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书 >
- 中国通史 - 社科院 >
- 辽西夏金元
金朝兴亡
金中都宫殿遗址
12世纪,完颜阿骨打建立的金朝相继灭掉了辽和北宋,由此,偌大的中国形成了金和南宋对峙的局面。
位于北京广安门附近的辽金城垣博物馆保留的金中都的建筑构件,使人遥想12世纪金朝京城的繁华。金代文人赵秉文的《夜卧炕暖》描绘出当时北京城商品交易的景象:“京师岁苦寒,桂玉不易求。斗粟换束薪,掉臂不肯酬。日粜五升米,未有旦夕忧。近山富黑翳,百金不难谋。地炕规玲珑,火穴通深幽。”
完颜亮迁都。位于今黑龙江阿城的金上京会宁府遗址,是金朝初期的都城,金朝的第三代皇帝金熙宗时最终修建完成。金朝正是从这里走向繁盛。
金初并没有形成固定的继承制度,拥有“谙班勃极烈”称号者最终会成为皇帝的继任者。金太宗原来无意让完颜亶继任,但其幼小的年龄成为各方势力争取权力的筹码。在众多权臣的辅佐下,完颜亶最终登上皇位,即金熙宗。熙宗少年即位,大臣辅政,国君有名无实。熙宗成年后力图加强自己的权力,他首先除掉了自比周公的粘罕,接着依靠兀术废掉了粘罕所支持的刘豫伪齐政权,杀掉了自以为太宗继承人而目无熙宗的太宗长子完颜宗磐,为政治改革扫平了道路。
熙宗特别重视汉文化,“所游之处,尽文墨之士”。他不满足于金太宗模仿辽朝汉官制度所进行的改革,而是起用降金的宋代大臣,仿照唐宋旧制,确立了宰辅制度,在中央实行三省六部制。鉴于权臣当道的教训,这次改制废除了女真族原有的勃极烈制度。“平地突起金天龙,面如紫玉真英雄。化行江汉服羌戎,百年以来夸俊功。参用辽宋为帝制,文采风流几学士。”这是元代文人郝经笔下的金熙宗。熙宗参用唐宋旧制,创立的以汉法为中心的政治体制,决定了金朝百余年间的政治走向。
面对复杂多变的权力斗争,熙宗最终无法控制局面,他试图推行的汉官制度阻力重重。他也因此常年处于压抑之中,酗酒为快,滥杀无辜,积怨颇深。这一情形被觊觎皇位已久的完颜亮看在眼里。不久,完颜亮亲手杀掉堂兄熙宗自立。完颜亮就是海陵王。
海陵王认为,金朝疆土广袤而京师偏处一隅,不合时宜。贞元元年(1153年),他在大多数汉族官员的支持下,把都城从上京迁到燕京,改称中都,也就是今天的北京。这样金朝统治中心由东北内移到汉族地区。这也是北京历史上第一次成为王朝首都。
为实现迁都目标,他将始祖以下十个皇帝的坟墓迁到燕京附近的大房山埋葬,同时命令会宁府毁掉宫殿宅第,把原址夷为平地,让百姓耕种。这样破釜沉舟的做法使金宗室、贵族无法回到上京,只能跟从他迁来燕京,海陵王从而将女真地区和汉族地区都置于自己的掌控之下。
北京市房山区金代陵园遗址
海陵王专注于熙宗未竟的事业,加强中央集权,实现政令的统一,改变金代初期制度混乱的局面。正隆元年(1156年),海陵王下令废掉三省制中的中书、门下二省,仅留下尚书一省,作为最高行政机关,以尚书省左右丞相为宰相,和枢密院一起执掌朝政。他还废除了金初期根据风俗不同而设定的南北选,专以词赋开科选拔官员,完善了官吏选任机制。地方行政上,他确定了金代五京、十四总管府、十九路地方行政区的政区格局。他还废掉了金初为安抚中原百姓设立的行台尚书省。行台的取消,使海陵王将河北、河南及中原这一生产最发达的地区掌握在自己手中,结束了金朝权力分散的局面,最终实现了金朝的中央集权。
隆兴和议。实现政令的统一只不过是海陵王的战略目标之一,而灭亡南宋、实现全国统一才是其主要目标。海陵王具有很高的汉文化水平,他认为已经接受汉文化的金朝与宋只有南北之分,没有夷夏之别。他反对故意抬高汉族,贬低少数民族。他崇拜试图灭亡东晋、统一南北的前秦苻坚。“万里车书一混同,江南岂有别疆封。提兵百万西湖上,立马吴山第一峰。”这首由蔡珪代他所作的“御制”诗,表达了他统一全国的决心。他甚至将都城迁往原来北宋的首都汴京。
