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没有“西安事迹”蒋介石能消灭毛吗

字数:3582

这是个历史假设性的命题。对此,用证的方法显然是不可能得出答案的,因无法重演历史。但如果以历史的轨迹为基础,加上当时的实际状态,并配合严密的逻辑推理,应能得出可信的结论。这是在科学和工程上常用的方法,在历史研究上同样适用。

先回顾一下国共两军交战的历史轨迹,尤其是共産党一方在毛泽东掌握领导权时期国共军队对抗的战绩。对于毛泽东被剥夺领导权时期的战役,也在此以时间顺序列出,以突出毛泽东的军事才能。

战例一:1930年10月底始,10万国军兵分八路,采取“长驱直入,分进合喂”之术,在江西境内500公里战线上,自北向南,围剿4万红一方面军,兵力对比为5:2。

战前双方状态:红三军团两次攻打长沙,红一军团参加第二次打长沙,刚回师苏区不久,又奉命打AB团错误导致内讧。国军占尽天时、地利、人和。

毛泽东提出“诱敌深入,集中兵力歼敌于运动中”的作战方针。

战役结果:国军失失利,国军第十八师9000余人被歼缴枪9000余支,前敌总指挥张辉瓒将军被俘后,经公审斩首。国军撤退过程中,其第十五师的一个多旅被歼,缴枪2000件。整个战役,国军损失1.5万人共军缴获武器共1.2万件,苏区得到众固和扩大,武器装备大为改善。毛泽东有词为证:《渔家傲•反第一次大“围剿”》(1931年春):

万木霜天红烂漫,天兵怒气冲霄汉。雾满龙冈千嶂暗,齐声唤,前头捉了张辉瓒。

二十万军重入赣,风烟滚滚来天半。唤起工农千百万,同心干,不周山下红旗乱。

战例二:1931年2月,毛泽东上首词吟声未落,蒋介石即命何应钦为主帅,调20万国军,以“稳扎稳打,步步为营”之策,兵分四路,围剿3万5千左右红一方面军,兵力对比6:1。同时配合对红军根据地的经济中战封锁。

战前双方态势:此时红军尚未从上述第一次反“围剿”战役的疲劳中恢复。

毛泽柬则制定“诱敌深入,避敌主力,打其虚弱,乘退追歼”之作方针应对。

战役结果:经半个月的战斗,国军失利。共军歼敌3万人,缴获武器2万余支,共军乘胜追喂,占领闽西、闽西北、赣东、赣南广大地区,进一步扩大根据地,并用缴获武器组建红军独立第四、第五师。毛泽东为此赋词《渔家傲•反第二次大“围剿”》(1931年夏):

白云山头云欲立,白云山下呼声急,枯木朽株齐努力。抢林逼,飞将军自重霄入。

七百里驱十五日,赣水苍茫闽山碧,横扫千军如卷席。有人泣,为营步步嗟何及!

战例三:1931年夏,蒋介石"御驾亲征”,携德、日、英国军事顾问(蒋公似乎身遍经常有外国军讲顾问,请这些外国人在孙子的家乡班门弄斧,似乎有点信心问题。毛泽东对“共産国际”的人则从不买帐),采“长驱直入,分进合击”之法,率30万国军围剿共军。这时,中央根据地只剩3万红军。兵力对比10:1。

战前双方态势:红军尚未从前两次反围剿的疲劳中恢复,且分散在闽西、闽西北、赣南等广大地区,分散休整,结果措手不及,只得以少数红军和赤卫队的配合下,迟滞国军正面进攻。

毛泽东继续用他惯用的诱敌深入,运动中歼敌的战法。

战役结果:国军失利。共军歼敌3万余人,缴枪3万余支,这次战役因兵力极为悬殊,成为中国,乃至世界军事史上以少胜多的典型战例。以井冈山为中心的中央根据地也从此进入全盛时期。

面对巨大的胜利,毛泽东这时已没有心情再吟出优美的诗句,后人永远没机会欣赏《渔家傲•反第三次大"围剿”》了。

就在这次战役的最后一仗——在方石岭歼国军第五十二师全部,红军军长黄公略牺牲之后的第三天,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蒋介石命令20万东北军不许抵抗,使2万日军不费吹灰之力侵占东三省。蒋介石推出“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中国面临着继续丧失领土和主权的危险。有着强烈民族主义情怀的毛泽东,面对国家的生死存亡,此时的心情不难想象,自己政党的胜利在国家存亡关头,已没什么值得高兴的了,哪还有情调吟诗赋词?

