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 鉴篇(鉴者,心也。)

字数:8326

【题解】

鉴,镜子。因为人心如同一面镜子,可以映照外界的万事万物,所以古人常常用镜子来比喻人心。作者的自注也说:“鉴者,心也。”本章是一篇专门研究心理的文章。在本章中,作者主要提出以下几个有关心理的问题。

首先,作者认为,沉迷于不同事物之中的人,就会产生不同的心理反应。这一观点本来是正确的,但作者把这些心理反应归咎于鬼魂的作用,明显是受到时代的局限。

其次,作者把所有的心理活动都归因于大道的支配,因此反复要求人们要与大道融为一体,做到内心空净,进一步做到视万物为虚假,从而获取心灵的自由。其中的万物皆空观点,与佛教思想非常接近,不少学者以此为证,断言《关尹子》为后世伪作。

第三,作者虽然承认人心能够映照外物,但同时又认为人心是无法认识万物本质的,因此作者提醒人们“无恃尔所谓利害是非,尔所谓利害是非者,果得利害是非之乎?圣人方且不识不知,而况于尔”,从而陷入不可知论。

第四,作者认为,天地间的这个大空间可以生出元气,而元气又能演化出万事万物;接着作者把人心比作这个大空间,认为“我之一心,能变为气,能变为形”,于是人心就能够产生万事万物了。这种比附是不合逻辑的,其结果自然也不正确。

除此,作者还提出了一些诸如无私忘我、情波性水、无以己度人等对后世具有一定启发和影响的命题。

关尹子曰:心蔽吉凶者,灵鬼摄之[1];心蔽男女者,淫鬼摄之[2];心蔽忧幽者,沉鬼摄之[3];心蔽放逸者[4],狂鬼摄之;心蔽盟诅者[5],奇鬼摄之[6];心蔽药饵者[7],物鬼摄之。如是之鬼,或以阴为身[8],或以幽为身[9],或以风为身,或以气为身,或以土偶为身[10],或以彩画为身,或以老畜为身,或以败器为身[11]。彼以其精[12],此以其精[13],两精相搏[14],则神应之。为鬼所摄者,或解奇事,或解异事,或解瑞事[15]。其人傲然[16],不曰鬼于躬[17],惟曰道于躬。久之,或死木[18],或死金[19],或死绳[20],或死井。惟圣人能神神而不神于神[21],役万物而执其机,可以会之[22],可以散之,可以御之,日应万物,其心寂然[23]。

【译文】

关尹子说:一心沉迷于吉凶预测的人,灵验之鬼就会控制他们的行为;一心沉迷于男女之事的人,淫荡之鬼就会控制他们的行为;一心沉迷于忧伤痛苦之中的人,沉郁之鬼就会控制他们的行为;一心沉迷于放荡不羁的人,狂放之鬼就会控制他们的行为;一心沉迷于发誓诅咒的人,邪恶之鬼就会控制他们的行为;一心沉迷于灵药美食的人,各种事物之鬼就会控制他们的行为。如此众多的鬼魂,有的隐身于阴暗之处,有的隐身于幽深之处,有的隐身于风中,有的隐身于气中,有的隐身于塑像之中,有的隐身于彩画之中,有的隐身于衰老的牲畜体内,有的隐身于破败的器皿里。鬼魂用它们的精气诱惑受骗者,受骗者以自己的精气接受这些诱惑,双方的精气相互结合,就会产生了神奇的反应。被鬼魂控制的人,有的人懂得奇特的事情,有的人懂得异常的事情,有的人懂得祥瑞的事情。这些人都非常傲慢,他们不认为是鬼魂控制了自己,反而认为自己已经获得了大道。时间久了,他们有的死于草木中毒,有的死于刀剑,有的上吊自杀,有的投井而亡。只有圣人能够控制鬼神而不被鬼神所控制,能够役使万物而善于把握时机,圣人可以把鬼神、万物聚集在一起,也可以把鬼神、万物遣散开去,还可以驾驭、役使鬼神与万物,圣人每天在应对万事万物的时候,其心境却是非常的平静安宁。

曰:无一心[24],五识并驰[25],心不可一;无虚心[26],五行皆具[27],心不可虚;无静心,万化密移[28],心不可静。借能一[29],则二偶之[30];借能虚,则实备之[31];借能静,则动摇之[32]。惟圣人能敛万有于一息[33],无有一物可役我之明彻[34];散一息于万有,无有一物可间吾之云为[35]。

