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世活用
毛遂自荐显才能
公元前257年,秦军大举进攻赵国,不到一个月,就兵临赵都邯郸城下。经过长平之战被坑杀40余万众后,赵国元气大伤,一蹶不振,国力十分虚弱。而此时,更是外无援兵,内乏粮草,面临亡国的危险,邯郸城内人心惶惶。
赵王派公子平原君到楚国去搬救兵。平原君接到赵王命令后,立即召集门客说道:“赵国危在旦夕,赵王如今命令臣出使楚国求援,我欲带20位智勇双全、文武兼备的人共赴楚国完成这一重要使命。”说完,他就开始挑选同行的门客。挑来挑去,总共挑出了19人,还差一个人,却再怎么也挑不出合适的人选了。
平原君为难起来。正在这时,从未被考虑过的人群中站出一个人来。此人其貌不扬,平时也很少见他言语。此人镇定自若地走到平原君跟前,说:“公子若实在找不出合适的人选,在下不才,愿滥竿充数,随公子前往。”
因为所养门客众多,平原君也不能一一认出,便问道:“你是谁,我以前怎么从来不曾见过你?”
“在下毛遂。”那人回答。
平原君实在没什么印象,就问:“你来到我门下多久了?”
毛遂回答:“三年多了吧。”
平原君盯着毛遂看了看,随即摇了摇头说:“锥子放在布袋里,很快就会露出锋芒。你在我门下待了这么长时间,我怎么从未听说过你呢?这次去楚国,责任重大,关系到赵国的生死存亡。你既然无突出才能,还是留下看家吧!”
毛遂依然很镇静地回答:“我虽然在公子门下待了三年多,但公子从未把我放到您的布袋里。若公子把我放到布袋里,我早就脱颖而出了。”
平原君听了此言,觉得毛遂态度坚决,一时又找不出其他的合适人选,就对他说:“好吧,请你跟我们一起去楚国吧。”其他门客都相视而笑,认为毛遂不会有什么本事。
平原君他们简单收拾了一下行装就上路了。一路上,平时少言寡语的毛遂侃侃而谈,纵论滔滔,天文地理,列国形势,无所不知,说得头头是道,不禁令同行的众人刮目相看。
到了楚国,平原君只身前往楚王宫去面见楚王,这20位门客都留在客栈里等候消息。
却说平原君见了楚王,历陈赵国的危急形势以及楚国救赵的利害关系。可楚王心不在焉,表面上敷衍着,却迟迟不明确表态是出兵还是不出兵。这次接见从早晨一直延续到黄昏,但平原君仍未取得任何实质性的进展。
客栈里的门客们等得都有些心急了,便怂恿毛遂去了解一下求援情况。
毛遂来到王宫,径直来到平原君跟前,气呼呼地说:“赵楚两国联合抗秦的事,用不了两句话就可以谈完,公子却从早晨谈到黄昏,是何道理?”
楚王见来了个毛头小子,便问平原君:“这人是谁呀?”
平原君赶忙起身答道:“此乃臣的门客毛遂。”
楚王一听,勃然大怒,呵斥道:“大胆狂徒,寡人正与你家主人谈论军国大事,你闯进来想干什么?还不赶紧退下!”
平原君连忙扯住毛遂,叫他离开宫殿,以免平添事端。
毛遂却用力挣脱平原君,一个箭步跳到楚王面前,一手按住佩剑,两眼直盯着楚王说:“大王敢对我大声呵斥,不过是仰仗楚国兵多将广。可现在,大王的性命就操在我手里,即使大王有雄兵百万也是远水不解近渴。我家主人在此,请大王放尊重些!”
楚王被毛遂的举动唬得连大气都不敢喘一口,抖着身子死死盯着毛遂按剑的手。
毛遂向四周扫了一眼,见楚王的卫兵都掣剑在手,气氛紧张得让人透不过气来。毛遂面无惧色,继续说道:“当年,商汤以七十里之地而王天下;文王也不过百里地盘,却能号令诸侯。夺取天下不在将士多寡,而在于能顺应形势,壮大声威。今楚国拥有方圆五千里的辽阔疆域,上百万的铁甲雄兵,称霸天下,无可匹敌。可秦国只凭一个区区白起,几万人马,竟一战攻克鄢、郢,再战火烧夷陵,三战羞辱大王的先人,这种万世的怨仇,连赵国都为楚国感到耻辱,难道大王就不知道羞愧吗?今天,我家主人奉赵王之命,不畏艰险,千里迢迢来到楚国,与大王合纵结盟,共同抗击秦国。大王不但不思报仇雪恨,反而推诿再三,怠慢来使,并当着我家主人的面呵斥我,真是岂有此理!”
