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史为鉴

字数:1317

汉朝明君善治国

三皇五帝时代在中国各朝代读书人心中被目为黄金时代、大同世界,它之所以被人们如此向往,其原因可追溯到三皇五帝的治国方略。他们依照自然的法则有理有据地治国,他们崇敬美德并使百姓深受教化,他们的治国方针顺应民意,赏罚制度公正严明,于是天下大治,所以三皇五帝的声名才会流芳百世,被世人推为治世仁君之楷模。一代之兴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一朝领导者的治国方略。

大汉天子,威名赫赫,大多善于治国。从汉高祖刘邦建汉到汉武帝开疆拓土达于鼎盛,由于一代代君王的治国方略合乎民意,这才产生了中国历史上辉煌的大汉王朝。

汉高祖刘邦起于布衣,他吸取秦朝灭亡的教训,在建汉之后对百姓体贴关爱,废除了前秦很多的酷刑暴政,从而为大汉王朝的巩固与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高祖之后,文帝与景帝两代,为恢复长期战争所造成的社会凋敝,实行休养生息政策,长达数十年不征赋税,很快达到国富民强,国力更为强盛,造就了“文景之治”的太平盛世。

汉文帝在位23年,秉持黄老无为思想,休养生息,一切从简。他崇尚节俭,在为君的23年里,从没有增建过任何宫室园林、车骑服饰;而当臣民有不便之处时,就以国家的积蓄来帮助。他从不轻易发动战争,主张以和为贵,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南越王赵佗自立为帝,文帝便招来赵佗的兄弟,给予厚赐,以德感化,最终使赵佗深受感动,改帝称臣,消弭了一场内战。大汉与匈奴曾有兄弟之约,但匈奴违约入侵,文帝派将领镇守边关,坚守不攻,因为他担心国力不足以战胜匈奴,轻易攻打匈奴最终会侵扰天下百姓。文帝在用人方面同样主张无为,以德服人。被分封到东南沿海的吴王因故与文帝不和,称病不肯上朝,文帝不仅不怪怨,还派人赐手杖给他,并传语吴王因年老可免朝。群臣劝文帝用宣吴王入朝的办法将其软禁,文帝表面听从,实际上不予理睬。郎中令张武受过吴王的贿赂,文帝知道后,不但没治罪,反而赏赐他,让他心生悔意。

继文帝、景帝休养生息酿就繁荣盛世之后,汉武帝登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在全国访求、推荐优秀人才,给他们立业的机会。兴办太学,修建祠庙,改正月为一年初始,确定历法,规范音乐诗歌,修建祭天灵台,顶礼百神,赐予周朝后裔封地。申明法度,号令建制,焕然一新,做为继承人,汉武帝遵循祖先的事业,学习高祖、文帝、景帝三代人的风范,施展雄才大略,在改善“文景之治”时的谦恭俭朴的政策,宽政待民的风气后,才使汉王朝达到了全盛时期。

汉元帝做太子时,认为宣帝执法太严。宣帝变了脸说:“我汉家向来交错使用霸道、王道,怎么能只用仁德感化来危害政权呢!”虽然在此显现了宣帝的谋略不够远大,但他采用或宽容或强硬的办法还是有原因的。汉高祖入秦约法三章,秦人十分高兴,这是和缓刑法的好处;汉武帝重修国法,改变了百姓懒散的生活习性,这就是猛烈刑法的好处。由此看来,法治的使用要合乎时宜。所以适当时候的严刑峻法,对治国也会起到一定推动作用的。

《左传》中说:“政策宽松,国民易散漫,应用猛烈的法令去纠正;如果太过猛烈,民众就会变得残忍,这时应再实施宽松的政策。以宽松调剂猛烈,以猛烈调剂宽松,政治才能达到平衡。”《尚书》中说:“使用刑罚要时轻时重,审时度势。”《周礼》中说:“治理新建国家应用宽松制度,治理动乱的国家应用猛烈的制度,治理安定的国家应两者适中。”所有这些都是治国方略,都以顺应自然与民意、不违法理为治理国家所应遵循的基本规律。鬼谷子所谓的“持枢”之道也说人君治世要效法天道,天之道崇尚自然,“春生、夏长、秋收、冬藏”,顺时而行,有自己的固有规律,人君治世也要善于掌握社会自身规律,把握社会运转关键,顺应自然和社会的客观规律来治国安邦,以推动社会在正常的轨道上运转。


持枢现代活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