【译文】

关尹子说:如果没有一颗专一的心,各种认识能力就会纷纷向外追逐名利,那么心就没有办法专一了;如果没有一颗虚静的心,各种事物都会呈现在眼前,那么心就没有办法做到虚静了;如果没有一颗安静的心,千变万化的事物就会不知不觉地改变着人的心境,那么心就没有办法安静下来了。世俗人即使有一颗能够专一的心,但是总会有一些使他分心的事情在打扰他;即使有一颗能够虚静的心,但是总会有一些事情填满了他们的心;即使有一颗能够安静的心,但是总会有一些事情在摇动着他们的心。只有圣人能够把万物收敛于一气之中,因此没有任何一种事物能够役使自己明净清澈的心;只有圣人能够把一气散开而化为万事万物,因此没有任何一种事物能够影响他们的一言一行。

曰:火千年,俄可灭[36];识千年,俄可去。

【译文】

关尹子说:燃烧了千年的火,可以在一瞬间熄灭;积累了千年的意识,可以在一瞬间被消除。

曰:流者舟也,所以流之者[37],是水非舟;运者车也,所以运之者,是牛非车;思者心也,所以思之者,是意非心[38];不知所以然而然。惟不知所以然而然,故其来无从[39],其往无在[40]。其来无从,其往无在,故能与天地本原[41],不古不今。

【译文】

关尹子说:游动的是船只,而能够使船只游动的事物,是水而不是船只;运行的是车子,而能够使车子运行的事物,是牛而不是车子;思维的是心脏,而能够使心脏思维的事物,是人的意识而不是心脏;我们不知道为什么会是这样而确实是这样了。正是因为我们不知道为什么会是这样而确实是这样了,因此它的源头就无从追究,它的发展也找不到痕迹。正是因为它的源头无从追究,它的发展也找不到痕迹,因此它能够与天地同在,不分古今而永世长存。

曰:知心无物[42],则知物无物[43];知物无物,则知道无物[44];知道无物,故不尊卓绝之行[45],不惊微妙之言。

【译文】

关尹子说:懂得了心并非真实存在的道理,进一步就懂得了万物都不是真实存在的道理;懂得了万物都不是真实存在的道理,进一步就懂得了大道也不是真实存在的道理;懂得了大道也不是真实存在的道理,因此就不会去崇拜那些所谓的卓越行为,也不会对那些所谓的微妙言论而惊叹不已了。

曰:物我交,心生[46];两木摩,火生。不可谓之在我[47],不可谓之在彼;不可谓之非我,不可谓之非彼,执而彼我之则愚[48]。

【译文】

关尹子说:外物一旦与我们接触,我们的各种想法就会产生;两块木头相互摩擦,火就会产生。不能说这些产生的原因就在于我们自身,也不能说这些产生的原因就在于外物;不能说这些产生的原因就不在于我们自身,也不能说这些产生的原因就不在于外物。固执地要去分清产生的原因是在于我们自身还是在于外物,那就愚蠢了。

曰:无恃尔所谓利害是非[49],尔所谓利害是非者,果得利害是非之乎?圣人方且不识不知,而况于尔!

【译文】

关尹子说:不要太相信你自己所认为的利害与是非,你所认为的利害与是非,果真就把握住了真正的利害与是非了吗?就连圣人尚且不能知道什么是真正的利害与是非,更何况你呢!

曰:夜之所梦,或长于夜,心无时[50];生于齐者[51],心之所见皆齐国也,既而之宋、之楚、之晋、之梁[52],心之所存各异,心无方[53]。

【译文】

关尹子说:夜晚梦中所经历的故事,其时间可能要比夜晚更长,可见我们的心不受时间的限制;生于齐国的人,心里所经历的事情都是齐国的事情,后来又到了宋国,到了楚国,到了晋国,到了梁国,心里所存有的事情就会各不相同,可见我们的心不受空间的限制。

