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数:1498

武侯问曰:“吾欲观敌之外以知其内(1),察其进以知其止(2),以定胜负,可得闻乎?”起对曰:“敌人之来,荡荡无虑(3),旌旗烦乱,人马数顾,一可击十,必使无措(4)。诸侯未会,君臣未和(5),沟垒未成,禁令未施,三军匈匈(6),欲前不能,欲去不敢,以半击倍,百战不殆(7)。”

【注释】

(1)吾欲观敌之外以知其内:外,指外在现象。内,指内部情况。施子美曰:“量敌而后进,虑胜而后会,此兵法之常也。将以量敌而进,虑胜而会,吁亦难矣。何者?敌人之情伪有可得而知者,有不可得而知者。可得而知者,外也,进也;不可得而知者,内也,止也。吾欲由内以知外,由进以知止,不亦难乎?既知乎此,则胜负可以坐决矣。此武侯之所以问吴起也。”刘寅曰:“我欲观敌之外,以知其在内之虚实。”朱墉引《新宗》曰:“有诸内者必形于外,凡事皆然,何况于兵?故欲知敌在内之虚实,不必于其内也,察其在外之形,而一虚一实之理,莫不昭然矣。”

(2)察其进以知其止:进,指进兵的形势。止,指最终的作战意图。刘寅曰:“察其前进之势,以知其所止之形。”朱墉引叶伯升曰:“观敌外以知其内,察敌进以知其止,则胜负之理,无不自我全操,不待接刃交戈而可豫决者矣。”

(3)荡荡无虑:行动散漫,毫无顾虑。刘寅曰:“荡荡,轻忽之貌。”

(4)“旌旗烦乱”四句:意谓敌人的旌旗纷杂混乱,士卒不断东张西望,内心紧张不安,对这类敌人可以一击十,必能使其措手不及。数顾,士卒不断东张西望,内心紧张不安。无措,措手不及。施子美曰:“起之意谓欲知之,即其势而求之可也。堂堂之阵不可击,正正之旗不可邀。今而敌人之来,荡荡无虑,则其军为妄进也;旌旗烦乱,则其众为无统也;况又人马数顾而莫有斗心。若此之势,一可击十,必能使之无所措矣。何者?言军之自乱,取之易也。此如苻坚淮淝之役,一麾之间,军乱莫止,众心已怖。是虽谢玄之八千可以破其百万,非以一击十乎?”刘寅曰:“旌旗烦扰紊乱,人马频数顾望,此为愚将,吾以一倍之少可击十倍之多,必使之仓皇无措也。”

(5)诸侯未会,君臣未和:意谓诸侯的盟军未能会合,君臣上下不和睦。会,会师,会合。未会,底本作“大会”,《施氏七书讲义》本、《武经七书直解》本均作“未”,于意为顺,今据改。

(6)三军匈匈:意即三军上下扰攘不安。匈匈,同“汹汹”,动乱,纷乱。朱墉引《大全》曰:“汹汹,其中怀漫无主张可知。夫兵以安静胜人,未有惊皇无措而可以致胜者也。”

(7)以半击倍,百战不殆:殆,失败。施子美曰:“若夫诸侯未会,君臣未和,沟垒未成,禁令未施,如此之时,军士匈匈然不敢进,亦不敢退,此正疑惑之际。三军既感且疑,则必有隙可乘,故可以半击倍。能审乎此,虽百战而不危殆矣。此如郧人军于蒲骚,将与随、绞、州、蓼伐楚,军其郊而不诫,旦日虞四国之至。斗廉知其可取,故不待济师而克之,且谓师克在和不在众,是非以半击倍之意乎?虽然,前之所言‘以一击十’,是十倍其数而克之也,至于此,特以半击倍者,盖荡荡无虑,旌旗烦乱,此乱军也,乱军引胜,故虽一可击十。至于诸侯未会,必有时而会,君臣未和,必有时而和,沟垒未成,禁令未施,必有时而可成可施。吾乘其未然而击,故特可以半击倍。”朱墉引《开宗》曰:“此节言按兵之整乱,可知其内之虚实;察进之备缺,可知其止之坚瑕。”李硕之说:“由于战争是敌对双方武装着的活人之间的生死搏斗,在临敌作战中,双方必然采取各种手段隐藏自己的企图,并制造各种假象以欺骗和迷惑双方。因此,在查明、分析和判断敌情的过程中,敌情会有真伪虚假之别。吴起强调‘料敌’之时,十分重视不要被敌人的表面现象所迷惑,必须把握敌军实情,准确地判断敌人的行动企图,尔后再定下自己的作战决心。当魏武侯向他请教‘观敌之外以知其内,察其进以知其止’的问题时,吴起根据自己的实战经验,从战场上可能观察到的敌人行动的不同情况,通过对这些表面现象的分析判断,把感性的认识加以提高,把握敌情本质的东西,从而得出‘一可击十’‘以半击倍’的结论。”

【译文】

魏武侯问道:“我想做到观察敌人的外在现象便能掌握内部情况,观察敌人进兵的情形便能掌握其最终的作战意图,凭借这些决定胜负,其中的道理可以说给我听听吗?”吴起答道:“敌人前来进攻,行动散漫,毫无顾虑,旌旗纷杂混乱,士卒不断东张西望,内心紧张不安,对这类敌人可以一击十,必能使其措手不及。诸侯的盟军未能会合,君臣上下不和睦,防御工事没有修成,颁布的禁令未能落实,三军上下扰攘不安,想进兵而不能,要撤退却不敢,对这类敌人可以半击倍,百战不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