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
武侯问敌必可击之道(1),起对曰:“用兵必须审敌虚实而趋其危(2)。敌人远来新至,行列未定,可击(3);既食未设备,可击(4);奔走,可击(5);勤劳,可击(6);未得地利,可击(7);失时不从,可击(8);旌旗乱动,可击(9);涉长道,后行未息,可击(10);涉水半渡,可击(11);险道狭路,可击(12);陈数移动,可击(13);将离士卒,可击(14);心怖,可击(15)。凡若此者,选锐冲之(16),分兵继之(17),急击勿疑(18)。”
【注释】
(1)武侯问敌必可击之道:朱墉引周鲁观曰:“击与战不同,战必两敌交锋,击则乘虚忽入也。击之之法,只在呼吸转盼间。”
(2)用兵必须审敌虚实而趋其危:趋其危,指集中兵力攻打敌人的薄弱之处。施子美曰:“敌有必可击之道乎?曰:有。何以知其有也?兵形避实而击虚,惟乘其虚,故可击。是以吴起对武侯之问,谓必审敌之虚实而趋其危。昔太宗尝曰:‘《孙子》十三篇无出虚实。’知虚实之势,则无不胜矣。既知其虚实,则必避实击虚以趋其危,是岂不为必可击乎?”刘寅曰:“凡用兵之法,必须审察敌人之虚实而趋其危急之隙,乃可胜也。若不审虚[实],恐彼实而示之虚,虚而示之实,反为所胜耳。”朱墉引方伯闇曰:“兵家出奇,多是击法,但非真见虚实,又是冒险,故必须审察。”李硕之说:“把握敌人的真实情况,熟知对手的强弱、虚实和短长,对作战的胜负有着决定性的影响。但是,还必须正确地使用兵力,灵活地运用各种作战手段,即采取不同的战法,避敌之长,击敌之短,才能出奇制胜。吴起针对六国所提出的不同战法,以及他所说的‘可击之道’,都是通过对敌人优劣形势的分析和判断,找出敌军内部所暴露出来的薄弱环节和危及生死存亡的要害而提出来的。他把这些不同的战法又上升到理论的高度,总结出‘审敌虚实而趋其危’的作战原则,含有查清敌人的虚实强弱之后,再从敌人的弱处开刀,攻击危及其存亡的要害之意。这是一条富有生命力的作战原则,在今天看来,仍有其借鉴价值。”卫广来在《〈吴子兵法〉简论》一文(载《山西师大学报》,1992年第1期)中说:“作战理论,包括判断敌情、攻敌虚弱、选择战机、灵活应变、瓦解敌军五个内容。前两个内容,吴起概括为一句话,叫做‘审敌虚实而趋其危’(《料敌》篇)。……趋其危,是攻敌之薄弱环节。他认为任何军队都有其弱点,‘齐阵重而不坚,秦阵散而自斗,楚阵整而不久,燕阵守而不走,三晋阵治而不用’(《料敌》篇),可分别情况而击之。敌方将领的弱点也要利用,‘其将愚而信人,可诈而诱;贪而忽名,可货而赂;轻变无谋,可劳而困;上富而骄,下贫而怨,可离而间;进退多疑,其众无依,可震而走’(《论将》篇)。”徐勇在《〈吴子〉的成书、著录及其军事思想》(载《军事历史研究》2001年第3期)一文中说:“在《吴子·料敌第二》中,吴起认为:‘用兵必须审敌虚实而趋其危。’即指挥作战必须在了解了敌方的真实情况后,才能‘以半击倍,百战不殆’,有效地打击其薄弱环节。这对《孙子·谋攻篇》‘知彼知己,百战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殆’的著名命题,是一个总结性发展。”
(3)“敌人远来新至”三句:意谓敌人远道而来,刚到阵地立足未稳,阵型部署还未确定,可以攻击。行列未定,傅绍杰说:“此概指部署上秩序未定。”施子美曰:“如陈庆之之伐魏也,谓魏人远来,皆已疲倦。及其未集,须挫其气是也。”
(4)既食未设备,可击:既食,用餐完毕。设备,指布置必要戒备。施子美曰:“此如光弼伺贼方饭而击之是也。”
(5)奔走,可击:奔走,傅绍杰说:“奔驰狂走,秩序混乱。”施子美曰:“此如罗之役,楚师乱次以济,而为罗所败是也。”
(6)勤劳,可击:勤劳,此指疲劳、疲惫。施子美曰:“此如周访击杜曾曰‘彼劳我逸,故克之’是也。”
(7)未得地利,可击:意谓敌人未能占据有利地形,可以攻击。施子美曰:“此如窦泰依山为陈,未成列,为周文帝所击是也。”
