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书 >
- 中国通史 - 社科院 >
- 辽西夏金元
蒙古兴起
成吉思汗像
亚洲腹地,辽阔的草原和无垠的沙漠点缀其中,这里生活着一个伟大的民族——蒙古族。这个马背上的民族,已经在这里繁衍生息了许多个世纪。骑着骏马,唱着牧歌,赶着牧群,逐水草而居,融入大地与天空,过着天人合一的游牧生活。
历史的脚步常常出人意料。13世纪上半叶,茫茫草原上突然刮起一阵旋风。旋风掠过大半个欧亚大陆,一个让全世界震惊的草原游牧帝国,像一轮太阳跃出历史的地平线。这个游牧政权的缔造者,就是被称为一代天骄的成吉思汗。
蒙兀室韦武士独木棺,内蒙古呼伦贝尔市陈巴尔虎旗西乌珠尔出土。
铁木真坎坷的幼年时光。成吉思汗本名铁木真,出身于蒙古部乞颜氏贵族世家。
蒙古则发源于中国东北,属室韦诸部的一支——蒙兀室韦。
室韦的名称最早见于《魏书》,作“失韦”,与鲜卑、乌桓、契丹等族同属一源,均属东胡系统。而根据新旧《唐书》记载,我们可以大致推测出“蒙兀室韦”的方位在额尔古纳河下游之东,大兴安岭的北端。南宋初年洪皓所著《松漠纪闻》也明确指出,蒙古“即唐蒙兀部”。
无独有偶,14世纪初波斯蒙古伊利汗国宫廷史学家拉施特所编《史集》,也对蒙古族的发祥地做出如下描述:大约距今两千年前,古代被称为蒙古的那个部落,与另一些突厥部落发生了矛盾,终于引起战争。据值得信赖的贵人们所转告的一则故事说,另一些部落战胜了蒙古人,对他们进行了大屠杀,使他们只剩下两男两女。这两家人害怕敌人,逃到了一处人迹罕至的地方,那里四周唯有群山和森林,除了通过一条羊肠小道,历经艰难险阻可达其间外,任何一面别无途径。在这些山中间,有丰盛的草和气候良好的草原。这个地方名叫额尔古涅—昆。“昆”字意为山坡,而“额尔古涅”意为险峻;这个地方意即“峻岭”。
传说中的蒙古人逃难地——额尔古涅—昆,无疑也正是指现在中国东北额尔古纳河以东的山地。
大概自9世纪起,蒙古诸族即开始从兴安岭山地向西面的草原地带迁徙,这一迁徙是逐步渐进式的,其中一支迁到了漠北草原斡难河(今蒙古国鄂嫩河)上游的不儿罕山地区(今蒙古国肯特山)。辽金时代,蒙古部曾一度强盛过,出现过部落联盟与联盟首领——汗,并与金朝时常发生战争。但到成吉思汗的祖辈时,随着他的伯祖俺巴孩汗被金人杀害,蒙古部就再也没有出现统一的首领。
12世纪的蒙古草原,群雄林立。除了蒙古部外,还有塔塔儿、斡亦剌、弘吉剌、札剌亦儿、克烈、乃蛮等一系列强大部落,这些部落相互间不断发生战争。
有星的天
旋转着
众百姓反了
不进自己的卧内
互相抢掠财物
有草皮的地
翻转着
全部百姓反了
不卧自己被儿里
互相攻打
——《蒙古秘史》
《蒙古秘史》是中国第一部由北方少数民族学者撰写的史学与文学名著,详尽记载了成吉思汗早年的艰难历程及蒙古崛起的历史。
成吉思汗的父亲也速该把阿秃儿,是蒙古乞颜部一位颇有实力的贵族。南宋绍兴三十二年、金大定二年(1162年),在与塔塔儿部的一次战役中,也速该取得胜利,俘获了塔塔儿首领铁木真兀格,此时正值铁木真出生,于是也速该就以此为自己的孩子命名,以纪念这次胜利。据说,当铁木真挣扎着来到这个世界时,右手紧握一块黑色凝血,这一现象曾被不同史料反复提及,似乎预示这个呱呱坠地的小男孩注定将有一个不平凡的人生。
