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道的方法

字数:1729

《六祖坛经》里六祖慧能说:我没有给你们讲过佛法,如果你们硬要说我给你们讲过佛法了,那我是在诓骗你们,那么我就是犯了妄语戒,因为我实在不是在给你们讲佛法,我能讲的只是义理。这是《六祖坛经》里讲的。六祖为什么要这么说呢?因为他认为释迦牟尼佛祖讲的很多道理,是先让你明白义理,有为方法要教,不过有为法是“法无定法因人而异”的,功法都是比喻,能教会能写的,也是比喻。“大道无言,开口便错”,其实所有能讲的只是义理、隐诀和功境,无为方法不是教会的,是本能出现的,不能教。按照老师教的做,就落入了有为后天。因为无为的方法是你在静中本能悟得的,所以慧能六祖悟道时说:“何期自性能生万法。”每人的悟性、条件不一样,方法也因人而异;真正的佛法,并非是禅定的理论方法。为什么呢?因为真正的佛法无理可说,无法可讲,非语言文字可以解说,非常规思维可以思维,都是比喻。所以,六祖他老人家才说禅定并非真佛法,真佛法是“明心见性”。但是,因为我们是初练,所以还得要讲讲义理和方法。讲到修道的方法,它是有阶段性的;如果顿悟,也可以没有次第。普通人修道,有初级、中级、高级,还有更高级等等;但顿悟是不立一切法,诸法寂灭,并无次第。其实顿悟和渐悟也一样,不能绝对分开,渐中有顿,顿中有渐。

究竟的大道和真正的佛法并无差别,无二无别,也是不可说不可取的。法是随立随破的,说法者,实无话可说,是名说法。知法用法后,就要舍弃法,不用法,才是真法。

修道筑基是有为法,其初级方法就叫筑基法,也叫炼精化气。我们初步修道的方法也叫“筑基”,要学会这种方法就叫“有为法”。有为法对于修炼而言,也就是《道德经》所言“有欲观其窍”,就是“我有欲,我有意有为地观我的窍”。这是一种有为有做的方法,是初级修道的情形。什么叫观其窍?即守一,观其窍也叫“守玄关一窍”。守是用思维的“火”和呼吸的“风”去催逼加热窍位,或玄关一窍,使其烧炼成“丹”。守窍的目的是为了守之、养之,使气血发热遍及全身,运化整体。其实守窍是很难守住的,用“似守非守,若有若无”守窍是守不住的,死守会长出气瘤,轻守等于不守,每个人方法都不一样,法无定法,我是用调形使气沉丹田,丹田随吐纳开合就是守窍。

按道理讲,在初级阶段应该由老师来教,否则,你不知道应该怎样去修。这个阶段的有为法,在佛家来讲叫“八万四千法门”,方法有八万四千种之多。这么多方法,我们一生也学不完啊。我们能一辈子学会八万四千种修炼方法吗?显然不能。道家的讲法是道有三千六百门、七十二旁门,我们也不可能用这一生学会那么多。实际上,那么多方法,并不是说每个人必须要全修炼一遍,其关键是“法无定法,因人而异,因材施教”。法无完法,因材施教其实不是教,而是悟,得自己修得、证得。这时的有为法在修道来讲叫筑基法,也就是打基础的方法,这时候“法无定法,因人而异”。所以,每个人需要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去修道,并不是要全部修过一遍,那是十辈子也完不成的。有没有“最好”的方法?没有,只有最适合自己的方法。所以,经典中就叫“是法平等,无有高下”,就是说你不是我,你有适合你的方法,我有适合我的方法,正所谓“道行天下,众生平等”,那么众生各个不同的方法也就“诸法平等”,没什么好攀高比低的。有为法都是一棵树上的枝枝叶叶,并无高下。方法不是教的,是闻得而后悟得的;悟也不是真得,要自己修得;修得也不是真得,证得才是真得。证要靠老师证法,不论有为法、无为法都得有老师证法,看书不能靠书来练,看书也是为了证法。

这其实没什么好奇怪的,因为我们都是从“有为法”开始的。这个有为法,是打基础的方法,就好比我们学书法练字,一开始的时候,每个人一定要选择一个和自己投缘的字体或者碑帖开练——有人喜欢颜体,有人喜欢欧体,有人喜欢柳体,总是这样。修道学佛也一样,比如西藏密宗,修行人选本尊,总是要由上师帮着选一个与自己投缘的本尊,而不是乱选一气,或者都选。所以,就像练书法一样,后来就是一人一体,人人写出来都不一样,不然终生模仿,那是书法匠了。我们修道也是如此。有为法都是一人一法,不应该是万人一法、千篇一律,那是练气功,而不是修道。修道或学佛,每一次修炼都好像是一次艺术品的创造过程,因时空的不同,每次做功的效果也不一样。这不是体育锻炼,是一种神圣的艺术品创造,没有师承不行;师先帮我,证法后才是真得。

学写字,一人一体,我们不能说你这个是高明的,他那个是低下的。有为法确实是“法法平等,并无高下”,好比一棵树上的树叶,你不能说这片叶子必须跟那片叶子相同;而且它们都是同根生,所以也不能说这片叶子比那片高等。

这个阶段,是需要老师讲法的,修道者闻得,而后悟得,最后证得,才算真得。即使是佛家的声闻法,最后也要悟得、证得;从这个角度,我们可以理解,西藏密宗为什么那么重视老师,他们的老师叫上师,叫“古鲁贝”。一个真正的上师不容易,必须得道,必须“明心见性”,才够格传法,才是金刚上师,也就是“阿阇梨”。


第二编 体会一个“静”字修道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