔,显然比以前轻得多。
如今,在西辽故地——吉尔吉斯等地,能够找到的与西辽有关的文物和遗迹屈指可数。关于耶律大石、西辽乃至契丹的历史,似乎也都被这里的人们所遗忘。然而,有些东西始终无法改变,那就是血脉。
土耳其清真寺
在吉尔吉斯斯坦首都比什凯克附近的山谷草原之中,依然生活着崇尚自然、保留着传统生活方式的契丹人。他们大多数认为自己的身体里仍然流淌着西辽人的血液。他们的信念也像耶律大石一样坚定。他们不仅没有忘记,而且努力寻找更多的关于契丹人的根脉。
契丹人尊崇太阳的力量,以期蒸蒸日上,如日中天。所以,也有人称他们为太阳契丹。他们似乎拥有超越时空的坚韧与力量。目前,在吉尔吉斯四十多个大的部落中,契丹部落是最大的部落之一,人口达到五十多万,占吉尔吉斯总人口将近十分之一。他们至今依然保留着“崇东拜日”的习俗,以这种方式表达自己寻根溯源的愿望和对自己契丹身份的认同。
正如《世界征服者史》所载:“当哈剌契丹的诸汗控制了河中时,算端(苏丹)乌思蛮(奥斯曼)也受菊儿汗的统治,服从他的敕旨和禁令。菊儿汗那方面让他继续拥有河中的国土,没有把他从那里撵走,满足于征收一小笔年贡和把一名沙黑纳派驻在他那里。算端乌思蛮过着安适和快乐的生活,每当朝见菊儿汗时,总受到尊崇礼敬的接待。”
成吉思汗军队与西亚军队作战的情景
康国十年(1143年),耶律大石逝世,在位近二十年,享年五十七岁,庙号“德宗”。他的一生是如此矛盾、坎坷并富有传奇色彩。他后半生最大的理想就是恢复故国江山,然而,即使他拼尽了所有的才华和力量,即使他已经最强大了,但他始终无法实现夙愿。这是他内心永久的痛。直到临终,他依然只能带着浓浓的乡愁,远远地遥望东方。
我们可以仰望耶律大石当时的辉煌,然而西辽仅仅存在了八九十年,便土崩瓦解。高昌回鹘和葛逻禄部先后归顺了蒙古。花剌子模脱离了西辽的控制,并灭亡了西部喀喇汗王朝。东部喀喇汗王朝也曾起兵造反。西辽所统治的仅剩下直辖地。但没过多久,乃蛮部的王子屈出律窃取了政权,最终被成吉思汗的蒙古铁骑消灭了。只有雄伟的虎思斡耳朵遗址,使人们可以感受到耶律大石和西辽王朝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