铁木真八岁时,也速该把他带到盛产美女的弘吉剌部,为他订下了一门亲事,未婚妻是弘吉剌部特薛禅的女儿,比他年长一岁的孛儿帖。铁木真随后就留在了岳父家里,也速该一人独自返回。可不幸的是,在返回途中,也速该被世仇塔塔儿人认出,并设计毒死。
铁木真听到这个消息,迅速回到临终父亲的床边。更不幸的是,当他返回家园时,也速该部众已经分崩离析,铁木真一家也遭到了自己的近亲泰赤兀氏的驱逐。
年幼的铁木真只好在母亲诃额仑的带领下,与几个弟妹一起,到处流浪,自食其力。为了生存下去,铁木真甚至为了一点儿食物,就杀死了自己的异母兄弟别克帖儿,显示出其性格中残忍的一面。
几年后,泰赤兀氏怕年龄渐渐长大的铁木真成为后患,将铁木真抓获,戴上木枷,由部众轮流看守。后来靠好心人的帮助,铁木真才侥幸逃脱。
追随王罕与札木合。在饱尝艰辛后,铁木真意识到需要有强有力的首领庇护,才能发展壮大自己的势力。于是他返回弘吉剌部,迎娶自己的妻子孛儿帖,并带上从妻家得来的礼物——一件黑貂皮外套,前去投靠父亲早年的安答(anda,蒙古语“契交”之意,相当于盟兄弟)王罕(即脱斡邻),认其为义父。
王罕是当时漠北草原势力最为强大的克烈部首领,曾帮助金朝打败过桀骜不驯的塔塔儿部,被金朝赐予王的封号,与以前的汗号合并,所以被称为王罕。王罕认同了与铁木真的关系,答应为铁木真及其家族提供保护。
不久,厄运又降临到铁木真头上,蔑儿乞人为报十几年前也速该抢走诃额仑之仇,向铁木真突然发起进攻,铁木真骑着马与亲属们仓皇逃入不儿罕山区,他年轻美貌的妻子孛儿帖则被蔑儿乞人掳走。铁木真在不儿罕山向长生天祈祷了三天三夜,然后向王罕请求帮助。王罕答应了他的请求。随后,铁木真又向儿时的安答——札答阑部首领札木合求助。此时的札木合已是草原枭雄,在他旗号下集结了大批追随者。札木合爽快地答应了铁木真,并与铁木真再次盟誓,重申以前的安答关系。随后,铁木真、札木合与王罕兵合一处,翻山越岭,进入色楞格河畔蔑儿乞人的营地。蔑儿乞人仓促应战,很快溃散,铁木真重新夺回了自己的妻子。此后,铁木真即依附于札木合,随其游牧。
蒙古武士像
虽败犹胜的十三翼之战。铁木真并不甘心久居人下,随着他羽翼丰满,势力壮大,逐渐与札木合产生裂痕,并最终脱离了札木合的阵营,建立了自己的斡耳朵,成为汗。铁木真的举动,惹怒了札木合。结果,大约在1190年代,双方爆发了大规模战争。札木合阵营有札答阑、泰赤兀等十三部,铁木真也将所属部众分为十三翼前去迎战,史称“十三翼之战”。此次战役,铁木真虽然失败,但因札木合事后血腥报复,大肆屠杀,许多部众反而又投向铁木真,铁木真的实力又有所增加。
在与札木合决裂后,铁木真与王罕之间也开始出现裂痕。
在一次联合对乃蛮部的战争中,王罕慑于乃蛮部的强大阵势,率领所部不辞而别,将铁木真部暴露在敌人视野之内。铁木真发现情形于己不利,迅速撤兵,又将王罕暴露敌前。结果最终还是王罕遭到乃蛮人袭击,损失惨重,最后不得不向铁木真求救。铁木真不计前嫌,派出自己手下最得力的“四杰”(博尔术、博尔忽、木华黎、赤老温)前往救援,才击退了乃蛮追兵。
南宋庆元二年、金明昌七年(1196年),金朝丞相完颜襄率部清剿塔塔儿人,将其打败,铁木真趁机与王罕合兵,在斡里札河彻底击溃了塔塔儿人。事后,铁木真与王罕一起受到金朝嘉奖,获得了札兀惕忽里(ja’utquri)的官位。这只是一个统领之类的小官,但因系金朝所封,大大提高了铁木真在草原诸部的威望。