曰:善弓者,师弓不师羿[54];善舟者,师舟不师奡[55];善心者,师心不师圣。

【译文】

关尹子说:善于制造弓弩的人,向弓弩学习而不向羿学习;善于制造船只的人,向船只学习而不向奡学习;善于修心的人,向心学习而不向圣人学习。

曰:是非好丑[56],成败盈虚[57],造物者运矣[58]。皆因私识执之而有[59],于是以无遣之[60],犹存[61];以非有非无遣之[62],犹存。无曰莫莫尔[63],无曰浑浑尔[64],犹存。譬犹昔游再到[65],记忆宛然[66],此不可忘,不可遣。善去识者[67],变识为智。变识为智之说,汝知之乎?曰想,如思鬼心慄[68],思盗心怖;曰识,如认黍为稷[69],认玉为石者,浮游罔象[70],无所底止[71]。譬睹奇物,生奇物想,生奇物识。此想此识,根不在我。譬如今日,今日而已,至于来日,想识殊未可卜[72]。及至来日,纷纷想识,皆缘有生[73]。曰想曰识,譬如犀牛望月,月形入角[74],特因识生[75],始有月形。而彼真月,初不在角[76],胸中之天地万物亦然。知此说者,外不见物,内不见情[77]。

【译文】

关尹子说:是非美丑,成败盛衰,都是大道运行的结果。人们都是因为有了个人意识而执着地把这些事情留存在心里,于是就用万物皆空的理论去消除这些记忆,但这些记忆依然留存于心里;再用万物是半真半假的理论来消除这些记忆,这些记忆依然留存于心里。无论这些记忆是模模糊糊的,还是混混沌沌不够清晰,依然会留存于心里。就好像旧地重游那样,昔日记忆历历在目,这些记忆难以忘怀,难以消除。那些善于消除个人意识、记忆的人,就会把个人意识修养为智慧。把个人的意识变为智慧的道理,你知道吗?我们就谈谈思想吧,比如我们一想到鬼魂就会害怕得发抖,一想到强盗就会恐怖不安;我们再说说意识吧,比如我们会把黍错认作稷,把美玉错认作石头,意识会浮想联翩而没有定准,而且这种意识的想象是无限的。比如我们在看到奇特事物的时候,就会产生有关这种事物的想法,就会产生有关这种事物的意识。而这些想法和意识,其根源并不在我们自身。比如今日的事,今日已经成为定局了,至于明天,我们的想法与意识的内容一点也无法预测。到了明天,各种不同的想法和意识,都会因为新的事物的出现而产生。所谓的想法与意识,就好比犀牛望月,月亮的形状映照在犀牛的角上,只因这个原因而犀牛的意识就出现了,于是心中就开始有了月亮的形状。然而那轮真正的月亮,根本就不在犀牛的角上,我们心中的天地万物也都是如此的虚假不实。懂得了这一道理的人,对外无视任何事物的存在,对内不会产生任何好恶之情。

曰:物生于土,终变于土;事生于意,终变于意[78]。知夫惟意,则俄是之[79],俄非之;俄善之,俄恶之。意有变,心无变[80];意有觉,心无觉。惟一我心,则意者,尘往来耳[81];事者,欻起灭尔[82],吾心有大常者存[83]。

【译文】

关尹子说:万物都产生于土,最终又会变为土;事情都产生于意识,最终又会变为意识。知道所有的事情都是意识产生的,就会明白为什么我们一会儿认为这件事情是正确的,一会儿又认为这件事情是错误的;一会儿认为这件事情是善良的,一会儿又认为这件事情是罪恶的。意识随时都在变化,而心的认识能力没有变化;意识有所谓的知觉,而心的认识能力无所谓知觉。只有使我们的心专一起来,至于意识,就像尘土那样有来有往;事情,就像火焰闪现那样有起有灭,而我们要专一地把大道留存于心中。

曰:情生于心,心生于性。情,波也[84];心,流也[85];性,水也[86]。来干我者[87],如石火顷[88],以性受之,则心不生[89],物浮浮然[90]。

【译文】

关尹子说:人的情感产生于人心,而人心产生于人的天性。人的情感,就好像水波一样;人心,就好像水流一样;人的天性,就好像水一样。出现了干扰我们生活的事物,比如有石头、火焰倾泻而下,如果我们能够以安静的天性去接受它们,那么心里就不会产生情感的波澜,万物都飘飘然而不会进入我们的心中。