海陵王伐宋的决心已定,众人很难阻挡。太医祁宰利用给元妃看病之机,谏言海陵王放弃伐宋,他认为“宋人无罪,师出无名”,而且伐宋是“人事之不修”,“天时不顺”,“地利不便”。海陵王竟然将祁宰“戮于市”,还没收了他的家产。不久,海陵王发兵全线出击南宋。战争的性质决定了战争的后果。海陵王为满足个人私欲而进行的战争造成了土地荒芜、人口锐减、经济萧条的局面。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就在海陵王进攻南宋的同时,后方的完颜雍乘机发动东京兵变,登上皇位,改元大定。这对试图在灭宋之后改元大定的海陵王是何等的讽刺。他信誓旦旦要统一南北,最终却落了个乱箭穿身的下场,死后被他的继任者贬为海陵庶人,没有了皇帝的荣耀。
金世宗完颜雍在内外交困中登上皇位。为稳定局势,他在即位的诏书中列举了海陵王滥杀无辜、拆毁会宁府、大兴土木、动众兴兵等十七条罪状,极力贬低完颜亮,表示自己顺应天意。
世宗在东京即位后,听从了李石、独吉义等人的建议,将都城迁往中都,以中都为统治中心,号令天下。他继承和完善了海陵王时期的中央集权制度,在任用新人的同时,继续留用海陵王时期的部分上层官员。
世宗看到海陵王伐宋带来的恶果,试图与宋议和。金宋双方在几经交手之后,最终达成了隆兴和议,因和议至乾道元年(1165年)正式生效,故又称乾道之盟。双方进一步确定西以大散关,东以淮河为界,金宋疆域从此稳定下来。此后的四十年间,双方再也没有发生过大的战事。
大定明昌之治。中央集权的加强使原来偏居东北一隅的女真人融入汉文化的熔炉中。政权的稳固,社会的安定,特别是宋金停止战争,也为北方社会经济的发展创造了稳定的政治条件。金朝在世宗、章宗时,“治内日久,宇内小康”,出现了太平盛世的局面,史称“大定明昌之治”。
大定是金世宗的年号。被比作汉文帝、称为“小尧舜”的他,在位期间整顿吏治,选贤任能,赏罚分明,鼓励进谏,轻徭薄赋,招抚流亡,发展生产,与民休息,从而出现了“朝臣守职,上下相安,家给人足,仓廪有余”的全盛局面,“税不及什一,两税之外,一无横敛,不数年间,仓库充实,民物殷富,四夷宾服,以致大定三十年之太平”。
明昌是金章宗的年号。章宗完颜璟是世宗的孙子,从小就学习女真语言文字和汉文经籍。他继承了他祖父的政治策略,从整顿吏治入手,任贤用能,赏罚有序,裁汰冗员,还限制官员的频繁流动。《金史•循吏传》说:“世宗承海陵凋攰之余,休养生息,迄于明昌、承安之间,民物滋殖,循吏迭出焉。”
章宗继续完善了中央集权制度。他在位的二十年间,“正礼乐,修刑法,定官制,典章文物粲然成一代治规”。章宗重视法制建设,他在位时创制了金朝第一部较为完备的法典《泰和律》,改变了金建国以来礼乐刑政因袭辽宋旧制、杂乱无章的局面,废除了滥用刑罚特别是死刑的做法。《泰和律》直至元朝初年仍然被蒙古统治者使用。
内蒙古锡林郭勒盟苏尼特左旗金代界壕遗址
熙宗朝以来,蒙古就不断骚扰金朝的北部边境。到大定、明昌时,蒙古的势力迅速发展,成为金朝的一大威胁。大定年间,在北方广泛流传着这样的民谣:“鞑靼来,鞑靼去,赶得官家没处去。”为了抵御来自北方蒙古的侵扰,金代陆续修筑了一条长长的界壕,后人称之为金长城。金长城有界壕和边堡两部分组成,界壕是指用来阻止骑兵的沟壑,金还在水草便利的地方设立边堡驻扎军队进行防御。据考古工作者勘测,金长城东北起自内蒙古呼伦贝尔莫力达瓦旗,沿大兴安岭东南麓西南行,穿过锡林郭勒草原,绵延二千余里。
金统治下北方经济的发展。战争的毁灭性不言而喻。辽金时期,北方战争频繁,常年战乱势必造成经济的衰退。很长时间以来,史学界普遍认为这一时期北方经济破坏严重,甚至有了严重的倒退,自此北方社会经济进入了黑暗的时代。我们究竟应该怎样看待金代北方的经济呢?