13世纪初,针对铁木真与王罕,漠北高原形成了以札木合为首的诸部联盟,共推札木合为菊儿汗(众汗之汗)。双方在海剌儿河(今海拉尔河)附近展开激战,最后联盟被摧毁,札木合投降了王罕。
南宋嘉泰二年、金泰和二年(1202年),铁木真最终铲除了宿敌塔塔儿部,占据呼伦贝尔草原,实力猛增。
凝聚军心的班朱尼盟誓。王罕见铁木真的势力不断壮大,深知如果再不动手的话,自己称霸草原的时代就要结束,于是在其子桑昆与札木合等人的怂恿下,在南宋嘉泰三年、金泰和三年(1203年)设下圈套,诱铁木真前来议婚,随后又对其发动突然袭击。结果,铁木真在合兰真沙陀(今内蒙古东乌珠穆沁旗北境)大败,仓皇逃至班朱尼河边。铁木真环视左右,仅十九人跟随,便大呼谁助他完成大业,十九人齐声响应,誓死跟从。铁木真十分感动,命同饮浑浊的河水,并举手向天立誓:“与我共饮此水者,世为我用!”铁木真的这番誓言深深打动了十九名将士。这就是载入蒙古帝国史册的“班朱尼河盟誓”。后来,十九名将士全部成为蒙古帝国的开国功臣。
随后,铁木真采取诈降策略,麻痹王罕,然后率军奇袭王罕大帐,反败为胜,彻底消灭了强大的克烈部。王罕在逃亡途中被乃蛮边将误杀,札木合则随后投降了乃蛮人。
漠北草原西部的乃蛮部,此时在太阳汗的统治下,见铁木真势力越来越强大,便派遣使臣前往为金朝看守界壕的汪古部,想约请汪古部长阿剌兀思剔吉忽里夹攻铁木真。结果,阿剌兀思剔吉忽里反倒投降铁木真,并将乃蛮部的阴谋和盘托出。
南宋嘉泰四年、金泰和四年(1204年),铁木真与乃蛮人决战,太阳汗战死,乃蛮被消灭。札木合在战前即已逃跑,后在逃亡途中,被自己的手下绑赴铁木真处,以不流血的方式被处死。
至此,漠北草原上的诸强邻基本上被铁木真削平,铁木真成为蒙古高原最强有力的统治者。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南宋开禧二年、金泰和六年(1206年)在蒙古历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这一年春天,铁木真召集各部贵族那颜,在斡难河源蒙古“根本之地”召开忽里台(蒙古语quriltai,大会的意思),建九斿白旗,正式登上大汗宝座。他所建立的国家,当时被称为也客•蒙古•兀鲁思(Yeke Mongghol Ulus),也就是大蒙古国。出身晃豁坛部族的巫师阔阔出代表上天发言:“如今地上称为古儿罕的各国君主都被你征服,其领土都归你治下,因此你也应该有普天下之汗的尊号。上天旨意,你的称号应为成吉思汗。”于是铁木真就此被尊奉为成吉思汗。
《成吉思汗登基大典》
有关“成吉思”的含义,有很多解释。南宋赵珙《蒙鞑备录》说是译语“天赐”二字,拉施特《史集》则称是蒙古语“坚强有力”的意思。学术界的解释也有很多。像法国伯希和认为来源于突厥语tengiz,意为海洋,成吉思汗意为像海一样广大的皇帝。澳大利亚罗亦果则认为来源于突厥语Chingis,意思为可怕的、强健的。
大蒙古国的制度,有不少来源于草原传统,也有不少是从成吉思汗时代才出现的。
首先是千户制度。十进制的组织形式,在草原地区有着悠久的传统。大蒙古国建立后,成吉思汗也采用这种编组方式,以千户作为军政合一的基本单位,每个千户组织都有自己的固定牧场,不得擅自迁徙。
此外,成吉思汗还任命木华黎为左手万户,统辖东方诸千户;博尔术为右手万户,统辖西方诸千户;纳牙阿为中军万户;豁儿赤也被任命为万户,统辖八邻部三千户等,镇守北方。与千户长性质不同的是,万户长只是军事统帅,无行政职权。
