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孟东野序

字数:2604

韩愈

拉杂散漫,不作起,不作落,不作主,不作宾,只用一“鸣”字跳跃到底。如龙之变化屈伸于天,更不能以逐鳞逐爪观之。

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突然发笔,似为一篇头,又不为一篇头,直是恣意荡漾,不顾世人。草木之无声,风挠之鸣。草木一。水之无声,风荡之鸣。水二。其跃也或激之,其趋也或梗之,其沸也或炙之。水段独加三句,恣心恣手之文哉!金石之无声,或击之鸣。金石三。人之于言也亦然,突然收到人,又不收到人。下又放开。有不得已者而后言,其歌也有思,其哭也有怀。凡出乎口而为声者,其皆有弗平¹者乎!人言四。

乐²也者,郁于中而泄³于外者也,突然说乐。择其善鸣者而假⁴之鸣。金、石、丝、竹、匏、土、革、木⁵八者,物之善鸣者也。乐五。维天之于时也亦然,突然说天时。择其善呜者而假之鸣。是故以鸟鸣春,以雷鸣夏,以虫鸣秋,以风鸣冬。四时之相推夺⁶,其必有不得其平者乎!天、四时六。

其于人也亦然。突然又收到人,始真收到人矣。下又放开。人声之精者为言,文辞之于言,又其精也,尤择其善鸣者而假之鸣。文辞,提。以下始说人。其在唐⁷、虞⁸、咎陶⁹、禹,其善鸣者也,而假以鸣。咎陶、禹,一。夔¹⁰弗能以文辞鸣,又自假于《韶》¹¹以鸣。夔,二。夏之时,五子以其歌鸣¹²。五子,三。伊尹¹³鸣殷,伊尹,四。周公鸣周。周公,五。凡载于《诗》、《书》六艺¹⁴,皆鸣之善者也。略结。周之衰¹⁵,孔子之徒¹⁶鸣之,其声大而远。传¹⁷曰:“天将以夫子为木铎¹⁸。”其弗信矣乎?孔子之徒,六。其末¹⁹也,庄周²⁰以其荒唐²¹之辞鸣。庄周,七。楚,大国也,其亡也,以屈原鸣。屈原,八。臧孙辰²²、孟轲²³、荀卿²⁴,以道鸣者也。臧孙辰、孟轲、荀卿,九。杨朱²⁵、墨翟²⁶、管夷吾²⁷、晏婴²⁸、老聃²⁹、申不害³⁰、韩非、慎到³¹、田骈³²、邹衍³³、尸佼³⁴、孙武³⁵、张仪³⁶、苏秦³⁷之属,皆以其术³⁸鸣。杨朱十四人,十。秦之兴,李斯³⁹鸣之。李斯,十一。汉之时,司马迁、相如⁴⁰、扬雄⁴¹,最其善鸣也。二司马、扬雄,十二。其下魏、晋氏,鸣者不及于古,然亦未尝⁴²绝也。就其善者,其声清⁴³以浮⁴⁴,其节⁴⁵数⁴⁶以急⁴⁷,其辞淫⁴⁸以哀⁴⁹,其志弛⁵⁰以肆⁵¹,其为言也,乱杂而无章。将天丑其德⁵²莫之顾邪?何为乎不鸣其善鸣者也?魏晋,十三。

唐之有天下,唐,提。以下始说唐人。陈子昂⁵³、一。苏源明⁵⁴、二。元结⁵⁵、三。李白、四。杜甫、五。李观⁵⁶,六。皆以其所能鸣。其存而在下者,孟郊东野⁵⁷孟东野,一篇之主,七。妙在纵横汗漫,宾主不辨。始以其诗鸣。其高出魏、晋,不懈⁵⁸而及于古,其他浸淫⁵⁹乎汉氏矣。从吾游者,李翱⁶⁰、张籍⁶¹其尤也。李翱八,张籍九。又添二人于后,纵横汗漫极矣。三子者之鸣信善矣。抑不知天将和⁶²其声而使鸣国家之盛邪?抑将穷饿其身、思愁其心肠而使自鸣其不幸邪?三子者之命,则悬乎天矣。其在上也,奚以喜?其在下也,奚以悲?只此一段,正文。

东野之役于江南也,有若不释然者,故吾道其命于天者以解之。

注释:

¹弗平:不平。

²乐:音乐。

³泄:发泄。

⁴假:凭借。

⁵金、石、丝、竹、匏、土、革、木:古代做乐器的八种材料,在此泛指古代各种乐器,称为“八音”;金,指钟;石,指磬;丝,指琴、瑟;竹,指箫、管;匏,指笙、竽;土,指埙;革,指鼓;木,指柷、敔。