河北地区在金代是比较发达的地区。金朝初年,出使金国的宋使许亢宗在河北中部亲眼看到幽州之地沃野千里,五谷百果、良材美木无所不有。山东经济恢复也很快,以至于金人称山东富庶甲天下。因为长期战争而无从发展的河南经济,此时由于人口的大量南迁获得发展的机会。当南宋发生大规模饥荒时,有大批小麦从金境内运到宋金交界的榷场,用来换取十分短缺的铜钱。
金代北方耕地面积也有所增加,单位面积产量与北宋时北方水平接近。章宗泰和七年(1207年),金统治地区的户口数已经超过了原北宋的北方地区。
黑龙江阿城东南部与五常毗邻的半山区小岭及五道岭一带的缓坡上,到处分布着金代早期冶铁遗址。位于克东县境内的金代蒲峪路故城遗址发现有大量铁器,代表着金代中期冶炼业的精湛技艺。
位于河北磁县(古称磁州)观台镇的观台窑遗址,散布着很多瓷器的残片。这里出土的金代瓷器以白地黑花为特点,图案简洁,造型优美。位于河北邯郸的彭城镇是磁州窑系的另一个中心地带。众多以白地黑花为特征的精美瓷器显现着当时陶瓷制造工艺的发达。首都博物馆收藏的三彩萧何追韩信图枕,用写意的手法绘制出萧何月下追韩信的故事。上海博物馆收藏的一件白地黑花纹枕,山西博物馆收藏的一件黄釉黑花纹虎枕,都是大定时期的作品。众多定窑、钧窑和耀州窑的瓷器,展示着这一时期陶瓷业的繁荣。
金代耀州窑缠枝纹香炉
金代白釉褐彩花卉纹都鲁瓶
静静横跨在永定河之上的卢沟桥向人们述说着当年金中都的繁华。金世宗时,南宋使者楼鑰发现河北境内市井繁盛,远远超过黄河以南。一些市镇的发展昭示着商业的繁荣。原来还是芦苇丛生的宝坻(今属天津),因为盐业的发展,在金朝被升为县,章宗时甚至一度升格为盈州。
宋金政府还在淮河沿岸和西部边地设立了用于双边贸易的榷场。金用丝织品、小麦换取大量的茶叶和铜钱。由于金境内铜资源缺乏,上自两汉下至辽宋的旧钱都可以在金境内流通,尤其以北宋的铜钱最多。后来金朝甚至在全国范围内发行纸币,但不久随着金朝的信用危机而消亡。
总体说来,金代经济虽然经历了短暂的战争破坏,但不久就迅速恢复,黑暗中已经迎来了曙光。金世宗、章宗在位的五十年间,北方经济更是持续发展。
“金以儒亡”之说。金朝繁盛的表象之后却隐藏着盛极而衰的苗头。刘祁《归潜志》载:“章宗聪慧有父风,属文为学,崇尚儒雅,故一时名士辈出,大臣执政多有文采、学问可取,能吏直臣皆得显用,政令修举,文治烂然,金朝之盛极矣。”然而,“文学止于词章,不知讲明经术为保国保民之道,以图基祚久长。又颇好浮侈,崇建宫阙,外戚小人多预政,且无志圣贤高躅,阴尚夷风。大臣惟知奉承,不敢逆其所好。故上下皆无维持长世之策,安乐一时,此所以启大安、贞祐之弱也。”
金交钞铜版