《蒙古秘史》与《史集》均保留有千户组织的一份详细名单,不过内容互有出入,总数目为九十五个上下。此前游牧政权的千户组织,大都是以氏族部落为核心组成,成吉思汗时代虽然也有这方面的残留,但更多的千户组织则是在打乱血缘纽带(尤其是那些敌对部族)基础上的重新整合。相当多的千户被成吉思汗分配给自己的亲属,千户及百户那颜(即千户长、百户长)虽然不少由原有的氏族部落首领担任,但他们已不像从前那样对手下有领属权。
“东路蒙古室韦亲军百户所”铜印,内蒙古呼伦贝尔市民族博物馆藏。
“钦察亲军千户所”八思巴文铜印,内蒙古呼伦贝尔市民族博物馆藏。
“称海屯田万户”铜印,内蒙古通辽市博物馆藏。
其次为护卫军,蒙古语称怯薛(keshig)。
在大蒙古国建立前,成吉思汗就有一支包括八十名宿卫、七十名散班、四百名箭筒士在内的护卫军。建立政权后,成吉思汗将这支护卫军扩充到一万名,其中箭筒士一千名、宿卫一千名、散班八千名。由宿卫值夜班,箭筒士、散班值日班,各分四队,轮番入值,每番三昼夜,总称“四怯薛”,以四杰(博尔忽、博尔术、木华黎、赤老温)分任四怯薛长。
怯薛作为大汗亲军,主要负责守卫大汗营地并分管汗廷各项事务,而且还具有政府职能,因此内部分工很细,有火儿赤(qorchi,佩弓箭者)、云都赤(ulduchi,佩刀者)、速古儿赤(sugurchi,尚供衣服者)、博儿赤(ba’urchi,厨子)、必阇赤(bichigchi,书记)、札里赤(jarliqchi,书写圣旨者)等十几种名目。怯薛散班成员从各千户、百户、十户以及平民的子孙中选拔,各级那颜必须将自己的儿子送来服役,不得逃避或请他人代替。怯薛各执事官作为大汗近臣,地位高于千户那颜。
蒙古建国时,成吉思汗的六弟失吉忽秃忽(塔塔儿人,诃额仑养子)被任命为普上断事官(也可札鲁忽赤,yeke jarquci)。成吉思汗对他说:“你与我做耳目,但凡你的言语,任谁不许违了。如有盗贼诈伪的事,你惩戒着,可杀的杀,可罚的罚。百姓每分家财的事,你科断着。凡断了的事,写在青册上,以后不许诸人更改。”此后,断事官制度成为大蒙古国的基本政治制度,失吉忽秃忽作为当时的中央最高行政、司法长官,被汉人称为“胡丞相”。以断事官处理政务的制度,在大蒙古国前四汗时期一直得以延续。
札撒(jasaq)在蒙古语中有命令、法令的意思。蒙古建国前后,成吉思汗颁布了一系列的法令、训言(必里克,bilik)。在1219年蒙古第一次西征前举行的大聚会上,又“重新确定了训言、法令和古来的体制”,下令将其内容全部写在纸卷上,编订为《大札撒》。
《大札撒》虽然已经失传,但由成吉思汗所确立的治国原则,却为后代所遵守。以后,每当新君即位,或者是朝廷共议国家大事,都要由专人捧出《大札撒》在忽里台上宣读,以示遵照成吉思汗的法则办事。直到14世纪帖木儿帝国崛起,《大札撒》仍然是帝国的行为准则。
分封子弟与部属。“太祖皇帝初起北方时节,哥哥、弟兄每商量定,取天下了呵,各分地土,共享富贵。”成吉思汗统一蒙古高原后,按蒙古社会家产分配的传统,将所属部民在亲属中进行了分封,为诸子、诸弟划定了封地范围。
其中,他的弟弟合撒儿、合赤温(当时已死,由其子按赤台继承)、铁木哥斡赤斤等的封地在蒙古东部,被称为“东道诸王”或“左手诸王”;他的儿子术赤、察合台、窝阔台的封地在西部,被称为“西道诸王”或“右手诸王”;幼子拖雷按照蒙古幼子继承财产的惯例,留驻蒙古本土,继承成吉思汗绝大部分属民、军队。