楚王被毛遂一席话激得面红耳赤,羞愧难当,态度骤然变化,对毛遂客客气气地说:“先生所言一针见血,寡人一时糊涂,险些错失良机。今日愿听从先生劝导,共同抗秦。”
毛遂仍紧追不舍,问:“大王一言既出,驷马难追,合纵之事就这么定了?”
楚王回答:“确定无疑,决不反悔!”
毛遂当即招呼楚王左右:“请取鸡、狗、马血来!”
不一会儿,侍者拿来血和祭器。毛遂双手将马血捧给楚王,说:“请大王先饮。”
楚王舔了一口,毛遂又将狗血递给平原君喝,然后自己把鸡血一饮而尽。众人高呼,盟誓完毕。
平原君等人辞别楚王,回国复命。
楚国之行,令平原君感慨颇多,从此他不但把毛遂待为上宾,而且对身边的人说:“天下才士,我见过成百上千,可从未见过像毛先生这样胆识过人的。毛先生不鸣则已,一鸣惊人,他的三寸舌头,真可以抵得上几十万大军啊!”此后每逢大事,平原君都虚心向毛遂求教。毛遂也因此次使楚而一举成名,此后深得平原君器重。
毛遂自荐的故事,众人皆知,耳熟能详。他在自荐的过程中针对平原君采用的是“与贵者言,依于势;与富者言,依于高”的言辞,在气势上压倒、征服了平原君。而在说服楚王的过程中,毛遂又采用了“与勇者言,依于敢;与过者言,依于锐”的言辞,所谓狭路相逢勇者胜,毛遂又压倒了楚王,迫使他答应了合纵抗秦。如此善于审时度势针对不同的对象采用不同的游说方法,正是毛遂自荐成功、出使有成的重要原因。
以竹为喻示子路
孔子的众多弟子中,有个名叫子路的,常常跟随孔子周游列国,负责保护老师的安全。子路身材威猛、反应机敏,而且仪表堂堂、风度翩翩,只要有他陪伴在孔子身边,无形中就会生发出一种震慑人心的力量,即使再凶狠狡猾的坏人也不敢对孔子妄作非为。所以可以说在他的保护之下,孔子从来没有受过什么迫害。
突然有一天,孔子问守卫在身边的子路:“仲由,这么长时间我也没看出你有什么喜好,你到底有些什么嗜好啊?”
子路随口答道:“我最喜欢的莫过于佩戴长剑!那样将会为我的形象锦上添花,再没有什么比这更让我开心的了。”
孔子听了稍稍皱起眉头,似乎有些不满意,接着问道:“那学习呢?你难道没有觉得学习是一件快乐的事吗?”
子路茫然地反问:“学习?我从来没有觉得那会有多大好处啊!”
孔子叹了一口气,继续不紧不慢地说道:“学习和知识的力量是巨大而无形的。你看看,一国之君需要谏臣的辅佐,才能让国家兴盛;普通人需要明事理的朋友提醒自己的过失,才能提升自身;为人处世也需要不断向他人学习,听取别人的意见,才能博采众长。真正的君子喜好学习,集思广益,因而足智多谋,做起事来就会顺利;相反那些不善学习的人,自以为是,诋毁仁德,对有学问的人心生抵触,这无异推着自己往后退。可见,不学习就会落后呀!”
竹石图
子路耐着性子听完孔子讲述的这番大道理,等老师话音刚落,就不以为然地反驳道:“我倒觉得并不是完全这样的!您看,南山上的竹子没有人扶植,不也一样长得笔直吗?而且用这种竹子做成的箭,也一样能穿透皮革!可见,很多事情没有学习和知识也照样能运行得很好!”
孔子见子路还是没有信服自己的观点,而且还强词夺理,觉得又好气又好笑。于是他便接着子路的话说:“其他的暂且不说,要是能把竹箭修理一番,装上羽毛,再把它削成尖头,那它的穿透力不就更大了吗?你说呢?”
子路一时哑口无言,孔子见状,就趁热打铁,说道:“看一个人,不能仅仅看外表。有的人金玉其外,但是腹内空空;有的人相貌平平,却满腹珠玑。前者虽然悦目,但却流于俗气;后者赏心,也令人起敬。可见学习对一个人来说是多么重要啊!”
子路这下是真的心悦诚服了,他对孔子保证道:“我一定牢记您的教诲!”