战例四:1933年春夏,蒋介石再次“御驾亲征”,何应钦为主帅,率40万国军围剿7万中央红军,兵分三路杀将过来。兵力对比5.7:1。

战前双方态势:红军以逸待劳,但共産党已受王明“左”倾机会主义路线的影响,毛泽东被共産国际代表周恩来、李德和博古剥夺了红军的领导权。朱德任总司令,周恩来任政委。国军的不利在于:蒋介石对日本的不抵抗政策招致全国军民的反对,爱国将领已无心再打内战;国军第二十六军一万多人宣布起义,加入红军。

中共临时中央采取毛泽东一向反对的“主动进攻战略”。但在战斗过程中,朱、周主要采取了上三次反“围剿”的战略战术。

战役结果:国军失利。

战例五:1933年秋至1934年12月初,50万国军围剿12万中央红军,兵力对比4:1。

战前双方态势:毛泽东继续被剥夺军队领导权。蒋介石向国际借款采购飞机等武装国军,但国军内部反战情绪高涨,战争过程中,国军第十九路军将领蔡廷锴等人宣布抗日反蒋。

红军完全放弃毛泽东的游击战和运动战作战思想,初期准备“御敌于国门之外”,失利后又采取“以堡垒对抗堡垒”、“短促突击”等毛泽东坚决反对的阵地战打法。

(图)历尽艰辛为人民

战役结果:红军惨败,大片根据地丢失,被迫战略转移,开始长征。长征红军8万7千人被歼灭5万人,留守红军3万余人被歼灭2万余人。

这是共产党领导集团在否定了毛泽的领导权后得到的最大苦果。红军长征这是共産党领导集团在否定了毛泽东在遵义会议重新确立毛泽东的领导地位前,几乎成了没有明确作战思想的溃逃。

战例六:1935年1至4月,40万国军“围剿”黔北的3万7千长征红军,兵力对比11:1。

战前双方态势:红军人困马乏,丧失根据地,难以补给;但优势在于:经“遵义会议”,毛泽柬的军事思想被逐渐接受。国军占尽天时、地利、人和的优势。

战役结果:红军以1万人左右的代价突围而走,绕道云南渡金沙江北上。达到突围的目标。

这次战役前后的“四渡赤水”,智调滇军,跳出了数十万敌军围追堵截的阍子,成为毛泽东军事生涯中的得意之笔。从此,几乎陷入绝境,充满悲观情绪的红军,开始神奇般地恢复活力,变被动为主动。

这次战役是毛泽东重新取得领导权后第一次打仗,并取得胜利,终于诗兴再起,赋《忆秦娥•娄山关》(1935年2月):

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

诗人对红军曾经历的重大挫折和当前面对的巨大困难,以及一切不得不从头开始的沉郁和感慨,表露于字里行间。毛泽东在解放后的政治斗争中果断出离,再不作任何妥协,笔者估计与毛泽东的上述惨痛经历有关。

1935年10月,红一方面军到达陕甘根据地边缘的吴起镇,胜利完成长征的壮举。这是人类军事史上罕见的壮举。它让历史上一切伟大的军事远征相形见绌。西方军事史上的“战略之父”,古罗马时代的迦太基战神汉尼拔,15天孤军穿越阿尔卑斯山的壮举和红军长征比起来,在斯诺看来,“更象是一次休假的远足”[13]。领导红军克服重重困难,从失败走向胜利,从绝望走向光明的毛泽东,此时的奈迈之情和必胜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祌,在他的壮丽诗篇《七律•长征》(1935年10月)里表露无遗: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战例七:1935年11月,30万国军(20多万东北军和败万17路军),围剿陕北苏区的2万多红军,兵力对比15:1。