以后随着蒙古帝国征服地域的扩展,各宗王尤其是“西道诸王”的封土在不同程度上又有所扩大。不过,这些宗王所得到的封地均系游牧地区,新征服的农耕地区,则作为黄金家族的共同财产,由蒙古大汗所派驻的政府官员(断事官)管辖。
蒙古起先并无文字,凡是对外发号施令,都是刻木记事。
灭亡乃蛮后,乃蛮太阳汗的掌印官塔塔统阿被俘,成吉思汗见他怀抱金印,问他有何用,塔塔统阿回答说:“出纳钱谷,委任人才,一切事皆用之,以为信验耳。”
乃蛮是文化程度较高的部族,受邻境畏兀儿人的影响,已经使用畏兀儿文记事。成吉思汗知道塔塔统阿通晓畏兀儿字,就命他教自己的子弟学习。以后蒙古逐渐采用畏兀儿字母来拼写蒙古语,创制了畏兀儿字蒙古文,并在以后用这种文字创作出像《蒙古秘史》那样辉煌的著作,这种文字历经几百年发展演变,直到今天仍为中国的蒙古族使用。
有一次,成吉思汗曾和部下探讨什么是人生最大快乐这一带有哲理的问题。他的部下博尔术等都认为,驾着猎鹰,骑乘骏马,穿着好衣,自由自在地打猎,乃是人生的最大乐趣。成吉思汗对这种观点颇不以为然,指出:“镇压叛乱者,战胜敌人,将他们连根铲除,夺取他们所有的一切;使他们的已婚妇女号哭、流泪,骑乘他们的后背平滑的骏马,将他们的美貌的后妃的腹部当作睡衣和垫子,注视着她们的玫瑰色的面颊并亲吻着,吮她们的乳头色的甜蜜的嘴唇,这才是男子汉最大的乐趣!”
征服西夏与金。成吉思汗在大蒙古国建立伊始,就把对外发动掠夺战争,为黄金家族攫取财富,作为自己的首要目标。
蒙古政权建立时,军队只有十几万人,但在对外战争中,成吉思汗不断吸收各国归降军队,军队数量得到迅速补充。蒙古人丰富的狩猎经验与成吉思汗卓越的军事才能,使得蒙古军队能娴熟地使用各种战术,充分发挥骑兵的机动作战能力。当敌军强大时,迅速化整为零,不断骚扰敌军;当敌军疲惫不堪时,又能迅速集中,正面突破。这种战术往往使敌军无法适应,一触即溃。此外,各国先进武器的引进,也使蒙古铁骑如虎添翼,所向披靡。金哀宗在总结蒙古取胜的原因时,曾哀叹道:“北兵所以常取金胜者,恃北方之马力,就中国之技巧耳。”
成吉思汗崛起的时候,蒙古周边四分五裂,已没有军事强国,这也是他成功的一个重要原因。
统一蒙古高原后,成吉思汗首先将用兵的重点放在西夏。
1205、1207、1209年,成吉思汗连续三次对西夏用兵,其中第三次进攻,西夏主力被打垮,不少城池被攻陷,蒙古军队最后包围了西夏都城中兴府(今宁夏银川),以黄河水灌城。西夏国王被迫投降,献女求和,保证年年纳贡,并派军队协助蒙古进行对外战争。后来,因西夏王国拒绝派军随成吉思汗西征,遭到成吉思汗的疯狂报复,于1227年亡国,最后一代君主也身首异处。
西夏归降后,成吉思汗的下一个目标就是金朝了。
女真人建立的金朝是中国北方大国,刚刚经历世宗、章宗的极盛期。成吉思汗起初行动非常谨慎,不敢贸然进犯,依然按惯例向金朝纳贡。可当他通过契丹降人得知金朝政治腐败、军备松懈、内部矛盾严重时,对金的看法开始转变。
南宋嘉定元年、金泰和八年(1208年),金章宗去世,其叔父卫王完颜永济即位。以前成吉思汗到净州进贡,曾见到过完颜永济,对他的庸碌无能有所了解。完颜永济即位后,遣使传诏蒙古。成吉思汗在跪接诏书前问使者新君是谁,金使告诉他是卫王。成吉思汗当即向南面唾道:“我谓中原皇帝是天上人做,此等庸懦亦为之耶,何以拜为!”骑马扬长而去。