孔子劝说子路要有好学之心时所用的言辞就是“与辨者言,依于要”,而且符合“成义者,明之也;明之者,符验也”的原则,当子路用自生自长的竹子做成的箭可穿透皮革作为例子来反驳时,孔子便抓住了这番言辞中的片面之处,以修整过的竹箭威力更大去反驳子路,从而使其理屈词穷,哑口无言,并最终心悦诚服地认同了孔子的观点。
一言兴邦,一言丧邦
我们常常称赞那些能言善辩的人“口齿伶俐”,这并非仅仅意味着吐字清晰、表达流畅,更在于思维的敏捷。头脑迟钝的人,恐怕很难有一副“伶牙俐齿”;而能言善辩者,一般都是“眉头一皱,计上心头”的机灵人。从这个角度讲,口才的训练实质上是思维的训练。而好的口才不仅对个人,而且有时对一个国家都会产生很大的影响。
1939年10月11日,美国白宫里进行了一次具有历史意义的交谈。美国经济学家萨克斯受爱因斯坦等科学家的委托,说服罗斯福总统重视原子能的研究,抢在纳粹德国之前制造出原子弹。他先向总统面呈了爱因斯坦的建议,接着读了科学家们关于核裂变发现的备忘录,可是罗斯福却听不懂那些艰深生涩的科学论述,因而反映十分冷淡。
萨克斯心灰意冷地向总统告别。这时,罗斯福为了表示歉意,邀请他第二天来共进早餐,这无疑又给了萨克斯一次机会。这天晚上,他整夜在公园里徘徊,苦苦思索着说服总统的办法……
第二天早上7点钟,萨克斯与罗斯福在餐桌前共进早餐。他还未开口,罗斯福就以攻为守:“你又有了什么绝妙的想法?你究竟需要多少时间才能把话说完?”总统把餐刀递给萨克斯时又说:“今天不许再谈爱因斯坦的信,一句也不许谈,明白吗?”
“我想讲一点历史,”萨克斯看了总统一眼,见总统正含笑望着自己,他便说开了,“英法战争时期,在欧洲大陆上不可一世的拿破仑,在海上却屡战屡败。这时,一位年轻的美国发明家富尔顿来到了这位法国皇帝面前,建议把法国战舰的桅杆砍断,撤去风帆,装上蒸汽机,把木板换成钢板。可是,拿破仑却想,船没有帆就不能走,木板换成钢板就会沉没。于是,他把富尔顿轰了出去。历史学家们在评述这段历史时认为,如果当时拿破仑采纳了富尔顿的建议,19世纪的历史就得重写了。”萨克斯说完后,目光深沉地注视着总统。
罗斯福沉思了几分钟,然后取出一瓶拿破仑时代的法国白兰地,把酒杯递给萨克斯,说道:“你胜利了。”萨克斯顿时热泪盈眶。
后来,负责实施制造美国首批原子弹计划的总负责人格罗夫斯少将在谈论这次会谈时说道:“总统为萨克斯的论证所打动,才决定成立一个铀(造原子弹主要原料)顾问委员会。”
如果说萨克斯一番精彩的论证促使美国成为第一颗原子弹的制造者的话,那么,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日本首相铃木的一句语义含混的言论,对于导致日本人民成为第一颗原子弹的受害者又起了引人注目的作用:
1945年7月26日,敦促日本投降的《波茨坦公告》宣布之后,日本天皇就明确地表示接受公告提出的投降条件。但是,因为接受投降的声明还没有送达日本内阁,所以,当时任内阁首相的铃木接见新闻界人士时就说:“内阁对《波茨坦公告》持沉默态度。”
问题就出在这“沉默”二字上。“沉默”在日本是多义词,它有两种解释:一为“暂不予以评论”,一为“暂不予以理睬”。这两个含义带来的差别是很大的,更何况在那个异常敏感的时期。而在译成英语时,很不幸又被翻译成后一种含义,这就激怒了对方。
8月6日8时15分,美国飞机向广岛投下了第一颗原子弹,顷刻间广岛市变成了一片废墟,约有20万人死于这一灾难。不久又在日本长崎投下第二颗原子弹。苏联红军也开始了对日本的进攻……
日本一位著名的和平战士加濒俊一曾经这样批评铃木的用语:“要不是这个灾难性的差错,日本也许可以躲过原子弹的袭击和俄国人的进攻。”
上述两例从正反两方面说明了言辞的重要性,小小的“舌头”,在关键时刻真可以起到“一言兴邦、一言丧邦”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