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知识卡壳:回到理解不清的地方,找出薄弱环节
对外输出知识时,我们很容易发生卡壳的“事故”,就像汽车在行驶途中突然出了故障。有时候这很尴尬,因为自己都没搞清楚,我们又怎么让别人听明白呢?这时,停下来,先梳理一遍卡壳的环节——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自己的停顿和困惑?如果是记忆有误,有些关键内容突然记不起来了,便集中注意力重新温习一遍相关的内容,加强对这段知识的记忆;如果是理解有误,则要回到这段理解不清的地方,找出失误之处,重点理解,弥补薄弱的环节。
比如,英语单词lover在多数语境中均指向“情人”而非“爱人”,busboy其实指的是“餐厅服务人员”而不是“汽车售票员”。初学英语的人十分容易犯下理解的错误,遇到含有这些单词的句式,翻译出来就完全变了味道。这是我们的学习中很常见的例子。
另一种情况是,一些理论或概念较为晦涩难懂,理解起来有困难,我们也极易卡壳。比如,我第一次接触到美国证券分析家拉尔夫·纳尔逊·艾略特(R.N.Elliott)的波浪理论时,艾略特以波浪的形态解释他“市场走势总是不断地重复同一种模式”的观点,并提出了五个上升浪和三个下跌浪的统计周期。一开始,我总是误以为这个理论的目的是为投资者总结一个可依据波浪走势选择买点和卖点的股价变动的规律,但每当要在实践中验证这个规律时,我就会发现有很多行不通的地方。
根据数据显示,大量的股票并未遵循一种有迹可循的波浪模式,甚至在很长的周期内(诸如十年和二十年)也看不到有任何波浪的形态。于是我又回到艾略特的书中重新理解这句话,结合他的其他论述与市场的实际情况进行对比。最终我意识到,艾略特使用波浪形态意图向人们表明的是,市场无论走出什么形态,都可以用一种基本的量化模型去做分析,即市场分析理论。学习他的理论,重要的不是找到一把钥匙,而是学会自己根据实际情况制作钥匙的本领。
这是在学习任何知识时我们都要坚持的原则:将知识与现实相结合,使它能为己所用,解决当下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