完颜永济得到消息,异常愤怒,想要等成吉思汗下次进贡时,埋下伏兵,将其杀死。但消息走漏,成吉思汗宣布与金绝交,并于南宋嘉定四年、金大安三年(1211年)春大举南下,野狐岭一战,金军主力三十万全部溃散,“金人精锐尽没于此”,由此拉开了蒙古征服金朝的序幕。
蒙金战役
南宋嘉定六年、金至宁元年(1213年),金朝发生政变,皇帝完颜永济被杀,金宣宗即位。此时,蒙古三路大军已将黄河以北地区几乎全部梳理一遍,“凡破九十余郡,所过无不残灭。两河、山东数千里,人民杀戮几尽,金帛、子女、牛羊马畜皆席卷而去,屋庐尽毁,城郭丘墟矣。”
南宋嘉定七年、金贞祐二年(1214年)春,蒙古三路大军会师中都城下,迫于形势,金宣宗进献完颜永济女岐国公主及大量金币、大批童男女求和,这位公主因出身高贵,被称为“公主皇后”。成吉思汗满载虏获的百姓、牲畜、财物,退出关外。同年五月,唯恐蒙古铁骑再次南下,金宣宗宣布南迁汴梁,因宣宗的年号为贞祐,历史上称之为“贞祐南迁”。
听到消息后,成吉思汗派遣三摸合拔都、石抹明安率军再次南下,与哗变的金朝乣军合围中都。第二年五月,中都陷落。
南宋嘉定九年、金贞祐四年(1216年),成吉思汗封四杰之一木华黎为太师、国王,授予象征大汗权威的九斿白旗,统领札剌亦儿、弘吉剌、亦乞列思、兀鲁、忙兀五投下军,以及契丹、女真、乣汉各军,以燕、云为前进基地,专门经略金朝。成吉思汗则开始将注意力转向西方大国——花剌子模。
征服花剌子模。花剌子模是位于阿姆河下游的古国,几乎在成吉思汗兴起的同时,花剌子模在国王摩诃末的领导下,也迅速崛起,成为伊斯兰世界最强大的统治者。
1215年,成吉思汗曾接见过花剌子模使团,并派遣一支庞大的商队回访。不幸的是,这支商队在1218年进入花剌子模边境城市讹答剌(今哈萨克斯坦锡尔河中游东面的齐穆耳)时,被贪图金钱的当地长官诬陷为间谍,商队成员悉数被害。成吉思汗派遣三名使者前往花剌子模宫廷质问此事,又被傲慢的摩诃末处死一人,其余两人被剃须后驱逐出境。
花剌子模的野蛮行径,惹恼了成吉思汗。此前,他已派哲别率军进入两国之间的缓冲地带——西辽帝国,杀死篡夺西辽王位的乃蛮部主屈出律,征服西辽全境。至此,成吉思汗决意全力征讨花剌子模,于1219年夏,亲率二十万大军,兵分四路,开始了对花剌子模的征服战争,历史上也将这次战争称为蒙古第一次西征。
蒙古西征
蒙古第一次西征,彻底摧毁了花剌子模这个新兴帝国,也毁灭了中亚绝大多数繁华的城市。摩诃末在蒙古大军的穷追猛打下,死在里海南岸一个荒凉的岛上。1222年冬,成吉思汗启程东还,并于1225年春回到蒙古本土。由哲别、速不台率领的一支追击摩诃末的分遣队,则深入俄罗斯南部,在击溃俄罗斯、钦察联军后,又攻入克里米亚半岛,随后返回蒙古。蒙古第一次西征至此结束。
大蒙古国的分裂。1227年夏,成吉思汗在灭亡西夏的战争中去世,享年六十六岁。
此前,成吉思汗的身体已经出现不适,天气也变得酷暑难耐,他的部属曾劝他暂时回蒙古养病,但西夏末代国王的斗志惹怒了他,最终使他奋不顾身地继续进行战争。成吉思汗死后,遗体被秘密安葬在所谓的“起辇谷”,具体地点已成为历史之谜。
内蒙古鄂尔多斯市伊金霍洛旗境内的成吉思汗陵内成吉思汗灵柩
成吉思汗留给子孙的是一个幅员辽阔的庞大帝国,他希望身后能有一个众望所归的儿子来领导这个帝国,把自己未竟的事业发扬光大。不过,成吉思汗的崇高威望,远非他的几个儿子所能企及,结果,当家族内部讨论这个问题时,产生了激烈争吵。
