召公谏厉王止谤

字数:1369

《国语·周语上》

前说民谤不可防,则比之以川;后说民谤必宜敬听,则比之以山川原隰;凡作两番比喻。后贤务须逐番细读之,真乃精奇无比之文,不得止作老生常诵习而已。

厉王¹虐,国人谤²王,召公³告曰:“民不堪命⁴矣!”命虐,故也。王怒,得卫巫⁵,使监谤者。巫有神灵,知谁曾谤也。以告,则杀之。国人莫敢言,道路以目⁶。四字,写愈“不堪”,愈益谤,如画。王喜,告召公曰:“吾能弭⁷谤矣,乃不敢言。”大愚人语。为此四字,所以必画“以目”四字。召公曰:“是障⁸之也,一字断住。防民之口,甚于防川。以民比川。川壅⁹而溃,伤人必多,独写川。民亦如之。独写民。是故为¹⁰川者决之使导,为民者宣¹¹之使言。双写川、民。数句川、民,本意明白,所以分注之者,要学其笔下凿凿然。故天子听政,使公卿至于列士¹²献诗,瞽¹³献典¹⁴,史¹⁵献书¹⁶,师¹⁷箴¹⁸,瞍¹⁹赋²⁰,矇²¹诵,百工²²谏,庶人传语²³,近臣尽规,亲戚补察²⁴,瞽、史教诲,耆、艾²⁵修之,而后王斟酌焉,是以事行而不悖。“故”字起,“之”字止,“而后”字转,“是以”字证,只是一句文字。民之有口也,犹土²⁶之有山川也,财用于是乎²⁷出,犹其有原²⁸隰²⁹衍³⁰沃³¹也,衣食于是乎生。上曰民犹川,言谤口也;此曰民品犹山川原隰,言斟酌之口也,不惟不犯重,须知正欲如此用笔,以力辨民口必宜敬听,不宜怒而监之。口之宣言也,善败于是乎兴。行善而备³²败,所以阜³³则用、衣食者也。上二句,本是精奇之论,故必须特与作释,此特与作释也。夫民虑之于心,而宣之于口,二语,说谤之可宝如此,真是精奇无比!成而行之³⁴,胡可壅也?若壅其口,其与能几何³⁵?”“其与”,言其教诲我,即上“王然后斟酌”也,皆精奇之语!王弗听,于是国人莫敢出言。三年,乃流³⁶王于彘³⁷。

注释:

¹厉王:周厉王。

²谤:指责。

³召公:召穆公,周厉王的大臣,后辅佐周宣王。召,音shào。

⁴命:命令。

⁵得卫巫:找着一个卫国的巫师。

⁶以目:以眼神示意。

⁷弭:音mǐ,制止。

⁸障:阻塞。

⁹壅:堵塞。

¹⁰为:治理。

¹¹宣:引导,开放。

¹²公卿至于列士:公卿大臣直至大小官吏。周王室官职分为公、卿、大夫、士各级。士为下层官员,又分上士、中士、下士。

¹³瞽:音gǔ,乐官,又称太师。

¹⁴典:乐典。

¹⁵史:史官。

¹⁶书:三皇五帝之书。

¹⁷师:少师。

¹⁸箴:针砭王阙,以正得失。

¹⁹瞍:音sǒu,没有眼眸的盲人,闭眼瞎子。

²⁰赋:背诵所献的诗。

²¹矇:有眼睛而看不到东西的盲人。

²²百工:各种工匠艺人。

²³传语:把意见辗转传达以达周王。

²⁴补察:补过察政。

²⁵耆、艾:师、傅,太师、太傅。耆,音qí。

²⁶土:地。

²⁷于是乎:从那里。

²⁸原:广阔而平坦之地。

²⁹隰:音xí,低湿之地。

³⁰衍:低而平坦之地。

³¹沃:有水灌溉之地。

³²备:预备。

³³阜:增多,增加。

³⁴成而行之:当成其美而见之施行。

³⁵其与能几何:其与我者能有多少。

³⁶流:放逐。

³⁷彘:音zhì,古地名,在今山西霍县。

译文:

周厉王当政的时候,非常暴虐,国都里的人公开指责他。召穆公说:“百姓已经受不了您了!”厉王生气了,找了一个卫国的巫师,派他监视公开指责自己的人。巫师将这些人报告给厉王,厉王就杀掉他们。从此,国都里的人都不敢说话了,在路上熟人彼此遇见也只敢使眼神打个招呼。厉王高兴了,告诉召公说:“我能止住怨言了,大家终于不敢说话了。”召公说:“这是堵他们的口。堵住百姓的口,比堵住河水更厉害。河水堵塞到一定的程度,就会冲破堤坝,那样伤害的人就多了,百姓也像河水一样。所以治理河水的人,要疏通它,使它畅通,治理百姓的人,要放任他们,让他们讲话。因此,古时候的天子治理政事,命令公、卿以至列士献诗,乐官献曲,史官献书,少师指正缺失,闭眼瞎子朗诵诗歌,睁眼瞎子背诵典籍,各类工匠在工作中规谏,百姓请人传话,近臣尽心规劝,亲戚查缺补漏,太师、太史进行教诲,元老大臣整理阐明,然后君王考虑实行。所以政令总能得到推行而不违背事理。百姓有嘴,好像土地有高山河流一样,财富就从这里出来;好像土地有高原、洼地、平原和沃土一样,衣食就从这里产生。嘴用来发表言论,政策的好坏就建立在这上面。实行好的而防止坏的,这是丰富财富衣食的基础。百姓心里考虑的,嘴里就公开讲出来,天子要成全他们,将他们的意见付诸实行,怎么能堵住呢?如果堵住百姓的嘴,那么这样的政权就维持不了多久了。”厉王不听。于是国都里的人再不敢讲话。三年以后,周厉王被流放到一个叫“彘”的地方去了。


《国语》周襄王弗许晋文公请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