曰:贤愚真伪,有识者,有不识者。彼虽有贤愚,彼虽有真伪,而谓之贤愚真伪者,系我之识。知夫皆识所成,故虽真者,亦伪之[91]。

【译文】

关尹子说:贤良、愚昧、真诚、虚假,有的我们能够认识,有的我们不能够认识。别人即使有贤良与愚昧之分,即使有真诚与虚假之分,而认为他们具有贤良、愚昧、真诚、虚假之分的,只能说是我们的一种意识而已。知道这一切都是我们的意识形成的,因此即使真是如此,我们也可以视之为虚假的。

曰:心感物,不生心生情;物交心,不生物生识。物尚非真,何况于识?识尚非真,何况于情?而彼妄人,于至无中[92],执以为有;于至变中,执以为常[93]。一情认之,积为万情;万情认之,积为万物[94]。物来无穷,我心有际,故我之良心[95],受制于情;我之本情[96],受制于物。可使之去,可使之来;而彼去来,初不在我;造化役之,固无休息。殊不知天地虽大,能役有形,而不能役无形[97];阴阳虽妙,能役有气[98],而不能役无气[99]。心之所之,则气从之[100];气之所之,则形应之[101]。犹如太虚[102],于至无中,变成一炁[103];于一炁中,变成万物。而彼一气,不名太虚;我之一心,能变为气,能变为形;而我之心,无气无形。知夫我之一心无气无形,则天地、阴阳不能役之。

【译文】

关尹子说:我们的心受到外物的触动,不会另外再产生一颗心而会产生出情感;外物交集于我们的心中,不会再产生一种事物而会产生出意识。就连事物本身尚且不是真实存在的,更何况我们的意识?就连我们的意识尚且不是真实的,更何况我们的情感?然而有一些无知的人,在这个完全虚无的世界之中,固执地认为一切都是真实存在的;在这个千变万化的世界里,固执地认为一切事物都是永恒不变的。我们用某一种情感去认识这个世界,就会逐步积累为千万种情感;再用这千万种情感去认识这个世界,就会逐步积累为万事万物。万事万物的出现是没有穷尽的,而我们的心却是有限的,因此我们的本性就会受制于我们的情感;而我们的情感,又会受制于外界的万事万物。可以使万物消失,也可以使万物出现;而万物的消失与出现,其原因根本并不在于我们自身;这些都是由大道在役使着,而且是无休无止的。人们根本不知道天地虽然很伟大,能够役使有形的事物,却不能役使无形的大道;阴阳虽然很奥妙,能够役使含有阴阳二气的事物,却不能役使不含阴阳二气的大道。人们心里有了所向往的东西,那么人的意志就会跟随着前去;人们的意志有了所向往的东西,那么人的形体就会有所响应。比如在天地之间的大空间中,可以在完全虚无的状态下,演变出唯一的元气;而这种唯一的元气,又能够演变为万物。然而这种唯一的元气,并不能称之为大空间;在我们唯一的心里,也能够演变出元气,也能够演变出物体;然而我们的心,本身却是无气、无形的。知道了我们的心是无气、无形的,那么天地、阴阳都不能役使我们的心了。

曰:人之平日,目忽见非常之物者,皆精有所结而使之然;人之病日,目忽见非常之物者,皆心有所歉而使之然[104]。苟知吾心,能于无中示有[105],则知吾心,能于有中示无。但不信之[106],自然不神[107]。或曰:“厥识既昏[108],孰能不信?”我应之曰:“如捕蛇师,心不怖蛇,彼虽梦蛇,而不怖畏。”故黄帝曰:“道无鬼神[109],独往独来。”

【译文】

关尹子说:一个人在平常的日子里,眼睛突然看见了不同寻常的奇怪之物,这都是因为精神有所纠结才会出现如此现象;一个人在生病的日子里,眼睛突然看见了不同寻常的奇怪之物,这都是因为心神受到了损伤才会出现如此现象。如果知道我们的心,能够在虚无之中看见某种事物,那么就会知道,我们的心也能够把存在的事物视为虚无。只是由于人们不相信这一点,自然就不会出现这种神奇的效应。有人说:“那些病人的意识已经不清醒了,我们怎会不相信他们能够看见怪物呢?”我回答说:“比如捕蛇的师傅,因为心中不害怕蛇,他即使在睡觉时梦见蛇,也不会感到恐惧。”因此黄帝说:“掌握了大道的人心中是没有鬼神的,他们能够独往独来、自由自在。”