长子术赤是在成吉思汗最艰难的时候出生的,以后又随其东征西讨,立下赫赫战功,按理说最有资格继承他的事业。可不幸的是,孛儿帖在生术赤前,曾被蔑儿乞人俘虏过,故术赤血统一直备受争议,“术赤”的意思,就是“不速之客”。因此,当成吉思汗首先向术赤问话时,次子察合台立即跳出来说:“父亲问术赤,莫非是想让这个蔑儿乞人的杂种来继承汗位吗?”术赤勃然大怒,双方撕扯在一起,闹到了要决斗的地步。最后,察合台受到训斥,可他提出来的让三弟窝阔台接班的建议,却最终被成吉思汗采纳。
元太宗窝阔台像
家族内部的分歧,虽然暂时得到缓和,但分裂的趋势,却不可避免。窝阔台即位后,仅传两代,蒙古大汗的位置,就被成吉思汗幼子拖雷系夺去,并由此形成术赤系、拖雷系与窝阔台系、察合台系的对立,庞大的蒙古帝国最终陷入分裂。
成吉思汗的蒙古帝国是内陆欧亚游牧集团向外扩张的历史极限。此前,内陆欧亚草原也曾涌现出许多大大小小的游牧政权,但无论是其规模,还是对后世的影响,显然都无法与成吉思汗所建立的蒙古帝国并驾齐驱。
成吉思汗建立的大蒙古国,也是中国北方游牧政权的延续。蒙古高原在中国历史上一直是游牧王朝的心脏地带,这里草原辽阔,水草丰美,非常适合畜牧经济与游牧生活,先后出现过匈奴、鲜卑、柔然、突厥、回鹘等强大的游牧帝国或联盟,它们与南面农耕地区的中央王朝相互对峙,共同构成中国历史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成吉思汗所建立的蒙古政权,促进了北方民族共同体的联合与蒙古民族的诞生。成吉思汗及其继承人的挥戈南下,则可视为中国北方游牧政权南下的历史延续。
内蒙古额尔古纳河
蒙古国肯特山
历史上,中国北方游牧政权也曾有过数度入主中原的历史,建立过不少以北方民族为核心的政权,但都没有出现过像元朝那样统一中国的王朝。就奠定中国现有疆域而言,蒙元王朝无疑是起了重要作用的,多民族的相互促进、相互融合,在此期间得到充分展现。当然,这种统一是伴随着血腥征服与持续破坏而完成的,统一只是其客观后果。
成吉思汗虽然颁布了贯穿他治国理念的《大札撒》,希望子孙能够恪守自己的立国原则,可对子孙后代能否保持他的传统,却怀有深深的忧虑,他曾说:“我们的后裔将穿戴织金衣,吃鲜美肥食,骑乘骏马,拥抱美貌的妻子,但他们不说‘这一切都是由我们的父兄得来的’,他们将忘掉我们和这个伟大的日子。”
实际上,成吉思汗的子孙们在征服更遥远的地方后,都相继或多或少地背弃了他的传统。继其西征之后,他的儿子窝阔台汗、孙子蒙哥汗又发动了两次大规模的西征,从而奠定了钦察汗国与伊利汗国的疆域,但紧随其后的就是两个汗国的相继伊斯兰化。忽必烈开创的元朝,也因统治中心南迁,迅速地向中原王朝靠拢。
成吉思汗陵中的苏勒德,“苏勒德”为蒙古语,意为徽标。
成吉思汗和他的蒙古帝国创造了世界历史的奇迹。几十年间,蒙古军队征服的土地和人民,比罗马人花四百年时间征服的土地和人民还要多。从太平洋到地中海,蒙古人的铁骑溅起了每一条江河每一个湖泊的水花。蒙古帝国的全盛时期,统治地域几乎相当于非洲大陆的面积。从西伯利亚冰雪覆盖的冻土地带到南亚印度的酷热平原,从大兴安岭松嫩的草原到俄罗斯的草原,东至朝鲜半岛西至巴尔干半岛,都曾经是成吉思汗子孙的领地。
从此,蒙古高原让全世界久久仰望,仰望高原上空那一只雄鹰在展翅飞翔。
元朝与四大汗国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