战前双方态势:中央红军刚到陕北数日,疲惫不堪;红15军团尚未摆脱肃反扩大化的阴影,内部矛盾尚未解决。

战役结果:国军被歼灭一个整师,和一个团,俘虏5300人,缴枪3500支。共军损失不详,但可以肯定的是,共军的主力保存下来,否则就不会有后来的再次更大规模的剿共。

1936年12月,50万国军准备围剿陕北8万红军,兵力对比6:1。

战前双方态势:红军三大主力已于1936年10月会师,士气旺盛,以逸待劳。红一方面军于1935年10月到达陕北后,通过东征和西征,扩大了陕甘根据地,有了较充分的物资保证。通过制定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极大地宣传了共産党的抗曰主张。而国军方面,张学良的东北军面对家乡遭受日军的蹂躏,无心内战。而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正使全国人民失去耐心,各地抗议浪潮风起云涌。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在1936年12月即将发动的战役中,蒋介石与毛泽东的实力对比差距,是过去六年历次战役中最小的;无论是军事力量、内部凝聚力,还是民意倾向上,毛泽东的军队都拥有过去未曾有过的优势。随着日本的步步进逼,“懐外必先安内”的政策激起了全国人民此起彼伏的抗议浪潮,而共産党的抗日统一战线政策则获得越来越多阈人的认同和支持,大热血青年对共産党开始産生向往之情,奔向延安,其中包括后来成为毛泽柬夫人的江青。在国民党掌握主要舆论工具的情况下,共産党第一次在舆论方面变得较为主动。从反共的著名作家林玉堂的《中国人》(又名《吾国吾民》)也可看得出,林对共産党的认可和称许。

那种认为“面安事变”前红军走投无路、坐以待毙的论点,纯粹是对上述历史的不够了解,和对红军实力的估计不足。即使您不能接受共産党的政治理念,也不得不承认,那跨越11个省,历时一年多的两万五千里长征是一惊天动地的壮举(台湾朋友则将长征看成是共産饿丢脸的溃逃。没错,开始确实如此,但能在敌军尾追堵截情况下逃跑两万里生存下来,这本身就值得人们的惊叹)。

长征,是对人类体能和意志的极限考验。一个经过了这一考验的群体,还有什么困难不能克服的呢?要战胜这样的队伍又谈何容易?毛泽东领导下军队的强大战斗力,其精神的历史起点当为长征。

认为“‘西安事变'导致国军丢失大陆”的论调,完全无视当时错综复杂的国内外局势,为蒋介石在抗战和内战之中的一系列错误开脱责任。蒋介石更将张学良作为代罪羔羊,将全部的怒火发在了他的身上。

单看蒋介石令国难家愁的张学良和他的东北军去“剿共”,就不难明白蒋介石在用兵上的严重问题。在家乡遭受日军蹂躏的时候,东北军的热血男儿不能奋勇杀敌,却在忙着兄弟残杀,情何以堪!蒋介石派任何一支部队剿共,也比派张学良和失去家园的东北军来得高明。他连自己军队将士的爱恨情仇都不了解和不关心,又如何战胜对手?而毛泽东在一场新的战役开始前,经常多次电报来往,总要就战役的目的和战术尽力做说服和征询意见工作,直至前线指战员心悦诚服为止,而从来就不是简单地下道命令让对方执行;到西柏坡的苏联代表对毛的指挥艺术甚至疑问:这是军事命令吗?

蒋和毛比起来,高低立见。蒋介石在井冈山山区无法消灭共军,在沟壑密布的黄土高原,他同样做不到。因蒋介石既不知己,更不知彼。


第十章日本侵华与中共的胜利二、共産党抗日的历史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