(8)失时不从,可击:意谓敌人未能顺从天时展开行动,可以攻击。施子美曰:“此如宋襄公不阻险,不鼓不成列,而为楚人所败是也。”刘寅曰:“凡举事动众,必顺其时,若失时不顺者,则可击。”
(9)旌旗乱动,可击:施子美曰:“此如曹刿望其旗靡而追齐师是也。”刘寅曰:“旌旗乱动,是无节制也,故可击。”
(10)“涉长道”三句:意谓敌人长途跋涉,后续部队未能休息,可以攻击。施子美曰:“此如周文帝谓左右曰‘高欢数日行八九百里,晓兵者所忌,正须乘便击之’是也。”
(11)涉水半渡,可击:施子美曰:“此如高祖击曹咎,俟其半渡而击之是也。”
(12)险道狭路,可击:意谓敌人在险峻狭隘的道路上行军,可以攻击。施子美曰:“此如孙膑斩庞涓于马陵是也。”刘寅曰:“险道狭路,或冲其中,或掩其后,敌难以相救,故可击。”
(13)陈数移动,可击:意谓敌人的阵型多次移动,可以攻击。施子美曰:“此如徐敬业置阵既久,士皆瞻顾,阵不能整,为李孝逸所击是也。”刘寅曰:“陈数移动,人心不定也,故可击。”
(14)将离士卒,可击:施子美曰:“此如刘裕入长安,令其子居守,率之狼狈而归是也。”刘寅曰:“将离士卒,则上下相隔,令不一也,故可击。”
(15)心怖,可击:施子美曰:“此如苻坚之军,见八公山草木皆人形,而为谢玄所败是也。”
(16)选锐冲之:朱墉引胡君常曰:“十三可击处,皆是敌人之危,选锐可击之。危而我不乘机选锐,因势分兵以趋人之危,更待何时?”
(17)分兵继之:意即继而派遣兵士加强进攻。傅绍杰说:“承上句,选锐冲之,未必只在一处,只予以一冲,未必能收歼灭之效,故必须分兵以继其后,而扩张战果。”
(18)急击勿疑:施子美曰:“其在杜佑《通典》,亦有所谓敌有十五形可击:曰新集、曰未食、曰不顺、曰后至、曰奔走、曰不戎、曰动劳、曰将离、曰长路、曰候济、曰不暇、曰险路、曰扰乱、曰惊怖、曰不定。凡此十五形,求其旨意,亦必自吴子始也。”朱墉引《翼注》曰:“‘击’字最有气力,其势如雷霆击物,当之者碎。”又引王汉若曰:“‘可’字正是审量真切处。‘急击’,‘急’字宜重看,盖敌人此隙乃不可多得之候,稍迟则敌人有备,错过事机便难以取胜。”吴如嵩等著的《中国军事通史》第三卷《战国军事史》说:“关于‘击虚’,《料敌》中列举了‘击之勿疑’的八种情况和‘急击勿疑’的十三种情况。其核心含义,就是要牢牢抓住有利的战机,利用敌人显露的虚弱之点,发起凌厉的打击,力求以最小的代价夺取最大的胜利。由此可见,吴起这种‘见可而进,知难而退’(《料敌》),主张避实击虚的作战指导思想,既是对孙武等前人军事思想的继承,又有所发展,丰富了具体的内容,增添了新的见解。”卫广来在《〈吴子兵法〉简论》一文(载《山西师大学报》,1992年第1期)中说:“选择战机,要求善于捕捉战机,果然断之。《料敌》篇列举出‘击之勿疑’八种情况,‘避之勿疑’六种情况,‘急击勿疑’十三种情况,要求指挥员以智慧去捕捉。战机既捉,这时指挥员应拿出坚决果断之气质,当机立断,下决心时来不得半点的犹豫和彷徨。”解文超说:“《六韬·武锋》‘十四变’袭用《吴子·料敌》中的‘十三击’,相比之下,《六韬》的总结和概括比较简明、扼要。另外,这段‘十四变’行文对照工整、紧凑,不枝不蔓,明显是对《吴子》之语加工的结果。”
【译文】
魏武侯向吴起询问可以击敌获胜的条件,吴起答道:“将领用兵必须明察敌人的虚实,集中兵力攻打敌人的薄弱之处。敌人远道而来,刚到阵地立足未稳,阵型部署还未确定,可以攻击;没设置必要戒备,可以攻击;敌人混乱奔逃,可以攻击;敌人疲惫不堪,可以攻击;敌人未能占据有利地形,可以攻击;敌人未能顺从天时展开行动,可以攻击;敌人旗帜紊乱,可以攻击;敌人长途跋涉,后续部队未能休息,可以攻击;敌人渡河过了一半,可以攻击;敌人在险峻狭隘的道路上行军,可以攻击;敌人的阵型多次移动,可以攻击;敌将脱离士卒,可以攻击;敌人军心恐慌,可以攻击。大概像这些情况,可挑选精锐之士向敌人发起冲击,继而派遣兵士加强进攻,迅速出击,不要迟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