⁶推夺:推移变化。

⁷唐:唐尧。

⁸虞:虞舜。

⁹咎陶:音gāoyāo,又作“皋陶”,相传为舜臣,掌刑法,曾制定法律条文。

¹⁰夔:传说舜时的乐宫。

¹¹《韶》:乐曲名,相传为夔所作。

¹²五子以其歌鸣:传说夏王太康荒淫失国,他的五个弟弟作歌表示心中的怨恨。

¹³伊尹:商朝初年的贤相。名伊,官职为尹。

¹⁴六艺:指《诗》、《书》、《礼》、《乐》、《易》、《春秋》。

¹⁵衰:衰落。

¹⁶徒:徒弟,弟子。

¹⁷传:指《论语》。

¹⁸木铎:是古代发布政令时用来召集群众的铃,舌为木质的。

¹⁹末:末年。

²⁰庄周:即庄子。

²¹荒唐:广大无边的样子。这里指汪洋恣肆,旨趣宏远。

²²臧孙辰:臧文仲,春秋时鲁国大夫。

²³孟轲:即孟子。

²⁴荀卿:荀子。

²⁵杨朱:字子居,战国时卫国人。

²⁶墨翟:即墨子。

²⁷管夷吾:即管仲,春秋时齐人,齐桓公之相。

²⁸晏婴:字平仲,春秋时齐人,历任灵公、庄公、景公三朝正卿。

²⁹老聃:老子。

³⁰申不害:战国时期郑国人,法家创始人。

³¹慎到:战国时赵人,著有《慎子》。

³²田骈:战国时齐人。

³³邹衍:战国末期齐人,阴阳家。

³⁴尸佼:战国时鲁人,著有《尸子》。

³⁵孙武:春秋时齐人,著有《孙子兵法》。

³⁶张仪:战国时魏人,纵横家。

³⁷苏秦:战国时洛阳人,纵横家。

³⁸术:政治主张。

³⁹李斯:秦始皇丞相。

⁴⁰相如:即司马相如,字长卿,西汉辞赋家。

⁴¹扬雄:字子云,西汉辞赋家。

⁴²未尝:未曾。

⁴³清:清丽。

⁴⁴浮:浮华。

⁴⁵节:节奏。

⁴⁶数:频繁。

⁴⁷急:短促。

⁴⁸淫:淫靡。

⁴⁹哀:哀伤。

⁵⁰弛:松弛。

⁵¹肆:放纵。

⁵²丑其德:憎恶其德行。

⁵³陈子昂:唐代著名文学家。

⁵⁴苏源明:字弱夫,唐代诗人。

⁵⁵元结:字次山,文学家。

⁵⁶李观:字元宾,唐代散文家。

⁵⁷孟郊东野:姓孟,名郊,字东野,唐代著名诗人,韩愈的朋友。

⁵⁸不懈:无懈可击,此处指文章精妙。

⁵⁹浸淫:逐渐渗透,此处比喻接近。

⁶⁰李翱:字习之,唐代散文家。

⁶¹张籍:字文昌,唐代文学家。

⁶²和:和谐。

译文:

一般说来,各种事物处在“不平”时候就会发出声音:草木本来没有声音,风摇动它就发出声响。水本来没有声音,风震荡它就发出声响。波涛跳动,就可能是有东西在阻遏水势;水流湍急,就有可能是有东西阻塞了水道;水花沸腾,就有可能是有火在煮它。金属石器本来没有声音,有人敲击它就发出音响。人的语言也同样如此,往往到了不得不说的时候才发言。人们唱歌是为了寄托情思,人们哭泣是因为有所怀恋,凡是从口中发出而成为声音的,大概都有其不能平静的原因吧!

音乐,是人们心中郁闷而抒发出来的心声,人们选择最适合发音的东西来奏乐。金、石、丝、竹、匏、土、革、木这八种乐器,是各类物质中发音最好的。上天对于一年四季也是这样,选择最善于发声的事物借它来发声。因此春天让百鸟鸣啼,夏天让雷霆轰鸣,秋天让虫声唧唧,冬天让寒风呼啸。一年四季互相推移变化,也一定是因为某种“不平”吧!

对于人来说也是这样。人类声音的精华是语言,文辞对于语言来说,又是它的精华,所以尤其要选择善于发出声音的人,依靠他们来发出声音。在唐尧、虞舜时,咎陶、禹是最善于发出声音的,因而借助他俩来发出声音。夔不能用文辞来发出声音,他就借演奏《韶》这种乐曲来发出声音。夏朝的时候,太康的五个弟弟用他们歌声来发出声音。殷朝善于发出声音的是伊尹,周朝善于发出声音的是周公。凡是记载在《诗经》、《尚书》等儒家六种经典上的诗文,都是表达得很高明的。周朝衰落时,孔子和他的弟子表达看法,他们的声音洪大而传播遥远。《论语》上说:“上天将使孔子成为宣扬教化的人。”这难道不是真的吗?周朝末年,庄周用他那荒诞不经的文辞来发出声音。楚国是大国,它灭亡时候的情景靠着屈原的创作来发出声音。臧孙辰、孟轲、荀卿等人用他们的学说来发出声音。杨朱、墨翟、管夷吾、晏婴、老聃、申不害、韩非、慎到、田骈、邹衍、尸佼、孙武、张仪、苏秦这些人,都通过各自的主张来发出声音。秦朝的兴起,李斯是发出声音者。在汉朝,司马迁、司马相如、扬雄,是其中最善于发出声音的人。此后的魏朝、晋朝,能发出声音的人及不上古代,可是也并未绝迹。就其比较好的人来说,他们作品的声音清轻而虚浮,节奏短促而急迫,辞藻艳丽而伤感,志趣颓废而放旷;他们的文辞,杂乱而没有章法。这大概是上天厌弃这个时代的丑德败行而不愿照顾他们吧?为什么不让那些善于发出声音的人出来发出声音呢?

唐朝建立以后,陈子昂、苏源明、元结、李白、杜甫、李观,都凭他们的出众才华来表达心声。其后还活着的人当中,孟郊开始用他的诗歌来表达感情。这些作品超过了魏晋,有些经过不懈的努力已达到了上古诗作的水平。其他作品也都接近了汉朝的水准。同我交往的人中间,李翱、张籍大概是最引人注目的。他们三位的文辞表达确实是很好的。但不知道上天将应和他们的声音,使他们作品表达国家的强盛呢?还是将让他们贫穷饥饿、愁肠百结,使他们作品表达自身的不幸遭遇呢?他们三位的命运,就掌握在上天的手里了。身居高位有什么可喜的?身沉下僚有什么可悲的?

东野将到江南地区去就任县尉,心里好像有想不开的地方,所以我讲这番命由天定的话来解开他心中的疙瘩。


原毁送李愿归盘谷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