争议是深度学习的切入点
如图所示,不管学习还是日常生活,遇到争议性的问题,人们一般有两种处理方式:
第一,向上回避争议。
忽略或者绕过争议,只去理解自己第一时间能处理的问题。这是一种大部分人采取的“浅学习”模式(也许您正在采取这种模式阅读本书)。我们平时的阅读中碰到有歧义的知识点,大脑本能地会选择跳过去,它只喜欢接收那些直白易懂的信息。我们形容一个人看书很快时会用“一目十行”这个成语,这便是大脑采取了浅学习的模式在输入知识,对所学内容只能记个大概,也无法形成长时记忆。
第二,向下解决争议。
沉下来化解争议,从有争议的知识点中获得宝贵的智慧。这是费曼在他的教学生涯中向人们推荐的“深度学习”模式。比如向别人阐述一个概念时,对方不认同你的理解或该概念的观点,此时争议就出现了。最好的办法是与之以简洁而直接的方式探讨,双方畅所欲言,交换看法。这样做不但能解决争议,还能加深你对知识的理解。
善于学习的“老司机”最喜欢有争议。争议意味着智慧,也代表突破口。我们想深入地理解和掌握一门知识,除了记住核心的知识要素、逻辑和架构,还要重点关注那些存在争议与问题的内容。这些内容不仅代表着知识的难点和痛点,同时还起到了衔接其他知识、开启脑洞、激发我们持续性地系统化思考的作用。
费曼接受采访时举过一则例子,他曾经从《自然》杂志看到一篇论文,作者是天文学家卡尔·爱德华·萨根(Carl Eduard Sagan),萨根提到的地外无线电信号的证据引发了他浓厚的兴趣。所有人都知道萨根是搜寻地外生命的狂热支持者,对宇宙中存在众多文明坚信不疑。费曼读到了这一观点,但他认为相关的内容不足以写成一篇专业的论文。
“证据太苍白了,就好像一只苍蝇飞过婴儿的耳边,婴儿却以为那是一个高级玩具。假如外星文明是我们要找寻的‘玩具’,怎能凭借一点点可疑的声音就确信他们一定存在呢?想说服公众,他还需要更多的证据。”
为此,身为物理学家的费曼从康奈尔大学的同事那里获得了一些相关的资料,详细了解与地外文明有关的所有证据,并给美国天文协会和《自然》杂志写信表达自己的观点。他认为萨根在严肃的科学论文中加入了具有欺骗性的“滑稽的知识”,会诱导公众和其他科学家做出错误的判断。最终,费曼赢得了《自然》杂志的道歉,杂志向他承认这是一篇“未经严谨评估就予以发表”的文章。
解释这件事时,费曼说:“最好的学习是我们能从一个问题里找到新的问题,你不喜欢、不赞赏、不认可的东西,那才是知识这顶皇冠上的宝石。如果你憎恶争议,或者没有挑刺的习惯,就如同你扔掉了这颗宝石,只戴一顶漂亮但毫无价值的帽子。”