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毅报燕王书
《战国策·燕策》
善读此文者,必能知其为诸葛《出师》之蓝本也。其起首、结尾,比《出师》更自胜无数倍。
昌国¹君乐毅为燕昭王合五国²之兵而攻齐,下七十余城,尽³郡县之以属⁴燕。叙事次第。三城未下,而燕昭王死。叙事次第。惠王即位,用齐人反间⁵,疑乐毅,而使骑劫⁶代之将⁷。叙事次第。乐毅奔⁸赵,赵封以为望诸君⁹。叙事次第。齐国田单¹⁰诈¹¹骑劫,卒败燕军,复收七十余城以复齐。
燕王悔,叙事次第。惧赵用乐毅乘燕之敝¹²以伐燕。燕王乃使人让¹³乐毅,且谢¹⁴之叙事次第。曰:“先王举国而委¹⁵将军,将军为燕破齐,报先王之仇,天下莫不振动¹⁶,寡人岂敢一日而忘将军之功哉!辞令好。会¹⁷先王弃群臣¹⁸,寡人新即位,左右误¹⁹寡人。辞令好。寡人之使骑劫代将军,为将军久暴露²⁰于外,故召将军且²¹休²²计事。辞令好。将军过听,以与寡人有隙²³,遂捐²⁴燕而归赵。辞令好。将军自以为计则可矣,而亦何以报先王之所以遇将军之意乎?”只此一段,辞令先自妙绝!
望诸君乃使人献书报燕王曰:“臣不佞²⁵,不能奉²⁶承²⁷先王之教,以顺左右之心,恐抵斧质²⁸之罪,以伤先王之明²⁹,而又害于足下之义,故遁逃奔赵。叙得甚婉、甚峭、甚详、甚省。自负以不肖之罪,故不敢为辞说。今王使使者数³⁰之罪,臣恐侍御者之不察先王之所以畜³¹幸臣之理,而又不白³²于臣之所以事先王之心,故敢以书对。叙得甚婉、甚峭、甚详、甚省。
臣闻贤圣之君,不以禄³³私其亲³⁴,功多者授³⁵之;不以官随其爱³⁶,能当者处³⁷之。故察能而授官者,成功之君也;论行³⁸而结交者,立名之士也。成功立名,通篇注意。臣以所学者观之,先王之举错³⁹,有高世之心,遥识先王。一。以下,一路看他陈叙。故假节⁴⁰于魏王,而以身得察于燕。自魏来燕。二。先王过举,擢⁴¹之乎宾客之中,而立之乎群臣之上,不谋于父兄,而使臣为亚卿。特蒙超擢。三。臣自以奉令承教,可以幸⁴²无罪矣,故受命而不辞⁴³。量力受命。四。
先王命之曰:‘我有积怨深怒于齐,不量轻弱,而欲以齐为事⁴⁴。’深谈肝鬲。五。臣对曰:‘夫齐,霸国之余教也,而骤⁴⁵胜之遗事也,闲于甲兵,习于战攻。王若欲伐之,则必举天下而图⁴⁶之。举天下而图之,莫径于结⁴⁷赵矣。且又淮北、宋地,楚、魏之所同愿也。赵若许约,楚、赵、宋尽力,四国攻之,齐可大破也。’定谋结赵。六。先王曰:‘善。’言听计从。七。臣乃口受令⁴⁸,具符节⁴⁹,南使臣于赵。顾反命⁵⁰,起兵随而攻齐。受命使赵。八。以天之道,先王之灵,河北之地,随先王举而有之于济上⁵¹。济上之军,奉令击齐,大胜之。轻卒锐兵,长驱至国。齐王逃遁⁵²走莒,仅以身免。大破齐国。九。珠玉财宝,车甲珍器,尽收入燕。大吕⁵³陈于元英⁵⁴,故鼎反乎历室⁵⁵,齐器设于宁台。蓟丘⁵⁶之植⁵⁷,植于汶篁⁵⁸。尽有齐宝。十。自五伯以来,功未有及先王者也。结归大功。十一。先王以为惬其志,以臣为不顿⁵⁹命,故裂地而封之,使之得比乎小国诸侯。受封昌国。十二。臣不佞,自以为奉令承教,可以幸无罪矣,故受命而弗⁶⁰辞。量功受命。十三。有意无意,如应非应,妙!以上,一路陈叙,感慨淋漓。
臣闻贤明之君,功立而不废⁶¹,故著于春秋;蚤知⁶²之士,名成而不毁,故称于后世。又提功立名成。若先王之报怨雪耻,夷⁶³万乘之强国,收八百岁之蓄积,先王功立。及至弃群臣之日,余令诏后嗣之遗义,执政任事之臣,所以能循⁶⁴法令、顺庶孽者⁶⁵,施及萌隶⁶⁶,皆可以教于后世。先王名成。以上,自述己与先王功立名成。
