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白论

字数:4752

【题解】

《坚白论》的篇名取自该篇首句“坚、白、石三”之“坚白”,其主题在于“离坚白”。“离坚白”,即“坚”对于“定所坚者”、“白”对于“定所白者”的相“离”;这由设譬而喻说的“离”为公孙龙学说之命脉所系,它以迥然有别于儒、道、墨的方式宣示了名家人物在语言自觉上所达到的境界。《道藏》本《公孙龙子》序列《坚白论》于第五,今与原编次为第三的《指物论》对调。

《坚白论》仍是一篇对话体论文,主客答问分四个层次展开。第一个回合的答问对“坚白”作了初步讨论:一块石头有坚硬、白色、形状三种属性,眼可以看得见白色、形状而看不见坚硬,手可以触摸到坚硬、形状却触摸不到白色。无论是眼还是手,都只能感知三种属性中的二者,而不能感知其第三者。由于触觉和视觉不是同一种感觉,所以分别相应于触觉和视觉的“坚”与“白”的相“离”而不相合便就此埋下了伏笔。

在第二回合中,客方以坚性、白色、形状在同一块石头上因而其相互含纳为理由,对主方所说的只可能见(看见或摸见)其中二者、不可能见(看不见或摸不见)第三者的看法提出质疑,认为那是有意把其中的坚性或白色作为第三者“藏”起来了。主方接过客方的话说,称这种情形为“藏”未尝不可,不过那不是人存心要“藏”(“非藏而藏”),而是坚性或白色自己“藏”(“自藏”)了起来。于是他指出,既然“白”看得见而摸不着,“坚”摸得着而看不见,那么在看或摸的过程中就总会有一个因为“不见”而“藏”起来。这“坚”和“白”不相含容于同一感官的感知过程在主方看来即是“离”,他遂就此说:“离也者,藏也。”

客方执著于实际存在的某一又白又坚的石头,认定白色和坚性在石头中的不可分离就像任何物品的宽和长那样相互含纳(“若广修而相盈”),于是便有了第三回合的答疑。针对客方的偏执,主方提出了这样的看法:某物是白色的,白色却并不为这一物所限定而只“白”这一物(“物白焉,不定其所白”);某物是坚硬的,坚硬也并不为这一物所限定而只“坚”这一物(“物坚焉,不定其所坚”)。既然“白”、“坚”都不限定于某一物而只“白”或只“坚”这一物,那么“白”就必定为所有白色的物所兼有,“坚”也必定为所有坚硬的物所兼有(“不定者兼”)。其言下之意,兼有白色的诸多品物不一定皆有坚性,兼有坚性的诸多品物不一定皆为白色,单是这一点也足以说明“坚”与“白”的彼此相“离”。当客方再一次回到“石”上而由“石”把“坚”、“白”关联起来以说明坚性与白色“不相离”时,主方强调说,“坚”与“白”终究有可触知与不可触知、可看见与不可看见的区别,这一点决定了可触知者(“坚”)与不可触知者(“白”)在触觉中的相互分离,决定了可看见者(“白”)与不可看见者(“坚”)在视觉中的相互隐藏。这一轮的辩难仍停留在经验层次上,但对“不定者兼”的指出则使“坚”与“白”相“离”互“藏”的说法不限于石而趋于普遍化了。

上承“物白焉,不定其所白;物坚焉,不定其所坚”而“不定者兼”的思路,主方在应对客方诘难的第四个回合中不再在视觉、触觉的感知上盘桓,而从“坚”、“白”诸“名”(概念)对任何个别实物或实物的某一性状既称谓又超离这一“兼”的属性,顺理成章地推演到了“藏”:坚硬不只是与石结合而成为石那样的坚硬,而且也为其他坚硬的物所兼有(“坚未与石为坚而物兼”),这“兼”意味着“坚”不限定在“石”上,也不限定在具有“坚”性的任何一物上;既然“坚”性不限定在任何一物上,那也就意味着不限定在一切经验之物上,就是说,这“坚”必定自在地使自己成其为“坚”(“未与物为坚而坚必坚”)。“坚”作为一个概念的独立自在,意味着它对于由它指示其坚硬性状的一切实存事物的相“离”。事实上,“坚”的概念是这样,其他所有的概念无不是这样。

最后主方宣称:这煞似神奇的“离”乃天下之通则,正是由于“离”,各各独立自藏的诸“名”(概念)才可以用来厘正与名不相副的实存事物(“神乎!是之谓离焉。离也者天下,故独而正”)。这所谓“离也者天下,故独而正”是《坚白论》所论“离坚白”的点睛之笔,它所晓示的论主的祈愿只在于由如此的“独而正”以控名责实而“化天下”。

[曰:](1)坚、白、石三(2),可乎?

