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科学的判据
虽然“可重复、可检验”是科学的信仰。但若想把信仰落实到具体操作中,却存在问题。
科学强调“可重复”,但实际上没有100%的重复过程,不可能100%复现原始条件;科学强调“可检验”,但自然界并没有天生的检测规范,还是测不准的。为了克服“可重复,可检验”
不易操作的问题,科学家和工程师们退而求其次,用“是否有标准,能否贯彻标准”作为科学精神的近似。
也就是说,重复条件、检测手段和评价方法统称为检验标准,可以由理论提出人自由定义。是否具备检验标准,是判断是否属于科学理论的充要条件。没有检验标准的学说则不属于科学理论。当然,科学理论并不保证其正确性。
“能否贯彻标准”则是用此自定义的检验标准对理论进行检验。任何人,无论是愚蠢的还是不称职的,都可以用这自定义的重复条件、检测手段和评价方法去探查事物,得到一致的结论。当然这个一致的结论是基于这个自定义的重复条件、检测手段和评价方法下的一致。
虽然很多客观事物本身是不能重复的,如大型工程、历史事件等,无论什么人都可以检验,也是一种可重复。如果要求聪明称职的人才能检验,那是皇帝的新衣。
在检验过程中,科学理论完全可能被证伪。证伪了以后怎么办?修改该理论的公理、逻辑和边界条件,或者修改自定义的检验标准。使该理论的理论体系再次回到“自恰”状态,并且符合实验结果数据。经过实践—理论—再实践—再理论无穷反复循环,最终使科学理论逼近客观真理。
经过理论—实践不断反复后,科学理论应该能够解释历史,历史是已经存在着的自己或他人的实践,一个科学实验结束后就走入历史了。科学就是从历史中总结出事物演变的规律,预测新颖的事实和指导未来的实践。
科学理论经过反复实践修改后,就是客观真理吗?依旧不是,因为检验标准是主观定义的,并不能客观反应事物的本质和全貌。就比如瞎子摸象,虽然瞎子们用各自角度探查的结果是“可重复,可检验”的,但却不是客观事物——大象的正确描述。为了克服瞎子摸象,科学非常鼓励提出新的检验标准,用新的角度去探查事物,让大量的检验标准去相互斗争、
相互借鉴提高去逼近客观的检验标准。这也就是标准争夺问题。能对同一事物进行“可重复,可检验”描述的科学理论不少,最终哪种科学理论能胜出,成为被大众普遍接受的理论呢,最终取决于哪种理论的检验标准能更好反映客观事物。
标准争夺是做工程的大事,如果自己的标准被广泛接受,则无论怎么说都对。如果自己的标准被打败了,无论怎么铁的事实、精确的数据和正确的逻辑都毫无意义,统统是支持别人理论的嫁衣。
我们不仅可以判断某个观点是否科学,还能够判断某个学科和理论体系是否符合科学,既然“可重复,可检验”是科学的神,就象基督教的神是上帝一样。如果遵循了科学精神,就是科学理论和科学家,与对错无关,与道德更没有关系。
比如说心理学理论,现在尚且不能在实验中给予很好的证实和复现(对人类本身的实验是有严格的道德限制的),但主要流派的心理学家和心理学著作,都主动地把自己的研究结果公布出来,给出重复条件、检测方法和评价标准,主动让这些学说接受实践检验和时间考验。
这说明心理学是信仰科学精神的,科学当然接受心理学为其分支。再比如考古学和天文学,实际研究的都是历史——人文历史和天体历史。历史可能相似,但绝不会重复,更无法做实验。但考古学和天文学都把历史作为自己的实验室,把历史的相似条件定义为重复条件,努力使自己的研究结果可以在现实观测中得到近似重复,能够近似检验。所以考古学和天文学也是科学的分支。
反过来,即使是数理化之类传统的科学门类,如果研究者或著述,背叛科学精神,也不再是科学分支,无论水平有多高,逻辑有多严谨,也只能当巫医术士。本来数理化就是巫医术士的学问,只是后来他们信仰了科学精神,数理化才演变成了科学,一旦科学精神丢了,再神奇的也没有用。譬如研究永动机的诸多“大师”,之所以被看作骗子和巫师,并不是因为永动机违反热力学的定律,事实上,科学精神是鼓励破坏规则的,也不是因为他们论述不巧妙,论文不精彩,关键在于,没有任何“大师”敢于拿出一个真正的永动机受别人检验,对于这种无法重复,更无法检验的理论,只能斥为骗术。
主流经济学家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是“治大国若烹小鲜”,什么结果都对。小鲜是什么,烹法是什么,如何判断是否烹好了,各人的领悟理解五花八门。日本人喜欢吃生鱼片,干脆不烹了,就这么吃吧。这是没有可检验和可证伪的论断,自然就不是科学的论断。想起一个相声,说是找算命先生询问兄弟几人,算命先生回答:“桃园三结义,孤独一枝”。到底兄弟几人,只能去领悟,什么结果都对。这是不具有检验性的论断,自然就不是科学论断了。如果回答“兄弟3人”,就是科学论断。因为无论什么人都可以掰手指头数出来,是3人就是对的,不是就是错的。这就是科学理论的可检验和可证伪性,符合科学精神“可重复,可检验”。
实际上算命先生对个人,其实也没有太大危害,但对国家民族呢?整个中国的经济学界难道是算命先生?
科学精神不能保证理论的正确性,许多曾经是科学的理论在实践中最终被证伪,或没有经受住时间考验,但它依然是科学理论,它的创立者依然是科学家,或多或少对科学的进步做出了贡献,因为他们按科学精神行事。比如牛顿的力学理论,最终被证明只是相对论的一种近似描述,但这并不妨碍把牛顿的理论作为科学理论,牛顿本人也被作为伟大的科学家被载入史册。
绕了一大圈,该回到经济学了。经济学是科学还是神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