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百团大战”及其它
提起共军抗日,不能不提1940年的“百团大战”,这是共军抗日最具规模的一次战役。自8月20日起到12日5日止,历时三个月又15天的“百团大战”,以我敌后军民的伟大胜利、敌人的惨重失败而告终。在整个战役过程中,我敌后军民共进行大小战斗1800多次,计毙伤日军二万多人,僞军五千多人,俘日军280多人,僞军一万八千多人;破坏铁路九百多里、公路三千里;破坏桥梁、车站258处;并缴获了大批武器和军用物资。
但从毛泽东在“百团大战”胜利后对此次战役的评价:“战术上是正确的,战略上是错误的”,似乎可以看出,作为共军实际最高统帅的毛泽东,在“百团大战”发动前并不完全了解这次大规模战役,这是令人费解的。在资料里似乎难于查到令人信服的解释。而在可查到的有关“百团大战”的资料里,均提到朱德、彭德怀、刘伯承、邓小平,却很难见到毛泽东和周恩来的名字;这是不正常的。由于这是共産党抗日的最著名战役,共産撒似乎不愿对其中的细节说长道短,以免影响人们对共军抗日的认识。但在反毛高潮时,人们基于毛、彭之争中对彭德怀的同情而对毛泽柬就“百团大战”的上述评价进行批评,才暴谣了“百团大战”背后的这一独特细节。毛在“庐山会议”上针对彭德怀重提这一事件,看来此事在毛泽东心中留下的阴影似乎很重。如果彭德怀真的没有将实际的作战计划和兵力调动情况通报毛泽柬,其中是否存在着违犯纪律的嫌疑?
笔者以为,毛泽东的上述评价并不太超出预料之外,仔细分析,也许正在情理之中。八路军游掣队极大地牵制了日军。从对日作战的角度考虑,日军最头疼的莫过于找不到共军的主力作战,以便集中歼灭华北共军;而毛泽柬军事思想的精妙之处就在于,我军无处不在无处在,这使得日军的优势装备难于发拇作用O对神出鬼没的游喂队和运动中歼敌的八路军,日军又找不到有效的应对方法。因此,共军一次将如此大规模兵力暴露在日军面前,似乎更符合日军的愿望,而有别于毛泽东所偏爱的战法。更何况,当时中日之间初步进入战略相持阶段,距离全面反攻还有很长一段路。如果战争的战术运用不当,或低估敌军的实力,结果将不堪设想。华北共军为迎接战略反攻所做的准备将会面临重大挫折,延误抗战胜利的时间。
万幸的是,这次战役我方赢了。
从当时国共两党的微妙关系来看,共军是否应组织这様大规模的战役同样令人怀疑。在蒋政府内部始终有一股妥协的力量!这股力量:有两派组成,一为再战必亡派,一为坚决反共派。而后者对共军在抗战中的迅速崛起及表现出的战斗力非常不安。蒋本人就基于反共的考虑而有明显的对日妥协动作,和日本的接触时断时续。“百团大战”的胜利,虽然鼓舞了全民、全军(包括国军)的士气,但对蒋介石的国共团结抗日政策却可能带来动摇。而后者对全民抗战来说才是最大的威锊,和最应该尽力避免的。
毛和蒋有长期打交道的经验,没人怀疑毛是最了解蒋的人。毛泽东苡际上是在抗日夹缝里游走,既要按照«论持久战》的战略方针积极抗日,为最后的全面反攻做准备,同时又要避免国共团结抗战中途夭折,导致亲痛仇快。其中分寸的拿捏当属不易。
不记得是哪部电影中有这样的镜头:当蒋介石听到“百团大战”胜利的消息,不禁皱眉:“华北共军一下就集中了一百个团,海南、广东有几个则呢?”。这个情节是根据史实还是编剧的杜撰难以确证,但这样的情节并不离谱。只要回顾一下1939年底抗日正酣之时,蒋介石就在十一月调整了他们在晋冀鲁豫地区的力量,安徘了互相配合着的三路反共大军:一路是以它在太行山南部和中条山区的军队,配合阎锡山反对山西新军的活动,从南面、西面压迫共军,企图消灭太行山南部与晋南的山西新军和八路军;一路是以九十七军军长朱怀冰所部进到太行山北部,配合鹿钟麟等,企图控制冀西地区,割断共军太行和冀南的联系,尔后进取冀南;一路是以石友三部的两个军和冀察游击总指挥孙良诚等部,从东面向冀南、冀鲁豫共军进攻[17]。1941年1月7日更爆发了震獠中外的“皖南事变”:蒋命令国军第三战区8万余人向九千人的新四军发起攻击,导致6000名新四军阵亡。之后蒋更宣布新四军为“叛军”,撤消番号,军长叶挺革职审判。“事变”激起了全国军民的强烈愤慨。在奥论的压力下,蒋介石不得不在3月6日宣布“以后决无剿共之军事”。¹