曰:我之思虑日变,有使之者,非我也,命也[110]。苟知惟命,外不见我,内不见心[111]。

【译文】

关尹子说:我们的思想每天都在发生变化,能够使它发生变化的,并不在于我们自己,而在于大道。如果知道一切都是由大道在支配着,那么我们就能够做到对外忘却了自己的身体,对内忘却了自己的思想。

曰:譬如两目,能见天地万物,暂时回光[112],一时不见。

【译文】

关尹子说:比如我们的一双眼睛,能够看见天地万物,一旦遇到强光反射的时候,我们顿时就会什么也看不见了。

曰:目视雕琢者[113],明愈伤[114];耳闻交响者[115],聪愈伤[116];心思玄妙者,心愈伤。

【译文】

关尹子说:眼睛长期观看细小的雕刻物,那么视力就会越发受到伤害;耳朵长期听着各种音调交集的音乐,那么听力就会越发受到伤害;心里长期思考玄妙的道理,那么心就会越发受到伤害。

曰:勿以我心揆彼[117],当以彼心揆彼。知此说者,可以周事[118],可以行德,可以贯道[119],可以交人,可以忘我。

【译文】

关尹子说:不要站在我们自己思想的角度去揣度别人的思想,而是要站在别人思想的角度去揣度别人的思想。懂得这一道理的人,可以周全地筹划事情,可以推行自己的美德,可以彻底地明白大道,可以与朋友们交往,可以忘却自我。

曰:天下之理,小不制而至于大[120],大不制而至于不可制。故能制一情者[121],可以成德;能忘一情者,可以契道[122]。

【译文】

关尹子说:天下的道理是,小的过错不加以制止就会发展为大的过错,大的过错不加以制止就会发展为无法控制的过错。因此能够制止最初的少量情感的人,就可以成就自己的美德;能够忘却最初少量情感的人,其言行就可以符合大道了。


[1] 灵鬼:灵验之鬼。摄:控制。

[2] 淫鬼摄之:《四库全书》本原作“淫男摄之”。“男”为“鬼”之形误。《百子全书》本即作“淫鬼摄之”。

[3] 沉鬼:沉郁之鬼。沉,沉郁,压抑。

[4] 放逸:放纵,放荡。

[5] 盟诅:发誓诅咒。

[6] 奇(jī)鬼:邪恶之鬼。奇,邪恶不正。

[7] 药:灵丹妙药。饵:食物,美食。

[8] 或以阴为身:有的隐身于阴暗之处。或,有的。

[9] 幽:幽深。

[10] 土偶:泥塑的人像。

[11] 败器:破败的器皿。

[12] 彼以其精:鬼魂用它们的精气(诱惑人们)。

[13] 此:代指人们。

[14] 搏:握持,结合。

[15] 瑞事:祥瑞的事情。

[16] 傲然:高傲的样子。

[17] 不曰鬼于躬:不认为是鬼魂附于自己的身体。曰,说,认为。躬,自身。

[18] 死木:死于草木中毒。木,草木。指药草、树果之类。

[19] 金:指金属制成的刀剑。

[20] 绳:用绳索上吊。

[21] 神神:支配神鬼。第一个“神”是动词。支配神鬼。神于神:被神鬼所支配。

[22] 会之:召集在一起。会,聚集。

[23] 寂然:平静安宁的样子。

[24] 一心:专一的心。

[25] 五识:指眼、耳、鼻、舌、身的认识能力。并驰:都一起向外追逐名利。

[26] 虚心:空无一物的心。也即心里不挂记任何事情。

[27] 五行:泛指万物。万物都是由五行构成的。皆具:都出现在眼前。

[28] 万化密移:各种变故就会不知不觉地改变着自己的心情。密,不知不觉。移,改变。

[29] 借能一:即使有一颗能够专一的心。借,假使,即使。

[30] 则二偶之:那么总有一些使他分心的事情在打扰他。二,二心,分心。偶,陪着。这里引申为打扰。

[31] 实备之:一些事物充满了他的心。

[32] 动摇之:各种使人动心的事情在摇动着他的心境。

[33] 能敛万有于一息:能够把万事万物收敛于一丝气息之中。万有,指万事万物。息,气息。关尹子认为,万物都是气形成的,万物死亡后,则又变化为气,所以掌握了大道的圣人,能够使万物化为一气。