臣闻善作者,不必善成;善始者,不必善终。谓是调笑可,谓是恸哭可,谓是愤辞可,谓是至理可。妙妙,妙妙!昔者伍子胥说听乎阖闾⁶⁷,故吴王远迹⁶⁸至于郢⁶⁹。善作善始。夫差弗是也,赐之鸱夷⁷⁰而浮之江。不必善成善终。故吴王夫差不悟先论之可以立功,故沉子胥而弗悔;燕王有之也。子胥不蚤⁷¹见主之不同量⁷²,故入江而不改。自言几不免也。夫免身全功⁷³,以明先王之迹者,臣之上计也。功。离⁷⁴毁辱之非⁷⁵,堕⁷⁶先王之名者,臣之所大恐⁷⁷也。名。临不测⁷⁸之罪,以幸⁷⁹为利者,义之所不敢出也。反明之。以上,自述所以奔赵。
臣闻古之君子,交⁸⁰绝⁸¹不出恶声;忠臣之去也,不洁其名。臣虽不佞,数奉教于君子矣。恐侍御者之亲⁸²左右之说,而不察⁸³疏远之行也。故敢以书⁸⁴报,唯君之留意⁸⁵焉。”收得甚婉、甚峭、甚详、甚省。
注释:
¹昌国:地名。
²五国:赵、楚、韩、魏、燕五国。
³尽:尽收。
⁴属:归属。
⁵反间:离间。
⁶骑劫:人名。
⁷代之将:当将军。
⁸奔:逃到。
⁹望诸君:赵封乐毅于观津,号望诸君。
¹⁰田单:齐国的大将军。
¹¹诈:诱骗。
¹²敝:危难。
¹³让:向……道歉。
¹⁴谢:向……赔罪。
¹⁵委:托付。
¹⁶振动:震惊。
¹⁷会:正好,恰巧。
¹⁸弃群臣:离开人世。
¹⁹左右误:左右,指侍臣;误,误导。
²⁰暴露:风餐露宿,指受苦。
²¹且:暂时。
²²休:停止。
²³隙:嫌隙。
²⁴捐:放弃。
²⁵不佞:这里是谦称。
²⁶奉:遵奉。
²⁷承:继承。
²⁸斧质:刀斧与砧板,代指刑罚。
²⁹明:英明。
³⁰数:数说。
³¹畜:供养。
³²白:明白。
³³禄:俸禄。
³⁴亲:亲近的人。
³⁵授:奖励。
³⁶爱:喜爱的人。
³⁷处:任命。
³⁸行:品行。
³⁹错:措。
⁴⁰假节:假,持;节,使者的凭信。
⁴¹擢:提拔。
⁴²幸:幸免。
⁴³辞:推辞。
⁴⁴事:对……生事,作战。
⁴⁵骤:数次。
⁴⁶图:图谋。
⁴⁷结:结交。
⁴⁸受令:接受命令。
⁴⁹符节:符,兵符。节,信节。
⁵⁰顾反命:很快返回,交令。
⁵¹于济上:济水的西边,齐国的交界处。
⁵²逃遁:仓皇逃命。
⁵³大吕:齐钟名。
⁵⁴元英:燕国的宫名。
⁵⁵历室:燕国宫名。
⁵⁶蓟丘:燕国都城。
⁵⁷植:旗帜。
⁵⁸汶篁:汶,水名。篁,音huáng,竹田。
⁵⁹顿:坠落。
⁶⁰弗:不。
⁶¹废:消失。
⁶²蚤知:早见,先知。
⁶³夷:对齐国的蔑称。
⁶⁴循:遵循。
⁶⁵顺庶孽者:指王族王位争夺,不是嫡系获胜。
⁶⁶萌隶:普通老百姓。
⁶⁷阖闾:吴王,夫差的父亲。
⁶⁸远迹:踪迹。
⁶⁹郢:楚国都城。
⁷⁰鸱夷:革囊,夫差杀了伍子胥,把尸首放在革囊中,投入江中。鸱,音chī。
⁷¹蚤:通“早”。
⁷²不同量:指不信任自己。
⁷³免身全功:指既能保全性命,又能完成大功。
⁷⁴离:通“罹”,遭。
⁷⁵非:责难。
⁷⁶堕:坠落。
⁷⁷恐:恐惧。
⁷⁸不测:难以测量。
⁷⁹幸:幸免。
⁸⁰交:交往。
⁸¹绝:坚决。
⁸²亲:听信。
⁸³察:体察。
⁸⁴书:书信。
⁸⁵留意:仔细阅览。
译文:
昌国君乐毅,替燕昭王联合五国军队攻打齐国,攻下七十多座城池,全部划为郡县,归属于燕国。还有三座城没攻下的时候,燕昭王去世了,燕惠王即位,中了齐国人的反间计,开始怀疑乐毅,便派骑劫代替他统兵。乐毅逃到赵国,赵王封他为望诸君,齐国田单用计欺骗骑劫,终于打败燕军,又收回七十余座城池,恢复了齐国的领土。
燕惠王后悔了,害怕赵国任用乐毅,乘燕国疲惫的时候进攻。于是就派人责备乐毅,并对他表示歉意,说:“先王把整个国家托付给将军,将军为燕国破齐国,报了先王的仇,天下无人不受震动,寡人岂敢忘记将军的功劳呢?恰巧先王刚刚去世,寡人即位始受了小人的欺骗。寡人之所以派骑劫代替将军,是因为将军长期在外风餐露宿,所以想把您召回来休息休息,并商量国事。将军误信流言,于是和寡人有了隔阂,抛弃燕国,投奔赵国。将军为自己打算是可以的,然而又怎样报答先王对将军的一片心意呢?”