曰:不可。

曰:二(3),可乎?

曰:可。

曰:何哉?

曰:无坚得白,其举也二(4);无白得坚,其举也二(5)。

曰:得其所白,不可谓无白;得其所坚,不可谓无坚。而之石也之于然也(6),非三也?

曰:视不得其所坚而得其所白者,无坚也(7);拊不得其所白而得其所坚者(8),无白也。

【注释】

(1)一如《白马论》,《坚白论》行文亦为对话体。所据《道藏》本原文篇首无“曰”字,此“曰”依下文皆以“曰”分别主客的体例增补。

(2)坚、白、石三:指白石的坚性、白色、石形三种性状可同时感知。

(3)二:由下文可知,此“二”指白石的坚性、石形两种性状或其白色、石形两种性状可同时感知。

(4)无坚得白,其举也二:看不到坚性,看得到白色(和石形),所知可举出白色和石形二者。

(5)无白得坚,其举也二:摸不到白色,摸得到坚性(和石形),所知可举出坚性和石形二者。

(6)之石也之于然也:这块石它就是如此。之石,这石,此石;之,此。之于然,它就是如此;之,它;然,这样,如此。

(7)无坚:对于视觉说来坚性无从知晓。

(8)拊(fǔ)不得其所白而得其所坚者:《道藏》本原文为“拊不得其所白而得其所坚得其坚也”,今据上文句式及明万历《子汇》本改为“拊不得其所白而得其所坚者”。拊,抚,摸。

【译文】

(问:)石的坚性、白色、形状三者,可以同时感知吗?

答:不可以。

问:石的坚性和形状或白色和形状二者,可以同时感知吗?

答:可以。

问:为什么呢?

答:看不到坚性,看得到白色和形状,所看只能举出白色和形状二者;摸不到白色,摸得到坚性和形状,所摸只能举出坚性和形状二者。

问:看到了白色,就不能说石头不是白色的;摸到了坚硬,就不能说石头不是坚硬的。而这块石头本来就是又白又坚而又有形状的,这不是三者俱有吗?

答:看不到石的坚性而只能看到石的白色,眼的视觉对坚性无从知晓;摸不到石的白色而只能摸到石的坚硬,手的触摸对白色无从知晓。

曰:天下无白,不可以视石(1);天下无坚,不可以谓石。坚、白、石不相外(2),藏三可乎(3)?

曰:有自藏也(4),非藏而藏也(5)。

曰:其白也,其坚也,而石必得以相盈(6),其自藏奈何?

曰:得其白,得其坚,见与不见离(7)。一一不相盈(8),故离。离也者,藏也。

【注释】

(1)不可以视石:不可能看到(此)石。

(2)坚、白、石不相外:坚性、白色、石形相互并不排斥。外,疏远,排斥。

(3)藏三:把第三者藏起来。三,这里是指从坚性、白色、石形三者中或举出坚性与石形或举出白色与石形,而相应地把白色或坚性作为不露面的第三者。

(4)有自藏:有(白色或坚性)自己把自己藏起来的情形。

(5)非藏而藏:不是人为地要藏(白色或坚性)才被藏起来。

(6)相盈:《道藏》本原文为“相盛盈”,据俞樾《读公孙龙子》校释删去衍字“盛”。相盈,相互容纳,相互充满。

(7)见与不见离:《道藏》本原文为“见与不见与不见离”,今据文意删其重“与不见”三字。其意为:看得见与看不见、摸得见与摸不见的相离。

(8)一一不相盈:一为坚性,不为视觉感知;一为白色,不为触觉感知。二者不相容于视觉感知过程,也不相容于触觉感知过程。

【译文】

问:天下若没有白色,就不可能看到这石;天下若没有坚性,就不可以称其为石。坚性、白色和石形相互并不排斥,(只举出其中二者)而把坚性或白色作为第三者藏起来,这可以吗?