[34] 明彻:明净清澈的心。

[35] 间:间隔,阻挠。这里指影响。云为:言行。云,说,言语。

[36] 俄:片刻,一瞬间。

[37] 所以流之者:能够使船只游动的事物。所以,……的事物。

[38] 意:意识。心:指心脏这一器官。

[39] 其来无从:它的来源无从追究。其,代指大道。因为万事万物的出现、发展和消失,都是大道的作用。

[40] 其往无在:它的发展找不到痕迹。往,发展。无在,找不到所在之处。

[41] 与天地本原:与天地的源头同在。

[42] 知心无物:懂得了心并非真实存在的事物。本段主要讲万物皆空的道理,因此不少学者认为这一理论与佛教的万法皆空相似,并据此认定《关尹子》为后世作品。

[43] 物无物:万物都不是真实存在的事物。也即万物皆空。

[44] 道无物:大道也不是真实存在的事物。

[45] 不尊卓绝之行:不去崇拜卓越的行为。既然万物皆空,那么所谓的卓越行为也就是虚假不实的,因此也不用去崇拜。

[46] “物我交”二句:外物一旦与我们接触,各种想法就会产生了。

[47] 不可谓之在我:不能说产生的原因就在于我们自身。之,指产生想法的原因。

[48] 执:固执。彼我之:分辨清楚产生的原因是在于外物,还是在于我们自身。

[49] 恃:依赖,相信。尔:你。泛指世俗人。

[50] 心无时:心不受时间的限制。

[51] 齐:诸侯国名。在今山东北部一带。

[52] 之:来到。宋:诸侯国名。在今河南商丘一带。楚:诸侯国名。在今河南南部、湖北、湖南一带。晋:诸侯国名。在今山西、河北南部和陕西中部一带。梁:即魏国。诸侯国名。在今河南北部、山西西南部一带。

[53] 心无方:心不受空间的限制。方,方位,空间。

[54] 师:师从,效法。羿(yì):人名。传说中的神箭手。

[55] 奡(ào):人名。传说是夏代寒浞(zhuó)的儿子,能够陆地行舟。

[56] 好:美。

[57] 盈虚:盛衰。

[58] 造物者运矣:这是大道运行的结果。造物者,指大道。

[59] 私识:个人的意识。执之而有:执着地把这些存留于心中。

[60] 以无遣之:用万物皆是虚无的理论去消除这些记忆。无,万物皆是虚无。遣,排遣,消除。之,指留存在心中的记忆。

[61] 犹存:依然留存于心里。

[62] 非有非无:万物既不是真实存在也不是完全的虚无。

[63] 莫莫尔:模模糊糊的样子。尔,形容词词尾。无义。

[64] 浑浑尔:混沌一片难以看清的样子。

[65] 昔游再到:再次来到从前游历过的地方。也即旧地重游。

[66] 宛然:清晰浮现的样子。

[67] 善去识者:善于排除个人意识、记忆的人。去,去除,消除。

[68] 慄(lì):害怕得发抖。

[69] 黍(shǔ):黍子,碾成米叫黄米,性黏,可酿酒。稷:谷子。

[70] 浮游罔象:浮想联翩,没有定象。罔象,没有定象,没有固定的模样。罔,没有。另外“罔象”也是一种怪物的名字。

[71] 无所底止:没有底线。指人们的想象是无限的。

[72] 想识殊未可卜:思想与意识的内容实在无法预测。卜,预测。

[73] 皆缘有生:都会源于各种事物而产生。有,物质存在,事物。

[74] 月形入角:月亮的形状映照在犀牛的角上。犀牛的角上有白纹,感觉灵敏,因此古人认为犀牛的角是接受外界事物的器官。

[75] 特因识生:就因为这个原因而产生了意识。特,仅仅,只。

[76] 初:一点也不,表示程度少。

[77] 内不见情:内心也没有好恶之情。

[78] “事生于意”二句:事情都产生于我们的意识,最终又变为意识。有了意识,才会产生事情;任何事情总有结束的时候,当事情结束之后,这些事情又会变为记忆或意识留存在我们的心里。