望诸君于是写了一封信,派人送给燕王,信是这样写的:“臣不才,不能秉承先王的教导,来顺从您的心意,又恐怕犯死罪,而伤害先王知人的明察、损害您的正义,所以逃奔到赵国。自己背着不肖的罪名,所以不敢做解释。现在大王派使者来列举您自己的过错,我怕您不能体察先王之所以留住心爱的臣子的道理,又不明白臣怎样为先王办事的用心,所以敢用书信来作答复。
我听说贤明的君主,不用俸禄来养他的亲人,而是将俸禄给予有才能的人。所以通过才能来授予官位的,是成功的君主;通过操行来结交朋友的,是有美名的义士。臣根据自己的所学知识来分析,先王的举动,有高出世俗的想法,所以借着魏昭王的使节,亲自到燕国来考察。先王过分推举,把我从宾客中选拔出来,提升到群臣之上,不跟父辈同辈商量,却命我作为次卿。我自以为接受命令,秉承教导,可以侥幸无罪了,所以接受了命令,并没有辞让。
先王对我说:‘我对齐国久已有深仇大恨,不考虑燕国的弱小,而打算对齐国报仇。’臣答道:‘齐秉承霸国的一些教导,留有屡次战胜的遗迹,熟悉兵事,熟习战争。大王倘要攻击它,那一定要发动天下来攻击它,那首先就要联合赵国。况且淮北和宋国的地方,楚国和魏国都愿意得到的。赵国倘使赞同,约楚国和魏国尽力帮助,合四国力量来攻打它,齐国可以彻底打败的。’先王说:‘好。’臣才接受命令,准备了兵符令箭,使臣向南出使到赵国。臣很快回来复命,起兵跟着去攻打齐国。靠着老天的帮助和先王的英明,齐国黄河北面的土地,随着先王进兵到济水上都占有了。在济水上的军队,接受命令攻击齐军,大破齐军。拿着精锐武器的轻装大军,长驱直达齐国都城。齐王逃奔到莒,幸免一死。珠玉财宝、车子、盔甲、宝器,全都被缴获运回燕国。大吕钟陈列在元英殿,燕国的旧鼎运回到历室殿,齐国的宝器陈设在宁台,燕国蓟丘竖立的旗帜插在齐国汶水上的竹田里。自从五霸以来,功业没有超过先王的。先王认为满足了他的志愿,认为臣不废他的命令,所以分地来封臣,使臣的封地可以跟小国诸侯相比。臣不才,自认为接受命令,秉承教导,可以侥幸地无罪了,所以接受封爵的命令,没有推辞。
臣听说贤明的君主,功业建立了就不会废掉,所以记载在《春秋》里;有先知的士子,声名确立了就不会毁坏,所以被后世所称赞。因为先王的报怨雪耻,平定万乘强国,收缴齐国八百年的积蓄,到了去世的时候,留下告诫后人的遗嘱诏书,管事的大臣秉承遗教,所以能够安抚庶孽,推及百姓徒隶,都可以传教到后代。
臣听说善于创造的不一定善于完成,善于开始的不一定善于终结。从前伍子胥的话得到阖闾的听信,所以吴王的足迹远到楚国的郢都;夫差听不进伍子胥的话,赐给他革囊,让他的尸体在江里漂浮。吴王夫差不懂得伍子胥的预见可以建立功业,所以把子胥沉在江里而不后悔。子胥不能预见两位君主的气度不同,所以被投入江内仍怨愤不已。使自身免于祸患,保全功名,来彰显先王英名,这是臣的上策。遭受毁辱的错误处置,毁坏先王的声名的,这是臣所非常担心的。面临不测之罪,以侥幸不死为利的,是按照‘仁义’来行事的人不敢做的。
臣听说古代的君子,绝交时也不发出恶毒的攻击言语;忠臣的出走,不想勉强保全他的好名声。臣虽不才,已多次受到君子的教导了。怕您轻信旁边人的话,不考察疏远的臣子的行为,所以敢于用书信来回报,只望您能留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