¹快要亡国了,蒋总统还在剿共。台湾方面的普遍说法是:新四军为扩大实力主动攻击国军,与大陆的说法完全相反。上述石友山等部与共军的摩擦,台湾方面的说法也是共军主动攻击。到底是国军压缩共军地盘还是共军主动攻掣国军?何种说法更接近事实呢?要判断这一点,毛的军政谋略将是主要依据,因毛并不是头脑简单,只知道抢钱极的土匪。对毛泽东来说,国共合作破裂并不符合共産党利益,当时国民党掌握舆论的主动,如果共産党敢这么做,无疑于将自己放在全国人民的对立面;更何况毛从来重视群众力量,这是共産党起家的本钱,如主动攻击国军,难道他不怕毁掉共産党的形象和失去人民支持?远离共军主力的新四军如主动攻撃包围着自己而且力量大得多的国军,无疑以卵撃石。毛泽东有这么蠢吗?而笔者阅读过一些美国人有关抗日战争的片断,从来没有共军主动攻撃国军的记述。这种说法只存在于台湾和反共人士之间,是否有些不太对劲?考虑到蒋介石在战前剿共、抗战中拒绝美国提出的将援助物资和共军分享、不许投降日军向共军缴械、拒绝毛泽东建立联合政府倡议等事贸来看,蒋在抗战中压缩共军地盘以阻止共军名日本战犯没有受到任何惩罚而被蒋介石送回日本。如果封蒋为抗日英雄,那么这个英雄的光环上有着太大的污点。毛泽东为此发布《中共发言人关于命令国民党反动政府重新逮捕前日本侵华军总司令冈村宁次和逮捕国民党内战罪犯的谈话》,之后又在《中共发言人关于和平条件必须包括惩办日本战犯和国民黛战犯的声明》中首次骂蒋介石犯下卖国罪发展的说法,具有更高的可信度。45蒋介石所做的窝囊事还包括后来请侵华日军将官作军事顾问帮助打内战,其中有侵华时间最长,罪恶最大,制造1‘济南惨案”和施行"三光政策"的侵华日军首要战犯冈村宁次。据中央社1949年1月26日电:"由国防部审判战犯军事法庭举行复审后,于十六时由石美瑜庭长宣判无罪。当时庭上空气紧张。冈村肃立聆判后,微露笑容”。之后连同其它260(确贸卖国卖得离谱)。冈村1950年又被蒋介石聘为“革命实践研究院"的高级教官。1955的民族性,这等于维护了天皇制,使得最大战犯裕仁逃脱制裁,继续享受40多年的尊贵石更难辞其究。在"开罗会议"上,罗斯福和丘吉尔准备战后废除天皇制,并征求蒋的意见,年后,冈村纠集日本陆海军旧军人组织“战友会”,积极参与复活日本军国主义活动。日本今日对侵略歴史的态度与当时惩罚战犯不力密切相关。而日本天皇没有受到慜罚,蒋介蒋却建议让日本人民作出抉择(德国人是否有资格决定希特勒的命运?):考虑到日本人地位。蒋对天敌曰本战犯比对中共还友善,这和慈禧太后有何区别?蒋的亲日延续了蒉湾岛内的亲曰力量,为今日"台独"力量崛起负有责任。
乘蒋介石“围剿”共军之机,日军趁势扩大战果,袭击了共军的根据地,提起来就更令人伤心了。
不论蒋介石在北伐和抗日中做出了多少贡献,但他的一系列的作为却让每个国人深感窝旗。笔者刚出国时,曾打算利用在海外查资料的方便,而为大陆中国人专门著述,为蒋介石平反,但每念及老蒋的一系列窝囊事,都令人提不起说他好话的勇气4445。从政治远见、意志力、军事才能、民族精神等各方面来看,他都不适于成为民族独立和兴旺的寄托。
至于蒋打击新四军加紧剿共,如果是受“百团大战”带来的心理冲击,彭德怀和朱德的错误未免太严重了。毛泽东对“百团大战”的评语将更显准确。而毛泽东一直到“庐山会议”还旧事重提,就容易理解了。毕竟,这不仅涉及到纪律问题,也影响到上下级、中央和前线指挥员之间的信任(领兵将帅拥兵自重的嫌疑是很危险的);而毛泽东却又无法对“百团大战”和彭德怀等人提出公开批评,否则会影裨到外界对他本人和共産饿抗日积极性的质疑。
毛泽东作为一百多年来民族主义思想最强烈的政治家,让他面对外国的威胁和侵犯而不稂极抵抗,是不可思议的。从他后来的一系列军事行动中也可看到,当面对外侮时,他从不因为对手的过分强大而退却,那么,他在抗日战争中不积极抗战也就难以想象了。因此,当对毛泽东就“百圑大战”的态度进行评判时,更应从军事和政治战略高度予以把握,而不能因为对彭德怀后来政治命运的同情而加入对毛泽东的偏见。否则,在毛泽东领导下,八路军、新四军和敌后游击队那轰轰烈烈的抗日烽火,又将如何解释呢?
那么,毛泽东何时才展开大规模对日反攻呢?根据《论持久战》和国共抗战的微妙关系,毛泽东会通过全面游掣战和运动战来推动对日包围和各个击破,当在中国大片国土(如华北和华东)上形成对日本的绝对优势,同时确保有足够的力量对付蒋介石可能的背盟攻击(这事老蒋肯定干得出来);只有在此情况下,毛泽东才会组织大兵团作战,争取最短时间赶出日本侵略军,然后和蒋介石的内战也就很快登场。在这一天来临前,共産党只能选择游喂战和运动战,只有这样,才能确保国共抗战统一战线的存在,同时不断打击日军,扩大根据地面积。
“百团大战”打得有点早了!
而“百囲大战”之后,日军将华北共军作为首要敌人,并集中大部兵力对付装备很差的游击队和游击队出没的村庄,使得在之后的短时间内,华北共军建立的敌后根据地损失惨重。甚至可以说,彭德怀发动的这场战役,很可能打乱了毛泽东的战略规划。
如果毛泽东完全从自身政戴利益出发的话,那么,彭德怀在“百团大战”之后很难再在共産党内享有后来那样的地位。事实是,一直到“庐山会议”之前,毛、彭还维持着不错的合作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