[79] 俄:一会儿。是之:认为这些事情是正确的。是,正确。此处为意动用法。认为……正确。

[80] 心:指心的认识能力。

[81] 尘往来耳:像尘土一样有来有往而已。耳,而已。尘土会变为万物,万物又会变成尘土,故言“尘往来耳”。

[82] 欻(xū):闪现。

[83] 大常者:永恒存在的事物。指大道。

[84] 情,波也:人的情感像波浪一样。波浪汹涌澎湃,情感高低起伏,故以“波”喻“情”。

[85] 心,流也:人心就像水流一样。水流变动不居,故以“流”喻“心”。

[86] 性,水也:人的天性就像水一样。如果没有外力,水本身是安静不动的,故以“水”喻平静、安宁的天性。

[87] 来干我者:前来触动我们的事物。干,干预,触动。

[88] 顷:同“倾”。倾倒。一说“石火顷”比喻事情的出现,如同石头撞击出的火花,只是在顷刻之间闪现。

[89] “以性受之”二句:用天性去接受,那么心里就不会生出情感的波澜。作者认为,天性出自大道,因此与大道一致,大道没有意识,因此能够处变不惊,能够保存自己天性的人,就能够像大道那样保持平静,处变不惊。

[90] 浮浮然:漂浮在表面的样子。意思是说,万物就会漂浮在表面,不能进入心中,从而也掀不起情感的波澜。

[91] “故虽真者”二句:因此即便真是如此,也可以视为虚假。作者站在万物皆空的角度,所以得出这一结论。

[92] 于至无中:在完全虚无的世界里。作者认为一切事物都是虚假不实的。

[93] 常:永恒不变。

[94] 积为万物:积累成万事万物。作者认为,万事万物都是人的意识形成的。

[95] 良心:本心,本性。古人认为人的本心、本性是善良的,故良心又指善良的心。

[96] 本情:指自身原有的情感。

[97] 无形:指无形的大道。

[98] 有气:具有阴阳二气的事物。也即有形的事物。

[99] 无气:指不含有阴阳二气的大道。阴阳二气是组成事物的最细微的颗粒,大道是规律,因此大道是不会含有阴阳二气的。

[100] 气:指人的意志。作者认为,人的意识也是气形成的。

[101] 则形应之:那么我们的形体就会有所响应。也即付诸行动。

[102] 太虚:指天地间的大空间。

[103] “于至无中”二句:在完全虚无的状态下,演变出唯一的元气。炁,同“气”。古人认为,在最初的时候,宇宙间首先出现的是元气,元气一分为二,形成阴阳二气;阴阳二气相互冲荡融合,从而形成万物。《四库全书》本无此二句,据《百子全书》补。

[104] 心有所歉:心里有所亏欠。也即心受到了损伤,意识不清醒了。

[105] 能于无中示有:能够在虚无中看到某种事物。

[106] 但不信之:只是人们不相信这一点。但,只,仅仅。

[107] 自然不神:自然不会出现这种神奇的效应。

[108] 厥识既昏:病人的意识已经不清醒了。厥,代指上文说的“精有所结”的人和病人。

[109] 道无鬼神:掌握了大道,就没有什么鬼神了。意思是,掌握了大道的圣人,就不会再去重视或看到鬼神了。

[110] 命:天命。这里的天命指大道。

[111] 内不见心:对内,忘却了自己的所有想法。

[112] 回光:反射过来的光线。

[113] 雕琢者:精雕细刻的事物。本段讲的道理与《老子》十二章讲的“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是一致的。

[114] 明:眼力,视力。

[115] 交响者:各种音调交集的音乐。

[116] 聪:听力。

[117] 揆(kuí):窥测,揣度。

[118] 周事:把事情办得周全。

[119] 贯:贯通,彻底明白。

[120] 小不制而至于大:《四库全书》本原作“小不制而制于大”,第二个“制”字应为“至”字之误,今据下文“大不制而至于不可制”和《百子全书》改。

[121] 一情:指最初的少量情感。道家认为,人的本性是美好的,而情感则不值得提倡,因为情感会影响自己的情绪和健康,甚至会引起社会的不安定,所以道家主张“忘情”。

[122] 契:契合,符合。


四 符篇(符者,精神魂魄也。)六 匕篇(匕者,食也;食者,形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