答:这是坚性或白色自己对于视觉或触觉藏了起来,不是别人要藏它们才被藏起来的。

问:那白色,那坚性,是白石所必然包含了的,它们怎么会自己把自己藏起来呢?

答:看得见白色而看不见坚性,摸得着坚性而摸不着白色,发生看见与看不见、摸见与摸不见的相离。一是不为触觉所感知的白色,一是不为视觉所感知的坚性,二者不相含容于触觉感知过程或视觉感知过程,所以它们相离。其相疏离,就总有一个会因为“不见”而藏起来。

曰:石之白,石之坚,见与不见,二与三(1),若广、修而相盈也(2)。其非举乎(3)?

曰:物白焉,不定其所白(4);物坚焉,不定其所坚。不定者兼(5),恶乎其石也(6)?

曰:循石(7),非彼无石(8);非石,无所取乎白石(9)。不相离者,固乎然(10),其无已(11)。

曰:于石,一也;坚白,二也,而在于石。故有知焉,有不知焉;有见焉,有不见焉(12)。故知与不知相与离(13),见与不见相与藏(14)。藏故(15),孰谓之不离?

【注释】

(1)见与不见,二与三:石的白色,石的坚性,有看得见看不见或摸得见摸不见的差别,因此有举白、石二者或举坚、石二者与举坚、白、石三者的争辩。二,指眼睛看时所见白色、石形二者或手触摸时所摸坚性、石形二者。三,指坚性、白色、石形三者。

(2)若广、修而相盈:就像宽和长那样相互含纳。

(3)非举:不妥当的说法。举,言说;《广韵·语韵》:“举,言也。”这里可引申为说法或提法。

(4)物白焉,不定其所白:某物是白色的,白色却并不限定在这一物上(而只白这一物)。定,限定,固定。

(5)不定者兼:不限定在某一物上,而为其他物所兼有。

(6)恶乎其石也:为什么要只限于那石呢?《道藏》本原文为“恶乎甚石也”,现据清陈澧《公孙龙子注》校释改“甚”为“其”。

(7)循石:即抚石。循,抚摩,抚摸。

(8)非彼无石:没有那坚性就不是石。彼,指坚性。

(9)非石,无所取乎白石:没有石,就无从求取白石。

(10)固乎然:固然,原本如此。

(11)无已:没有终结。已,停止,终结。

(12)有不见焉:《道藏》本原文无此四字,现据上下文意增补。

(13)相与离:相互分离。相与,相互,交相。

(14)相与藏:相互隐藏,不同时出现在触觉或视觉中。

(15)藏故:由于相互隐藏的缘故。

【译文】

问:石的白色,石的坚性,有看得见看不见或摸得见摸不见的差别,有举白、石二者或举坚、石二者与举坚、白、石三者的争辩,但它们毕竟就像宽和长那样相互含纳。难道这说法有什么不妥吗?

答:某物是白色的,白色却并不限定在这一物上而只白这一物;某物是坚硬的,坚性却并不限定在这一物上而只坚这一物。不限定在某一物上,即是说它(白色、坚性)可以为其他物所兼有,怎么能让白色、坚性只限于那块石呢?

问:触摸石而知其坚硬,若没有那坚硬感就不是石,没有了石也就无从求取白石。坚、白与石不可相分离,原本如此,这情形不会有终了的时候。

答:的确,石只是一个,坚和白作为两种性状,都关联于石。所以有可触知的坚硬,有不可触知的白色;有可看见的白色,有不可看见的坚硬。正因为如此,可触知的坚硬与不可触知的白色才相互分离,可看见的白色与不可看见的坚硬才相互隐藏。由于相互隐藏而不同时出现于触觉或同时出现于视觉的缘故,谁能说它们(坚与白)不是相分离的呢?

曰:目不能坚(1),手不能白,不可谓无坚,不可谓无白。其异任也(2),其无以代也。坚、白域于石(3),恶乎离?

