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为什么要信仰“可重复,可检验”
前面一节把“可重复,可检验”的标准捧到了天上,读者恐怕会问,为什么“可重复,可检验”是科学的基础?按理说,问问题到了信仰的层面上,作者完全可以拒绝回答这个问题,不信你去问传教士,为什么上帝存在?传教士必然回答,上帝存在是基督教的基础,上帝本身就是宇宙的原因,他的存在无须理由………总之教会的门永远向你敞开着,你信就进去,如果你问“为什么“,说明你还不信。科学不比宗教,宗教在数千年的时间里一直财大气粗,人多势众,科学只是在最近的2个世纪才抬头做人。因此,作为科学虔诚的信徒,我在这里还是要解释这个问题。
在近代以前,科学不是我们生活的必需品。当然,在任何社会里,人们都要种地,养牲畜,必须管理政府,兴修水利。这些简单的劳动虽然利用了自然界的规则,但这些规则完全可以以各种各样的面貌出现,或是口头传播的一些零碎经验,或是祭司和贵族的圣书,或者是行会的条约……因为农业社会的生产方式和社会组织方式相对简单,而且在数千年中没有什么实质变化,与其向现实寻求世界的规律,不如直接把祖辈传下来的文化和习惯直接拿来用,相对的成本要小的多。举个典型例子,南部非洲许多黑人国家非常重视铁器生产,铁匠在这些国家拥有祭司和地方领袖的地位。这种最古老的“工程师治国”并不意味着科学精神的发扬,恰恰相反,这说明了在古代社会,生产技术与神学和传统文化之间结合的紧密程度。
在这种体制下,既没有产生科学的必要性,更没有人把“科学”作为衡量事物的标准。当然,在少数地区,譬如古希腊,不排除某些阶层把科学作为一种思维游戏和消遣的可能,但限于古代社会的社会条件,无法与生产技术相结合的科学只能是昙花一现而已。
必须说明的是,虽然古代社会未能提供科学生长的土壤,但就当时的社会而言,这并不是什么坏事情,在农业--手工业的生产方式下,神权社会未必不能给成员提供更多的物质产品和军事保护,只是到了近代,工业革命开启了新的经济增长领域,从此经济增长所依赖的规律瞬息万变,科学才开始有了它的用武之地。科学的信仰是“可重复,可检验”,在这个基础上,才是逻辑推导与归纳猜想,无论多么精妙的理论,多么精彩的逻辑,在实践检验面前,一律要俯首称臣。在工业时代,经济增长所依赖的不是开垦更多的稻田,猎取更多的野兽,而是通过制造越来越精密的机器,越来越快的计算机,对自然资源进行越来越精细的加工,从而创造出前所未有的财富。所有超出简单再生产的部分都需要对未知领域的探索研究,这样,无论是神学还是儒学或是其他适应于稳定农业社会的传统学说,统统一筹莫展,只有科学家能通过实验,观察,归纳,掌握新领域的规律,为工业家提供新技术,为军官提供新式武器、新的作战理论,为政府官员提供新的管理手段。在工业革命所带来的广阔空间中,唯有信仰科学的社会才能富裕、强大,并最终淘汰拒绝接受科学的社会。革命后的伊朗曾提供了非常生动的例子。因为宗教官员相信安拉已经安排好了一切,所以禁止数学教师向学生传授概率论,甚至逮捕了一个拿骰子当教具的数学教师。然而,这个神权政府很快发现了概率论对于维系现代工业体系和军事机器的重要性,为了保证飞机能够上天,油船能够出港口,对概率论的禁令很快就撤消了。同样,因为没有办法为剧烈变化中的社会提供有效的社会规则,教会一直对现代工业经济持彻底的批判态度,只是没人听罢了。
罗罗嗦嗦了这么多话,其实想指出的就是一件事——科学与宗教之争归根结底还是财富和力量的争夺。并没有哪条规则规定你必须信仰科学而不是宗教,但中国若想重新建立现代工业体系,若想富强,就必须在经济领域贯彻科学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