章宗承安年间(1196—1200年),金朝开始走向衰落。黄河大堤三次决口,百姓受灾严重,流离失所;吏治腐败,贪污成风;滥发纸币造成货币贬值;社会矛盾加剧,民族矛盾激化。内忧外患加剧了金朝的衰亡。
兴起的蒙古注定是金朝遇到的一个难缠的对手。早在金熙宗、世宗时,蒙古就频繁骚扰北部边境。金章宗泰和六年(1206年),成吉思汗建立大蒙古国。随着成吉思汗领导的蒙古部力量的逐渐强大,章宗的继任者只能在苟延残喘中度日。
金宣宗时已经丧失了黄河以北的大片领土,中都城已经成为一座孤城。苟且偷安的金宣宗选择放弃中都和河北广大地区,南迁汴京(今河南开封)。此时北方各地出现了许多结寨自保的势力,金朝妄图借用他们的力量抗击蒙古大军,恢复故土,便分封了九人为公,史称“九公封建”。但很快,金宣宗恢复故土的理想便如肥皂泡一般破灭了。
蒙古首领窝阔台即位大汗后,发动了对金朝的最后进攻。在河南禹州境内的三峰山,金军的主力被拖雷率领的蒙古军打败,金朝大势已去。不久蒙古军占领汴京,金天兴三年(1234年),蒙古联合南宋攻破金朝最后的阵地蔡州。曾经繁盛一时的金朝宣告灭亡。女真族再一次建立政权已经是四百多年后的清王朝了。
金朝历九代,凡一百二十年,和辽、西夏相比是最为繁荣的一个王朝,却又是寿命最短的王朝。这个繁盛的王朝为什么会在如此短暂的时间内消亡呢?
金代“崞县游祥”银铤
“金以兵得国,亦以兵失国。”完颜阿骨打以几万人灭掉了辽和北宋,固然与辽宋统治者的腐朽无能有关,但女真人艰苦卓绝、英勇善战的性格也至关重要。但金建国后将女真的猛安谋克迁移到汉人居住的地区从事屯田,生活方式的改变和长时间的安逸生活养成了他们懒散、奢靡、安于享乐的生活作风,汉文化的影响也彻底消弭了他们英勇善战的性格,在声势浩大的蒙古铁骑的冲击下很快就一败涂地。
四百年后,清太宗皇太极在阐述他对金朝灭亡的看法时说道:“朕思金太祖、太宗法度详明,可垂久远。至熙宗合喇及完颜亮之世尽废之,耽于酒色,盘乐无度,效汉人之陋习。世宗即位,奋图法祖,勤求治理,惟恐子孙仍效汉俗,豫为禁约,屡以无忘祖宗为训,衣服语言,悉遵旧制,时时练习骑射,以备武功。虽垂训如此,后世之君,渐至懈废,忘其骑射。至于哀宗,社稷倾危,国遂灭亡。”显然,皇太极将金朝灭亡的原因归结于金朝统治者的汉化政策,忘记骑射训练,与史家所称“金以儒亡”基本吻合。
的确,在金朝的统治过程中一直经历着保持女真传统还是汉化的斗争。熙宗和海陵王对汉文化的接受,决定了金朝的汉化方向。而这一潮流在当时的历史境遇中似乎是无法摆脱的一个现实。金世宗、章宗为限制女真人的过快汉化发起了一场女真文化复兴运动,但是个人的努力毕竟无法扭转历史发展的进程,最终女真族走向了全盘汉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