曰:坚未与石为坚而物兼(4),未与物为坚而坚必坚(5)。其不坚石、物而坚,天下未有若坚,而坚藏。

白固不能自白(6),恶能白石、物乎?若白者必白,则不白石、物而白焉(7)。黄、黑与之然(8)。石其无有(9),恶取坚白石乎?故离也。离也者,因是(10)。力与知果不若(11),因是。

且犹白以目(12),而目以火见(13),而火不见(14),则火与目不见而神见(15)。神不见而见离。坚以手,而手以捶(16),是捶与手知,而不知,而神与不知(17)。

神乎(18)!是之谓离焉。离也者天下,故独而正(19)。

【注释】

(1)目不能坚:眼睛不能看到坚硬。

(2)异任:职能不同。任,职能,职责。

(3)坚、白域于石:坚性和白色都寓于石中。域,居住,寓居。

(4)坚未与石为坚而物兼:坚硬不只与石结合而成为石那样的坚硬,而且也为其他坚硬的物所兼有。

(5)未与物为坚而坚必坚:不只与某物结合而成为某坚硬物的坚硬,而且坚硬自身必定成其为坚硬。《道藏》本原文为“未与为坚而坚必坚”,依文意,“未与”后增一“物”字。

(6)白固不能自白:白色如果不能自身成其为白色。固,如果。

(7)不白石、物而白:即使不与石、物结合而有白石、白物,白色也成其为白色。《道藏》本原文为“不白物而白”,鉴于上文有“不坚石物而坚”,这里当补一“石”字而为“不白石物而白”以与之对应。

(8)黄、黑与之然:黄色、黑色与白色一样。之,其;指白色。

(9)石其无有:石如果不能自存(自己成其为石)。其,如果。有,具有,存在。

(10)因是:因为这缘故;原因就在这里。

(11)力与知果不若:视觉、触觉的功能与智思终究不同。力,能力,视觉、触觉的功能。知,同“智”,智思。果,终究,究竟。不若,不同。

(12)白以目:白色是凭借眼睛看见的。以,凭借,依靠。

(13)目以火见:《道藏》本原文为“以火见”,今据《墨子·经说下》校改为“而目以火见”。其意为:眼睛凭借光亮才看得见。火,光,光亮。《墨子·经说下》:“智以目见,而目以火见。”高亨注:“墨子所谓火,犹今人所谓光也。”

(14)火不见:光本身是看不见什么的。

(15)火与目不见而神见:光亮和眼睛看不见与石或他物相“离”的白色,这种“自藏”的白色只有靠心神才看得见。神,精神,心神,心智。

(16)捶:通“棰”,棍,杖。

(17)神与不知:心神所与只在于坚这一概念,却无从知晓与石、物结合着的那种坚硬。与,参与。

(18)神:神奇。

(19)独而正:概念独立而可用来厘正与名不相副的实际事物。

【译文】

问:眼睛看不到坚性,手摸不到白色,但不能因此说没有坚性,不能因此说没有白色。眼和手的职能不同,它们无从相互替代。然而,坚性和白色存在于同一块石中,怎么可以说它们相互分离呢?

答:坚性不只与石结合而成为石那样的坚性,而且也为其他坚硬的物所兼有,不只与某物结合而成为这一坚硬物的坚性,而且坚性自身必定成其为坚性。不过,那种不与石、物结合而独立自在的坚性是天下所没有的,这样的坚性对于天地万物隐藏着。

白色如果不能自身成其为白色,又如何能以它指称石或其他物的那种白色呢?如果白色必定是自身为白色,那它即使不与石或他物结合也成其为白色。黄色、黑色与白色的情形一样。同样,石如果不能自己成其为石,又怎样能与坚性、白色结合而成为又坚又白的石呢?所以,坚、白、石的概念是可以分别开说的,其相离,就是因为这个缘故。视觉、触觉的功能与智思终究不同,原因就在这里。

况且,与石或他物结合的白色是凭借眼睛看见的,而眼睛要看又须凭借光亮,但光亮本身是看不见与石或他物结合的白色的。这样看来,光亮和眼睛看不见与石或他物相“离”的白色,看这种“自藏”的白色只有靠心神了。心智见不到与石或他物结合着的白色,而见到的只是与石或他物相离的白色概念。同样,与石或他物结合的坚性是凭借手知道的,而手又要凭借棍棒的敲击,棍棒和手可感知与石或他物结合着的坚性而不能得知与石或他物相离的坚性概念,而心神所参与的只在于坚性这一概念,却无从知晓与石或物结合着的那种坚性。

神奇啊!这就是所谓离。离是天下的通则,所以概念(名)各各独立而可用来厘正与名不相副的实际事物。


白马论通变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